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与生态环境变化--莱昂纳托微博引发的思考

科学猜想文集

(265) 恐龙灭绝与生态环境变化--莱昂纳托微博引发的思考

博友莱昂纳托发送了《白垩纪晚期的生命》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白垩纪的最后阶段,北美洲的大片河流和沼泽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带角的三角龙、长有鳞甲的甲龙,还有埃德蒙顿龙、赖氏龙、副栉龙等鸭嘴龙科恐龙都属于食植动物。翼龙类中庞大的风神翼龙翼展可达12米。这些动物一个也没有幸存到新生代,但许多哺乳动物却做到了,其中包括原始的有袋动物。其实,中国也是如此,在南部的恐龙化石中多以中小型恐龙为主,它们虽然渡过了中生代进入到新生代的古新世,但也没有幸存下来。在化石的发掘中多出现了被寄生虫类侵蚀的骨骼化石,这一化石现象并不是在证明恐龙灭绝于温疫,寄生虫的繁荣取决于温度与湿度的增长,而温度与湿度的增长是大气圈层增长的结果。

图一:三角龙: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生活范围比较广泛。

图二:埃德蒙顿龙:食草动物,生存于接近岸边的环境。

图三:甲龙:生活在森林、纱漠的食草恐龙。

图四:普瑞斯比鸟:属浅湖滤食恐龙。

图五:赖氏龙:草食性恐龙,生活于河畔的低地与泛滥平原。

图六:副栉龙:草食性恐龙,生活在河流与泛滥平原之间的低地。

(微博无法发送图片,敬请阅者原谅)

这些恐龙都属植食动物,植物的繁荣与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中生代是蕨类植物繁荣的时期,而蕨类植物绝大多数是水生或者半水生状态的植物。中生代植食动物的繁荣与植物种类的繁荣有直接关系,植食动物的消失证明植物生长的环境在变,出现了植物种类的更替,例如,被子植物逐渐取代了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如淀粉等等,是植食动物繁荣重要食源。一些不能为恐龙食用的植物大量生长是构成植食恐龙消失的直接因素。植物由水生状态向半水生状态、浅水状态、湿地状态、潮湿状态演化,是植物的演化过程也是动物的演化过程。伴随着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湿地向陆地过度就是一个最好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生代的动物绝大部份是湿地动物,恐龙的繁荣证明中生代没有高山高原,几乎所有的平原丘陵地区都是湿地地区。随着造山运动的兴起,湿地在地质快速的隆起中消失,恐龙也伴随着它们一起消失。

新生代地质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推动了陆块的大面积形成,同时也使陆生植物如被子植物全面繁盛起来。大面积的陆地虽然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这样的生态环境不适合恐龙的生存,导致恐龙最终的灭绝。由于上述恐龙的消失涉及到生态环境与生物演化的关系,所以,我在此发表个人的观点,并作为我的一篇微博发布,不知莱昂纳托是否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