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强大时,为什么不去海外扩张、侵略殖民?

九黎劫


历史以来,中华民族对海洋就不感冒,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被列强从海上打痛了,被欺负了,中国人才开始逐渐重视海洋,这片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汪洋!

中华民族强大时,非但没有进行海外扩张,反而是从明朝开始,进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西方世界是拥抱海洋,走向开放;而古老的东方却是在用封闭来实现统治的稳固!


那么,对于海洋的态度,东西方为何会截然相反呢?

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的差别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世界,从古希腊文明开始,就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这种文明海洋贸易发达,贸易占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绝大部分!

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明,十分开放,具有冒险精神,开拓精神,这也间接的促进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


西方社会商业发达,因此,需要广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地理大发现后,列强不断瓜分世界的原因所在!

而古老的中国,则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

商业发展收到限制,发展缓慢,社会活力不够,人们都比较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太多冒险和探索精神。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因此,并不太需要与外界的交流往来。跟外界接触越多,老百姓的想法就越多,这是统治者不喜欢看到的。

他们需要的是老老实实种地的良民,不需要思想活跃的思想家。因此,闭关锁国,就是维护自身社会稳定


Mr这史香


大家好,我是司马。

提到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海洋时代,很多人认为我们被儒家思想束缚,被重农抑商捆住了手脚,被封建制度剪掉了翅膀,能不能有点新想法?但是有些事儿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理成章,今天司马想和大家一起破除这些教条,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看看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欧洲,在很多国人眼中就是现代科技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好像欧洲的文化是多么不可思议,发展成先进文明是命中注定。这是真的吗?

一、文艺为什么复兴?

在罗马帝国后期,随着帝国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奴隶来源的减少,导致生产力下降,城市逐渐萎缩,很多有钱人退居农村,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发展。同时大量的破产者出于安全考虑纷纷依托这些势力,封建性质的人身依附体系开始产生。

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基督教就此统治了西方。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入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他们彻底摧毁了欧洲古典时代的社会秩序。罗马人信奉的神灵是完美的人,他们遵守法律,但他们使用的是世俗的法律,也就是皇帝的意志,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圣人”说的话。

日耳曼人与罗马法律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日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是神的意志,它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所以西欧封建时代的特点是神权高于王权。

在这个时期,西方人抛弃了曾经辉煌的世俗文明,神权统治的确立使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不能超出基督教的范畴,人们被要求不能有欲望,但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基督教的低欲望社会产生了冲突,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很多希腊的学者来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欧洲人发现古罗马人对人性的肯定正是他们所追求的,于是文艺复兴开始了。

也就是说,西方的文化并不是有什么特殊之处,只不过西方所处的环境让罗马文化得以与日耳曼文化、希腊文化、北非文化和西亚文化交流,从而产生了新思想;而中国是东亚各国的文化宗主国,拥有极大的文明向心力,由于文化的趋同性和东亚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中国接触外来文明的机会不多,和罗马人一样,中国人走入了古典社会的死胡同。

所以,我想说的是文明自身并不具备优劣,吐故纳新才能使文明更有活力。而古典主义的东方帝国更注重国家统一,海外殖民地的半独立性并不能让东方皇帝安心,出于君主专制的立足点,东方不具备还在殖民地的理论基础。

二、重商主义?

这是个很有迷惑性的原因,商人更具开放性,和殖民主义多么的搭调。但很讽刺的是,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不是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国家,却是封建专制的西班牙,这就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了。

究其原因,意大利的国家虽然商业发达但国家分裂,资产阶级缺少强大的政府支持,海外殖民实力不足。反观西班牙,卡斯提尔王朝光复伊比利亚南部以后,随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西班牙国家力量和思想统一得到空前加强,这为其殖民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西班牙可以拥有美洲的大片土地,这一切得益于西班牙统一的国家力量

由此可知,殖民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中国未能出现还在殖民地与重农抑商并没有必然联系。

三、扩张的动力

国家的每一轮强大必然伴随着新一轮的扩张,不存在没有野心的国家,仅仅是扩张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们的思维经常会被限制,每当我们看见“殖民”这两个字总会下意识的认为是隔着大海去扩张,其实这样过于狭隘了。

中国拥有广阔的陆地,有充分的空间给中国殖民,扩张殖民以陆地殖民地为主要形式,这样的扩张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历史。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扩张的主要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钱。

西方地小,争霸空间小,几个大国瓜分资源尚且不够,再加上奥斯曼帝国对东方商贸的垄断资源更显捉襟见肘,大国尚且吃不饱,相对弱势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只能铤而走险去海上觅食。

在中国有一首诗很好的描绘了东方帝国的殖民之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指明了中国的扩张方向,那就是向西,兵锋指向西域!

强大的中央王朝扩张的脚步几乎没有受到强大的阻力,而中国的主要财富来自于河西走廊以及西域诸国,这里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掌握了西域就意味着拥有了无尽的财富。中国主要对手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帝国和西方的高原帝国,三国争霸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中原帝国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优势,牢牢掌握着东方的黄金之地,何必走向东方的海洋?看看东方海洋资源——贫瘠的日本、盛产农产品个石油的东南亚、原始的东非、西亚和南亚完善的强力政权,中国显然没什么好抢的,或者说抢劫成本太高,中国东出明显不如西进有利可图,而且中国并不是西班牙个葡萄牙那样迫不得已的失败者,为什么非要拘泥出海呢?

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给中国走向海洋的动力。

明朝,西域已经不是宋朝以前的西域,被纳入伊斯兰世界的西域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中国也只好进入大海,但已经变异的传统文化专注于内耗,中国扩张脚步停止,海洋帝国亡于党争!

综上所述,中国并没有进行海外殖民与儒家文化、重农抑商和扩张欲望都没有必然关联系,归根结底是投资回报的算计。


司马武侯


导读:中国历史上,都对海外扩张没有兴趣,历史上对于海外的记载屈指可数,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国家队”出海远洋!古人都缺少海权意识。导致对海权意识的淡漠轻视。没有海权意识何来的海外扩张?导致古人轻海重陆的原因,我会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解读。

一、中华文明的农耕属性

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封建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发展战略。国家财政收入主要靠征收土地赋税,农耕政策,农民也是士兵,农民也是战时的士兵。朝廷从自身利益出发,必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自由,以保证财政、兵源的充足。农民阶层没有文化知识。淳朴本分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朝廷的治理,这样才能保障国家政治的稳定。

各时期的封建统治阶层,始终对商人存在着偏见,他们认为商贾通过经商获利,会引起农民效仿而弃农行商,国家必然失去立国之本。没有建立起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因此不存在寻求海外市场,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制约了向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基本放弃了国家海权。

二、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国防战略

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便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历史上各朝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游牧民族艰苦、恶劣的草原生活造就了其强悍、精于骑射的特点,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每次异族的入侵都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破坏,对中原王朝的存亡造成了巨大危害。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王朝不得不采取抵御北方强敌的国防战略,国家的军费开支大都用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修长城、秦直道、建城防、消耗掉太多军费及人力物力。。

三、中华文明的优越感及局限性

“天朝上国,万邦来朝”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越感心理之一,汉唐盛世、康乾盛世,。加上中国在东亚文明圈里,长期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就导致了文化优越感的产生。这种优越感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文化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国人无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自认全世界最优秀,认为海外诸国都是落后野蛮的,看不起任何海外国家以及其他文化。

另一方面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土地生存,农民对土地怀有特殊的深厚的依恋之情,如果不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战争或沉重的赋税,就不会离开居住的土地向外迁徙。尽管沿海的闽粤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比较恶劣,及靠海生活的经济形态,具有较强的进取性、探索性,能够积极地向外移民。当然移民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无法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性,整体上古代国人还是非常保守的。因此,古代中国人所存在的心理局限性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海外世界的兴趣。

四、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属于大陆—海洋型国家,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很多天然良港,但地理构造是东临西太平洋,西部、北部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未与海洋相连。与欧洲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陆犬牙交错的地理构造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在清康乾时代人口大爆炸前(康乾时期中国人口达到3亿),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宽裕,内陆的活动发展的空间足够,没有向外发展的迫切需要

海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除了虚无缥缈的仙山神话的遐想外,再无可供发展的地区。这就使中国自古便形成了以陆地为主的农耕文化,影响了向海外探索的积极性。

结论:中国历史上无法建立海权的原因,是由于民族属性、国防战略、文明局限性、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虽然有郑和的远航,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古代中国海权的完全丧失。


贪恋长安韵


其实跟西方为什么要海外扩张、殖民侵略对比一下,答案就会出来了。

西方的殖民传统开始自希腊时代,大约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各个城邦的公民就开始对海外进行殖民了。不过希腊人受限于海上技术,其殖民范围只有同属地中海地区的马格里布地区(北非)、伊比利亚沿海、亚平宁半岛和安纳托利亚(即小亚细亚)。在这个时代,西方人殖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城邦政治斗争失败的派系自动退出城邦政治界,去海外拓展,2、城邦人口太多,去海外求生。

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并非希腊的城邦制,政治斗争往往意味着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稳定,因此对待失败者不会那么温和。当然,流放失败者在中国亦不少见,比如韩愈被贬到潮州、苏轼被贬到海南等。这种惩罚与殖民根本不是一个意思,方向也不是海外。而遇到人口压力而移民的现象也存在,中国边疆地区往往有很多在内地生活不下去的人去开垦,不过由于中国陆地边疆的面积已经足够,所以去海外移民的人很少。

到了近代欧洲,殖民方式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一套了。从16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启,各大欧洲国家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与令人称奇的探知欲,不断对海外进行殖民侵略,到了19世纪,整个世界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已经被欧洲人所染指。

近代殖民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开辟通往亚洲的新商路。由于奥斯曼在14世纪的快速扩张,以前由欧洲通往亚洲的商路已经被威尼斯、奥斯曼、热那亚等地中海商业强国所控制,西欧人难以获利,所以希望开辟一条新的商路出来。

而中国的商路一直非常通常。不管是与蒙古、女真人的边疆贸易,还是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亦或是东亚三国之间的贸易或是印度洋贸易,都没有出现被阻挡的情况,因此,中国人不需要用殖民来开辟商路。

2、寻找黄金。欧洲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黄金城”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在欧洲人接触到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后,从印第安人那里道听途说过来的。在这个传说中,有一个美洲大陆上的部落,拥有着数量极为庞大的黄金储备,国王会在自己的全身涂满金粉,并到山中的圣湖中洗净,而祭司和贵族会将珍贵的黄金和绿宝石投入湖中献给神。

这个传说激起了无数欧洲人为此趋之若鹜。而且,由于南美洲的黄金确实多,欧洲人在一开始的探索中还真的发现不少金矿,这就让欧洲人更加相信黄金国的传说了。可以说,欧洲人在早期对对南美和北美大陆的殖民,都是在黄金国传说的推动下进行的。

对于中国来说,从海外获得重金属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殖民。日本有不少金矿和银矿,中国完全可以通过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从日本手中获得重金属。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和银矿,但在近代早期,这些重金属大都流向中国,因为欧洲人拿不出多少有吸引力的商品来从中国手中赚钱,反倒是中国的茶叶与瓷器让欧洲人愿意把新开采的重金属付给中国。

3、传教热情。欧洲人信奉的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宗教”,外向型宗教讲究不仅信徒自己要信仰宗教,而且还要让别人也信奉宗教。外向型宗教的信徒们往往有一种普世主义热精神,他们觉得既然自己信奉的是好宗教,那就应该让其他人也来感受自己宗教的好处。在这种普世精神之下,欧洲人以极大的热情对外传教,很多殖民地的开拓都是由教徒进行的。

而且,基督教内部还有一个“约翰王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在遥远的东方大陆,有一个基督教国王“约翰王”,他一直率领着自己的国家,孤身与异教徒血战。欧洲的基督徒一直想找到这个约翰王,与他合作,连接东西方的基督徒。于是,这个传说也激发欧洲人向东方殖民。

中国则没有多少传教需求。古代的中国人确实也信教,比如道教、佛教等。但这些宗教并非外向型宗教,这些宗教讲求信徒自己的“悟性”,主张从思想内部领悟宗教信条。对于传教,教徒们并没有多大热情,因此,中国也不会为了传教而殖民。

4、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资本主义自身拥有一种扩大的倾向,资本家们需要不断寻找市场、原材料、资本输出地,以此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19世纪开始,为了扩大资本主义规模而进行殖民成为殖民侵略的主流。这个时代的欧洲欧洲列强并不拘泥于占领地盘,而是采取开辟通商口岸、允许外资进入、建立自由贸易协议等方式进行侵略,以此为资本找到海外输出地。

中国发展出资本主义则是将近20世纪的事了。在那时候,中国已经无力对外进行资本输出了,因为与外国资本比起来,中国国内资本相当薄弱,连在国内的外国企业都竞争不过,市场上充斥着西洋、东洋产品。因此,中国资本的主要工作是先将国内的外国资本竞争出去,而不是对外扩张。

以上便是中国不进行海外殖民的原因


启蒙时代的余孽


中国如果按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划分,中国属于陆权强国,海洋对于农业立国的封建王朝,没有土地的吸引力大!

第一古代王朝拥有土地是第一位的,我国古代是农业立国,重农抑商。这些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面积很多都在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向西的扩张甚至过了喜马拉雅山,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高于其他文明,中国是别人学习的对象,自称天朝上国。苏禄苏丹要求并入中国时甚至被乾隆拒绝,英国要求通商时甚至还要赐封英国女王,当时皇帝不把外夷放在眼里,看不起别人,怎么谈向海外扩张。

西方国家殖民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海权国家,土地狭小,重视商业,整个欧洲没有中国面积大,急需发展的土地和人口都不足,欧洲小国林立战争频发,倒逼欧洲人走出去开发新的天地,西班牙无敌舰队那是持剑经商,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海军上将德雷克那是海盗头子。西方国家商业贸易地位远大于农业!

西方的扩张有他的地理因素,生存的需要,也是商业民族贸易扩张的必然!


玉麒麟20190000000000


其实原因不是很复杂,是我们两个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就导致了不同的体制及利益获取方式。而生产生活方式是由地理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文明

从地理环境来说,我国处在东亚地区,北部是西伯利亚大荒原,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边是葱岭,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再往南就是亚热带雨林地区,在整个东亚地区来说最大的产量地就是我国的华北和华南地区。

所以地理环境就决定了我们在古代是个典型的农业文明国家。

农业经济不会扩张殖民地的原因

农业文明获取经济利益的根本是靠土地耕种,而不是工商业,我国千年以来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是为农业经济服务的。因为在农业文明生产生活条件下,统治者担心如果都去经商了,那么就没人种地了。如果没人种地,那么国家就会粮食不足,在中国古代也不可能通过商业大量进口粮食来养活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和如此之多的人口,所以千年以来就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来保障农业经济。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转型为工商业文明,其实机会最好的时期在宋代。

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时代,政府财政收入在8000万贯-1.6亿贯之间,换算成银两就等于是8000万-1.6亿两白银,这个收入在整个古代是最高的,宋朝为1亿人口,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清代为4亿人口,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是清代在近代以前收入最好的时候也就5000万两白银左右,可见宋代发达的工商业经济给国家财富带来的增长是多么地可观。

▲宋代我国有可能转型为工商业文明,甚至成为海洋帝国,可惜没把握住

只可惜宋代本来发展的很好的工商业经济的趋势,后来被朱熹为代表的农业经济思想占据了主流。因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出现了衰落,朱熹和程颐代表的理学的兴起后来逐步成为社会主流,从而农业经济思想重新复辟。

工商业经济最讲究的是自由,而农业经济最讲究的是控制。朱儒就是典型的控制。朱儒认为万物皆理,这个事物存在有这个事物存在的理,那个事物存在有那个事物存在的理,理是人们要遵守的尊则,不得违背。何为理呢?朱熹认为如果你为了吃饱饭而吃饭是理,为了食欲吃饭是欲。人为了养家糊口赚钱为理,为了赚大钱而赚钱为欲。要“存天理,灭人欲”。再如程颐所倡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意思就是寡妇死了丈夫后不能改嫁,就算饿死了也不行。这种人身控制的思想只能舒服工商业的发展。因为工商业的价值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价值交换实现的,没有这个前提工商业也无从发展,到了明代之后朱儒成为了官学,也成了人们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工商业经济也就长期被压制了。

▲农业文明结构下,即便有郑和舰队这样的无敌舰队,也不会扩展海外殖民地

我们曾经有过世界上的无敌舰队,就是郑和舰队,也从事了大型的航海活动,但是他们没有去建立殖民地,原因就是在于,在农业经济环境下,开发海外殖民地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当地是会产很多粮食,可是这些粮食要运到内地运输成本往往就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所以只能亏本。既然占领殖民地没有经济利益,也就索性不占领了。扩张殖民地也就没了内在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能力扩张海外殖民地但是没有开发海外殖民地的原因。

西方是典型的工商业文明

西方文明,尤其是现代欧美文明,他们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商业文明,这也是由他们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希腊文明的起源地希腊本身土地贫瘠,多山,当地的资源无法养活当地的人,所以人们要生存就只能经商,通过商业换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资。

由此,古希腊文明在一开始就是典型的工商业文明。工商业文明的特点就是人的价值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才能实现,所以这样的文明一开始就有着自由的因素在里面。

工商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市场越大,生意就能做的越大,这就为开阔殖民地提供了内在动力,而殖民地的原材料是工商业发展所需的物资,殖民地的人口也是工商业发展所需的市场。

我们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如A地有很好的木匠,B地有很好的木材,但是B地不在A地所在的国家。于是A地所在的国家就把B地开发成了殖民地,这样B地的木材就能通过商业卖到A地,从而A地能做出更好的木制品,A地做出了更好的木制品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B地也因为卖出了更多的木材而赚钱。B地有了钱就自然要有更多的消费,如此,殖民对于工商业经济来说,是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的。

西方文明开发殖民地的历程

总的来说,西方开发殖民地主要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古希腊文明时期,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历经数百年,希腊人讲殖民体系扩展到了整个地中海。

▲古希腊文明时期的殖民地扩张

第二个时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航海时代,也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由欧洲殖民者发起,最终将殖民体系扩展到了全世界,其中出现的典型就是大英帝国,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领土最大的时候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二。

其实我们强大的时候没有扩展海外殖民地并不是因为我们善良,西方扩展海外殖民地也不是因为西方邪恶,其实东西方来说,人性都差不多,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东方文明表现的更多为对外宽容而对内残忍,西方表现为对外残忍而对内宽容。

综合以上来说,我国古代强大的时候没有扩展海外殖民地是由我们古代农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西方扩展海外殖民地是因由西方工商业经济机构所决定的。


老威观史


只有实行重商主义才有海外扩张和殖民的动力。而中国自汉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采取"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重农抑商的结果只能带来"一头牛两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小康即安,人就失去了对外开拓的动力。而重商主义在资本逐利的本性驱动下,人对财富的追逐没有止境 ,大大激发了人的开拓进取精神。西方全世界殖民和扩张恰恰是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资本逐利追求利润最大化,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需求,因此重商主义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采用新技术使得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就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来贩卖他们的商品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促使资本进行海外殖民和扩张。而新科技带来的坚船利炮又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有效手段。


无藏南即951W


尽管前有宋元时期的繁荣海上贸易,后又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但是古代的中国始终未能重视海权、发展海外殖民主义。

这一点让不少当世之人喟叹不已,认为中国因此错过了超越西方文明的机会。其实我们不应当从上帝视角,以现在的观念去批评古人,西方文明的变革并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推进,而是各种客观条件作用下的自然演变。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是哪些客观条件制约了海权主义的诞生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条。

其一,儒家思想

之所以说儒家思想是客观条件而非主观因素,是因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发展路线的影响,不在于个人,而在于整个社会群体。

儒家思想首先影响的是上层建筑,即皇帝和官员阶层,他们是国家政策的抉择者。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中华上邦泱泱大国,需要以理服人、以德治天下,本身过分的对外征伐就不是儒家所倡导的。

历朝历代对北疆、南疆的征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主动寻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冲突所致。而且基本每个朝代的征战策略都是“点到为止”,只要对方臣服并宣布归属即可。因此招揽的一大堆仆从国,只需要每年纳贡上表即可,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经济利益,反而需要中华出兵护佑。

基于这种思想,古代的君主们从来没有想过跨海去征服遥远的异族,更不用提在那里割占土地、进行殖民,郑和下西洋偌大的声势最终变成了庞大的朝贡。

其次,儒家思想作用下的普通百姓,也不会接受殖民政策。中国人最注重家和根,很难远离故土。试想,连国内的迁徙和移民都会招致很多不满,怎么能派遣大量移民远涉重洋去往未知的海外世界。

其二,自然条件

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文明,天然就具备海洋文明的天赋,很早就在地中海沿岸通过海洋航路不断进行征战和贸易。再到后来的英国、荷兰等海洋强国,都是属于本土狭小逼仄,人口众多但食物、原料供应不足,不得不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和海洋扩张,这都是海权诞生的自然条件。

而我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天然的河流文明。自古就倚重农耕为生,河流既灌溉土地、滋养禾苗,又往往残暴肆虐。古代的中国,一直处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天灾和战乱中,而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眼光也一直都在富裕肥沃的中原地区,后来也只是慢慢在江南地区形成富庶之地。至于岭南、塞北这些地域,历来都不受重视,因为在古人眼里这些地方生存不易。

至于海外之地,大部分人都不敢想象,不知道能否耕种粮食,所以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很难诞生强烈的海洋扩张欲望。


霄林天


当人地矛盾突出时,人们为了寻求出路,必然会选择向外扩张、殖民,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人地矛盾在历史上也时常比较突出,为此也曾试图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不过,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如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华人,甚至是非洲马达加斯加那些据说是明朝人的后裔,都可看作是当时中国人海外扩张殖民的痕迹。

(中国所在为四塞之地)

中国的海外扩张、殖民,有几个显著的时间特点。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远古时代(先秦时期),中国只能在有限的区域殖民,无法到达海外;在中古时期,中国文明一枝独秀,出去过海外,不过没看上,就又回来了,毕竟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实在看不上那些贫瘠的化外之地;在近古时期,民族矛盾激烈,朝廷政策趋于保守维稳,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海外殖民地。

中国海外殖民的扩张之所以不如西方殖民者那般成功,真要细说起来,还是要归因于欧洲的殖民者所面临的是与世隔绝的新大陆文明,对欧洲人的瘟疫毫无抵抗力,短时间因为瘟疫的影响,不消殖民者毁灭,他们的文明就因此而灭绝了;而中国却很早以来就与外界有大量的经贸往来,主要经营的东南亚一带,并不存在美洲大陆土著居民面对瘟疫无法抵挡的情况。其次,中国自古即是“天朝上国”,没有强烈的向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政治诉求,所以,对于开拓海外殖民地也没有坚决的意志。再者,因为地缘的因素,中国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武力的侵袭,为此消耗了过多的国力,为数不多的几次海外殖民活动,都因此被打断。最终,中国在海外殖民的扩张,止步于南海。

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周人人数很少,诸侯王带着几百人、几千人走马上任,到了地方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筑城池。为何?因为这几百人马要面对的,是那些在城外的被称为野人的数万土著。周王朝经过800年的殖民活动,最终通过军事、文化等逐渐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才开始成型。所以上古时期的殖民活动,基本都是在陆地上进行,因为当时的土地足够广阔。

(西周分封都是殖民据点)

到了中古时期的三国年间,天下连年混战,生民百不余一,魏蜀吴三国都苦于兵源不够,因此都绞尽脑汁到各处掳掠人口。魏国强征了乌桓骑兵,蜀国则征发了南中无当飞军,东吴开进了吴越山中,将山越人编组入伍。各国都通过征发雇佣兵建立起精兵部队,这种传统也被西晋继承下来,最终造成了西晋王朝末年雇佣兵(匈奴刘汉王朝)作乱,中原沦陷,衣冠南渡的事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话说这一年,孙权听说海外有岛国曰“夷洲”,土著甚多,因此派遣将军卫温带领万人船队去掳掠人口,结果卫温浮海一年有余,带回来的土著还抵不上损失的士兵,被孙权以违诏无功的罪名杀害。

过了几年,东海外的倭国有个女王叫做卑弥呼的,派遣使者来到魏国。魏明帝曹睿听说海外有方国,立刻起了周穆王西游会王母的浪漫念想。可是一看到倭国使者和婢女,就兴趣索然了,原来倭国人还处于奴隶制国家,女人身上布满纹身,粗鄙不堪,实在难以下手。

此后,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就基本固化——那都是化外之地,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是个亏本买卖。

更为客观的原因是自三国之后,中原暗弱,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政权的武力威胁,王朝不得不将主要兵力用于北方防御。由于对游牧民族的威胁深恶痛绝,一般中原王朝的不世之功基本上都是封狼居胥,要往北边打,打的游牧民族怂了一波,可是很快又来一波。王朝的主要精力,都被牵绊在北方,对于南方长江流域的经营长期以来乏善可陈,遑论海外殖民?

(卫温的航海结果是亏了本)

中原王朝的文明处于高地,不断向四周辐射文明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的游牧民族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武力,中原王朝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又出现了两次南渡事件。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南方,这才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以宋代为节点,南方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北方。这是自秦代以来中原汉人不断开发的结果,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在封建社会早期,人类掌握的工具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极为简陋和有限,开发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选择在大河流域的冲击平原附近开垦种植。因此冲击平原土质松软,利用石器、青铜、铁器等工具,人力尚能开发。至于南方雨热同期的丛林地带,利用这些工具来开发就有些强人所难。

中国人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开发都耗费了千年之久,何谈去海外开拓?就好比自家土地还照看不过来,还要跨洋越海去占领殖民地?况且,三国时期海外方国留给中国的印象实在不好。乾隆皇帝说“天朝上国,无所不有”,那些化外之地,白送都没要。

这可是真事。当年菲律宾国王哭求“天朝”收留,乾隆皇帝只一句,“心慕中华,其心可嘉”就敷衍过去了,要不然哪儿还有南海如今的风波?那都是内政。


(北方的威胁使得中原王朝无力海外拓殖)

欧洲人面临的状况与中国人完全不一样。

他们也在挨饿受穷,可是他们的土地更贫瘠,政权更分散。他们不仅穷,还很横,打起仗来没完没了。中国好歹还有个“王朝周期率”,时常有个“盛世”来装点门面,欧洲人几乎就没有盛世,日子过的苦哈哈的。

苦难会有尽头吗?不会。向来有自省精神的欧洲人很快就见识到了上帝之鞭的厉害。黑死病和其他瘟疫,使当时的欧洲几乎成为了一座地狱。无处可逃的人们偶然听说伊比利亚半岛那里没有黑死病,于是不远万里都涌了过来。

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会刚刚从摩尔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土地物产并不丰厚。突然涌来了这么多人口,吃饭顿时成了国王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问题。

他们能开垦土地吗?让西葡两国当政者痛苦的地方在于,他们四面环海,根本无地可垦。这么多人,眼看就要发生大面积的饥荒。这时,有一个叫做哥伦布的人说,他能到找到印度,能够通过贸易带来财富。

(哥伦布航海)

欧洲的航海史就此开始,当时的欧洲人经过文艺复兴,人的价值得到重视。连年的战争也使得火枪技术得到发展,当哥伦布侥幸发现新大陆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进入新大陆,利用自己与当地民众存在代差的武器和经受过多次瘟疫折磨留下来的抗体,成功地击败了当地土著的反抗。他们占据了当地肥沃的土地,采用了奴隶制度来剥削当地土著,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成功,引起了英法的注意。因为当时欧洲的天气开始变得糟糕起来,光照不足,使得即使拥有大片平整土地的英国和法国也遭受了大面积的饥荒,法国更是因此损失了15%的人口。

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殖民队伍来到了北美洲沿岸,他们的目标是在纽芬兰渔场打鱼,然后贩卖回欧洲,帮助欧洲人度过饥饿的冬天。著名的鲱鱼罐头即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不管怎样,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已经对在欧洲本土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感到力不从心,而政权四分五裂又使得他们在欧洲多数时间进行战争,无法进行生产。在七年战争中,欧洲青壮年战死90-140万人。腓特烈二世甚至写信给法国的伏尔泰说:如果仗还要打下去,我们都要变成野蛮人。所以,在这个时候,谁能获得稳定的殖民地的收入,就能够在列国争霸的环境中获得胜机。英国能够建成“日不落帝国”,即是英国的殖民地众多,而他们又能控制海外贸易线路,最终通过砸钱让欧陆形成了均势。

能够建立海外殖民地,成为欧洲各个民族国家富国强兵的根本,因此各个国家都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法国在这件事情上实际上是慢了半拍的,路易十五曾经说:如果能得到比利时,那么即使拿整个美洲来交换都是划得来的买卖。结果法国得到了比利时,却丢掉了印度和美洲。

(英国首相老皮特用英镑换来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人的幸运在于当时的欧洲已经具备了开发美洲土地的生产力,不管是牛耕技术,还是犁铧技术,这些技术成果使得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是成功的。他们不仅解决了本国的温饱问题,还促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使得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经济通过贸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帝国由此得以建立起来。

中国人有没有面临过欧洲人的粮食不够吃了,可是又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开垦了,没办法只能向海外求发展的局面呢?有的,而且这个情形存在的时间很长。

在唐代之后,随着南下的中原人越来越多,闽粤之地人多地狭,他们也逐渐难以安身立命。故土难回,他们只好泛海求生。所以从唐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断的下南洋,或做生意,或做屯垦。不过,这多数是民间的活动,政府很少出面组织。

这种风气在明朝时达到鼎盛,以明朝在南洋的旧港宣慰司机构的设置为标志,明朝在南洋的经营活动达到了顶峰,明朝也一度想将万里石塘变成中国内海。为此,明成祖挥师南下,重收交趾故土。当时,四方来朝国家达到148个。所以1,康熙皇帝说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还真不是瞎说的。

可是明朝在海外经营的顺风顺水,却还需要在北方防御越来越躁动不安的蒙古人。明朝在新占领区还没有完成归化,众多的反抗让明朝国力不堪重负。明朝最终在宣宗时缩短了战线,放弃了海外领地。假如明朝像欧洲殖民者面临的情形一样,即海外殖民地不成功,就面临邦国毁灭的前景,那么明朝军队也不至于因为财政上的困难而退出。假如明朝也像欧洲殖民那般信仰一神教,对于不信教的土著以异教徒的态度将其处死,那么明朝军队也不至于受限于仁义道德而长期无法剿灭土著叛乱。

(旧港:明朝最南边的国土)

到了清朝之后,国家政策更趋保守。乾隆皇帝甚至认为那些海外求生的华人是脱籍叛民,到了海外就是另立乾坤,藐视朝廷,别说支援了,更是多方限制,必欲置之死地方休。至于菲律宾苏禄王来京请求归附,乾隆皇帝更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任由西班牙人蚕食南洋,无动于衷。

可是,随着这些下南洋的汉人逐渐增多,为了防止当地土著的侵夺,他们也开始形成社团,有了政治组织(也有可能是帮派性质)。以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成果熏陶,自然能够在海外开宗立派,在东南亚一带兴建了很多个城邦小国,有些还一度非常兴盛。只是他们始终得不到母国的支持,还时常担心受到朝廷的攻击,主动拜码头都不得行。后来,这些华人国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力之下纷纷落败,南洋自此之后也沦陷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没有这个习性。都是自古守本土的。本土好,不用去别处。欧洲的日尔曼等民族,原本是中国的匈奴族,在本土没立住,却经过两百年的迁移,在异国他乡如愿,偿到了殖民的好处。后来,他们航海,是要从海上找到回到故乡,那遍地黄金的中华大地,却神使鬼差地找到美洲大陆。于是他们又去攻城掠地了,但宿命使他们剑沉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