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杭州父母卖房供娃留学,6年花200万,结果孩子学成回国求职被开两千元”这件事?

彩虹下的自已


一点都不冤,物有所值!

父母卖房供学行为,可以有(为子女投入教育是应该的),学成回国?真的学成吗?我看未必学有东西。

如果真有学成:

求职被开两千元,我的猜想,你可能进入的行业与你留学的专业不对口,工资低一些有可能,因为你不具备该公司所需要的技能,你只是暂时就业。其次可能是试用期的工资吧,后面转正后应该有大幅度的提升。其它我确实想不出来什么原因了。

一般留学的孩子至少应该有一门专业特长吧,就算没有,会一门外语,能达到一定水平应该没有问题吧,至少目前国内环境,你要是精通英语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还是非常容易的。

父母卖房供读的一般可能的情况:

我以前有个同事的孩子,高中成绩不好,那个时候考大学比较难,幸好他家有亲戚在国外,所以高中一二年级主攻英语,最后高考前直接到国外留学了,据听说现在在国外开超市吧,这类的一般家庭条件还可以,国外也有路子。

别一类,家庭条件比较好,孩子从初中到高中英语学得非常好,孩子有个同学刚刚进入高中还没有开始学几天,就出国学习去了。这种可能觉得提前进入国外留学可能更有潜力(经济好,不至于卖房供读)

也听说周围有卖房供养的,一般读的大学一般,或者专业一般,想大学毕业留学日本研究生(我还开玩笑,中国那么多研究生,为啥跑国外读呀?还非得卖房)

现在好多成绩不好的,走艺体路线,光培训目前都花了几十万,现在读成真成了贵族产品,奢侈品了。


我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花高价留学的,至少学习能力应该不怎么样,也不能指望你在国外就能学到什么真本领(不全是,肯定还是有的),你要真有能耐的话,学成回国(这个词语不好用在这些部分人身上),岂止才2000的工资,几倍都有可能的。

除非就是你运气太差了!


杨锅来了


卖房供娃留学跟卖房炒股、卖房做生意是一样的,都是属于投资,投资就有风险,从目前看只是回报较低,要看长远,看孩子留学是不是学到了东西,如果只是混了个文凭过了个语言关,应聘当了个英语辅导老师,这就算投资失败,我身边的亲身经历:一个表姐的儿子美国留学已经花了几百万了打算回国找工作能否挣回学费钱还是未知数,不过好在家里有钱能给负担得起;另一个表姐小孩考起大学没去读要家里卖了门面送出国留学,回国在补习机构教英语亏了,所以我小孩坚决不准我卖房供他出国哪怕考不上大学读大专出来打工都愿意,家里三套房他都不准卖要求留给他,想想老子这辈子才是白干了,被儿子搜刮干净了。


user8761465249057


  • (1)2011年,杭州某重点中学高三女生小林,成绩中等,预计参加高考只能上普通大学。  
  • (2)小林父母不甘心,决定让女儿选择出国,避开高考。最后选择的是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学习金融专业。由于需要参加预科,而且学习金融专业的学费较贵,虽然仅仅是留学澳洲,而不是留学费用昂贵的美国或英国,但在其后的6年里,共花去200万元左右。  
  • (3)小林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当初小林出国时,她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套老房子卖掉,得到150万元,其中的120万留作女儿留学基金,还有30万,再加家里的积蓄,用作首付,另外买了一套180万元的新房。  
  • (4)6年之后小林留学完毕回国,他父亲买的那套新房子,已经涨到了400万元。
  • (5)小林学习的是金融专业,这个专业很高大上,到找工作比较困难。
  • 在其中一次求职时,招聘单位居然当场宣布称:“我们的底薪不高,2000块钱,其余靠业绩提成。”

其实通过上述的新闻不难看出来,小林目前的困境也是大多数国外镀金回来众多学子的困境,其实小林在高中期间成绩一般,即便国外镀金其就读的大学也仅仅是一般性的大学,而非我们所熟知的哈佛、耶鲁等知名高校,所以这也就导致回国竞争的过程中依然要面对国内985.、211以及国外名校学子的竞争,显然小林的条件并不占优。

读书并非无用,理论结合实际才是硬道理

也许有人会再次重提“读书无用论”的话题,但是这则新闻当中也仅仅说明了小林当前的困局,而非终局,今后的道路如何,还是未知数,这也并不代表读书或者国外留学就一点作用就没有,至少从我的角度出发,国外留学回来的学子们的英语水平至少要比一般的大学生要强一些。

其次国外的留学经历也必然可以开阔学子的眼界,只是在回到国内竞争的过程当中国外留学回来的额学子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而不应当眼比手高,即便是2000元的工作也未必就代表其今后人生不能出彩,很多人特别喜欢以大学生刚就业时的薪资论长短,这显然并不现实,也不科学。


麋鹿说法


坐标杭州,身边真的遇到不少国外留学回来的海龟,只能说都是出国留学,回来混的却是千差万别,高低起伏。

一般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出国留学真为学本事的,在一定领域有所建树,回来成就都还不错,年薪几十万到百万以上都不等。

还有一种正好相反,家里有条件,出国留学真的全程吃喝玩乐,有的甚至没有毕业,完全不具备职业技能,回来之后基本都是高不成低不就,最惨的的就是你说的一个月拿个三四千……。

还有一种出国留学就是奔着一技傍身去的,不过奈何天资略尴尬,说起来各方面都懂,中文、英语、法语各种花里胡哨也能唬人,一到关键点就卡壳😅,外来和尚会念经,整体薪资也有中等偏上的,也还好吧。

成就主要还是事在人为,真金才能不怕火炼,成就是和付出成正比的。

对于要送孩子国外留学的父母,我觉得还是要客观看待自己孩子出国留学的诉求,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单纯为了面子或者镀金有时候不是最好的选择啊


杭州新动态


这难道是盲目“出国留学热”带来的悲剧吗?

根据网上的信息显示,2011年杭州某中学高三女生小林,成绩中等,预计参加高考只能上普通大学。因此晓麟父母决定让女儿出国深造,去澳大利亚某大学学习金融专业,还需要参加预科学习,6年花了200万。

有人想,卖掉的200万房子值多少钱呢?现在至少值400万以上。不过不用担心人家没房子住,实际上人家并不傻。他们家将老房子卖了150万,120万作为女儿的留学基金,30万加上积蓄,购买了一套180万元的新房。呵呵呵,可能想看热闹的人失望了。

回国以后,毕竟是金融专业的海归,求职比较困难。某次求职过程中某招聘单位表示:“底薪不高,每月2000元,其余靠业务提成。”所以,也并不是说,真正是每月挣2000元工资。

出国留学是人生的一种重要经历,200万花的不亏。6年的国外留学,无论远光还是经历,肯定比在国内混的年轻人要丰富多。大学是人生黄金时代,这几年的经历并不能说明未来没有任何作用。任何年轻人初入职场都要从打工做起,从低收入干起,没有说你花了200万就能够买到月薪5万的岗位。毕竟月薪3000招不来农民工,只能招大学生,也是一种社会现实。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用太担心焦虑。金融专业一直是国内最赚钱的行业,2018年全国金融业平均工资是12.9837万元,北京市超过了20万元。


不过,虽然条件给孩子创造了,但是孩子的意志如果不过关,不能坚持努力下去,未来没有什么成就的话,这200万就白花了。这种情况下虽然也不能称之为悲剧,那么只能奉劝自己这200万权当给孩子做了一次长达六年的国外旅游吧。


暖心人社


就说我吧,出国留学九年,家里确实没少花钱,刚回国的时候一个月只有不到一千,半年以后一万多,现在一年了,一个月差不多三万,老板跟我也客客气气的,也怕我说不干了,你留学也好985211也罢,有技术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你有能力有技术,也得给别人时间来了解你吧?留学只是一个让你进步的平台,所以要看专业。同时留学学的专业以及学校也很重要,国外和国内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不一样,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真的不要觉得留学无用,关键还是要看你自身愿不愿意沉淀自己,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不友好的文化环境去生存。

我认识的留学生也是分派系的,德国留学回来的确实无论是生活还是做事比普通人都要认真和有计划性一些,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回来的就比较散漫,而且没什么太大变化,美国回来的相对来说金钱观价值观会更大气一些,日本回来的更讲礼貌,但是两面派作风比较严重,法国回来的在两性和爱情观上和更开放和激进一些。

总体来说,

在美国学高科技专业类的

德国学艺术,机械制造类的。

英属国家金融和酒店管理,服务类的。

法国意大利时尚类。

日本生物类,电子类。

这些国家学这些专业的都是手里真有两把刷子的。


晓夜圆舞曲810


作为一名留学生的父亲,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近年来,普通留学生回国求业就业形势紧张,是由于部分留学生本身就是将留学作为被动选择,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都不够,这样国外难就业,国内更难求职!

而那些将留学作为主动选择,从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出发,到国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留学的同学,自然能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好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些同学要么回国有好的公司聘用,要么就直接在国际性的公司先工作,取得好的资历之后再回到国内。

所以,近年来,很多优秀留学生都选择在国外国际性公司先就业,取得工作经验之后,要么回国参与类似的公司,要么作为国际公司的外派的中国区人员回国,这样自己的身价会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再说一点吧,国外的大学教育水平高于我们国内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教授的管理教学都比较严格,注重结果的考核和学术的严谨。

我的女儿在国外读大学,和他的国内同学比起来,晚上总是睡得很晚,因为要读的书很多,要做的是练调查分析也很多,教授的要求很严格。幸运的是她不但学业完成的很好,还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工作,在大学四年级刚刚开始,就被一家美国驻东京的公司聘用了,提前一年给她拿一个offer,这样就可以避免回到国内来参与激烈的竞争,我想这也就是天道酬勤吧。


程季子的教师江湖


随着留学生队伍的扩大,现在海归已经不稀奇了,有些海归的专业还没有国内好,所以回国找工作也没那么容易了。用人单位把海归的学历和国内的学历是一视同仁对待的,并非海归学历就比国内学历含金量更高。所以,与其花200万到国外读书,真不如让孩子读个自考或成教学历,毕业找工作说不定比两千还高呢!家长应该算好这笔帐……


wenyingniao


"杭州父母卖房供娃留学,6年花200万,结果孩子学成回国求职被开两千元”?


这个应该是真实的情况。提出这个问题的题主,估计是把出国留学看成了是家长的一种投资,需要尽快见到效益。所以,题主隐含的含义似乎这是家长一笔亏血本的投资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对孩子的教育的巨额投入,不能按照投资的理念去分析。这是对孩子人生丰富经历的支持。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那些给孩子报了高额课外辅导班的“焦虑的黄庄”附近的妈妈们,能够保证她们的孩子都能上北大、清华吗?其实,只能说这些“焦虑的黄庄”附近的妈妈们,焦虑的不是孩子的高考,而是对孩子教育的无措。而这些正是被各种培训机构,以各种名义炒作起来的焦虑。


扯得有点远。回到正题上来,卖房供娃留学,回来求职只能挣2000元,反应出的是什么深层次的问题?

------答案是:留学价值的问题。


大众留学潮滚滚而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留外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根据教育部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2010年,出国留学人数约达190.54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313倍。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而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同时,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统计显示,出国留学规模的持续增长,使中国生源领跑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全年派出3.12万人,分赴94个国家。访问学者1.28万人,占派出总数的41.17%,硕博研究生1.32万人,占42.29%,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和战略后备人才。单位公派留学瞄准行业需求,派出人数较上一年度翻翻,达到3.59万人,增幅119.71%。2017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共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呈现出“公派留学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的态势。

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201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53万人,单位公派2.65万人,自费留学46.76万人。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年轻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新时代下,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态势的影响,出国留学事业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趋势包括:留学“去精英化”、留学服务市场化、海归规模扩大、留学价值出现分化等等。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当代实际,正确认识和回应这些新情况,不仅牵动着出国留学的青年人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推拉作用”的牵引


应该看到在出国留学人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这种分化尤其体现在留学的动机和价值上。经典“推拉”理论认为,迁移行为受到迁出 地“推力”和迁入地“拉力”的共同影响。作为国际教育迁移的一种表现形式,出国留学也会受到国内的“推力”和国外“拉力”的共同作用。国内最为明显的“推力”包括升学竞争压力和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的教育体制。


与之对应,出国留学的一个“拉力”是免去了应试这一关,代之以国外院校的申请流程,而申请过程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留学服务提供诸多便利;另一个“拉力”在于国外高校在学科发展、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更加成熟,可以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出于不同的留学动机,留学生群体出现了自然分化,一部分是主要想躲避国内升学竞争压力而在国外就读一般大学的留学生,另一部分则主要是不满足于国内教育现状,想凭借优异学业表现跻身于国际一流高校的留学生。入学群体的分化也导致了不同群体留学价值的分化。

什么是留学价值?


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张国外大学的文凭。所谓留学价值,指因出国接受教育而在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生活体验等方面取得的收获,尤其是相比于在国内接受教育而言,通过出国获得的比较优势。


留学价值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在国外教育方式下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来自于异文化生活环境带来的益处,如锻炼外语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增强交往 和适应能力、丰富生活体验等。


与之对应,留学价值可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一是海外文凭赋予的在就业薪资和发展前景上的优势;二是异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目前来看,留学生群体内部在两个方面都存在分化。

那么,凡是出国留学的人,一定会获得良好的“留学价值”吗?


不是的。这里有很多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曾经在高中阶段赴新加坡留学过的同学的文章吧:


初中毕业后,我十五岁,那一年是我人生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
新加坡的学校来我所在的城市招收学生,并提供全额奖学金支持。父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十五岁起,我就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

新加坡对我的影响十分深远。当地人尽管以华人为主,但实际的反华,排华情绪极其强烈。

加之我最初英语并不好,每天的生活都十分沉郁。我也失去了好孩子的头衔,变得更加自闭,孤僻。

在很痛苦的学习了三年后,我和父母商议,感觉在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和就业前景十分悲观,就最终决定回国读书了。

但是新加坡和中国的学籍并不能兼容,我必须从高一重新读起,因为我比同年级的同学都大三岁。

18岁那年,我从新加坡回到了中国,回到了高中重读。直到21岁考完大学的这三年,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目前人生最糟糕的三年。


在当时的日子里,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在意关心我的感受,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厌恶反感我,我完全无法感觉到任何程度的理解,和爱意。
那种复杂的感觉非常难以形容,我以全市最优秀的孩子的身份去异国留学三年后,回到这片穷乡僻壤的一所高中,最差的班级,以借读生的身份蜷缩在最后一排很苟且的学习。

在父母眼中,我完全辜负了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是家族的败类。老师和同学更是瞧不起我。

那三年的成绩我一直都很差,最差的时候甚至考过班级倒数第五名。

父母也一度放弃了让我考大学的想法,甚至考虑让我辍学去读农校,学习园艺或者修车。


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对新加坡的经历并没有良好的印象,尽管是拿全额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但这段经历,不但没有为他增光添彩,反而成为了痛苦的记忆。原因有很多,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最主要的根源。


出国留学人员的这些留学价值的分化,其实是在出国留学之前,家长和学生们就要注意的问题。因为说起留学,外界的第一印象多是“开启新生活、结交新朋友的振奋之旅”。但在接触新鲜事物之余,在海外学习生活也充满巨大挑战,而在这些挑战的共同作用下,有时可能会发展成不自知的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一般不易察觉,加上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对心理疾病没有概念,认知不清,根本无法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更别提就医。只有在出国前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心理筛查,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以及需要弥补的短板,这样才能在出现心理问题的萌芽阶段,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产生因为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有关留学心理方面的知识,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留学心理(liuxuexinli)”那里我们将会有更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的信息和活动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平安留学. 最新!教育部发布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9hHT0NsW39pk0XImC-zlQ

[1]李强, 孙亚梅. 对于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四个趋势的认识与思考.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93-100


李同归


投资没有回报,其实这是挺正常的现象啊!就像你买股票,你怎么知道是赔是赚,虽然我知道你很想赚~

<strong>

<strong>就像之前有一个段子,一个小伙在北京房价还没上涨的时候将房子卖掉200万,拿钱去海外留学,结果多年后,北京房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归小伙归来后他当时卖的房子房价已经账到1000万,留学海归小伙欲哭无泪~

<strong><strong>

所以,我们别把海外留学看的好像多么高大上,好像你留学回来以后,就仿佛镀了一层金一样,这种想法错误且可笑,拥有财富的方法有很多,而去海外留学只是平添了一个异国经历,它可以让你成长,但不一定让你成功。


雇佣员工的企业也是比较实际的,他雇佣你,更重要的是你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你自己曾经拥有的异国学习经历。


我承认,你的履历确实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标签,就像是你的学历,你的项目经验一样。如果企业觉得这样的标签有价值,他自然会高薪聘用你,如果企业并不感兴趣的你的海归经历,海归宝宝的心气儿也别太高了,理性看待海归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