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史学达人


大秦将军蒙恬所生活的时代是没有曹操的参与的,为什么这两人能扯上关系呢?其实也不是有什么关系,只是一个人影响了另一个人罢了。那又为什么说曹操看到蒙恬死前留下的话大哭不止呢?


或许是因为两人有相似之处,蒙恬的遭遇让曹操想到了自己。

在说曹操因何而哭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蒙恬死前的事儿。

  • 关于蒙恬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小习武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大将军,攻破齐国城池,被封为内史,深受秦始皇的赏识,与其弟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之后,蒙恬又率领军队北击匈奴,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他一生忠于秦国,没做过任何对不起国家的事。但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一切都改变了。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和公子胡亥发起了政变,胡亥即位之后受人挑唆赐死了蒙家两兄弟,蒙恬被赐毒酒而陨世。


  • 关于蒙恬之死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使者带着毒酒去找蒙恬时,面对死亡他是平静的,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已死,应连坐与你。”蒙恬丝毫不慌张,缓缓的说:“从我先人到子孙,已有三代为秦国出生入死,我虽然遭受囚禁,但是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要想造反无人能拦,只是我知道我应该奇守义而死,我不能辱没先人的教诲,也不能辜负先主的期望。”

使者知道蒙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也知道蒙恬是个仁义忠信的大丈夫,但是有命在身,使者也无可奈何,便对蒙恬说:“将军自然是无罪的,但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你的话传给陛下。”

蒙恬听后便也没什么牵挂的,就要自尽,突然想起来如果自己以无罪之身死去,天下人定会议论纷纷,对秦国的朝政极其不利,便又对使者说:“我怎会无罪呢?我的罪过大了,本就该受死,我从临洮到辽东修长城,所挖沟渠一万余里,这期间定挖断了地脉,这便是我的最过,你一定要把这话传出去让天下皆知我的罪过。”说完蒙恬便饮酒自尽了。直到死前蒙恬还在为秦国着想,这是怎样的忠心啊!





曹操看似在哭蒙恬,实则在哭自己。

曹操言: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今人提到曹操,就觉得他不是一个正面人物,所做之事也不正派,其实世人对曹操的误解也很大。曹操本是个热血青年,与蒙恬一样自小就胸怀大志,他一心想要匡复汉室,其实在他的心里并不想做什么大魏皇帝,只是想成为大汉的丞相,看着大汉长盛不衰。但是生不逢时,时局过于混乱,要想压制各方割据势力,曹操不得不独掌大权,所以才有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本想做个忠心之臣,硬生生被时代逼成了不轨之士。

蒙恬是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世人不理解他,都说他愚忠,其实他只是在坚守本心。

曹操与蒙恬一样,也不被人理解,世人只觉得他是谋权的贼人,并不知道他心里对大汉的执着,他也想做忠臣,但是当时的局势为了保全家族,为了能有机会光复汉室,他不得不作出选择。

所以说曹操看到蒙恬死前所说的话时,立刻产生了共鸣,他很能理解蒙恬的内心世界,不由得悲由心生,独怆涕下。

权势之争风起云涌,身不由己是常有的事,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人人心中都有无法言说的苦楚。


小姐姐讲史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那么是哪两句话呢?

话说是胡亥当了皇帝后,有人在胡亥面前说蒙恬被秦始皇宠信的时候,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说过胡亥的坏话。胡亥就怒了,赐死蒙恬。

使者到了蒙恬跟前,蒙恬面对这个局面肯定是心情复杂,说了这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大概意思是,我的祖父那辈开始,三代以来都深得秦国君主的信任与重用;现在我也拥有三十万兵权,实力足以反抗,但我知道自己必定会死的情况下还是坚守了道义,不做谋反的事情,是不敢忘记祖辈们的教诲以及秦始皇的恩情。

蒙恬说这番话可谓是特骨铮铮,把臣子的忠诚与舍生取义表达得感人肺腑。

蒙恬是何许人也?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将领,出生名将世家。

他攻破齐国,抗击匈奴,收复今内蒙古一带,还带兵修复万里长城等,为促进北方人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

他曾镇守边疆十几年,威震匈奴,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到头来却被赐死,留下两句表明心志的话。

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蒙恬的这两句话被广为流传。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也珍爱这两句话。因为它说的境况与曹操的经历颇为相似。

曹操自其祖父那一辈开始,到自己的孩子们在朝任职,其家族已是四代被朝廷重用,比蒙恬的三代还多了一代。

晚年的曹操回顾自己的大半生,除了追忆往年岁月,还有想表明没有自立门户的意思。

与蒙恬一样是需要明志,但是世人对蒙恬的评价是忠诚,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偏向贬义。

所以,曹操读到蒙恬的那两句话会痛哭,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又有对自己的委屈。


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陈述影录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苏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后终于轮到蒙恬了,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宣诏道:“君之过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其赐毒酒以死。”

将死之刻,蒙恬突然变得无比平静起来,他没有激动,也没有震怒,而是语调舒缓的跟使者讲起故事来: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临死前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周成王托孤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轨之人趁政局不稳造反,就用筐背着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叛乱、稳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点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向神祈祷说:“君王年幼无知,国家是我在执事。如果有什么罪过得罪了天神,应该由我来承受处罚。’或许周公旦的至诚真的感动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烦的说道:“君死则死矣,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过了些年,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有小人进馋,说周公旦谋反。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国。又过了几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档案馆里审阅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金縢),打开观瞧,里边装的正是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泪眼盈眶,道:“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那个进馋的大臣,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说话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讲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来,怔怔的看着窗外。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照进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着泪,继续说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孙,为秦立功,已积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谋乱,蔽惑主聪。昔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信谗拒谏,终致灭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实欲慕死谏遗风,为陛下补阙,如此死而无憾。敢请大夫复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为什么明明有实力造反却没有造反,就是为了不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不辜负始皇帝对他的无比信任。从前他希望见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现在他不想了,他只愿对秦二世进谏之后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个故事一样,天子也会犯错,但只要知错改过,那就还是个好孩子,帝国就会与周朝一样繁荣昌盛下去。如果他与扶苏的死能换来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会改过,母猪就会上树了!

面对蒙恬这番动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动那是假的,然而他还是不能放过蒙恬,因为他太明白赵高的狠辣了,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他必死无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这样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造反,对他来讲是一件奇傻无比的事情。于是使者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道:“臣受诏行法,不敢以将军所言,再行上闻。将军且死,臣爱莫能助。”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使者垂泪道:“将军无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

蒙恬只得接了诏书,方想自尽,又想,我无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轨之人借为我复仇之名,登高一呼而报秦氏,那么我岂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过。于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说道:“恬罪固当死矣。前起临洮以至辽东,穿凿万余里,难保不掘断地脉。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传天下。”

到了这个时候,蒙恬还在为秦二世着想,本作者真是受够了!

说完,蒙恬拔出佩剑,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杀敌无数,此剑饱饮匈奴之血,怎可用它来刺我这男儿之身。于是他还是选择接过了使者的毒酒,一饮而尽,然后坐下来平躺于席,静待死亡降临。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透进房内,照在蒙恬渐渐冰冷的尸体上,慢慢的,月色隐去,天地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后,三军将士们痛不欲生,他们将其尸体运到今陕西榆林的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形成了一个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与扶苏墓遥遥相望。这两个携手奋战了半辈子的好兄弟,死后也变成了邻居,从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与,直到永恒。

春草离离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笔千枝,

难写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大屠忠臣良将与秦宗室,并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北边者皆复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

蒙恬死后四年,刘邦进入关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国到灭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国共十五年,短暂的怒放,有如昙花。

蒙恬死后八年,汉王刘邦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中华重新一统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是为大汉王朝。

蒙恬死后420年,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动情的说道:“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千古名将英雄梦


先来回顾一下当时蒙恬说出这两句话时候的场景,那时候秦始皇、扶苏公子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蒙毅都已经去世,他们都是被赵高和胡亥这两个人给害死。

现在,马上就要轮到他蒙恬了,只见,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圣旨,他说:“你的弟弟蒙毅因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赐死了,所谓法及内史,殿下又赐了你一杯毒酒,赶紧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这个嚣张模样,蒙恬并没有为此感到震怒,也没有为此感到激动,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静了下来,只见,他用一种十分平缓的语调对这个使者讲起故事来,他说:“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现在的局势,他发现有不少人想要趁现在局势不稳,准备造反。于是他便将还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后,来替他代理朝政,就这样,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消灭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势力,从此把周室皇族给稳定了下来。有一次,小成王由于病得太厉害,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进黄河,对着上天祈祷说,现在国家是由我在管,与小成王无关,有什么处罚都冲着我来,求求上天不要对一个小孩子过不去。也许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诚感动了上天吧,最终,小成王的病情逐渐好转了过来。”

就在这时,这名大摇大摆的使者实在有点听不下去了,于是便不耐烦的说道:“你死就死了,临死前怎么还给我讲起来故事了?”

蒙恬听后,摆了摆手说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周成王长大了,开始正式的听政,履天子之席。结果这时候却有奸臣进馋,说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听后愤怒极了,当即下令要杀了周公旦,无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国。

周成王还是没有放弃追捕,直到好几年过去了之后,周成王无意之间发现了当初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不行,哭的稀里哗啦的。然后便派人去杀了那个奸臣,开始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因为周公旦回来了,所以在他的帮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听完,忽然也安静了下来,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说话,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着窗外。这时,忽然有一轮秦时明月从窗外照进了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许久之后,蒙恬哭了,两行清泪从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脸颊上落了下来,他继续说道“我的家族为秦国立功,已经整整三世了,现在我拥有兵力三十余万,要是我想造反的话,没有人可以阻拦的住,可我并不会这么做,因为我蒙氏世代尽忠。”

说完以后,那个之前还在大摇大摆的使者也愣住了,因为蒙恬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他现在明明有这个能力却不去造反,就是因为他不想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也不想辜负秦始皇对他的那种信任。

至于蒙恬之前所讲的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胡亥,只要他能够想周成王那样知错就改,就可以保秦国永远昌盛下去,毕竟天子也会犯错,只要改掉了就行。

蒙恬死后420年,有一次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当中动情的说道:“我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会怆然流涕也,因为这份信义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欣赏人才的人,从他善待关羽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现在,他见识到了一个这么有才有德又有信义的人,自然是会非常感动了。

当然也有人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掩饰。众所周知,曹操的家族跟蒙恬一样,都是三代在朝为臣,而且到他这一代权势也是非常的大,这跟蒙恬何其相似,可惜曹操却比不过蒙恬,因为他干的是占地为王的事情,被人们称之为汉贼,意思就是专门窃取汉室的财富,丝毫不念旧情。

而相比之下,蒙恬就显得太过于忠诚了,可能是曹操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为了掩人耳目,假装自己非常感动,用来维护自己的颜面。


猫眼观史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出身于名将世家。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死于公元前210年,在蒙恬死前留下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在几百年后,让一代枭雄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这是怎么回事?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蒙恬当时的处境,他一直都深受秦始皇的尊宠,但这一切都止于公元前210年。因为那一年,秦始皇在东游会稽的途中突然暴毙,之后赵高勾结胡亥等人假传遗照,胡亥即位,趁机下昭赐公子扶苏、蒙恬一死。

临死前蒙恬说了哪两句话?

其实,蒙恬在临死前因为不明不白的死,几次抵抗,说的话比较多,要说能让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的话,有书君认为应该是他说:“从祖父开始三代都被秦国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现如今自己佣兵三十余万,这么庞大的势力,想要叛变并非一件难事。

之所以没这么做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先祖的谆谆教诲。”

虽然他的话打动了使者,那又能如何?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你身上有多少功绩,只要君王的一句话,作为臣子的又有何选择呢?即便有再多的无奈又如何,反抗圣旨就是死罪,左右都是一个死,所以,他只好选择了自尽而亡。

那么,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有书君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蒙恬的事迹映射自己的忠心

蒙恬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五十六岁的曹操,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总结,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在里面他说,自己每当看到蒙恬死前的两句话,总是怆然流涕。

从蒙恬的事情映射自己的忠心。同样是三代在朝为臣的忠良,从祖父曹腾到自己,加上自己的孩子们,已经超过了蒙恬的三世,同样手握重兵,但依然效忠自己的君王,以表忠心。

2、曹操用蒙恬表明自己的处境

曹操自比当年被冤死的蒙恬,用以说明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处境,只不过是蒙恬的历史重演。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曾是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在东汉末年,他也曾尝试帮助东汉皇室,但当时的皇帝太过懦弱,让他感到无能为力,为此,选择放弃。就好像当初的蒙恬一样,一心为主,只是出于臣子的无奈才走到了今天的田地。

3、凝聚人心

通过蒙恬的事情,说明他虽有权有势,但也绝不滥杀无辜,如果身边能有像蒙恬这样的有能力的人,一定会被重用,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爱惜。

有书君认为,曹操不愧是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脑袋就是灵光。在蒙恬的事情上,读一次,哭一次,曹操真是用心良苦,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表明了自己的处境以及他的爱才之心。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蒙恬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蒙恬罪当万死,从临洮至辽东修了万里长城,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风水,这是蒙恬的大罪。这段话不足以使曹阿瞒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为知音:因为曹操曾亲率大军穿越沙漠北击乌桓,威振匈奴!此战后北方的蛮族皆不敢南下牧马,魏、蜀、吴三国可安心内斗而无外患之忧。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伤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这一段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段话中蒙恬说他拥兵三十万,有反叛秦朝的资本与实力,但是他考虑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极厚,特别是秦始皇视蒙恬为兄弟,选定为托孤之臣。故蒙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负秦始皇。

曹操本为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少年之时就谋刺于汉贼董卓,失败后又纠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内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汉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汉朝忠臣的名号。乃何时局混乱,群雄割据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独撑大权则无法平定各路诸侯,则大汉不能复兴。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朝野,以国家公器为重,不以天子权威为重。天下群雄为了自己割剧一方,故称曹操为汉贼,纷纷自立,曹操心里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怀天下,欲平定各方诸侯后还政汉室,但是汉献帝急于收回权力,以汉献帝的能力必然无法平定天下,天下仍会是四分五裂战乱不休,故曹操始终没有还政于汉献帝。于是汉献帝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操,先后有董承、于吉、马超、伏寿、刘备等人封诏诛杀曹操。当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杀他的人除了刘备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给杀了。

蒙恬在上书胡亥的表中写道: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在这里蒙恬将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继续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将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为周公,故世人谓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制定礼治稳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权势太大,大臣们都说周公旦会谋反。后来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图杀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国。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留给他的遗书拿出来后,才发现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辅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鲁国。

曹操与蒙恬都曾击败过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们说成是反贼,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负重。天下万民皆曰曹操为国贼,纷纷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没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不知多少民众会死于战乱。因此曹操引蒙恬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负重就为平定汉家天下,知音少弦断谁人听,故曹操每次读《蒙恬列传》皆会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铁鹰剑士


曹操何许人也?三国曹魏之首,群雄并起之时的霸主,世之奸雄。又是刘备集团口中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一生纵横天下,以王者风范在豪杰众多的东汉末年立于高处,说这样的人会读“古文”而泣,你一定不信,我也不信。

可是曹操偏偏就哭过,读了秦将蒙恬的临终两句话,痛哭流涕,这一点尽管被多方质疑,确实事实。在《述志令》中记载:“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蒙恬究竟说了什么糟心的话,让这位面临千军万马面不曾改色的时代“奸雄”痛哭呢?

蒙恬

昔日,我国历史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纵横天下,扫荡八荒,统一中国,最终归无法超脱五行,最终身死于归京途中。

秦始皇留有遗诏,传位公子扶苏,只因他时日无多,没能亲手将扶苏送上皇位,只留下一纸遗诏,延续自己的意愿。然而,秦始皇固然伟大,死后却再难以威慑赵高。赵高与扶苏以及蒙恬不和,如果扶苏登位,赵高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他最清楚,为了保护自己的私利,赵高伙同李斯决定篡改秦始皇遗诏,传位与赵高相亲的胡亥。

一人、一骑,一份赐死扶苏的诏书送到了扶苏的手里,公子扶苏看罢,居然真的自尽而亡。

赵高忌惮公子扶苏手下的蒙恬将军,于是假造诏书,故技重施,赐死蒙恬。若说扶苏并非饱经沧桑之人,一时意气自尽,尚且可以理解。蒙恬将军久经沙场,多年为官,深知其中奥妙,为何手握三十万重兵的蒙恬,见了一纸伪造的诏书,也引颈就戮了呢?或许,其中的原委都包含在了他临死前说得几句话中。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认为,他蒙氏三代在秦朝为官,凭借多年积累的信誉立于秦朝。他手下有兵将30多万人,如果想造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死,不辱没先祖,不忘先皇之恩。

就这样,曾经率军驱逐匈奴七百里,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将军,被赵高这样的小人伪造的诏书给杀害了。他可以造反,也有造反的实力,但是他没有选择造反,而选择了忠于秦朝,无愧先祖。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曹操

曹操虽然为奸雄,却因为读蒙恬之遗言而哭,实乃是有感而发,大有同病相怜之意。从《述志令》中记载的另一句话,我们就可以读出曹操内心一二。

“孤祖,父以至孤身……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述志令》

这一句,与蒙恬之语极像,同样是祖上三朝为汉臣,蒙恬之语让曹操联想到了自己,他或许更能够理解蒙恬的当时的心境。曹操位极人臣,权利滔天,造反称帝之举,只在其一念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说,曹操离皇位的距离,比蒙恬更近。

但是曹操的选择和蒙恬一样,他也没有称帝,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境,他感觉与蒙恬跨越时空建立的心灵连接,一时间情绪无法自控而大哭。

不过,野哥倒是觉得曹操自比蒙恬而大哭,有作伪之嫌。蒙恬为忠臣,他的感慨自然情真意切。但是曹操的背景却与蒙恬不同,曹操当时处在三足鼎立时期,曹操读蒙恬书而大哭时,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期,曹操篡汉之势已成,说他无篡汉之心,恐怕三岁孩童也不会相信。

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非自己取而代之,更多的并非忠于汉,而是因为时局决定他不能自立,时机尚不成熟。这一点从他杀了忠于汉的荀彧就可以看出来,他有心篡汉,又深知不能为,故显露“奸雄”本色,痛哭蒙恬,将自己的“大不敬”与蒙恬的“大忠”进行混淆,达到他巩固掌权地位的目的,为自己子孙后来篡汉铺路。


一场大哭,背后隐藏了多少真情实感,又掺杂了多少阴谋心机,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演又谢幕了多少精彩传说与豪杰。

蒙恬败了,也赢了;曹操赢了,也败了。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述志令》《三国志》《史记》


野史日记


蒙恬临死之前说过这样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翻译过来就是,我一家老小,追随效忠大秦君王已经三代了。如今我手里掌握着三十万士兵,这样的势力是足可以背叛朝廷的,但是我一向知道为了义,是可以牺牲生命去终生守护的,绝不敢忘记先人的教诲而做出悖逆先王的事情。



这两句话说完,蒙恬就自杀了。我们首先要知道,蒙恬说这些话的原因。

秦始皇驾崩后,李斯、赵高秘不发丧,用伪召下旨让公子扶苏与蒙恬自杀,公子扶苏性情耿直且为人忠义,得知父皇下旨让自己死,马上就抹了脖子。连怀疑都没怀疑一下。但是蒙恬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他是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的。怎奈何公子扶苏已死,就算是他蒙恬知道这件事情是阴谋,没有公子扶苏这面大旗,他也不敢背着叛乱的骂名兴师问罪。



所以蒙恬说出这两句话也是实属无奈,只有一死来保全一个好的名声。



曹操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和蒙恬是有相似之处的,同样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同样都生活在王朝末期,所以在心境上,曹操是可以对蒙恬这两句话感同身受的。



曹操也自知手握重兵,更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终其一生,他也不敢代汉自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知曹氏一族也是久食汉禄,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一言九鼎了。若是真的篡汉,则必留骂名与后世。这样的心态与蒙恬自杀之前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想象,曹操每每读到蒙恬去这两句话,必是感触良多,不觉潸然泪下。


历史Top10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靠谱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看,蒙恬究竟说了些啥?《史记》的蒙恬列传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这段话笔者作为一个现代人,读这段话的时候,也是心有戚戚焉,这段话里面有蒙恬对君王的忠,对祖先的孝,对孽臣的恨且无奈,对国家前途的悲,对心中所坚持的义!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风光一时无两!但是在蒙恬说的这段话中,有一段说的是周朝时代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成王在位时期,取得了很多功劳,有奸臣向周成王献谗言,说是周公旦想造反。周公旦畏惧谗言逃亡楚国,周成王去到周公旦的府邸,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周成王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造反了,于是杀了那个进谗的人。

这又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更能共情曹操的心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操和蒙恬一样,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曹操看到蒙恬的这段话会有强烈的共鸣!


蛋哥侃历史


曹操,世之奸雄,意志何等坚定,性格何等狠辣,420多年前蒙恬留下的两句话,真能让曹操看一次哭一次吗?这似乎令人很难理解。

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不敢妄下决断,如果“读一次哭一次”这句话是出自曹操之口,大家又会怎么想呢?

《让县自明本志令》记载: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是一章记录曹操对外表面自己思想观点和经历感悟的自传性历史文献,文中详尽阐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平生志向和心迹。而从本文曹操“怆然流涕”的话语中,则不难看出曹操的性格中也有着非常感性的一面。

那么,蒙恬当初究竟说过什么话?

《史记·蒙恬》中记载: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那么,蒙恬为何会讲出这么一句话呢?

战国时期间,蒙恬的祖父蒙骜便在秦昭王摩下担任大将,曾领军攻打韩、赵两国,因功官至“上卿”;父亲蒙武继承祖父遗志依旧效命秦国,与大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因功官至“秦内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说蒙恬从小深受祖父、父亲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蒙恬在攻打齐国的战争中,因攻破齐国被拜为内史(父亲曾经的官职),其弟蒙毅被拜上卿(祖父曾经的官职)。后来,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拓地数千里,收复河套、榆中、阴山等地的大片领土,设三十四县,进行管理。十多年来,威震匈奴,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

可以说,蒙氏三代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如此忠君为国的蒙氏三代,却因蒙毅在严格执法过程处理过赵高,竟被赵高这个小人记恨在心。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赵高、李斯二人发动“沙丘之变”,拥立秦始皇次子胡亥即位。同年,赵高诬告蒙毅数条大罪,并教唆秦二世治其罪。这时,子婴出面进行劝谏,但是秦二世不为所动,最终将蒙毅处死。接着,侍臣手执谕旨对蒙恬道:“你的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

因此,蒙恬悲伤感叹之下才说出了上面的哪句话。意思是说,我蒙氏三代为了秦国累积大功,多树威信,如今我又手握30多万大军,倘若想要叛乱,谁人可挡。但是,我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怀先主的恩宠。话毕,蒙自又感叹一声:“我本就该死,从临洮到辽东,修筑长城,挖掘壕沟1万多里,岂能没有截断地脉之处?这就是我的罪过啊!”音落,一口吞下毒酒而亡。

那么,曹操为何会被蒙恬所讲感动到“怆然流涕”呢?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平定北方后,欲图谋统一天下大业,但是这个时候的孙权、刘备两大势力却到处散播他“欲废汉自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对他进行攻讦诋毁。同时,也为消除朝野谤议流言。因此,他写下了《述志令》一文,并借用蒙恬、乐毅故事表明自己忠心辅汉的心迹。

此外,文中也表明:为避免自身遭到谋害、国家发生动乱、危及子孙,迫不得已之下,他是不会贪图这些虚名而放弃兵权的,就算背负骂名。

至于,他是否真如文中所讲,会读一次哭一次,还是因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而“怆然流涕”,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正所谓“板荡知忠臣,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候谁忠谁奸,自然一目了然,而蒙恬就是这样一个明知有叛乱之能,却无反叛之心的忠臣,其节操又岂能不令世人感动落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