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背后——“七步诗”后面的故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三国演义》七十九回。

一首七步诗展现了曹子建无与伦比的才情,可其实这首诗未见正式史料,最早见于《世说新语》: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深有惭色。

其实无论哪种记载,都说曹丕潸然泪下或有惭愧,可真实的历史中这位后来的魏文帝对于自己这个同胞兄弟(同为卞夫人所生)处处打压,甚至欲夺其命,即使在自己地位已经稳固的情况下也没放过曹植,直到自己的继承人在位时(魏明帝曹叡)也丝毫没有放松,真不知道这个才高八斗但政治上好不成熟的曹植对他们有何威胁。


《三国演义》的背后——“七步诗”后面的故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就在曹操入土之后的几天内,曹丕就做出决定,让曹氏诸侯十多人,去封国就任,尤其是曹植,临菑县候(今山东淄博),这个曾经的世子竞争者。除此之外,曹丕又在诸侯的封国内新设两种官员——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用以监视和限制诸侯的所作所为。一有越轨之事,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马上向魏王密报。诸侯未经允许,不能擅至邺都,更不许相互串联来往。郊游打猎,不准越过方圆三十里的禁区。这一切,把曹氏诸侯弄得犹如服刑的犯人一般,尤其对生性自由的曹植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

而曹丕则在密切监视曹植的一举一动,毫无懈怠。而曹植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同年,迫不及待的曹丕代汉自立,魏国建立!作为亲弟弟的曹植立刻上表祝贺,并附送贺礼给哥哥。本是个正常不过的事儿,可惜曹植情商太低,想到哥哥成了皇帝,而自己本应也有机会功成名就的,在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三年连丧二子,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由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起来。

几天后,曹丕就接到了临菑县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的报告,说曹植为大汉哭泣。当然,事实真相不重要,曹丕只想要结果,他早就想找机会收拾这个弟弟。在这之前,他要让自己的母亲高兴。

卞夫人所生四子:丕、彰、植、熊。其中曹熊早死,曹植就成了最小的儿子,而卞夫人对于这个儿子也是十分的喜爱。要想惩罚曹植,母亲这关要过。曹操在世时,对于卞夫人的母家没有重用(也是无能),曹丕给当时仅存的舅舅卞秉升任卞秉为昭烈将军,封都乡侯;卞秉之子卞兰(支持曹丕夺世子),任奉车都尉。财物土地也是毫不吝惜的赏赐,这让母亲十分高兴。而这时,曹植又出事了。

一日,曹植酒醉之后执意出城游玩,被监国谒者灌均拦截,曹植本想发作,但被劝阻。本是件小事,但灌均深知皇帝新意,添油加醋的写了份奏章连夜送到了曹丕的手里,曹丕准备动手了。

不过曹丕深谙政治,他将此事移交到三公手里,不露声色地批示了四个大字“下三公议”,意思是请太尉、司徒、司空三位重臣合议如何处置。三公是太尉贾诩、司徒华歆和司空王朗。其中贾诩和王朗是曹丕曾经坚定的支持者,结果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就是:建议由监国使者护送来京城,交有关机构处置。看似没定什么罪啊?但到了京城,有些事儿就由不得你了,其实这招十分毒辣。

而且这份决定还送给了卞太后一份,文化不高的太后开始还支持皇帝的决定,认为国有国法。但后来太后突然醒悟,毕竟她对自己的大儿子还是了解的,于是向曹丕哭诉,希望能饶恕曹植,但也允许了曹丕处置曹植,但不能杀他。


《三国演义》的背后——“七步诗”后面的故事

愤恨的曹丕十分失望,看来在母亲有生之年他想除掉曹植是不可能了。那么即使除不掉,那就折腾死你。于是下诏: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这个诏书夸赞了自己的胸怀,但也定下了对于曹植的基调。于是,在黄初二年(221年),曹植从临菑县候贬为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同年升为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

黄初三年(222年),曹植封为鄄城王,谢恩回封地的路上,他写出了旷世名篇《洛神赋》;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封为雍丘王(今河南省杞县);

曹丕死后,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对这位叔叔也是多加防范: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徙封东阿(今山东省聊城东阿县),曹植于太和六年(232年)去世,死时的封号为陈王。

可能有人觉得曹丕没杀曹植,就算可以了,曹植大不了多搬搬家呗。其实不然,对于曹植这种曾经恃才傲物的人,杀死他不如羞辱他,不断的迁徙,就是为了不让他在当地形成势力,看看曹丕对曹植幕僚丁仪、丁廙的做法就知道曹丕之狠了。


《三国演义》的背后——“七步诗”后面的故事

而曹丕没有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太短命了,曹丕死于公元226年,而他的母亲卞太后在公元230年才去世,这位母亲一直在保护自己的小儿子啊。

无情最是帝王家,生于此地,你的一生将被权利所笼罩,一切皆服务于权利的运作,在这里没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血色笼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