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翁,從不捐款濟貧,他認為應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才是真扶貧,他說得對嗎?

浪花一朵廣雪水


這麼做才是真正的善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人。這樣做才對得起別,更對得起自己。

把錢發出去,給真正的窮人還說得過去,給那些不學無術、不思進取、整日裡吃喝等死的人,簡直就是浪費。這種人是不值得可憐的,自己有手有腳卻整日遊手好閒,不去努力,到頭來窮困潦倒,一無所有,這樣的人不應該給他幫助。

下面給大家講個真實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從中看出問題來:

母親的老家在中原的一個農村,當年還沒有解放,雖然戰爭在她的家鄉沒有過大的發酵,但也是滿地瘡痍,人們受苦頗深。

母親家族根正苗紅,世代的貧下中農。而在他家的附近,就是一個大宅院,一個地主人家。雖然糧食成堆、使奴喚婢,但老地主福淺命薄,沒多大年齡就死了。家裡留下來兩個十幾歲的兒子。

老地主死後,就是兒子的天下了。老一輩的省吃儉用統統被忘到九霄雲外了,吃喝玩樂無所不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沒過幾年,家財被揮霍一空,只能靠親戚接濟才勉強度日。

就在這個時候,解放了。鬥地主分田地,農民翻身把歌唱的日子來了。這哥倆由於一無所有,不但被定性為無產階級,反倒還分到了別人家的財產,從此又過上了“好日子”。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並不是所有的窮人都值得可憐,給他一個機會,總比直接給錢要好得多。


說天評地鹽城哥


看看南部非洲你就知道他是對是錯。非洲獲得的累計捐款怕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可大多數國家現在是個什麼情況也是有目共睹,原因何在,底子差沒錯,但自然環境比其惡劣的地方多了去,可為什麼就這裡這麼窮了,我的理解是,坐在家裡就有飯吃,不勞動也會有國際援助保證餓不死,而且身邊的人都差不多,一點向上的動力都沒有,偉人的英明決策,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可能造成了社會上少部分人的仇富心理,但大部分人心裡還是希望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過上有錢人的日子的,這就讓絕大部分人會為了實現夢想而更加努力勤勞,一代勤勞也許改變不了現狀,但經過幾代人的勤奮努力,肯定會改變現狀,要勤奮要努力就必須要有工作,要有平臺,富人給了你這個平臺。


對寸心


太對了!聖人曰: 救急不救窮。窮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夠聰明不夠運氣。



xcooo


這才是真的扶貧,只是見效慢投入大!不符合當權者貪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性格


花生殼工創


當然,這是一個假想題。

我認為該富翁扶貧方式做得對,但扶貧形式不全面。

扶貧是要從根子上扶起,讓貧者脫貧之後,不再返貧!

要使貧者脫貧,該富翁是實施的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一種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授人以魚只能一時一事。授人以漁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此,我聯想到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我是早進入耄耋之年人,屬於科盲,近幾年才使用智能手機和小平板,因而許多技能不會使用,待孫男孫女回來之時求助於他們,可是離開他們後一點又不靈了,後來還是我外孫女發現了問題:噢,我們光顧替你把遇上的問題解決了,但沒有教會你解決的方法。僅是授之魚,而沒有授之漁噢!我學會了方法之後,才愛上頭條!所以只有學會方法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是說我贊同富翁扶貧的方式做得對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但是這種方式僅僅適合有勞動能力人。而且防止了懶漢的滋生,值得點贊👍!

但是致貧還有多種客觀因素,是貧者自身無力改變的。較為突出的就老、弱、病、殘既體力又旡技能,你無法授之以漁,這就迫切需要授之以魚了!這就我說富翁扶貧不全面的一面!

依本人之見,扶貧也應是授魚與授漁兩方面有機結合,兩者兼顧而不可偏廢,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扶貧者!就更完美!更值得點贊👍點贊👍再點贊👍!!!


仁玲


你辦工廠是給你自己掙錢,當然工人掙工資也是付出的勞動力應該得到的回報,跟你做慈善有什麼關係,你敢不給工人付工資嗎,你把自己的錢捐給社會才是慈善,如果人人都像他這麼想,所有的資本家都是慈善家了,別人給你工作都是你的恩惠,遇到緊急情況還能籌到善款嗎


流年似水140761736


正確,在扶貧工作中,扶貧要扶志,施捨式的扶貧是不長久的,穩不起,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能長久,但是要因人而異,各盡其所能,不能一刀切。


善於聆聽也是一種美


實話實說。。。



用戶3072482504707


可以參考非洲,美國援助一直都是直接給錢,多少年過去了,越來越窮!


慎言篤行1


我贊同這個說法!

首先,最大的扶貧就是創造就業機會。對企業和國家是好事,對個人也是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它是一個正向循環,可持續的。

其次,扶貧不是施捨,看到他人的評論令我驚愕,拿錢去蓋學校,提供好的教育資源,拿錢去修路改善該地區的通行狀況。拿錢去建工廠,改善調動當地勞動力水平。

凡是說把富人的財富平均給他人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好像富人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富人把錢給你,你錢花完了,社會競爭力會提高嗎?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嗎?還不是照樣返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