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如何“悅”讀?


網絡時代,如何“悅”讀?


最近大家都被肆虐的肺疫關在家裡不能上班,無聊了就刷朋友圈、上網瀏覽各種信息,每天一打開朋友圈裡看到的淨是各種轉發鏈接、各種圖片、視頻等,這些信息參差不齊、真假難辨,有的人一天能轉發十幾條在朋友圈。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這樣做是否像一個廣播喇叭了?

在當今這種網絡無限發達、信息獲取渠道無限廣泛、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聲”的時代,很多信息是未經任何門檻和篩選就直接進入我們的視線的。有些看似有道理的言論實際上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稍不注意就會把我們往偏路上引。所以一定要管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堅持按照自己的知識體系所構建的正確的價值觀去為人和行事,切不可受四面八方來的聲音的影響,否則自己十幾年寒窗苦讀所構建的正確的價值觀很容易被打亂,人生會陷入模糊、混沌甚至歪曲的怪圈,就像陷入沼澤地,時間和精力都在裡面掙扎,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

網絡時代,如何“悅”讀?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沉迷網絡,泡各種群,關注各種公眾號,瀏覽各種網站信息,甚至刷抖音。因為這些新生事物的突然誕生,導致我沒有辨別就各種接收,那段時間我感覺自己變得越來越複雜和浮躁,在一些為人處世上失去原則和操守,甚至傷害到我的一些親人和朋友,還好他們並未和我計較,因為愛我而選擇了寬容。不過現在想想那段時間的狀態就後怕。

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信息渠道就像縱橫交錯的密密麻麻的高速公路,不停地把大量的無限豐富複雜且良莠不齊的信息輸入我們的大腦,像洪水一樣衝擊我們已構建的也許還不夠完善和牢固的價值體系,長此以往,我們的大腦和思想怎麼可能不出問題?所以,少關注和轉發那些不明渠道的各種鏈接、圖片和視頻,即使關注和轉發也要加以甄別。

閒暇時光,放下手機,找一些感興趣的好書看看,畢竟名著是漫長的時間淘洗篩選所濾下來的,是經過歷史反覆驗證、得到從古至今歷代人的認可的、有利於人類社會朝著良性的正確的方向發展的,有利於淨化我的思想,幫助構建正確的三觀,有利於我們的人生朝著良性方向發展。閱讀名著,才是我們邁向人生理想目標的康莊大道

網絡時代,如何“悅”讀?


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自己一個人到省城長沙去求學,他先後瞭解和報考了製造肥皂的學校、法政學校、商業學校、省立中學等好幾所學校,但是經過入校學習一段時間——可能當時辦學不夠規範,他對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都感到不滿意,最後決定去圖書館看書自學。他給自己制定了讀書計劃,每天在圖書館大量閱讀,博覽群書。他說這段讀書經歷對他的人生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毛主席如此看中讀書,連他所讀書的學校都要進行多次篩選,可見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所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對於我們的人生髮展來說有多麼重要。你對知識和信息獲取渠道的選擇,直接決定了你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生命質量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古代有那麼多典籍和文學鉅著不斷湧現,如《詩經》《尚書》《禮記》《史記》《資治通鑑》《紅樓夢》等等,就算在近代的民國時期也還有一些如魯迅、林語堂、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等這樣的文學家出現,可是在當代呢?很少聽說有什麼能夠引領時代的文學巨匠和思想先驅了,偶有像餘秋雨、蔣勳、莫言等這樣的寥寥無幾的幾位也已屬於前輩了。我想這可能就與我們現代人的學習方式有關,因為

信息的泛濫導致思想的不夠純正,很多所謂的作家作者也不過是在網絡上發表一些迎合低文化水平、低閱讀門檻網民的文章,因為現在不看書看手機的人佔多數,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玩手機,很多有潛質的寫者為了點擊量而淪為了那些網民消費空虛無聊人生的泡沫

網絡時代,如何“悅”讀?


古代人所能接觸到的文字全部是用得之不易的竹簡、絹帛等來書寫的,因為書寫載體的稀少珍貴,文字就會凝鍊純粹,除了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墨客和士大夫,普通老百姓就很少有機會用文字去發聲了,不像現代人隨時隨地想到什麼都可以拿出手機來發一通。所以古人所讀的書、所獲取知識的含金量就會很高,知識體系和價值觀會很純正。再者,古人因娛樂方式的匱乏,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讀書,孫敬、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孔子韋編三絕,司馬光“警枕”等等,古人讀書刻苦的程度現代人恐怕很少有人能達到了,我想這可能是古代能出現那麼多文學巨匠和思想家的主要原因吧。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尤其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選擇,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