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中年时为了绘画放弃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远赴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追梦的故事。

“月亮”代表了虚无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残酷的现实。虽然在主人公的执著和努力下,他实现了理想,并完成了震撼人心的佳作,但是他也因为久病缠身,而不得不面临离世的悲剧。

尽管如此,作者仍然肯定了斯特里克兰德对梦想的追求。因为他相信,能跳出舒适区,执着并努力追求梦想的人,必定会有所收获。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1. 表面上是抛开一切的疯狂,实际上是追求梦想的执着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人群中,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中年男子,拥有普通而稳定的工作、平凡而和谐的家庭。没有不良嗜好,也不喜与朋友在觥筹交错间沉醉,他的生活可谓毫无波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却在接近四十岁的时候,想要成为一颗星星。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现有的稳定生活,只身前往巴黎的贫民窟,学习画画的决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端且荒诞的。

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事业有成、生活稳定的男人,会为了绘画抛开一切。就连他的妻子,也觉得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有了新欢忘了旧爱的浪荡子。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却并非他们口中的浪荡子,而是执着追梦的践行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斯特里克兰德看来,画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本能,就像溺水时要拼命挣扎求生一样。所以,无论在绘画这条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会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谁也不会放弃“活着”的机会。诚然,在绘画这条路上,斯特里克兰德只不过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既没有代表作,也没有名气,甚至没有足够的钱供自己吃喝。但他还是想要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他更想要从绘画中,寻求一种解脱。

人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叔本华指出了两条路 :艺术和禁欲。艺术是纯粹的,超越了现实、痛苦、无聊。但艺术带来的安宁是暂时的、犹如避风港般的存在。

斯特里克兰德斩断家庭、工作的纠缠,踏上与世隔绝的小岛,就是为了寻得真实、超我的解脱。虽然追求梦想、寻求解脱并没有错,但过于执着,也将他推进了死胡同。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2. 在“自我、本我、超我”的影响下,主人公才会对绘画过于执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本身是包含本我、自我与超我的。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之所以放弃富足稳定的生活,对绘画艺术抱有执着的热情,是因为他受到了欲望抑制的自我、放纵的本我、及超我的影响。

①无法逃离现实的“自我”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了一名“人”。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斯特里克兰德孩提时就喜欢绘画,但是父母却并不支持他的梦想。因为父母希望他像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压抑在心中,如他们所愿,成为一名无趣且平凡的证券经纪人,并娶一位端庄大方的妻子,生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但是,他越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就越不“安分”,直到妻子嘲笑他毫无艺术细胞时,他内心的渴望被再次激发,内心的声音在呼喊他“别放弃梦想”。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②抛开一切追寻理想的“本我”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一般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终于,斯特里克兰德抛开了一切,去到巴黎钻研绘画。因为绘画能给他带来快乐,所以他遵从本我,寻求快乐。然而,本我是混沌的,它并不在意道德的约束。只想要放纵,而这份放纵,甚至让他为了私欲,而去破坏了别人的幸福。

人的本能是寻求快乐,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绘画可以给他带来快乐,所以,他才会执着地、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份快乐。

③塔希提岛上追寻梦想的“超我”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

如果说起初对绘画的追求,只是出于一种压抑太久的爆发,那么后来,绘画对斯特里克兰德而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崇高意义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份理想,他必须要完成一部震惊四座的佳作。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需要一个与世隔绝的的地方,因为他不想被任何纷杂扰乱。在塔希提岛,即使他身患重病、食不果腹,也依然执着地呆在画室作画,因为在这时,绘画已不是简单的欲望,而是一份“超我”的崇高理想,和一份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在毛姆看来,人性是多样复杂的,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类都有自己的欲望,而斯特里克兰德对于绘画执着追求的行为和心理,则与“自我、本我、超我”的影响不可分。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3. 勤奋努力的人,注定会与成功相遇

莫扎特曾说过: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任何人空有一腔热血和执着,是不足以实现梦想的,因为勤奋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完成了他的传世画作,这是一幅令人敬畏和欢乐的画作,这也是一副震撼了每位欣赏者的画作,因为它既美妙又神圣。虽然随着这幅画作的诞生,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也画上了终止符,也不再有机会享受鲜花和掌声,但是他为了绘画所付出的努力,却被人永远地记住了。

斯特里克兰德刚来到巴黎的时候,住在一个肮脏潮湿的收容所里。每天饥肠辘辘,为了一些免费的食物四处奔波。但他还是坚持用赚来的钱,去购买颜料和画布,从未因为贫穷,而停下过画笔;后来,他在塔希提岛,染上了麻风病。面部肿胀变形,声带也因为感染而发不出声音,眼睛最后也瞎了。他也依然不忘初心,坚持在画室作画。

贫穷和病痛,都不足以阻止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创作,因为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想要和时间赛跑,将自己所思所感,通过绘画纯粹地表达出来。

努力,就是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坚持下去。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唯有无数个日夜的勤奋努力,才能换来人前显贵的机会。

斯特里克兰德并不是空有抱负的“热血家”,他是脚踏实地的努力派,所以他最终完成了他震惊四座的佳作。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努力,即使你有一把好牌,如果你不勤奋努力,最后也会打得稀烂。

因为不努力的人,一定不会成功。就像《围城》里面的方鸿渐一样,明明拥有一把好牌,也想要出人头地,却在留学时学无所成,甚至回国后,还要依靠别人的推荐,才能找到工作。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4. 跳出舒适区,执着、努力追求梦想的人,必定会有所收获

斯特里克兰德敢于跳出舒适区,怀着对绘画的执着,努力完成梦想,虽然抛开一切的行为过于极端,但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也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而方鸿渐却不同,他虽然赢得了资助,去到了外国留学,却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一无所成,令人唏嘘。

其实,生活中多的是有梦想的人,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跳出舒适区,执着、努力地去追求梦想。虽然,我们也没必要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做法过于极端、追梦过于执着,但也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上帝只会眷顾那些执着并努力的人。

清水裕子,就是这样一位执着并努力的人。她是日本著名的插画师,作品常常在知名杂志上刊登,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她的画风既有日本浮世绘的细腻、古典,也有美国画的豪放、现代。很多人喜欢她的作品,也有很多人认为她这个半路出家的插画师很幸运,其实这世上根本没有幸运,有的只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与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清水裕子同样是执着的追梦者,同样跳出了舒适区,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生活。在30+的年纪,裸辞并远赴美国,研习画画;但清水裕子对梦想的执着,却不像斯特里克兰德那般极端。因为她早就存好了学费、生活费,来保障生活;也并没有与家人断了联系,与世隔绝。

虽然30+的年纪,清水裕子还在学校学习,但是她却丝毫不输18、9岁的年轻人,即使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也依然比任何人都要努力。清水裕子拥有一份严格的作息表,也会严格地执行。比如,她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后,会做点家务,十点以前会到工作室,一直工作到夜晚八九点。她虽然努力、执着,但也懂得劳逸结合,从不熬夜工作。没有灵感时,她会去翻阅各种资料、作品,从不放纵自己,浪费时光。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正因为清水裕子苦行僧般的努力,和对插画的执着,才让她一步步接近了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插画师。

约瑟夫曾说,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才能,也不存在没有才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

生活中,像斯特里克兰德、清水裕子这般有梦想的人并不少,但是有些人的梦想往往经不起大风大浪,面对逆境,他们也不曾执着坚持,更不会努力向前。反而常常抱怨时运不济。

其实,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时运不济,多的却是那些对梦想不努力、不执著之后错失机遇的人。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弥留之际,回顾一生,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然后因为无力改变,最后在遗憾中断气。

如果你也是有梦想的人,那么请你一定要对你的梦想负责。

但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愿所有有梦想的人,都能多一份努力和执着。

《月亮与六便士》:宁愿疯狂地“抛妻弃子”,也要任性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