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採訪手記丨張勤月:隔著口罩,我們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戰疫採訪手記丨張勤月:隔著口罩,我們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戰疫採訪手記丨張勤月:隔著口罩,我們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各位記者請提前結束假期,回到崗位開展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採訪工作”。本想著年前拼命完成任務,請好了假,可以多陪一下爸媽。1月28日,大年初四,我收到了最特別又最想不到的一條微信。儘管老家已經封路,我還是毅然背上行李,安慰好各種放不下心的爸媽,想辦法趕回貴陽。

害怕、恐懼、焦慮、要採訪什麼內容?要去哪裡採訪?會不會有危險?一系列的胡思亂想裹挾著我。回到貴陽我才知道,容不得自己有太多情緒,一系列採訪接踵而至,醫院、地鐵、機場……一個點接一個點;錄音報道、新媒體、連線……一條接著一條,在6天不間斷的採訪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逆行中的“貴州力量”,也看到了疫情中隔著口罩,我們彼此的撫慰。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勤月:隔着口罩,我们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除了關注實時的動態信息,我更希望在採訪中挖掘出一些溫暖的故事,畢竟我們現在如此需要前行的能量。採訪貴陽機場股份公司消救部的護士黃睿然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慣新聞“挖掘機”的我卻被這位25歲的姑娘感動。從1月21日開始,她就一直在崗位上堅守。13天,從未離開過。她的工作是對降落貴陽機場的乘客進行體溫測量、評估、隔離。一天下來,抬手達到上千次。這是一個最一線且危險的工作。因為每一次出發都是未知數,她不知道這些發燒發熱的旅客是否為病毒攜帶者,是否為感染者。可黃睿然每一次出發都義無反顧,瘦瘦高高的她笑著說“我腿長,跑得快”。接到指令,每一次都要全副武裝,穿上防護服。參加工作三年來,本以為放在庫房裡的防護服,她永遠都用不上。沒想到這次,她卻是穿得最多的那個。25歲,在父母眼裡,她還是個愛撒嬌的孩子,在我眼裡,她也不過是一個剛畢業三年的小妹妹,可是在這場疫情面前,她彷彿瞬間長大,讓我看到了一名“戰士”的擔當和責任。從採訪一開始到結束,我和黃睿然都帶著口罩,我甚至都沒見過她口罩後面的那一張臉,但是她的眼神是那樣堅毅、篤定。採訪結束離開時,她用已經沙啞的嗓子叫住我說,“姐姐,你採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我們一起加油”,隔著口罩,我們都笑了。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勤月:隔着口罩,我们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到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採訪,人員複雜,流動性大,心裡的忐忑是不言而喻的。我戴了兩層口罩,以此給自己增加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剛走進醫院,一個聲音叫住我,遠遠地,儘管大家都只露了半張臉,但我們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彼此,這是我曾經採訪過的一名急診科護士,雖然戴著口罩,但我還是從她的眼睛裡看出了疲憊,黑眼圈,紅血絲。疫情發生以來,她所在的急診科每天要接待100多名發燒發熱的兒童,面對焦慮的家長,她要做好安撫工作;面對患兒的病情,她要做好篩查、甄別、救治工作。雖然貴陽市婦幼保健院不是發熱門診的定點醫院,但是為了守好這塊陣地,10多天來,她一直堅守一線。採訪結束,她告訴我說,貴陽將軍山醫院建成後,她就要到前線去,語氣堅定。走出大門,她悄悄塞給我幾個口罩,“這是我自己的口罩,給你幾個,採訪的時候保護好自己,等我從將軍山醫院回來,約飯。”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勤月:隔着口罩,我们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6天的採訪,醫生、護士、司機、機長、記者……他們都是普通人,可他們都有一個閃光的名字——“逆行者”。疫情面前,他們像戰士一樣,以衝鋒的姿態戰鬥著,用行動詮釋“貴州力量”。

战疫采访手记丨张勤月:隔着口罩,我们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機長執行飛行任務後,接受採訪

而在我心裡,“力量”更是我們身處不同戰場,儘管不能擁抱,但依然能感受到的相視一笑的溫度;是在同一場採訪中,大家戴著口罩,但仍能遠遠地叫出名字,遠遠招招手的同行;是結束採訪回家,同事給你的一個溫暖的微信。所以,當我們隔著一層薄薄的口罩相互給予力量的那一刻,我不怕了,因為我們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有人說,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挽留的,時間、生命和愛;新年給了我們一些恐慌,一些焦慮,但更多的是珍惜。

願春天早來,枝頭滿春、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