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村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村庄的路面由原来坑洼不平的黄泥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多数人家建起了白色的小洋楼,一层二层的已经太LOW,要建三四层以上的才赶得上潮流,你家建我家也要抢着建,且大门要高要宽象征有车子出入,如此才能让外人知道这家人富了。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村邻左舍都常议论:看看我儿子开着奥迪回来了,四十多万呢!哟,这能有啥呢,我儿子在城里买了房,三四百万呢,这回又买了一大辆车子……唉看看人家老张家也发财了,马上又要加盖四楼了……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细看农村

如果你是农村人或者对农村多些了解的话,你将会发现:现在的农村人丢失了很多以前朴实无华的东西,容易沉醉在这些表面上虚无飘渺的富裕当中,张家建楼李家马上跟上,王家买了车李家哪会示弱?于是这种攀比让洋房和车子都几乎成了农村的标配。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不能一叶障目,我们在肯定现在一部分农村人富裕起来的同时,绝对不能就说广大农村人都富起来了。

其实,很多有车有房的农村人也有难以启齿的苦衷,老张表示现在农村基本没有田地了,即便有少部分有田地的也难以在土地上赚够生活费,这些年家家户户的子女基本都是外出打工,村中留下的多半都是老弱妇儒,你说要我们这些看看村子的老人去建楼买车怕这辈子都不可能啦。你别看有些人家富了,那可不能比,有些是卖地富的,有些是子女在外打工赚了点钱回来,村中人多数人并不是真正的有钱,他们建房买车的钱多数是贷款的,你拿我一亲戚来说,儿子在外打工,买了一辆汽车回家,实际上每月要还贷款7000多,这要是以后工地上不要他了丢了工作,我看呀再把这祖上的房子卖了也还不清呀。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确实,有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能赚些钱,但是也有一部分在外打工而没有透支消费思想的,其家里也没有建上洋楼买上车,小张表示:自家夫妻俩在外打工五年,省吃俭用存了六万,现在发现这点钱不够孩子在城里读书用,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甚至连病都不敢生,哪里有胆量贷款建房买车呀!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农村透支消费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细看农村,贫富确有差距,丢掉农业本源的农村为何比前看似“富裕”了?这些透支未来消费的农村人能否消费得其乐?攀比和虚荣心是否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农村变化:充满虚伪和攀比,透支消费能否带来幸福?

应该明白中国是农业大国,建国以来,千万农村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世界农业的飞速发展,在国外一人耕种千亩地成为常态,国际粮食的生产成本急速下跌,这强力冲击着国内粮价。在如此形势之下有人想到了弯道超车,借用国外低廉的粮食来养活自己(每年进口1.5亿吨粮食),而把土地用去发展更赚钱的行业,于是大家看到了遍地高楼拔地而起的景象。房地产带来奇迹,农村人外出打工,一年的工钱比种庄稼的收入高出了很多倍,3000块的工资用200块来买米粮就够一家人吃,保证了温饱,剩余的钱可以拿去建房买车了,不够的贷款慢慢还,多数农村富人这样诞生了。

透支非无期,终究会加倍还

我们从一个储蓄民族转变成透支民族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近年来居民储蓄率飞速下降,而居民的负债率却在不断的飙升,当下我国的人均负债金额已经达到了13.34万元,总负债金额高达200万亿。负债高于收入注定了透支是有限期的,当负债的雪球越滚越大,收入的饼子越吭越小,面对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古人有语手中有粮心不慌,当进口粮食不再变得轻而易举时,有谁敢保证3000纸币能够吃饱?

所以现在很多人着急的是,车可以不开房可以暂时不住,但是不能没有工作,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月底的贷款还不了,不但要面对银行的催促,可能下个月连饭都吃不上了,这哪里还有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