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曹猫鱼


回答问题之前,陈医生先提醒大家一个最值得提前关注的信息,那就是信息的来源可靠性,是否为谣言,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我在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之前,第一件要给大家做的事情就是确保这个问题来源的准确性!

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是真的吗?

大家请看下面两张图:

上面这张可以说明目前我国卫健委确实最新公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而下面一张图,在诊疗方案中也确实加入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因此,消息属实!

那么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这个题目,在这第五版提到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这句话传递了哪些值得大家大众关注信息,以及在这个之外,又有哪些值得大家关注信息!

先来说说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递哪些信息值得大家关注?

最大信息点——绝对不要恐慌!

很多人一看到这无症状感染者都有传染性,就非常害怕,觉得这还能不能让人出门了,接触人了!

实际上,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前面还有一句话:目前主要的传染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如上图)。

都是感染者,除了一个有症状,一个没症状,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传染性强弱的区别!之前陈医生回答过一个问题,关于这人是不是一旦感染了病毒,他就具有传染性?https://m.zjurl.cn/answer/6790637481080389901/?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0637481080389901

这当中我就提到了,绝对不是的!病毒从一个感染者到感染下一个人,这当中还涉及到三个问题:

一是感染者带的病毒量;

二是有效传播途径;

三是要看这被感染者的体质!

举个例子:有两个人A和B,其中A是被感染者,B是普通健康的人(结合下图更好理解)。

有一次A碰到了B,这时候A在跟B接触过程中打了一个喷嚏!如下图:为便于大家理解我举的例子,特意画了一个感染过程图

一定传染吗?那可不一定!

虽然A携带病毒,打了喷嚏也有有效的飞沫传播途径,B也是易感人群。但是如果A本身感染病毒以后,由于自身免疫力好,体内的病毒量本身就不多,属于无症状感染者,那他打出去的喷嚏,携带的病毒量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如果这个A在打喷嚏时候,距离B很远,2米以上,这飞沫到达B的量就会更少,病毒量也会更少;再如果这个B注意自身防护,当时带了口罩,回家后洗手,及时清洗衣物,那么这被感染风险是低之又低,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被传染的!

(如图:同样一个喷嚏,传染性是受当时距离、打喷嚏人病毒载量等影响的)

所以,关于“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这句话,最值得大家关注的仍然是要做好自身防护,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同时无症状感染者本身病毒量少,传染性本来就弱,做好这些,完全可以预防,是一种对大家的提醒!

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又有哪些值得大家关注信息?

我想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点,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既然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那么如果你是这样的一类人群,除了及时关注自己病情变化以外,那就是要严格遵守隔离人员管理规范,切勿擅自走动,离开隔离区,感染其他健康人群,而且这种明知自己被感染了,还故意传染别人的,是要追求刑事责任的!

但如果你不是这类人群,那你就要注意提防自己会不会是这样一类人群,因为无症状感染者,反过来理解,那就是有一部分人感染后是可以没有症状的,这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已经被感染了,尤其是有过重点疫区接触或者旅游史的,要及时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居家隔离14天以上,排除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

第二个方面:告诉我们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不是每个人都会是重症,相反轻症比较普遍,甚至有一些人没有症状,依靠依靠自身免疫力,是可以自愈的,大家不要过于恐慌!

第三个方面:每个人感染后情况有所不同,但人群普遍易感,不存在有哪个人绝对不会被感染,只有人人都当防疫员,才是最有效的防疫!


医学小侦探


诊疗方案更新得很快,说明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越来越丰富。目前的疫情情况,也的确需要我们更快地发现新的问题,对应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试行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提到,冠状病毒对紫外线敏感,这是我们不太觉得诧异的事情。因为一直以来,紫外线一直运用于空间的消毒。

一个家庭可以备有一台紫外线消毒灯,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更需要经常对老人房间进行杀菌消毒。

在以往的诊疗过程中,我经常能遇到一些老年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与身体的免疫力、生活居住的卫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老年肺结核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所独居的房间昏暗。不少老人是喜欢在房间内堆积废弃而舍不得丢的杂物,还有就是为了节约用电长期不开灯而导致的昏暗。

昏暗、杂物堆积的环境,加上老人不注意个人卫生,洗澡频率下降,导致了细菌的滋生,尤其是肺结核杆菌、霉菌的生长。

所以为了避免老人因为居住环境肮脏而患病,需要及时清理房间内杂物,保持采光和通风,还要经常用紫外线等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灯相较于消毒液,使用起来更方便。

但是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

1、紫外线消毒灯不能照射人体皮肤,更不能直射眼角膜。

2、不是所有的消毒灯都能有效杀灭细菌病毒,一是紫外线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会出现老化,二是不同型号紫外线消毒灯光强和辐射范围不一样。所以需要根据灯的参数安排灯的数量并及时更换灯管。

3、建议是照射剂量达到300J/㎡,照射强度(J/㎡)=照射时间(s)×UVC强度(W/㎡)。照射半小时以上。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紫外线灯可以用作房间消毒的重要工具,比起消毒液难闻的气味以及带来潮湿的环境、误吸的风险,紫外线消毒灯兼具方便和高效的特点。

还是要强调,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人一定要离开房间,关上门。不需要用时,要收好,谨防儿童勿插插头,引起意外照射。关注@罗医生健康说,收获更多权威健康科普,读懂更多感人故事。欢迎转发、评论、点赞,把我推介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私信我,一起交流更多健康话题。


罗医生健康说


所谓传染病,必须要有传染源,所以判断是否感染了,前提是明确接触史及流行情况,如果没有流行病学支持,支持诊断的概率是很低的。

开窗通风会传播空气中病毒吗

开窗通风,很多人怕病毒漂进来而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就是气溶胶传播。

与飞沫传播不同,说话、咳嗽及打喷嚏出来的飞沫,大的飞沫很快掉到地上,一些小的飞沫可能悬浮在空气中,以气溶胶方式存在。已知的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耐干燥的病菌可以此方式传播。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不明确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但根据SARS病毒喜湿而不耐干,所以推想以此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这方面已得到研究者关注,很快就会完善、明确传播途径。

开窗通风,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稀释空气中的微生物,从而减少这些微生物接触人的机会。

接触传播

正常人的皮肤完整,接触是不会造成传播的,如狂犬病毒,就是犬的唾液通过接触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所以,接触传播最大的传播方式就是手接触,手接触病毒后再接触眼睛、抓东西吃而感染,切断接触传播自身需要做的就是管理手卫生。

管理手卫生可以这样做

一、对于可能或大几率接触到了感染源时,手皮肤无破损情况下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二、对于可能要接触或将要接触到感染源时,戴乳胶手套,必要时可戴两层,脱手套时要遵循无菌原则(脱手套时手不要接触手套外层);

三、洗手,目前最流行的是七步洗手法:


内科尘先生


菁妈自己是学公共卫生的,今天过年班上的微信群非常热闹,因为我们班上不少同学是在防疫一线工作,有些上门去检测体温的,更多在到路口测过往车流驾驶员的体温的。大家每天在微信互相问候,希望都平安。

而昨天一个谭同学说她们一个同事被隔离了,因为同事的姐姐被确诊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了,核酸是阳性。

而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试行版本已经从第一版到第五版了。

而第五版中菁妈对于我们的一般的民众来说有以下三个重要的信息需要关注:

1、无症状感染者也成为传染源

也就是可能明明和一个看着健康的人在一起,可能过几天她被检查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你也可能再过几天也出现症状了。

传染病都存在着潜伏期,传染病不像我们吃饭,饿了吃很快就觉得饱了,传染病的病毒潜伏到身体再使坏让身体生病,中间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病毒发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病毒没发力时人和正常人无异,没有发烧,也没有咳嗽,当然也不会出现呼吸困难。

但是这时候飞沫中已经有病毒了,已经可以传染别人的。

所以一句话少出门。出门一定戴口罩,尽可能不在外面就餐。

2、粪口传播也就是消化道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尚不明确

不明确的意思就是不可以说肯定传播,也不能说肯定不传播。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卫生。建议我们就按会传播来防护,小心为上。

少出门,实在是要出门的话,最好在家里解决三急,少在外面上公共厕所。

气溶胶传播也就是病人打了一个喷嚏周围一米的地方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都会有病毒,所以自己做好防护,戴好口罩才是最重要的。

3、没有特效药

也就是前几天大家去抢的X黄连的药说是抑制病毒,都没有明确的证据。建议大家不要去排队买药。

排队的过程中极可能会感染上病毒,而且这病毒也不是买来的药可以治得好的,这样被感染会更冤枉。

还是就是一些保健品说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如果家里不差钱的,有人送货上门的,直接放门口的,微信转账的。不用见面接触人手的,可以买买,当安慰剂。

可能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一定的调节。

但是还要带着娃去排队买那就没有任何必要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更注重的是重症病人的抢救,因为我们只有把重症病人抢救过来才能降低死亡率。

以及注意防止医护人员被传染,而医务人员因为要对病人进行治疗可能要更多的接触到病人的分泌物和体液,这些会更加要注意。

比如我们同学说他们医院一个发烧门诊的护士就不小心被传染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是就是可以不出门就不出门,不出门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菁妈育儿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论,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无症状感染者,其实就是隐症者。隐症者是在潜伏期内,潜伏期也可以叫隐症期。

可以简单地说:处于潜伏期/隐症期内也会传染。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处于隐症期传染的疾病种类有很多。比如结核、乙肝、丙肝、戊肝,比如艾滋病,比如SARS等等。

其实不应该叫无症状,叫隐症最合理。无症状也包括正常人。所以用无症状会扩大了内涵,加大人们的恐慌力度。再说,无症状不代表没有疾病。有症状不代表一定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实只是因为检查手段的进步,能让尚未出现症状的人及早被发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有症状表现出来的。

注意,不是处于整个隐症期都会传染,只有在隐症的中后期才会传染。

隐症即处于下图中亚康状态,用kǎng字表示


看看隐症和显症之间的逻辑关系图


揭秘白发第一人


大家都在围绕无症状传染者来谈,那么我就说说这一版诊疗方案其他变化的地方。第五版的诊疗方案同前一版相比,大概有十余点变化,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大概有以下四点,吴医生将一一给大家解读:


关于旅居史和接触史

目前在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依据依旧是疫区相关的旅居史,但这个标准已经不是绝对标准了。

在前几版《诊疗方案》中,由于彼时全国尚未出现大量病例,新冠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且发病前多有武汉等地旅居史,因此疫区的旅居史和感染者的接触史是确定疑似病例的重要原则。


但在第五版中,《诊疗方案》关于疑似病例特别强调了两点:湖北省以外的省份如果出现临床表现高度符合,但没有相关旅居史和接触史的也需要纳入疑似病例排查。而湖北省内的居民,无论是否有感染者的接触史,只要有发热和/或呼吸系统症状,加上血常规的改变,就可以被算作疑似病例。

这次关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更改,对于湖北居民自己在家进行自我评估是否去医院就诊的难度就加大了,或者说就不再建议根据旅居史或接触史来自行判断是否去医院检查了。这无疑会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未来的疑似病例反而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但这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关于临床表现和疫情防控

第五版诊疗方案中对于轻症的临床表现有了明确的定义:”强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这结合题主提到的“无症状传播者”,反应了两个问题:首先是无症状传播者和轻症患者一般病情不中,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皆可痊愈。有数据表明,除湖北省外,其他地区的新冠肺炎平均住院日为9天,也就是说基本上9天上下就能够治愈出院。这样能够适当地减轻民众过分担忧甚至是恐惧的心情。

但同时,因为无症状传播者和轻症患者的存在,对于疫情防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依然要保持此前学习到的个人防护守则,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同他人密切接触等;此外还需要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配合防疫人员的网格化管理,争取一同将疫情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不散播出去。


鉴于最近很多的药品都在被传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是在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明确了目前抗病毒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案,一切治疗仍以对症为主,目的是消除或预防并发症,让患者尽快建立自身免疫体系,消灭病毒。

不过诊疗方案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利巴韦林的使用建议,这款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或许有些作用,有待后续研究(无预防作用,大家无需抢购)。


关于解除隔离的标准

原有的解除隔离标准是体温恢复3天以上和呼吸道症状好转即可解除隔离,但在这一版中强调需要有明确的影像学表现支持,即胸片或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这样的改动显得更严谨一些,影像学上炎症的吸收基本可以代表着肺炎的痊愈,再配合核酸检测阴性,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以上就是关于第五版诊疗方案的解读,同第四版相比,内容更加完善,细节更加准确。吴医生分析这预示着我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的道路上已经取得成效,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开展,临床一线治疗的不断精进,我们终将在春天结束前,把病毒打败!


五号医生吴昊


最近卫健委公布的传染源,让很多都比较惊慌,这也说明已在强调的防控措施有多重要,其实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只要按照要求进行防护,减少外出的次数,降低外出停留的时间,出门一定要带好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尽可能的与人拉开距离,以及回来以后一定要彻底认真的吸收,另外对于外面买回来的东西,可以做一些酒精的消毒,但是消毒的时候,比如用酒精的时候一定要在通风的时候进行酒精消毒,并且要远离火源。

虽然有证据显示粪口传播,还有鞋子有可能也成为传染源,但是这些都是概率的问题,如果能做好饭前便后彻底洗手,回来做好消毒就不用担心,尤其是鞋子的问题,虽然病毒最终会下沉在地上,但是被传染的概率还是很低,如果担心,回家的时候可以将鞋子放在门外,不带进房间,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房间的污染,外面穿的鞋子统一穿一双,而对于衣服,外面穿完的,在室内进行通风,不要带进室内。


饮食上注意,买回来的时候不要直接吃,蔬菜无论是否能够直接生吃的,都要注意做熟以后再吃,水果不需要剥皮的,建议可以开水烫过再吃,因为病毒是怕高温的,56度的温度就能杀死新冠病毒,如果担心的可以用开水烫过以后再吃。另外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适量的运动,足量的饮水,均衡的膳食来改善机体的免疫力,更好的防新冠病毒。


只要做到上面的建议,即便是有无症状的人,也无法感染你,因为对于预防感染新冠病毒,最好的方式是远离,其余的只是降低风险的措施,但是只有远离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所以要经得住考验和诱惑,不到让我们出门的时候,如非必要不要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做好防护的同时,回来也要做好清洁。


心理营养师程伟华


卫健委于2020.02.03公布了新型肺炎第五版诊疗治疗指南,其中提及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此外还有那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呢,跟随医鼻哥我们一起解读: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极少,但是却是隐匿,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出门,出外必带口罩,勤洗手;

2.传播途径 明确主要经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等未明确。

呼吸道传播即飞沫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甚至呼出气体被近距离接触者吸入,导致感染。这是对新冠最早的认识,也是最早强调带口罩预防的原因,带口罩基本可隔离飞沫传播;

第五版明确了接触可传播,广州已经明确门把手上有病毒存活,即健康人的手不小心接触新冠患者的飞沫,然后用污染的手摸了自己的嘴唇、口腔、鼻子、眼睛等,通过接触也染上了,再这里强调勤洗手,每次洗手最少20秒以上,最好是七部洗手法;

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目前尚未明确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但存在这种可能性,医院里面气管插管、支气管镜、鼻内镜、喉镜、胃镜等检查容易形成气溶胶,故在疫情期间绝大多数都暂停了无必要的内镜检查,有上述检查要求的头条朋友这段时间就不要去凑热闹了,预防气溶胶传播主要还是带好口罩和防目镜,主要针对医疗环境而言,广大吃瓜群众不必惊慌;

消化道传播即粪口传播,目前已在感染患者的粪便中检查出病毒核酸,但没有分离出存活的病毒,故未能明确是否存在消化道传播,但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我们要做的依然是勤洗手!

二、病人分类增加了轻症患者,即确诊患者只有很轻微的类似感冒症状,但CT检查没有肺炎的表现,轻症患者占了确诊患者80%以上,病情轻却具有传染性,除了湖北省,轻症患者都能在定点医院得到很好的隔离治疗,第五版指南增加了轻症患者这一类别主要是针对湖北武汉的病人,截止今日,武汉一共建立了11所方舱医院,可收治轻症患者1万名以上,大大缓解了武汉的医疗压力,也为重症患者的抢救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助于降低新冠的死亡率,可以说分出轻者患者这一类别是防疫站中一里程碑事件!

三、诊断标准,在第五版中有三个重要改变: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现在已经认识到新冠患者可能没有发热,而可能只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2.湖北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放宽,粉碎了之前湖北省故意隐瞒疫情、人为减少确诊新冠患者的谣言,而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3.增加了临床诊断病历,尽管核酸试验阴性,但疑似病历CT检查提示病毒性肺炎也可以确诊新冠感染,国家卫健委在最短时间回应了诸多一线影像学专家的疾呼,明确存在临床诊断病例,让这一类患者也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不得不感叹,我们国家也会犯错,但我们的纠错能力也很强!

为什么说这三点很重要,到了第五版指南,无论是无症状、轻症、普通、重症、危重症、核酸阴性但影像学阳性的新冠感染患者,到了医院都能得到相应的诊疗,第五版指南是抗战新冠的里程碑指南!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为1~14天,一般为3~7天,也就是说如果不行感染了新冠病毒,最长潜伏在体内14天就会发病,故密切接触者一定要隔离14天。

2.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表现,较第四版增加了咽痛,故有些患者以鼻炎或者咽炎的症状去看了耳鼻喉科以至于有可能漏诊,耳鼻喉科和口腔科也成为了重点防治科室!

四、治疗,目前没有确定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包括瑞德西韦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疗效也是不确定,目前还在做三期临床试验,当然希望瑞德西韦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消息,新冠感染主要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截止2020.02.07,以上是国家卫健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诊疗的最新解读。

当然了,关于新冠的消息随时都在更新,关注医鼻哥陈医师,后续我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前线靠谱信息!

我是医鼻哥陈医师,希望世界无毒,天佑中华[祈祷][祈祷][祈祷]










新冠诊疗指南试行第五版首次提出利巴韦林可能有效,成人首剂4g,次日每8小时一次,每次1.2g,或8mg/kg,iv,每8小时一次。

来源:这个剂量超说明书用量的依据来源于一篇《ribav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SARA:A new trick for an old drug?》:大剂量的利巴韦林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SARS-Cov取得较好的疗效,研究观察了41名SARS患者,与既往111例利巴韦林单药治疗患者相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降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的风险。

使用方法:指南里提到的首剂4g,次日每8小时一次,每次1.2g为口服用法,指南里省去了“po”,利巴韦林静脉配制浓度不超过5mg/ml,建议参照说明书使用NS或5%GS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配制浓度1mg/ml。


药石之言


从口罩到手套、防护镜,再到室内消毒地面与鞋底,说明传染途径已经增多。

宠物是否能成为中间宿主?如果宠物携带病毒,粪便也会存在传播的可能。

出入洗手要彻底,走路也要远离宠物,杜绝“可能不干净的手”触碰口鼻面和食物,食物要煮熟,尽量别生吃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