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团圆、甜蜜,还有別的习俗和讲究吗?

项俊平A


汤圆是我国南方人的一种食品非常好吃,如同北方人喜欢吃饺子一样,汤圆在民间有寓意团圆之意,人们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吃上一顿汤圆,预示着全家团团圆圆,其实汤圆还有驱寒,补脾胃,益肺气的好处,所以大家都喜欢吃,我们全家都喜欢吃。


手机用户lizhenda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俗语有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那是在说天公不作美,不让人过好这两大佳节一一中秋节、元宵节,总让人有不完美感。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春月首圆,称为“上元节”,依我国民间传统习惯,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亲人相聚,共同欢庆,因此而叫“上元节”,后来又叫“元宵节”或“灯节。这“元宵节”的由来,是因为人们在这天喜欢吃“元宵”。元宵,即是我们南方人说的“汤圆”或“水圆”。据宋人写的《岁时广记》,称为“元子”,又有说是“糖元”,《武林旧事》称为“团子”,都是在表“团圆”及幸福甜蜜欢乐喜庆吉祥之意。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元宵之时,人们除了吃“元宵,品汤圆之外,还喜欢在夜里燃灯和观灯,赏灯猜灯迷,并渐渐形成了习惯传统,所以就有“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因为交春后,乍暖还寒,还会有雪下,出现“雪打灯”天公不作美现象,大煞风景,不尽人愿。今年元宵节,我地虽没“雪打灯”现象,但因冠状病毒肆虐,现场的元宵灯会取消了,最好宅在家里不出门,直接观灯赏灯猜灯迷娱乐活动不宜了,就在网络上,电视上看吧,那也很有意味的。


树德汉硕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另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张灯结彩,热热闹闹。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元宵佳节闹元宵,除了吃汤圆,放花灯,以下提到的小活动你可知道?

【煮汤圆】

我们吃的这圆滚滚的小蜜球,究竟是元宵还是汤圆?

【偷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 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放夜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结桃花】

月华今夜满,谁解相思情。还记得《大明宫词》里的小太平和薛绍初次见面吗?就是一个元宵佳节,街头偶遇, 那一句“公子,你认错人了”,的清朗男音,掀开了太平公主宿命里缠绕一生的情劫……

所以说,如果还是单身的青年男女们可以趁着和朋友结伴上街赏花灯的时候寻觅一下自己的爱情,说不定就有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另一半在等着和你擦肩回眸呢!

【猜灯谜】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旧时,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特别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她们一边赏灯散步,一边遛弯儿“走”除百病。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这天,妇女们不仅可以回娘家,还可以串门,走亲戚,到各处闲谈玩耍。

【摸门钉】

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门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门钉”,又称“摸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这天的夜晚,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视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门摸钉的,要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来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猜灯谜 营活动】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词语)

元宵节十五的月亮(成语)

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

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

不妨走步跳马棋(成语)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一下哦,分享最新时尚、美食资讯给大家


闹闹爱吃鱼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有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只神鸟

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猎人意外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愤怒,命令天兵正月十五放

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善良,不想让百姓遭殃,就偷偷来到人

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于是,人们就想出一个方法,在正月十五这天,每户人家

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那么,在元宵节这天,在风水习俗中,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好运连连呢,以

下来看看。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赏月,燃放烟花,燃灯猜灯谜,吃元宵,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

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因此,元宵节要吃汤圆,汤圆代表团圆,美满,

看花灯,走百病,就是在元宵夜,结伴同行,出游,见桥必过,这样就能祛病延年,

单身的朋友多走动,可以提高桃花运势。

元宵节的禁忌:

1 .元宵节当日不能剪发,洗头,因为“发”如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会将财富

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积蓄。

2 .米缸也不要见底,因为旧有断炊堪虞之说.

3 .当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据说传言会一年霉运缠身。

4 .当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5 .当日避免脏话、据说这样去做,今年会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大的祸事。

6.当日、不要借给别人钱,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7 .当日少带金钱在身上,因小年之时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

己的口袋,一年则抓不住机遇。

8 .当日工具或者其他设备的破损,则意味着来年财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会在此日

避免大的机械动工运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天晋泰


汤圆代表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宁波汤圆”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汤圆”,又称汤圆:“汤圆”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仁义之川


元宵节吃汤圆主要讲究就是其寓意,吃汤圆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海纳百川700007


元宵节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最常见的也是最守欢迎的要数猜灯谜,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也有灯谜,不过多数是在旅游地区。

除了猜灯谜,元宵节舞龙灯舞狮也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我们县上每年都要举行元宵节舞龙舞狮比赛,场面很壮观。除了这些节目,元宵节的食物也有讲究,汤圆在元宵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家家户户过元宵都少不了。

在我们这里,每年的元宵节,还有一个“游百病”的习俗,就是通过走路,把百病“游”出去,而在“游百病”的过程中,有一项活动叫做采青,就是在走路过程中,到路边的菜地采些葱蒜,根据完整情况,预测一年运势。当然,这些只是个习俗,也没有科学依据,不过总是有那么些人会借助这个机会,大采特采。




大伟是个老实人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中国吃网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建筑设计师吴白丁


您好!

哈哈这个就有意思了。

有个神话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玉帝看到人间百姓365天每天忙碌担心身体累垮了都。于是就召见众臣商量对策,最终听取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给人间吃了一种疯人药,吃完之后男人都不下地干活了开始杀猪宰羊,女人也开始做新衣服新鞋了。后来玉帝又看着这样也不行,大家都不干活了也不行。于是太白金星又出一个注意,让药王菩萨在正月十四的晚上给人吃了一种药,第二天都又恢复正常了。这种药就是白糖,芝麻,核桃等。

就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我们的习俗[呲牙]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北小敏的美食日常


1.

汤圆,谐音团圆。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传统节日,平时奔波在外的游子在这一天都得回家,一家人坐桌子前吃顿饭,称之为“团圆饭”...

2.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

3.

甜馅汤圆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汤不需要再加糖,以减少热量摄取;若是无馅小汤圆,汤可以用糖桂花、甜酒酿、花茶或者桂圆红枣汤、桂圆姜汤取代...

4.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