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到底是对是错?

京东李达康


袁术称帝就像蒸馒头一样,差了一点火候,效果自然不好。如果耐心再持久一点,势力再壮大一点,翅膀再硬一点,根基再稳一点,袁术称帝未尝不可。东汉历史有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景象。

袁术有称帝的才能和远大理想

袁术是汉灵帝刘宏司空袁逢的嫡次子,出身豪门世家。刚入仕途,就被任命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189年,任虎贲中郎将的袁术率兵火烧宫门、铲除宦官,展示了勇猛无敌的精神和良好的军事才能。袁术性格豪爽,侠骨义气,交友结盟,脑子灵活。虽然董卓重用了他,但袁术已经看到天下动荡,在中央任职对他并不利。他随即带领部下到东汉人口最多的南阳郡,严阵以待。他立足淮河两岸,发展生产,坚甲厉兵,迅速扩张。袁术认为,南阳人多粮多,势力强盛;北方是曹操、袁绍,论实力对他不敢轻举妄动;西方是刘表,更不是他的对手;南方是东汉中央委任的太守华歆,平安无事。他看到东汉帝国已经岌岌可危,即将分崩离析,军阀们名义上效忠大汉皇帝,但各自都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手下又有一批出色的文臣武将,特别有孙坚辅佐更加坚定称帝信心。袁术认为此时天时、地利对他称帝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在建安二年(197年)二月,袁术设坛祭天,于寿春称帝,建号仲家,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梦。

袁术刚愎自用是一生中最大的弱点

一方面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袁术的公开称帝,等于另立中央,向东汉帝国下了挑战书。虽然曹操、刘备等各有心思,但对抗中央要出师有名,否则就是叛逆之贼。袁术的公开称帝,等于授人以柄,使曹操、刘备、吕布等迅速抛弃前嫌,结为同盟与之对抗。这是袁术怎么也没有想到有如此结果。

另一方面倔强倨傲。一是称帝前,如果听取孙策等重臣的劝告,就不会导致孙策决他而去,就不会拆他的台,这不但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且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二是袁术以嫡出为傲,容不得庶兄袁绍,致使兄弟阋墙,明争暗斗,兄弟本来可同心协力成就伟业,熟料各自为阵,互为论敌。众叛亲离,使袁术大伤元气。三是江淮一带遇到旱灾饥荒,更是雪上加霜,气数已尽。在四面楚歌中,称帝仅两年的袁术,于建安四年(199年)在行军途中呕血而去,一代枭雄令人扼腕。

袁术的匆匆称帝,不能不说是一次致命的错误,而且永无改正之机。


文史料理4022


我来回答。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能用对与错、好与坏的是非观来看待历史。袁术与众多军阀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哪有好坏之分。如果非要分个对错,仔细论起来,他们在汉献帝的眼里都是大混蛋!

袁术为什么要称帝呢?那是因为他非常的自信!

第一、袁术家世显赫。袁术出生在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家族,袁氏连着4代人担任朝廷三公之职,其社会威望、地位、人脉无人能比。袁术就靠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割据起家的,把庶出的袁绍都不放在眼里。

第二、袁术称霸扬州。自从袁术被刘表和曹操赶到寿春以后,逐步变得更强,拥有徐州南部与扬州大部地盘。尤其是部将孙策打败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后,更是牛气冲天,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就在几年前,袁术部将孙坚讨伐董卓时,意外地在洛阳找到了传国玉玺。孙坚死后,传国玉玺自然落入袁术之手。有了这块代表皇权的“重器”在手,就给称帝覆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袁术得意忘形。

以上几点使袁术的自信爆表,野心膨胀,打算做一把皇帝过过瘾。袁术把东汉初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拿出来炒作。涂与术同音,涂通途,途又与袁术的字“公路”二字遥相呼应,袁术向世人传递出他就是“真命天子”的信号,于是袁术在寿春登基当了皇帝。

袁术称帝不合时宜

袁术称帝却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时汉献帝还活着,东汉王朝并没有灭亡,盲目称帝首先在道义上就输了。就连李榷、郭汜都不敢拿汉献帝怎么样,曹操更是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宁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敢干出僭越的事出来。汉献帝再怎么样都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谁敢妄自称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人人得而诛之。

其实这一点,袁术的手下并不是没有明白人。张承首先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汉献帝还在,盲目的僭越称帝,是有违天时,会被天下诸侯所唾弃。袁术早就冲昏了头脑,肯定不会听从手下建议的,这就是志大才疏,有当皇帝的野心,但缺少审时度势的眼光。

袁术众叛亲离,失败惨重

袁术部下孙策也极力反对,他认为汉献帝并没有错,你有什么资格取代汉朝称帝。反正谁劝袁术都无效,他是铁定称帝了。孙策就是这时候与袁术断绝了关系,开始自立生涯。

袁术称帝后,还派出使者找到吕布想与他联姻结盟,一向糊涂的吕布,也以为此事不义,拒绝结盟。袁术怒不可遏,派大将张勋、桥蕤与韩暹、杨奉的势力一起攻打吕布,结果韩暹、杨奉军临阵倒戈,袁术损失惨重。

曹操在打完张绣后,也抽出时间攻打袁术,结果曹操攻下蕲阳,杀死袁术的大将桥蕤等,袁术只能四处逃窜。袁术此刻真是众叛亲离,人人喊杀,自生自灭吧!最后实在是弹尽粮绝,连饭都没得吃了,吐血而亡。

袁术是败于过度自信,败于不可一世的傲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合时宜的称帝举动造成的众叛亲离!袁术忘记了一句道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对的吗”?只能说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然袁术不称帝的话,曹操与吕布也会来打袁术,不过灭亡没那么快而已。


李跃汗青


不管袁术是否称帝,和曹操、刘备都会冲突,孙策必然寻找机会背叛

袁术的失败,不是因为袁术称帝。称帝只是别人反对他的理由。孙策对袁术本来就不忠心,加入袁术阵营,不过是要借助袁术势力罢了。

袁术失败的原因有两个:

1、和吕布没有结成坚定联盟。袁术和吕布没有结成坚定联盟的原因,就在于双方长久以来的不信任:

“布自以杀卓为术报雠,欲以德之。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

袁术对杀了董卓而来投靠的吕布表现出不信任;其后更与和吕布有仇的李傕结盟,对付曹操和袁绍。

吕布在和袁术联姻时,就因为当初袁术对吕布的不信任而拒绝。

2、袁术称帝后遭遇两次饥荒,无力自守。197年秋江淮饥荒,原本是作为军粮的10万斛米,被部下舒邵拿去赈灾了;199年又出现饥荒,袁术被部下雷薄、陈兰拒绝,最后北走生病而死。

如果袁术没有生病死,曹操想要图一北方还是很难的。

袁术的地盘

在193年匡亭之战袁术被曹操袁绍联军击败后,袁术在197年称帝时,袁术的地盘有:

1、沛国,舒仲英治理;

2、汝南郡,太守孙香;

3、庐江郡,太守刘勋;

4、九江郡,太守孙贲;

5、广陵郡,太守吴景;

6、丹阳郡,太守袁胤;

7、吴郡,太守朱治;

8、会稽郡,太守孙策;

9、豫章郡,太守华韵(或诸葛亮叔父诸葛玄)。

当时袁术地盘比曹操、袁绍大多了,这也是袁术称帝的基础和信心所在。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在当时的情况下,袁术称帝是错误的,是不合时宜的。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正式称帝,可笑的是,这个皇帝是他自己封的,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袁术的一个部下甚至还问他:“当年周文王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却还在服侍殷纣王,您难道比得上周文王吗?”一句话把袁术噎个半死。

袁术当年欺骗人家孙策的事情,已经让他的部下们相当鄙视他了。现在,出身袁氏“四世三公”的他不念皇恩,不报效祖国就算了,竟然还敢称帝,真是白眼狼啊!


当袁术派杨奉、韩暹等人去攻打吕布时,人家直接就和吕布握上了手,甚至还和吕布一起反过来将他收拾了一顿,吕布的几千人马将袁术的几万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袁术是欲哭无泪啊!

曹操一直看不惯袁术那嚣张样,正发愁没理由揍他,一听说他称帝,立马领着人过来了,曹操这回来不是进贡而是进攻。袁术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啊。一听曹阿瞒来了,撒开腿就蹿了。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退军江亭,当时正是火辣辣的六月天,他是又饿又渴,可是只有一碗蜂蜜水,部下却说:“去哪儿给你弄蜂蜜水啊?就剩这碗粥了,你爱喝不喝!”袁术听后,弊了半天没吭声,忽然大吼一声:“我袁术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啊!”说完,吐血而死。


枫叶永刀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且不说汉室江山早已在黄巾军起义的浪潮中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单就彼时盘踞各方、相互并吞厮杀的诸侯豪杰而言,又有哪个不想“取汉室而代之”呢?再说,作为北方士族集团的执牛耳者的袁术,不但家世背景良好,而且兵强马壮、实力强悍,想要称孤道寡却也没有什么不对的。更何况,天下事又哪来这许对错之分, 政治人物往往只讲利害关系而不顾对错是非。

话说,出生名门的少年袁术,在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就顶着“四世三公”的显赫牌匾入朝为官了,而因为本人孔武有力且颇负学识韬略的缘故,年纪轻轻的袁术很快就被提拔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之职,话说,若不是后来黄巾军猝然而兴,天下随之动乱四起,身为“公卿之后”之后的袁术很可能会再为袁氏家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世间事又岂能尽如人意?”猛然兴起的黄巾军起义不仅打破了袁术跻身公卿的梦想,还使他背负了“篡逆之贼”的千古骂名。

换言之,在黄巾军兴起,汉桓帝去世,大将军何进被董卓所杀之后,整个大汉王朝的行政系统就已经完全瘫痪,此时此际的汉室天子不过是各路军阀手中的提线木偶天下诸侯之所以对其百般争夺。无非是希望能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幌子来为自己并吞天下的野心略作遮掩而已。所以。在我看来,袁术据地称王,僭号自立的做法比起那些遮遮掩掩的鬼蜮伎俩倒是显得坦诚而直接。

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袁术僭号自立的行为本身并无对错可言,而且就他当时的实力而言,也完全有支撑其野心的基础。至于他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常言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但在争霸天下的帝王之路上却往往不是如此,历观古今帝王事迹,从来没有首事者能够笑道最后的,究其原因,无非是首事者所面临的压力最大,既有来自所谓“正统”的朝廷的打压,也有希望趁此“名正言顺”的扩张自己势力的“拥护正统者”的打压。当然,更重要的是,首事者还得面临来自民间舆论的挑剔和比较,一旦在行政上或者军事上有所纰漏,就会马上被淹没在社会舆论和民心的质疑声中。更何况,当时汉室虽乱,但终究还是给天下百姓带来过数百年的安定繁荣。就此而言,一旦袁术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迈汉室,那他将毫无疑问的被百姓自动略过。成为“天命”的厌弃者,进而失去逐鹿天下、混一九州的资格。

2、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图进取的“君王”

所谓“小富即安,小成即满”作为三国序曲的揭幕者,“胆大包天”的袁术却是一个徒有野心而不知进取;自诩雄才却贪图安逸的角色。

话说淮扬一带本是天下富足之所,在天下丧乱,北方凋敝的汉末,袁术保有此地实在可谓是天命所向,再加上他本人出身显赫,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足以使他招徕大量的谋臣良将。换言之,如果称帝之后的袁术能够以淮扬为基础,一方面励精图治、劝课农桑;另一方面不论品第、拣拔人才、举贤任能、各司其职。然后恩维并施、双管齐下的去招揽英雄,打击异己。诚能如此,又何必担心不能收拾天下,再造乾坤?

但这终究是美好的想法而已,素来出身豪富又自矜其能的袁术又哪能真正招徕天下的有识之士呢?再加上他自僭越之后即心满意足的过起帝王瘾的行为,自然又使大量原本聚集在他麾下的人才心灰意懒,失意而去。

而也正因此,曾经坐拥膏腴之地,兵精将广、足食足粮的袁术在称帝之后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迅速败殁,身死国破,为天下人所取笑。

综上而言,袁术僭越帝号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值得苛责和追究的,他的问题正在于其人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志于天下的英雄,充其量不过是希望逞一时之欲的伪枭雄罢了。再者说,是非对错之说,在政治上本就没有明确的区判标准,关键还是在于当权者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在最恰当的时候,作为最准确的判断和取舍。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丝语认为:没有对,也没有错!

常言道:“读书品史明大道,借古鉴今知兴替”。当您穿越历史,走进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过去,去经历、去体味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平庸肮脏的“曾经”,您将揭秘一段段历史,明白一些事理……

★我是历史文化创作者油茶丝语,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温馨提示:完整阅读本文约需2分钟,欢迎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分享、交流、点赞和鼓励!

本文看点:说到“皇”、说到“朝”、说到“帝”,丝语相信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般,从“尧舜禹、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把一个个“正位”皇帝一口气说出来,认为只有这些才是真命天子,他们的的“皇”,他们的“帝”才名正言顺,否则就是篡逆,就是大错特错。

今天,我们就绕开历史的“约定俗成”与“成见”,再来看看聊聊袁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9f000d937498267d85\

油茶丝语


袁术为什么要称帝呢?那是因为他非常的自信!

第一、袁术家世显赫。袁术出生在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家族,袁氏连着4代人担任朝廷三公之职,其社会威望、地位、人脉无人能比。袁术就靠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割据起家的,把庶出的袁绍都不放在眼里。

第二、袁术称霸扬州。自从袁术被刘表和曹操赶到寿春以后,逐步变得更强,拥有徐州南部与扬州大部地盘。尤其是部将孙策打败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后,更是牛气冲天,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就在几年前,袁术部将孙坚讨伐董卓时,意外地在洛阳找到了传国玉玺。孙坚死后,传国玉玺自然落入袁术之手。有了这块代表皇权的“重器”在手,就给称帝覆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袁术得意忘形。

以上几点使袁术的自信爆表,野心膨胀,打算做一把皇帝过过瘾。袁术把东汉初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拿出来炒作。涂与术同音,涂通途,途又与袁术的字“公路”二字遥相呼应,袁术向世人传递出他就是“真命天子”的信号,于是袁术在寿春登基当了皇帝。


江湖百晓生NOv1


袁术在公元197年称帝,势力强大的诸侯有曹操、袁绍、刘表、刘璋、马腾等,袁术占据江淮区域!袁术称帝是一个蠢招!

当时的乱世,各方诸侯逐鹿中原,都有称帝的野心,且高祖皇帝本事也是起身于草莽,但睡都不说出来!

董卓这样的人,在入洛阳后,也不敢篡位,他的做法是废立!袁绍在董卓立汉献帝刘亦协后,像拥立一个皇帝,但没有成功,曹操的做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挟天子一令诸侯!都没有急着想称帝!

袁术的称帝时机不对,公元197年,汉献帝在曹操的大本营,不管这个天子是不是傀儡,他是大汉刘氏正统,袁术这个时候称帝,完全是不得人心!他称帝后,各路诸侯都不鸟他!曹操这样的人物,晚年统一了北方,想要称帝,自己的账下多人反对,何况此时的袁术!

自古至今,凡是成就霸业的,都有一条方针“广积粮、缓成王”,谁先称王称帝,谁就成为了出头鸟!所以都是先积蓄实力,抢地盘,等时机成熟,再称王称帝!皇帝的名号不是抢注IP,谁先抢到了就是谁的,你得有实力且时机要合适!

所以曹操再听到袁术称帝后,哈哈大笑,说他高看了袁术,可见袁术的称帝不仅仅是错的,而且是很蠢的。袁术称帝后,找吕布联姻拉拢,陈宫直接打发走了,什么皇帝,谁跟他沾上就得为他陪葬!

结果各路诸侯纷纷发表声讨申明,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大军征讨袁术,袁术吓得赶紧逃到汝南,三年后被灭!


小任谈史


袁术称帝是大错特错,想过皇帝瘾不计后果,是没错。袁术就根本没有称帝的资本,袁氏起家靠的是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还有汝南颖川名门世家有识之士的投靠,但有才之士大多投靠在声望较好的袁绍麾下。袁术狡诈自私,手下只聚集一些汉末时期二、三流人士,如文有阎象、杨弘、赵胤,武有纪灵、桥蕤、刘勋、张勋等人,文不能安帮,武不能定国。所治之地南阳、颖川、淮南为四战之地。当时天下诸侯比袁术势力大的有袁绍、曹操、刘表、刘璋、马腾等人,袁术用兵马从孙策手上换得玉玺,就枉称天命。当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因势力不够强大,让袁术多活了两年。袁术称帝是辱没祖宗,丢人现眼,自己作死,不被历史承认,遗臭万年。





刘坤忠120


袁术称帝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错的,想来袁术死的时候肯定很后悔。

那他为什么称帝呢?

第一,东汉末年,群雄并立,客观上有了称帝的条件。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意图讨伐十常侍,事机不密,没等到董卓来,自己反倒被宦官杀了。董卓在半路上救了皇帝,又手握重兵,开始一个人说了算,废掉了少帝刘辩,立了汉献帝刘协。董卓这样把持朝政,肯定有人不服啊,于是各地的刺史、太守、州牧开始打着“勤王”旗号开始讨伐。这样,像袁绍、曹操、刘表、公孙瓒、孙坚以及袁术等都有了自己的军队,在地方上得到豪强的支持,又占了一些地盘,有了称王称霸的实力。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袁术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为人相当骄纵,自视甚高。他认为汉室天下已经到了油井灯枯的地步,早早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不同意哥哥袁绍立汉宗室刘虞的提议。他认为自己是袁家的嫡子,一直看不起庶出的袁绍。既然意见不和,两人开始各自拉起了队伍。弟弟看到很多人跟着哥哥袁绍走了,骂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认为哥哥袁绍是家奴,相当猖狂啊。这还不罢休,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家的子弟,彻底把袁绍给得罪了。这样的性格其实不适合于争霸天下的。

第三,迷信害死人。汉朝流行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那时候,谶语是一种政治预言,是天意,份量相当重。这句话困扰了包括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曹操以及袁绍、袁术等很多人。我们现在看来,这句话与袁术没多大关系,可当时他就是鬼迷心窍的认为,自己是取代汉朝的下一位开国之君。他不但这么想,还付诸实践:在汉室未亡、诸强林立的情况下登基。

那么,如何评价袁术呢?

借用南朝范晔的评价:“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

意思是说:袁术虽然也爱惜名声,但是他天生骄傲放纵,自尊自大。后来他窃名僭号,就更是荒淫奢侈,光姬妾就有数百个之多,每一个都是锦衣玉食。可是他的部下们却饥饿穷困,他也不加体恤,终于因为这种行为,而败光了家底,无法立足。

最终的结局如何?

公元197年初袁术在寿春悍然称帝,建号仲氏,在汉献帝东归迁都许都之后,袁术此举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下子把自己置于天下诸侯的对立面被群起而攻之,最终众叛亲离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