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什麼是元宵節?”這樣回答,孩子更能記住,還漲知識

今天元宵佳節,祝大家節日快樂,萬象更新!

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裡有鬧紅塵香車寶馬?

今年的元宵節有些不太一樣,但只要家人在一起就夠了。

當孩子問你,什麼是元宵?你會簡單地說句,是家人團圓的日子,最後一個年嗎?太沒意思了。

這樣回答,才會讓孩子記住,還漲見識。

“媽媽,什麼是元宵節?”這樣回答,孩子更能記住,還漲知識

一年中真正的開始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正月十五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而後,西漢司馬遷在創建《太初曆》,就把正月十五列為重大節日,到漢文帝時期,才被正式命名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多有變化,但是這個節日一直流傳下來。

“元”就是“首”之意,俗話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元宵節就是指一年中真正的開始。

雖然是春節的最後一個節日,但它正好處於冬去春來之際,大家過完年後,就要開始好好地努力明年的生活。

所以,元宵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結束就代表著開始,失去的終將回來。

“媽媽,什麼是元宵節?”這樣回答,孩子更能記住,還漲知識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述的就是元宵節晚上青年男女曖昧的氛圍。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備受禮教束縛的女子,在那一天,被准許離開閨房,結伴上街看燈賞玩。

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多情的男女會藉機物色心上人。

泉州傳統戲劇《陳三五娘》中的陳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的;

《春燈謎》中的宇文彥和影娘是在元宵訂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

還有西漢文豪東方朔讓宮女元宵姑娘與家人團聚、與情郎私語的傳說。

至今在臺灣,還有那些希望自己婚姻美滿的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望未來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

所以,元宵節才是中國地道的情人節!

“媽媽,什麼是元宵節?”這樣回答,孩子更能記住,還漲知識

期許光明之意

元宵節與一字有關,那就是“燈”,古代多是用花燈,現今有的地區用花燈,有的是用蠟燭,但無一傳遞出同一意思: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

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所以,元宵節被人們賦予了很多意義,大多是為了祈求來年順利,前途光明。

“媽媽,什麼是元宵節?”這樣回答,孩子更能記住,還漲知識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但都能發現,元宵節傳遞著古人美好的願望,作為願望的載體,這個節日被流傳了下來。

我也借這次元宵節,希望這次疫情早日過去,大人可以愉快地串門,孩子可以安心地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