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一曲《牡丹》传天下,千古风流与谁知?

“原来姹紫嫣红都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段广为流传的话,出自于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四大古典戏曲中,《西厢记》、《长生殿》、《窦娥冤》、《牡丹亭》中,我个人觉得《牡丹亭》的艺术成就最高,无论是杜丽娘所面对的封建桎梏,还是作品的语言技巧,都较其它作品甚之。

《牡丹亭》:一曲《牡丹》传天下,千古风流与谁知?


01 汤显祖其人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他处于明代政治上极为腐朽的时代。由于他和权奸、宦党的不断斗争而遭受到打击,终于辞官归隐。

在政治上,他推崇历史上管仲、商鞅、辛弃疾等有作为的人物,鄙视阿谀奉承的士大夫,并与早期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友,敢于批评朝政,与权奸、宦党斗争。

在哲学上,他师从老师罗汝芳,从那里接受到了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崇拜进步思想家李贽。

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认为“人生而有情”、“盖离情而言性者,一家之私言也;合情而言性者,天下之公言也”。

在文艺上,他和徐渭、公安三袁站在一起,提倡性灵,反对模拟,在戏曲创作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汤显祖思想的进步性。当然,汤显祖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也比较深,晚年消极出世的思想有搜滋生,这在他的部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汤显祖的作品主要是“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因汤显祖是临川人,四部剧中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四梦中,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在“四梦”中完整的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牡丹亭》:一曲《牡丹》传天下,千古风流与谁知?


02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情与理的斗争,揭露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歌颂了追求幸福爱情和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成功塑造了杜丽娘的光辉形象,她集中体现了作者以情反理的理念,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之后又一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但她又和崔莺莺以及以往的妇女形象有所不同,杜丽娘的形象具有明代新的时代特点。

首先,杜丽娘所遭受的封建束缚更加严酷,斗争更加艰苦

杜丽娘活动的场所仅限于绣楼、书房;她所接触的男子,除了威严的父亲,就是迂腐的教书先生;杜丽娘的母亲也要把她培养成封建淑女;杜丽娘的丫头春香也不会像红娘那样给予小姐帮助。杜丽娘没有莹莹那样与青年才子偶然相遇的机会,唯一的可能只是在梦中与青年男子相会。她与柳梦梅私自结合之后,即便柳梦梅中了状元,她的父亲仍然不肯允婚。杜丽娘虽然还魂重生,喜得团聚,但这种不可能的事情又使喜中含悲。

作品中笼罩着一种悲剧气氛,反映了封建压力的巨大。杜丽娘所遭受的这种严酷的束缚,无疑反映了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和封建道德的明代的时代特点。

其次,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她的反抗斗争也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诗经》中的爱情诗和花园的春光唤醒了她的青春,在现实中找不到爱情,便到梦中去追求。梦境不可得,她就为情而死。尤为不平常的是,她死了之后,仍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的至情甚至感动了判官,使她死而复生,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她梦中的情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她大胆地与父亲争辩,宁可不做杜家女,也不愿与柳梦梅分离。由此可见,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执着、反馈精神的强烈是大大超过了崔莺莺的,这也是明代民主思想的反映。

其三,在杜丽娘身上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杜丽娘突破了对《诗经·关雎》的传统观点,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了的雎鸠,尚然有州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她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自由的爱情。在《惊梦》、《寻梦》、《写真》等出里,杜丽娘充分认识了并时时珍惜自我的价值,她欣赏自己的美梦,倾诉着自己爱美的性格不能展现,美好的青春被埋没。她向往着自由的生活,为之她可以忍受一切痛苦。这种个性解放的思想,富有明代时代特征。

其四,《牡丹亭》密切联系环境写出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封建家庭的严格束缚造成了她的稳重、文静、温柔、柔顺,同时也造成了她的郁闷和愁烦。这种郁闷愁烦逐渐发展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但杜丽娘最终还是想争取父母对她婚姻的承认,并鼓励丈夫去考取功名。所以杜丽娘的性格也是复杂的。

其五,现实和浪漫相结合,在情节的进展中描写了杜丽娘思想性格的发展

她开始是在现实世界中通过闺塾、游园引起青春的觉醒;然后在梦幻和幽冥世界中,通过惊梦、情死、冥判、幽媾、还魂等体现了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最后又回到现实中,通过与其父亲的争辩,表现了她捍卫爱情的坚定勇气。

让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冥魂——现实四个阶段,在情节的浪漫主义的进展中先后描写了杜丽娘个人的思想斗争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刻画了她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牡丹亭》:一曲《牡丹》传天下,千古风流与谁知?


0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作品中的杜丽娘不是在现实世界里,而是在梦中与一个陌生才子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并在死后又还魂重生,终于与她在梦中相会的才子柳梦梅结为夫妇

。显然,这种异乎寻常的情节是作者幻想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种浪漫情节对于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仅为了春情的驱驰,杜丽娘没有爱却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却可以生发出情人,虽然是春梦一场,却又俨然如真,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而一命归阴。

尽管汤显祖可以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每当杜丽娘在梦境魂乡时,那一种泼天也似的自由精神无处不在、无所不为;一旦梦醒还阳,便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受种种无奈的束缚。这种先虚后实、虚实结合,乃至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的写法,正好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

其次,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

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这正是《牡丹亭》的神韵与魅力所在。从《惊梦》、《寻梦》到《写真》、《闲殇》,这正是杜丽娘的情感抒发得至为强烈、命运呈现得至为酸楚的重点抒情场次。

最使人感慨的是《惊梦》这场戏。这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礼赞,自始至终充满庄严华妙的仪式感。《惊梦》作为古典戏曲中最为令人感慨和敬佩的一场戏。发人深思的儿女风情戏,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

其三,悲喜交融的戏曲风格

《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诀遇》、《闲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婉。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富喜剧色彩。天真活泼而又调皮的春香,与老成持重却又时带迂腐的陈先生,在犯规与学闺之间彼此较量,呈现出反差甚大的强烈喜剧效果。石道姑等人的设置,更带有闹剧、趣剧的味道。但其中的悲剧意蕴也确实令人伤感: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牡丹亭》:一曲《牡丹》传天下,千古风流与谁知?


04 《牡丹亭》中的名句

  1. 月明无犬吠杏花,雨过有人耕绿野。
  2.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3. 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4. 几年别下南安路,春去秋来朝复暮。空怀锦水故乡情,不见扬州行乐处。你摩挲老剑评古今,你个英雄闲住处?忘忧恨自少宜男,泪洒岭云江外树。
  5. 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枕障江南,钩连塞北,如此江山几处?
  6. 长恨人心不如石。
  7. 望长安西日下,偏吾生海角天涯。
  8. 红雨数番春落魄,山香一曲女消魂。
  9. 瞥下天仙何处也?影空濛似月笼纱。有恨徘徊,无言窅约。早是夕阳西下。
  10. 芭蕉叶上雨难留,芍药稍头风欲收。画意无明偏着眼,春光有路暗抬头。

好句太多,难以述尽,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