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有独特见解吗?

流水有声9999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自古以来不争的至理名言,利于行,利于病,但万事都发展,必有新的观点及内容充实进去,社会才发展。

而用现在观念看,你还得看时机,看人,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发展目标正确与否,如此人一意孤行,你却无法忠言,无法良药,不如似大禹治水,与其堵不如疏,就按他的思路分析解决最好方式,真失败了,损失却比想象的更少,他会一辈子感激你的。


赵兵山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这两句成语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有不好的错误的行为,别人给出的建议和忠告虽然不好听,听起来会很刺耳但是听进去了,改变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在今后的行动就不会犯错,做各种事情才会顺利。在生活中,能治病的药吃起来都很苦,但是能治病,劝诫和忠告的话都是难听的,但听进去了就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我们村有一个比我小两岁,从小就逞强斗狠,邻居们对他说:你娃儿这么逞强,什么事你都争个输赢,又不讲道理,长大了会危害社会,会进牢房的,他妈妈经常骂他说他,依然我行我素,九十年代在福建抢劫致死人命,判死刑从逮捕到枪毙他家人都没有去看过他。都说他从来不听劝告,造成这样结局是自找的。

所以有时不听劝告时,人们都会讲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好自为之吧。


重新来过150615230




诚子


不管是家长,老师,师傅还是同事和邻居有时会听到对某人的劝告和训斥,被训斥的人则常会感到不舒服,或难受,或烦感。

被训斥的人至少当时很少能认识自己的过失或错误,有的人甚至起了反心。这样的感受谁都有过,我也一样,因为当时的心里来不急思考自己的对错和别人训斥的用心。

通常情况下能训斥你的人,往往是关心你的人,而这些人也往往以暴力的语言提配和警告你,让你赶紧改错,可是有的人从来不想跳出自己的错误圈,别人的训斥变成了仇恨。

所以,在人的社会里就出现了;顺的好吃,横的难咽,黄莲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的,多少人死在梦中的怪象。


山水常相守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是句大实话。但是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听阿谀奉承他的话大多数人爱听这样的话。有些不好听的话,但说的都是实话,人确不爱听。你看现在有许多溜须拍马的小人却在领导面前很吃香,勤快实干的人不会说话的人领导却不爱待见。药肯定是苦的,越苦的药越有利于治病,人都不愿意喝!





道德传家


“忠言”,是对愚者而言。

“良药”,是对病者而言。

发“忠言”者,自己应该是“智者”。

如果“自己”也是愚者,是何“忠言”?

赠“良药”者,自己应该不是“庸医”。

如果“自己”庸医一个,焉是“良”药?

给他人“忠言”,应该是“客观”的——站在对方立场与角度上,还要真“懂”对方。

否则,以“主观”——站在自我的境界中,以己之“肠”,去度量他人之“腹”,以己之“纳容”,去度他人之“胸怀”,又哪里是“忠言”?以“小我世俗之见”,去告诫他人之“天下之观”,又如何是“利他人为,治他人之病”呢?

父母之“劝”孩子,仅仅是从他们的经历中来。时代在前进,昨日趟过的河,虽然两岸犹在,但水流已不一样了;昨日享受的阳光,也不再是今日的阳光。

故,仅仅靠“过去的经历与经验”,已经不足于给他人提“忠告”了!

现在的社会,再给他人提忠告,更靠伟大的独特的回归于天道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也不应该是仅仅“出于好心”。

“出于好心”,也常常会“办成坏事”——不但妨碍了他人的心愿追求,也会阻挡了社会的前进。


卜耐夫哲学


好话谁都爱听,真话谁都吝啬,忠言逆耳说都不愿听,好听的话,未必心怀真意,难听的话不一定不是真心。永远记住,中听的话不中用,中用的话难入耳,难入耳的话才是实话,讲实话才是关心,关心你的人才会说真话。真心对你好,才不厌其烦,费劲口舌,真诚相劝,语重心长。甜言蜜语,奉承话,一听就行。真心话,戮心话,一定要认真听。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人人坚持以我为中心,别人的话不屑一顾,孔子曰:“法语之言,能无存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知之……”别人提出对我的批评指正,能不服从吗?关键是知错就改。孔子作为严师,告诫弟子要听从别人的批评,确实改正。对于恭维之语要冷静分析,不要被夸奖冲昏头脑。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这样的道理。

刘备急于报仇,不听相劝,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袁绍刚愎自用,对谋士的建议不屑一顾,官渡之战全军覆灭,自尝苦果。

忠言逆耳,才是修德的砥砺之石,若甜蜜悦耳,便会把自身早埋于鸩毒之中。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忠言多是批评的,总的意思,是旨在教育人们勇于接受批评,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


山谷大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千百年来,这句话几乎成了熟语。也许90后、00后对这句话不是太笃信,我并不怀疑他们的理解能力,而是我更相信有些事情只有当你设身处地的时候,你才可能更深刻的领悟到它的内涵。

翻开中国的历史,历代君王因不听忠言而误国的理应比比皆是。比干剖心显忠诚,幽王烽火戏诸侯,明皇为妃不早朝,楚霸王乌江自刎。这些都是因当初不听属下的忠言劝谏而致国破家亡的典型;有关不听忠言而致身败名裂的官僚阶层也不乏其人,李斯被二世腰斩于市、淮阴王韩信被吕后诛杀,改革的先锋商鞅终被车裂。这告诉我们什么,人,有时你可以去坚持自己的东西,但忠言的东西听一听,哪怕是一部分也是可以方便你更好行事的,不致于把命都搭上,那就成了人生最大的败笔!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句无名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顾名思义,美好的东西往往来源于劣质地带,这就要让我们长一双慧眼,黄连虽苦,但能治病;壮士断腕,但能留命。

大师鲁迅说了:“历来如此就对吗?”,所以我想说先哲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又不能完全照搬,继承有用的,丢掉过时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不失为一个当代人的明智选择。



用户义薄云天


从祖宗传承下来的话总结了我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但在群体中意识到的人太少,人们的主观性格也是任何一个人都是独自的不轻易更改的,所以真正将忠言接受的如凤毛麟角,碰破头了才记起良药苦口。

还有人论说忠言可以甜言蜜语让人接受,苦药给个包装,这是不知所谓了。


漫步258825721


韩非同学二千多年前就把话挑明了,忠言说给谁,谁听呢?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后世有多少故事,不是这样翻版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