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可以只按小说拍就很好的电视剧非得改编?

爱豆伴酱


第一:小说的确很火,动画片也很火,但国家对影视是有监管的!以现在在播的《陈情令》为例,像社会主义兄弟情这种关系在小说里可以发表,却不能公然拍成影视上线,《上瘾》下架就是个先例了。所以有些禁止的内容,想要拍成影视而且能够顺利播出的话,就必须按规定来改编。所以《陈情令》多加了温情的戏份,虽然很多原著粉不可接受,但这类改动可以理解。

第二:一部小说真正拍成电视面临的事情会有很多:

比如场景用现有的资源、技术能不能还原小说?

另外角色、戏份的多少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可能会受到其他金主的干涉;

还有一个就是导演、编剧的想法或不一样,他们从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并自认更加专业地做出相应的改动。(有些改动效果的确更好)


淼小姐淼姑娘


别闹了,小说是写出来的,电视是拍出来的。一个给你看字,一个给你看具体实物,那能一样吗。

比如孙悟空的长相,小说里是这么描写的:

长相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身躯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每个人看形容孙悟空的文字,可以凭空想象出千千万万不同的孙悟空,改编者也一样,他们想象完,然后选出演员,给演员化妆定造型,最后由演员用演技刻画出角色灵魂。

这中间,但凡有一处拿捏不好,就会功亏一篑。结果,要么孙悟空符合观众的审美;要么被观众狠心吐槽:孙悟空都丑成屎了。

除了孙悟空,像是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各种各样的妖怪们,都得走这么一个复杂的改编流程。

刚才讲的都是些妖魔鬼怪。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

金庸笔下的郭芙,我们都知道她很美,但她的美,被不同的人看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首先小说中总结了郭芙的美为:脸如白玉,颜若朝华。

紧接着是其他角色的评价。

武修文说她:“脸色白嫩无比,犹如奶油一般,似乎要滴出水来,双目流动,秀眉纤长。”

李莫愁说她:“肤似玉雪,眉目如画。”

霍都说她:“娇艳美貌。”

公孙止说她:“很美,和她娘亲一样美,美丽之极。”

对于这种情况,改编起来也不容易。

漂亮谁都有,但气质因人而异。

你看,角色尚且如此众口难调,如此不容易改编,何况小说的具体场景、道具、情节、以及感动之处。

单单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就可以堪称九九八十一难。

一本受欢迎的小说,基本的字数都维持在几十万左右,编剧则需把这几十万字浓缩成几十集的电视剧本。

编剧又分有无实力的、有无改编权的、是一个人改还是一些人改。

有实力的编剧,一般都会掌握小说精髓,然后突出亮点角色,省去不必要的情节,最后出来的剧本往往比小说还要精彩。

没实力的编剧,基本会把原来比较精彩的小说改成狗屎。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女儿国国王的故事,电视里刻画的真是感人至深、细腻柔肠,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场景,都如梦如画,远比小说有感觉。这就是改编成功的范例,不一定照抄小说,而是给小说润色。

说完编剧的有无实力,我们再聊聊改编权。

什么是改编权?

一部小说,作者把它卖出去,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从此和自己无关,另一种是亲自操刀去细心改编。

对于这两种结果,我觉得还是后者更好。

因为小说的灵魂等同于作者本身,作者知道该怎么改编,该怎么去表达这几十万字。

像《甄嬛传》《如懿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改编权之内,还有一个主导权。

假如一部小说被卖出去,自此和作者无关了。影视公司开始寻找编剧,找到一个人,那么这一个人就会改编成自己的风格,找到几个人,那么这几个人的风格都会糅杂在一起。如果导演再有点想法,这不能拍,那得减掉,还不如给改一下之类的,小说渐渐的也就变味了。

改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记住,改编不是为了原著粉,因为原著粉不是一个整体,他们也四分五裂,有喜欢男主的,有喜欢男二的,有认为这里写得不好的,有认为那里写得不好的……

编剧真是不容易,既要精炼小说,还得综合考虑。细节上稍有不慎,不符合原著粉的心意,立马会被喷:“改得什么玩意。”

期间写着写着,有时还必须要去掉或增加导演要求的东西,再去掉不能播出的东西,最后只能想办法尽量弥补。

结果改编的好和他无关,那是作者的。至于剧情垃圾,那理应由自己背锅了。


禾蔚风车


之所以要进行改编,有以下三点原因:

1.硬件设施不达标,技术条件限制

小说中的一些场景和特效在电视剧中是没有办法去实现的,这一点在仙侠小说和玄幻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知道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证明这个小说的影响力还是挺不错的,有很多人去喜欢它自然期待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作品。

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有很多小说的那种宏大而绚丽的场面在电视剧中是不好实现的,这样的话就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对场景方面进行一个重新的设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硬件条件不行。

2.不符合相关的规定

如果小说中的故事背景或者是其他因素可能与当下主流的价值观不符,那么如果按照小说原本那样直接去制作电视剧,到广电审核这一关是通过不了的。

就比如说,由《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改编成的谢文东,还有由《极品家丁》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看了电视剧之后就觉得这完全跟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是这也是完全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不这样改,那就根本都上映不了,所做的一切也都白费了。

3.编剧的主观意识驱动

最后一点就是,毕竟小说的作者和电视剧的编剧是两种不同的职业,所以说当电视剧编剧看到小说原本时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他会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可能他改编的地方正是小说精彩的地方,他认为好的地方恰是大家都诟病之处。

但是身为电视剧的编剧,对于一部剧的剧情走向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既然已经改了,那么也就很难再修正回来,也就导致了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如果说改编的不好,首先骂的便是编剧。


有哪部小说改编的很成功,又有哪部小说改编的尤其失败呢?我们不妨讨论一下哦。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小说的写作和电视剧的拍摄,完全是两回事。

01

文字给人的想象和图像给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文字通过一些文学手法的处理,给人的想象是极为丰富的,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如何想象只是读者个人的事情。

图像就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它和想象关系并不大,实实在在的场景在那里,一旦和读者对小说的想象不一致,就会被吐槽为“篡改”。

比如一些小说用的人物外貌描写就很玄乎,像下面这句话:

他的眼里蕴含着水的柔情,但偶尔也会隐藏着山的凌厉。

这样的文学描述可以给读者很生动、很丰富的想象,但是又要如何来搬到银幕上去呢?不妨去思考一下。

02

文字的“成本”和图像的“成本”是有差异的

对于“成本”来说,文字只需要作者的功力和一套写字的工具就可以了;而对于图像,不仅要考验编剧的功力,更要考虑道具、场景的限制。一个是虚渺的想象力,天马横空无所顾忌;另一个却是实在的场景设计,每一处细节都要精心琢磨。

还有,文字蕴含的信息丰富得很,如果电视剧事无巨细地全都表现出来,那这个制作成本绝对会高得无法想象。

比如,《遮天》据说要由著名导演来拍摄,具体是谁,有人说是冯小刚,有人说是张艺谋。

但不论怎么说,遮天粉关注的都是:

  • 九龙拉棺这么壮观的场景怎么体现?

  • 电视剧的背景会不会就是我家门口的山?

  • 生命禁区里那些飞天遁地的存在会不会骑着马打架?

看看这些问题就知道,没有一个是好解决的,甚至根本就无法解决。

那面临这种情况,电视剧不把原著进行改编,能行吗?

03

文字的传播和图像的传播是有差别的

文字的阅读,只需要一本书就可以了,时间随意,零碎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但图像往往需要大段的时间来观看,一集电视剧起码得40分钟吧,中间插个广告都嫌浪费时间,凭什么会认为断断续续地可以看下去?

两者的影响与受众,还是图像更大一点。所以审核的过程就比较严格,很多文字里描述出来的情节是不能公开在电视屏幕上的,这在世界哪个地方都是这样,这一点也需要体谅。

就像《盗墓笔记》这样的电视剧,曾经总是被吐槽,但想想看,世界哪个国家可以用电视剧来提倡去盗墓的?

小说看剧情,但电视剧更需要考虑的是舆论、价值观的导向。


所以,我一直认为把这种玄幻小说拍成电视剧是一个很蠢的行为。不论怎么拍,限制这么大的情况下都是不会完全成功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流量,其实是演员带来的,而不是电视剧本身的质量。

为什么不学学《斗罗大陆》呢?拍成动漫的形式,人物设计、特效运用都要比电视剧的限制小得多,剧情也会更完整一点。把玄幻拍成电视剧,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论怎么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待晓儿


因为小说没有那么多要求,而电视剧受众更多所以考虑的因素也会多,比如说

拍摄问题

拍摄中涉及到场景,技术,画面等等很多复杂的问题,很多小说文字描述的出,但是拍摄不出来,如果变成后期五毛钱特效、抠图,观众就更不买账了。

像玄幻类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实景中《东宫》《九州海上牧云记》就是还原比较好的,而这类优秀剧都是制作精良,后两部是实景拍摄,市场上还是比较少的。

还原度低

小说受欢迎是一回事,拍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许多小说本身的还原度就比较低,根本就不好拍。

现实原因

拍摄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和资金有关,钱不够自然拍不出来想要的效果,还原上就会欠缺。

审核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过审问题。还原度再高不能过审也不白搭,所以导演编剧等都会考虑这个问题,为了过审一定会有改动,那些不能带来正能量的就要改了。


何小爆忆影视


不改编要编辑来干嘛?哪怕剧本改得再二,那也是干了活的,钱可不能少啊,改动越大,说明我干活越多,剧情越蠢,说明本编剧脑洞越大,昨天看了下《极品家丁》的片段,比赛打水,陈赫的角色用一柱香哦不,是半柱香的时间制造了一个竹子制作的抽水机关,先不说那一套东西管不管用,就那复杂程度,老子给你6个小时,你能做好老子叫你爹。还半柱香,编剧是不是对香的概念有什么误解呀?你以为是寺庙里点的吊起来三米高的塔香么?还有,抽起来的水已经往下走了,还特么怎么再往上流进另一个大桶的?要知道两个桶是一样高的,把牛顿挖起来解释一下?


奉旨宅家


小说翻拍成电视剧似乎已经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潮,然而也有很多小说的精彩情节和设定在翻拍的时候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以至于让不少原著粉失望,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电视剧和小说的传播途径和受众有所差异,那么它们的审核标准就有所不同,许多小说里可以存在的情节和设定,就不太适合在电视剧中出现了。


比如前段时间翻拍的《听雪楼》就经过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听雪楼被洗白,而原著中听雪楼只是一个收钱便可办事的江湖组织,没有太强的是非善恶观念。然而如果按照小说的设定来拍电视剧,显然是不利于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甚至可能对观众产生不利引导。

还有现在正在热播的由《魔道祖师》改编而成的《陈琴令》,原著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在耽美小说界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这样的人物设定如果出现在电视荧屏,势必会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情感导向。

2.由于小说和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不同,他们所能呈现的场面效果也有所差异。小说中只要靠作者的文字调动读者的想象便可以实现十分宏大壮观的设定和场景,但是在电视剧拍摄的时候,受制于技术和资金,再现这样的场面难免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导演和编剧就可能对情节做一定程度的修改。

3.投资方和演员对剧情的干预。在电视剧拍摄时投资方或者不少名气大资历高的演员或多或少会对剧情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是出于剧情合理的考量,更多的却是为了突出其旗下演员或他们自己在剧中的分量,很多意见都会对剧情造成不利影响。


比如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吐槽的《破冰行动》,剧中女主角陈珂的戏份引起了大批观众的不满,据说是因为投资方爱奇艺为了捧自己旗下的女艺人而要求的加戏改戏。而这也成了这部剧最大的槽点。

不少小说都非常精彩和火爆,如果能尽量忠实于原著,相信会得到更多原著粉的认可,对于电视剧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毕竟其中有些情节和设定不适合广泛传播不得不有所修改,但是如果能排除其他对剧情的不合理干预,小说翻拍的电视剧应该会更受肯定。


老生观影


一般来说,有些小说的人物设定、背景设置、人物关系,所描写的某些场景等等,可能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不符合现代文化要求,也不符合广电、人们审美要求等等。

所以在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编剧们为了符合现代都市文化要求,一般都会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有所改动。

而,有些小说改动小,有些小说改动大,这也是基于小说本身的原因。

比如玄幻的小说,有些场景用小说写的时候只是文字、想象力的描写,而如果改编成电视剧,那么如果现在的条件满足不了小说描写,编剧自然也会改动。





爱啃书追剧的狗子


成本和个人喜好,小说实际上全靠想象。导演又不一定是读者,实际上剧本和小说不一样。

改编得多的小说,就越容易改编。没有什么作品,可以让所有人喜欢。

小说本来就是要改编,因为作者不太可能会想到会不会改编影视。

比如史记中的故事有些字多,有些字少不改编怎么会有历史小说。


散虑-逍遥


电视剧改编的始作俑者是编剧

促使编剧做出改编的人却多了去了

比如某经纪人表示某场戏不行!没有突出他家艺人的霸气无双或是和他家艺人的小奶狗形象不符合,所以必须得改,那么在权衡后,编剧就改!

比如某导演表示某场戏的节奏不行,想要加入几个时兴的新潮元素,那么你就必须要加!那么在权衡后,编剧就改!

比如金主爸爸觉得要加入他喜欢的艺人或是想要加入他觉得不错的流量,但是原著中没有这个艺人喜欢的角色,那么在权衡后,编剧就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