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車的利潤有多少?

日馬談琴


很高興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買一輛車可能很賺錢,但現在車市寒冬,已經今非昔比,賣一臺車完全比不上賣一頭豬。

首先我們來看看公開的真實數據。

據廣匯汽車2018年的財務報告顯示,2018年實現118.44萬臺的銷量,營業額1661.73億,淨利潤為32.57億。

算筆賬:32.57億除以1661.73億,利潤率1.96%。118.44萬臺車32.57億利潤,平均每臺車2750元利潤。這個利潤應該還包括金融、保險、二手車等等項目。

這可是排名第一的汽車經銷商集團的戰績!其實很多4S店每臺車是做不到2750塊的利潤!!去年,不少經銷商集團每臺車利潤只有兩三百,甚至虧損。

而在今年,汽車行業銷量進一步加速下滑,可謂舉步維艱!

今年上半年小邦陪爸爸去買車,和銷售聊天,問他賣一臺車能有多少提成?他說提成不到100塊,你相信嗎?一個月如果完不成銷售任務,還要扣工資,一個月到手真的沒幾千塊工資,而且還是在上海。

汽車經銷售上有汽車廠家,下有上帝客戶,這一兩年一直處在夾縫裡求生存,這也是越來越多4S店轉停關的原因。

不僅賣車利潤微薄,而且銷量也在下跌,尤其是法系車,今年1-10月,法系品牌市場份額佔比只剩下了0.7%,較2018年跌了一半。其中,雪鐵龍今年1-10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50%;東風雷諾更甚,10月單月銷量僅953輛;至於DS,10月銷量僅為8輛,同比暴跌96.1%。

這樣的背景下,老牌汽車廠商紛紛宣佈裁員緊衣縮食節省開支。

轉眼又到年底了,為了沖銷量,汽車經銷商往往會讓到低價,如果有想買車換車的朋友,不妨提前去看看。


樂車邦4S店養車


4S店賣一臺車能賺多少錢?內行人說出實情,你可能都不信!

因為之前從事過汽車銷售的工作,所以身邊的朋友在買車的時候基本上會像我諮詢一些買車的問題,而且有些人也比較好奇,對於4s店來說,他車子少則幾萬元,而對於豪華品牌,多則達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4s店將這樣的一臺車子賣出去,一臺車是不是能夠賺很多錢?而且做汽車銷售顧問的這份工作,一年的年收入是不是也會很高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筆者之前在4s店有過5年的工作經歷,也負責過新店的籌建工作,這裡需要和大家聲明一下,我這5年的工作,都是在自主品牌4S店上班的,所以我下面和大家分享的這些知識,都是和自主品牌有關係,而對於合資品牌和豪華車型來說,那麼車企的政策不同,車輛的返利不同,而且每年的獎勵措施不同,每一輛車賣出去之後,廠方的返利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我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我所瞭解到的這幾個自主品牌,一般來說新車的返利點是按照車輛指導價的4個點計算的,比如一款新車的指導價10萬元,那麼4s店在進車的時候價格是96000元,也就是說和指導價只是相差了4000元,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新車剛剛上市的時候是沒有優惠幅度的。

但是,這只是基礎的返利,每個月還有進車獎勵,月任務完成獎勵,季度獎勵,年銷售獎勵,市場活動獎勵,直營店建店補貼(在幾十萬元左右)等等,而且這裡需要和大家說明的是,其實每個月的任務獎勵政策都是不同的,而且廠方也會根據車型的銷量去調控這些獎勵措施。

一臺10萬左右的自主品牌的轎車或者是SUV車型,基本上所有的返利加在一起,大概有1萬元左右,但是我們知道,在4s店買車的時候,會有比較大的優惠幅度,有時候又會比這個還要多,而有時候的優惠幅度比這個少,在我們買車的時候,還要交的有保險的費用。

如果是貸款買車,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收取,之前在上一篇文章當中和大家聊過,對於貸款買車的時候,4s店收取的絕大部分費用項目其實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對於4s店運營來說,確實是需要賺取利潤的,所以如果這款車子價格的優惠幅度全部讓完之後,就要在其它的邊際業務上賺取利潤了。

在我工作的這5年多時間裡,有一兩年的行情不太好的時候,賣一臺車子出去是虧錢的,但是大部分的時候,4s店是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的,一臺10萬元左右的車子,如果行情不太好的時候優惠幅度比較大,基本上也能夠賺到5000元一臺的利潤。

如果市場行情比較好,銷量也不錯,而且邊際業務收取的也比較多的時候,一臺車的利潤基本上在10000元也是有可能的,有時候售前可能不是太賺錢,但是,4s店靠售後還是能夠賺取很多的利潤的,今天的知識先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記得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來探討。


孟子說車


這是個很難有準確數據的問題,不同的品牌和不同車型,差別很大。

根據2018年上市車企的統計顯示,奔馳、寶馬、大眾、豐田、本田這些品牌溢價能力強的品牌,其單車盈利能力基本上在1萬元以上,中國品牌則還需加把勁,盈利能力最強的吉利,其單車的利潤只有0.84萬元,而長城則為0.5萬元。

考慮到2019年市場情況進一步惡化,車企利潤估計還將進一步下滑。

一般而言,合資公司的利潤顯示的是中方50%股份收益,比如說北京奔馳200億的利潤,是中方北汽上市公司披露的,其實還有外方戴姆勒一半的收益未計算,所以其總利潤超過400億,單車利潤為8.28萬元;而吉利是中方是100%的股權,所以是全額收益

華晨寶馬2018年單車利潤為5.36萬元;2018年,上汽大眾單車利潤達到了2.72萬元;廣汽豐田一家的數據,其單車利潤約1.68萬元;廣本為1.46萬元,東本是1.42萬元,都是合資品牌中的佼佼者。

長安PSA單車虧損23萬元,騰勢單車虧損46萬元,兩者的年產銷量不到4000輛,這說明,規模是多麼重要。

吉利汽車走在了中國品牌的前列,不僅僅是因為其產銷規模達到150萬臺,更在於其單車利潤0.84萬元;聚焦於SUV品類的長城表現也還可以,2018年單車利潤為5000元。(鹿鼎記)


DearAuto


關於這個問題,車圖騰在幾年前曾經做過統計,僅供參考。


該文根據2015年業績報告/預告(大多為初步測算數據)寫作,改天弄最新的數據。


上汽集團

據官方數據顯示,上汽集團2015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27,973,441,274.41元(約為279.73億元),而其2015年度的整車銷量為590.19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出,上汽集團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279.73億元÷590.19萬≈4740元

長城汽車

2015年,長城汽車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80.4億元,同期的整車銷量為85.28萬輛,由於可以粗略算出,長城汽車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80.4億元÷85.28萬≈9428元

江鈴汽車

江鈴汽車2015年的淨利潤為22.22億元,整車銷量為25.70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出,江鈴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22.22億元÷25.70萬≈8646元

天津一汽夏利

根據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度業績預告顯示,2015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00萬元~5000萬元,2015年其銷量為64868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出其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1000萬元~5000萬元÷64868≈154~771元

比亞迪

根據2015年1月7日晚間比亞迪披露的2015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該公司公司預計2015年淨利潤為26.8億元~28.5億元。同期,比亞迪整車銷量為45.54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出比亞迪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26.8億元~28.5億元÷45.54萬輛≈5885~6258元

廣汽集團

根據廣汽集團公佈的2015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2015年廣汽集團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8.23億~46.20億元,同期其整車銷量為129.91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出廣汽集團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38.23億~46.20億元÷129.91萬≈2943~3556元

長安汽車

2015年,長安汽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93億-101億元,同期整車銷量277.65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其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93億-101億元÷277.65萬≈3350~3638元

江淮汽車

江淮汽車2015年的淨利潤預計為為8.73億元~8.83億元,同期江淮的整車銷量為58.45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其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8.73億元~8.83億元÷58.45萬≈1494~1511元

一汽轎車

據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業績預告顯示,2015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盈利為2,000 萬元–9,000 萬元,同期一汽轎車的整車銷量為23.59萬輛,可以粗略的計算出,一汽轎車每輛車的淨利潤為:

2,000萬元~9,000萬元÷23.59萬≈85~382元

東風汽車

根據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2015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其淨利潤約為3.53億元,同期的整車銷量為189,152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其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3.53億元÷189,152≈1866元

吉利汽車

據媒體報道,吉利汽車預計2015年淨利潤仍較2014年的14.3億人民幣增長50%-60%,達到21.45億元~22.88億元。同期,吉利汽車整車銷量為51萬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其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21.45億元~22.88億元÷51萬≈4206~4486元

金盃汽車

根據金盃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公佈的2015年年度業績預盈公告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00萬元到3,000萬元,同期金盃汽車整車銷量為47,098輛,由此可以粗略算其平均每輛車的利潤為——

1,000萬元~3,000萬元÷47,098≈212~637元

根據前面的計算,我們可以知道,以上車企的單車利潤粗算如下:

話說對於車企來說,汽車的單車利潤=汽車批發價-成本。其中汽車批發價是指汽車廠家賣給經銷商的汽車價格,而成本則包括人員成本、研發成本、零配件成本、製造成本、市場宣傳成本、企業運營成本、其他成本等,非常複雜,計算難度比較大,且每款車的利潤也都會不一樣。

剛才我們只是根據車企的淨利潤,對比年度汽車銷量做了個粗算,僅供參考。


另外需特別注意:

1、各大車企除了整車業務外,一般還有零部件、金融信貸、商貿服務等多種業務,這些業務的盈利情況沒有單獨剔除,所以車企每輛車的實際盈利情況比下面的測算要低。

2、旗下有合資公司的上市車企,只計算了中方公司的利潤。


車圖騰


單車的利潤要分成兩部分看。早年我參與了某高檔品牌從建店到正常營業的全過程,對於箇中曲款不敢說面面俱到,但也是有很多東西能跟諸位車主分享的。


廠家和4S店的關係

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汽車廠家和4S店經銷商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在各大汽車銷量榜上看到的數據,其實都不是真實的數據,這些“銷量”僅僅是廠家賣給4S店的數據罷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4S店經銷商銷售的車輛都是全款跟廠家買的,之後再進行銷售。那麼4S店就單純的銷售利潤是來源於什麼呢?是來源於廠家的返點,而廠家的返點比較複雜,大體上由這麼幾個部分構成:

1.單車提車任務返點,即客戶提車數量任務完成的返點。

2.飛行檢查/秘密採購返點,廠家會進行明面上大型檢查或者秘密暗訪來檢查銷售流程,售後流程,檢查達標之後,廠家會有返點。

3.季度任務/年度任務返點,即4S店完成了廠家下達的銷售任務之後給到的返點。

4.售後滿意度調查返點,即廠家委託第三方調查單位對客戶進行用車滿意度回訪,達標之後的返點。

而當4S店完全通過廠家設定的所有任務及考核之後,就可以拿到全部的返點--------當然,根據車型不同有不同的浮動,但總體來說大概是在百分之十左右。


裸車利潤

但實際上大部分4S店在單車銷售上是虧損的,尤其是在發達城市,競爭壓力更大,只能靠虧本讓利拉業務,13年去北京參加奧迪培訓的時候,與北上廣的同行交流,差不多他們的優惠是我們的1.5倍甚至是2倍.(在哪買車比較划算大家懂了嗎?)

(廠家委託第三方對4S店的飛行檢查)


那麼4S店單車銷售是虧本,那麼怎麼去保持收支平衡、去盈利?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過的----開源節流。

節流,即正常的通過銷售人員和車主的商業談判中獲得。而開源呢,方向就很多了:

一.爆款車型的加價利潤

二.精品銷售利潤

三.綁定服務利潤,其中,綁定服務利潤又包括如下:

1.指定保險的保險返點利潤

2.上牌服務費利潤

3.金融服務費利潤

4.二手車差價利潤

5.綁定GPS


綜合利潤

4S店經銷商的單車利潤基本其實現在就是來自於“開源”,我們就算算完成4S店所有綁定服務之後,一臺價值30W的A4L大概的利潤。

裸車價:30WX0.9=27W

  • 服務費利潤:

1.指定保險的保險返點利潤大概是總商業險的百分之15,即1WX0.15=1500

2.上牌服務費利潤,正常上牌費大概是300~500(按最高的算),4S店上牌一般收費2000,即2000-500=1500

3.金融服務費,即4S店自己的小費,大概是5000左右,即5000

4.二手車差價這個就是4S店到手的價格,如果有,利潤就是一萬起步。

5.分期GPS大概收費4000,成本1000左右,即3000

如上圖,做完全套,4S店這一臺A4L大概賺了1500+1500+5000+3000=1.1W

  • <strong>精品利潤:

說實話,4S店利潤的大頭不在服務費,而是在精品,這才是最大的暴利點。

什麼是精品?車膜、腳墊、GPS、數字電視、改裝、鍍金等等都是。

  • 有的4S店會出售加裝好的車型,並另外標價,同時給與正常車型更大的優惠力度。

比如30W的進取型只能優惠3W,但是我在進取型上加裝,標價40W,我可以給你優惠5W\\6W,甚至還小賺。

  • 有的4S店就直接推銷精品。

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兩點:

1.注意對比官方配置表和4S店出售車型,避免被坑

2.在4S店購買精品的時候視自己的需求而定。



以上,就是一輛車的利潤值了。所以為什麼分期優惠比裸車高,因為可以拆東牆補西牆。當然,如今4S店的利潤基本都不是在銷售,而是在售後了,這都是後話,下次再提。



無聊到巔峰


作為一個涉及過新車銷售的媒體來說,我給大家說說。

4S的利潤主要來源,前幾年可能汽車銷量比較好,所以單車本身的利潤比較大,但是去年以來,新車相當不好賣,所以單車利潤都比較低,甚至有時候會賠錢。

1. 保險返利,4S店跟保險公司一般都有協議,保險返點一般在15%到20%不等,如果是1萬塊的保險,返利就是2000元左右。

2. 裝潢利潤,裝潢的利潤是非常大的,成本一般只有10%到20%,如果你選擇了貼膜,腳墊,鍍晶等等之類的,4S店是很賺的,1萬裝潢利潤之前8000左右。

3. 金融服務費,這個其實完全就是亂收費,只要貸款就要收,而且還說成是廠家收的,其實廠家怎麼可能收費呢?最典型的就是西安奔馳女事件,金融服務費5萬,這個完全就是利潤。沒有任何成本。

4.廠家返點,4S店最大的一塊利潤就是廠家返點,如果沒有返點,大部分4S估計都有都要死翹翹。返點是按照廠家給4S定的年度銷售任務來的,也有按照季度的,規則大同小異,就是一年賣的車數量達標,就會在年底給一定比例的返點,這個金額一般都是幾百萬到1000萬左右。

我個人觀點,現在4S的模式已經非常重,所以很多造車新勢力或者新品牌都開始有網上直銷線下提車,或者城市展廳等模式比較輕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節約成本,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





撩車家


目前一臺車的淨利潤能有幾千元已經很不錯了,對廠家而言,只有銷量上去了,才能攤薄成本,利潤率才能上升,一般以每款車型20萬量為分水嶺,超過20萬的銷量才能說開始賺錢。對4S店而言,靠進車賺取差價已經不太現實,靠完成任務拿返利也非常困難,只能尋求在保險、金融、上牌、加裝精品這些類目做文章了!



樂多多美食


2019年,根據上表的車企來看,平均車企的利潤是沒有這麼多的,車企會給經銷各類補貼和促銷,在現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汽車出現負增長,汽車銷量下滑達到了20%,汽車市場的下滑意味著生產企業車輛滯銷,減少車輛生產也就影響了就業,影響了消費。

車企需要降價來刺激消費購買,很多車型都可能出現了負數,製造廠不斷的整合,車型停產等,汽車經銷商也是如此,這就是事實。

車企在面臨庫存壓力的情況下,往往會以促銷的方式大力向汽車經銷商壓車鋪庫,而汽車經銷商存庫壓力大,資金週轉困難,都會大力降價優惠促進車輛成交。

一臺車的利潤會根本車型品牌的不同,利潤就有所不同,一臺價值幾萬元的車,想想製造成本和稅收,一臺車能有多少利潤,利潤往往會讓利給消費者來促進成交。

2019年不是講一臺車有多少利潤而是經銷和主機廠的機存面臨了危機,世界經濟發生變化對國內消費影響很大,勞動力輸出減少,當地人均也就在減少,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也減少了汽車的消售。

面臨市場危機更多的是在危機機活下來才能賺錢,一臺車的利潤十萬左右的車型經銷商大約在一千至五千元不同。而車企的利潤會因為促進市場保有量給到讓利銷售的補貼促進銷售,車企從幾千元的利潤或保持有利潤。很多車企面臨倒閉的風險和整合,最近某品牌車企資金鍊出現了段裂,車企即將整合而欠了大量的外債和人員薪資。


遺忘的閃爍—情感聆聽


剛買的新車,你會不會覺得價格太高?廠家的利潤太多?絕大多數買車的人都有過這種想法!但是一臺車的利潤究竟有多少呢?你肯定不知道!我想這個問題很難有十分準確的回答出現,原因很簡單,涉及到利潤方面的信息絕對是每家車企絕密中的絕密,為了不丟飯碗,應該沒人會把準確信息說出來。一位從事汽車銷售二十年的汽車銷售高手來告訴你一臺車的利潤究竟有多少?


毛利潤和淨利潤。

一件商品的成本組成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成本,就是不論你賣多少件商品,這個成本都不會變。比如說商品的開發費,模具費。另一種是變動成本,就是你每賣一件商品,這個成本都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保修的費用,促銷費用。淨利潤就是用車輛的價格(準確說是車輛轉移價,因為大家看到的官方售價已經包含了消費稅等)減去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毛利潤就是用車輛價格減去變動成本。所以淨利潤直觀展示了這個商品的盈利水平,而毛利潤代表了這個商品潛在的盈利能力。這個數值大概是在什麼水平呢?還是舉個例子,對於製造業而言,毛利潤小於20%便屬於過度競爭,對於競爭已經白熱化的白家電行業,格力依舊可以做到30%,應該是業內標杆。


造車的利潤比想象中要高。

為什麼各種摩托車客車卡車企業紛紛要推出乘用車項目?為什麼那麼多互聯網大佬紛紛被說動要造汽車?因為從理論分析來講,汽車真的是很能賺錢。舉個例子,對於朗逸這種車,由於銷量巨大,我相信它在一年之內就可以把固定投資收回來,那就意味著,固定成本變為0,也就是說,每多賣一臺車,賺的是毛利潤那部分錢。一臺朗逸10w,按照毛利率20%,每臺車可賺2w,2016年,朗逸賣了將近50w輛........造車既能賺錢,又能給zf貢獻鉅額稅收穫取更高地位,給我個機會,我絕對能拿PPT說的你心花怒放。


賺錢,比象中要困難的多。上述的分析都是在理論方面,但是從實操層面,造車賺錢比PPT中呈現的要難不少。作為最大的消費品,汽車的成本構成非常複雜,管理不當,虧損也非常容易。剛才舉的例子是朗逸,銷量爆好,固定投資很快就能回收。如果碰到不爭氣的車型,賣上五年連固定投資都收不回來,更別談賺錢了。並且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廠家為了保住銷量只能是加大優惠幅度,這其實就是增加了變動成本,進而損失毛利潤。


同樣一個10萬元車型的項目,因為操盤人不同,最終的項目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假設這兩臺車的價格、性能、質量都一樣,可能有人有15%淨利潤,有人只有1%。這就是車企競爭力的典型表現。這就是豐田利潤率在國際車企中算很高的,但我不會說豐田沒有良心的原因。同樣的道理,長城汽車的利潤率確實在自主品牌力非常高,也不一定說明長城就沒有良心。據我所知,他們在工廠折舊、人工成本、採購規範、單車銷量規模方面確實做的很不錯。這都是有利於財務表現的。觀致不僅不賺錢還虧錢,但不代表觀致良心好——其實他們也想賺錢的。這可能和一般公眾的通俗認知就是違背的——人們很容易認為賺錢的企業就是宰了消費者。虧本的製造商是天地良心。


另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朗逸和途觀,這兩臺車的利潤率一定是很高的,高於同級別競爭對手一倍也很正常。這不是因為偷工減料——這種做法能省幾個錢,而且搞的太厲害就會丟掉競爭力,反過來車就賣不掉,反而壞事——朗逸和途觀很賺錢的關鍵就是銷量規模極大。朗逸還有一個優勢,這車是上海大眾在本地靠中國人為主進行開發的,這個研發工時費就低了太多了,而且不用給德國人交那麼多技術轉讓費。據我私下打聽,這個項目德國人最初不太樂意,後來很後悔。不同意是怕中國人把他們的品牌搞砸了,也怕中國人掌握研發能力,後來發現真的好賺錢啊,可惜德方股東分到的不夠多所以真的好後悔。所以,每次我看到大家罵朗逸我都很奇怪——這些人到底是否希望中國自己研發產品、自己造車、本地公司多賺錢呢?要知道,上海大眾是一個50:50合資公司,但首先是一箇中國公司。他的資本、廠房、納稅對象、主要僱傭員工、主要供應鏈和合作夥伴,都在中國啊。就算要搞階級鬥爭,我們也應該要搞清楚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啊!高銷量規模,對於研發、模具、折舊、營銷這些方面的成本來說,都有點石成金的財務優化效應。


給個數據吧,根據專業部門通過專業方法統計(統計方法巨複雜,我也不瞭解),生產一臺國產奧迪的成本是10萬元左右,應該是純物料成本,包括德國原廠配件的購買和運輸入境,不包括整車的運輸,人工成本,工廠建設等。

好吧,最後想說,如果想看一個行業的毛利潤,你看這個行業的平均收入就知道了。個人觀察,汽車行業應該是處於社會整體的中間水平


說好不哭的


一臺車的利潤有多少,這大概是個機密吧,涉及到利潤方面的信息絕對是每家車企絕密中的絕密,不過,總有消息不脛而走。

一件商品的成本組成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成本,就是不論你賣多少件商品,這個成本都不會變。比如說商品的開發費,模具費。另一種是變動成本,就是你每賣一件商品,這個成本都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保修的費用,促銷費用。淨利潤就是用車輛的價格(準確說是車輛轉移價,因為大家看到的官方售價已經包含了消費稅等)減去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毛利潤就是用車輛價格減去變動成本。所以淨利潤直觀展示了這個商品的盈利水平,而毛利潤代表了這個商品潛在的盈利能力。

為什麼各種摩托車客車卡車企業紛紛要推出乘用車項目?為什麼那麼多互聯網大佬紛紛被說動要造汽車?因為從理論分析來講,汽車真的是很能賺錢。舉個例子,對於朗逸這種車,由於銷量巨大,我相信它在一年之內就可以把固定投資收回來,那就意味著,固定成本變為0,也就是說,每多賣一臺車,賺的是毛利潤那部分錢。一臺朗逸10w,按照毛利率20%,每臺車可賺2w,2016年,朗逸賣了將近50w輛........造車既能賺錢,又能給zf貢獻鉅額稅收穫取更高地位。

然而這只是理論方面,從實操層面,造車賺錢要難得多。作為最大的消費品,汽車的成本構成非常複雜,管理不當,虧損也非常容易。剛才舉的例子是朗逸,銷量爆好,固定投資很快就能回收。如果碰到不爭氣的車型,賣上五年連固定投資都收不回來,更別談賺錢了。並且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廠家為了保住銷量只能是加大優惠幅度,這其實就是增加了變動成本,進而損失毛利潤。

同樣一個10萬元車型的項目,因為操盤人不同,最終的項目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假設這兩臺車的價格、性能、質量都一樣,可能有人有15%淨利潤,有人只有1%。這就是車企競爭力的典型表現。這就是豐田利潤率在國際車企中算很高的,但我們不會說豐田沒有良心的原因。長城亦如此。他們在工廠折舊、人工成本、採購規範、單車銷量規模方面確實做的很不錯。這都是有利於財務表現的。觀致不僅不賺錢還虧錢,但不代表觀致良心好——其實他們也想賺錢的。這可能和一般公眾的通俗認知就是違背的——人們很容易認為賺錢的企業就是宰了消費者。虧本的製造商是天地良心。

另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朗逸和途觀,這兩臺車的利潤率一定是很高的,高於同級別競爭對手一倍也很正常。這不是因為偷工減料——這種做法能省幾個錢,而且搞的太厲害就會丟掉競爭力,反過來車就賣不掉,反而壞事——朗逸和途觀很賺錢的關鍵就是銷量規模極大。朗逸還有一個優勢,這車是上海大眾在本地靠中國人為主進行開發的,這個研發工時費就低了太多了,而且不用給德國人交那麼多技術轉讓費。據我私下打聽,這個項目德國人最初不太樂意,後來很後悔。不同意是怕中國人把他們的品牌搞砸了,也怕中國人掌握研發能力,後來發現真的好賺錢啊,可惜德方股東分到的不夠多所以真的好後悔。所以,每次我看到大家罵朗逸我都很奇怪——這些人到底是否希望中國自己研發產品、自己造車、本地公司多賺錢呢?

要知道,上海大眾是一個50:50合資公司,但首先是一箇中國公司。他的資本、廠房、納稅對象、主要僱傭員工、主要供應鏈和合作夥伴,都在中國啊。生產一臺國產奧迪的成本是10萬元左右,應該是純物料成本,包括德國原廠配件的購買和運輸入境,不包括整車的運輸,人工成本,工廠建設等。

如果想看一個行業的毛利潤,你看這個行業的平均收入就知道了。汽車行業的收入並不是高聳雲端,也不是低入塵埃,中等水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