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規模超兩個火神山,工期卻相當 看“難上加難”的雷神山醫院如何迅速建起

中國發布|規模超兩個火神山,工期卻相當 看“難上加難”的雷神山醫院如何迅速建起

中國網2月8日訊(記者 彭瑤 通訊員韓成林 徐濤 李建國 駱良)又是一場與疫魔的極限競速,起跑即衝刺,開戰即決戰。1月25日大年初一,火神山醫院建設號角剛剛吹響,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又緊急召開調度會,決定在半個月之內在武漢市江夏區黃家湖再建一所雷神山醫院。

轉戰雷神山 再次打響阻擊戰

5萬平方米、7.5萬平方米、7.99萬平方米,面對疫情蔓延的兇猛勢頭,短短6天,雷神山醫院規劃總建築面積三次增加,總體規模超過兩個火神山醫院,但工期卻與火神山相當,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全市現有的人機物料都在援助火神山,再開第二戰場,可謂難上加難。

1月25日下午,原本參與火神山施工的中建三局一公司臨危受命,轉而牽頭承擔雷神山醫院的施工任務,火神山醫院相應的施工任務則交由其他兄弟單位。

此時,一公司前期採購的物資已經大量運抵火神山醫院,許多物資剛剛卸下,又重新打包裝車。200多名管理人員和600多名工人重整行裝,連夜“急行軍”趕赴“新戰場”。5臺大巴、8臺卡車在兩座醫院之間來回奔波,到26日凌晨4點全部完成轉移,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啟動。

現場物資不夠,項目指揮部迅速動員局屬各區域公司,在全國範圍內聯繫貨源徵集物資。以箱式板房為例,外區單位供貨商就供應了80%的貨源。

戰鬥隊伍還有缺口,中建三局緊急召集在漢全部力量,整個中建集團對內廣發“英雄帖”,一呼百應、八方來援,施工局面迅速打開。

到2月4日,現場有1000餘名管理人員、8000餘名作業人員日夜奮戰,1400餘臺各類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川流不息,3000餘套箱式板房、3300套機電安裝物資運抵施工。

集結號吹響,當務之急是拿到設計單位的“作戰圖”,項目技術組組織近20名各專業人員進駐設計單位,與設計人員挑燈夜戰。設計不能出圖的節點圖,由項目自行繪圖,交由設計簽字確認後拍照發到現場施工;涉及材料種類的,還要先由資源保障組瞭解是否有現貨,再對設計進行調整。交通疏導組日均協調上萬次,確保物資及人員進出高效有序。全體人員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爭分奪秒搶抓工程進度。施工、監理人員一齊守在現場,邊溝通、邊設計、邊施工、邊調整。300餘人組成的後勤保障組則負責現場逾萬人的一日三餐和消毒防疫,所有人員每天進出工地無死角測溫,所有場地每天消毒不少於4次。

與疫魔賽跑 科學統籌促高效

在6000多萬“雲監工”的注視下,雷神山醫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崛起。“快速建設的背後,有我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中建三局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紅濤介紹,雷神山醫院建設全面採用工業化建造技術,實現設計標準化、生產工廠化、建造裝配化、施工一體化、管理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兼顧了效率與品質。其中醫療病區綜合採用箱式板房和鋼結構建築,醫護生活區則採用場地和吊裝要求低的K式板房。通過綜合採用不同的拼裝方式,將現場施工和整體吊裝穿插進行,大幅減少現場工作量,節約了時間,實現吊裝作業效率最大化。

對施工內容複雜的雷神山醫院項目來說,覆蓋場地平整、基礎工程等十幾道大的工序,涉及土建及裝飾工程、給排水及消防系統等十幾個專業,不同專業之間需要劃分接口界面……無處不在的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是對中國建造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檢驗。

作為牽頭單位,中建三局如同項目的“大管家”,統籌制定好“路線圖”,統一策劃、組織、協調,做好工序和工藝的穿插流程,為所有參建單位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施工安排,保證每家單位都能最大化發揮專業優勢,保持各單位的施工節奏步調一致。項目倒排工期,制定“時間表”,將每一步施工計劃精確到小時乃至分鐘,同時根據現場情況實時糾偏,使十餘家單位上千人的項目管理團隊,都能聽從統一指揮,密切配合。

總承包管理團隊保證了參建各方的順暢溝通和項目施工的順利實施,中建三局擁有成熟的質量管控體系和先進的精益建造舉措,可以在極速施工的同時保證建築質量。

今天的中國建造,早已不是17年前建設小湯山醫院時的人背肩扛,今天的雷神山醫院,汙水處理、空氣淨化等各項技術更加先進,給病患、醫護人員提供更加完善生命健康保障的同時,也將醫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以醫療廢水處理為例,雷神山醫院建成後,每日預計產生廢水1200噸,將全部實施封閉運行,經過一系列消毒生化處理後方可排放,其消毒劑量和消毒時間遠高於普通傳染病醫院標準。雨水單獨收集,進入調蓄池統一消毒,汙泥進行安全無害化處置,整個醫院下方還鋪設了HDPE防滲膜,確保不讓一滴汙水進入地下或水體。

原北京小湯山醫院院長、現雷神山醫院建設專家顧問張雁靈表示,“雷神山”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如果說北京當年是一場“遭遇戰”,如今的武漢打的是一場“阻擊戰”。

立鏗鏘誓言 決戰決勝我先上

1月28日下午,中建三局雷神山醫院項目指揮部火速成立臨時黨委,併為6支黨員突擊隊、7支青年突擊隊授旗。儀式上,120餘名項目黨員面對鮮紅的黨旗,高舉右拳,字字鏗鏘,宣示決戰決勝的堅定決心。

雷神山醫院項目指揮部臨時黨委就是“司令部”,參建雷神山醫院項目的6個單位組成6支“尖刀連”,支部就建在連上,他們共同構成了項目建設堅實的戰鬥堡壘。

放下懷中兩個月大的兒子,梁超來了。大年三十,他獨自駕車從紅安趕到火神山,後又轉戰雷神山。寒氣逼人的冬夜裡,他一邊與後方設計團隊商討設計,一邊部署現場施工,連夜完成管道鋪設,待到東方天曉,梁超已是嗓音嘶啞、滿眼血絲,他說:“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士兵,聽黨指揮,拼盡全力也要完成任務!”

被評為武漢市“大城工匠”、曾任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項目經理的劉軍安來了,作為臨時黨支部黨員先鋒崗負責人,他帶領項目火速完成3棟板房的外牆拼裝,為後續作業面贏得了寶貴時間。

強忍著喪母之痛,徐國華來了。他的母親剛剛病逝,食道癌復發的父親讓他當晚就出發:“我會照顧好自已,國家需要你、武漢需要你、單位需要你,現在不去什麼時候去!”建設頭兩天,現場廁所淤塞,他第一個衝上前,組織吸糞車抽汙,確保現場衛生,不留疫情隱患。

年過半百的葛軍、莫英夫婦來了,這對工齡30餘年的中建人,得知建設雷神山醫院的消息,第一時間攜手報名。葛軍說:“我是一名老黨員,那些年輕人家裡孩子還小,我們這些老同志多衝一衝,年輕人的風險就會少一點。”29日一大早,夫妻倆就跑遍了鄂州、南湖、蔡甸,為項目調配急需物資。

和妻子一樣戰鬥在防疫一線的鄭紅升來了。疫情緊急,鄭紅升和懷孕的妻子從大年初一就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在工地和醫院兩個戰場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他說:“作為一名黨員,組織需要我,我立刻到位。”

雖然不是黨員,但30年練就鋼鐵“繡花”功夫、同時榮膺“荊楚楷模”“荊楚工匠”的肖能文和他的兒子肖輝也來了。同是黨員的妻子表示全力支持:“我們是湖北人,保衛湖北,義不容辭,讓兒子也一起去!”父子倆在同一個工區工作,負責病護區鋼結構施工,父親值白班,兒子值夜班。

雷神山醫院項目上,還有一支由8名農民工組成的黨員突擊隊。家住黃陂的黃坤召集幾個熟識的務工兄弟,大夥放棄盼望一年的團圓時刻,顧不上和父母、妻兒細說,立即趕赴雷神山醫院。他們成立農民工黨員突擊隊,帶領工友們火速推進項目機電施工。

雷神山上,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一個個共產黨員挺身而出,“我是黨員我先上”成為抗擊疫情的最強音。

戰罷火神山、雷神山,在瀋陽、在西安、在鄭州、在安陽、在成都、在蚌埠……中建人與疫魔的一場場阻擊戰還在繼續。離開故里,辭別親人,直面病毒與寒風;挑起重擔,牢記使命,守護幸福與平安。寒冬終將過去,總會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