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在世人的印象之中,古代王朝的開國皇帝們,往往都有著極強的人格魅力,在政治或者軍事方面也有著極高天賦與出眾才能。正因如此,他們才能憑藉自身實力,訪尋人才、制定戰略,在群雄逐鹿的時代中脫穎而出,成為笑到最後的人,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不過世事總有例外,比如東晉王朝的開國之君司馬睿,就是一位格外弱勢的皇帝。
司馬睿為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馬睿襲封琅邪王,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爭。作戰失利後,司馬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當時,作為北方頭等士族的王氏,其莊園就在琅琊國境內,而司馬睿在洛陽居住期間,還結交了琅琊王氏出身的王導。王導乃是天下名士領袖王衍的族弟,才能出眾、機謀善斷,還擁有很大的政治資源,司馬睿遂將之引為心腹,委以重任。
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西晉朝廷弄權之輩頻繁出現,最終引發“八王之亂”,中原大地頓時陷入混亂當眾。由於祖父司馬伷僅是司馬懿庶子,父親又碌碌無為,司馬睿在這場變局之中毫無優勢可言,因此他只能躲在角落看戲,眼睜睜看著皇室宗親們互相攻訐。直到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拉他入夥,性格懦弱的司馬睿不敢拒絕,這才出任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負責留守下邳看管後方。於是,司馬睿請王導為司馬,為他出謀劃策。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司馬睿在王導的建議之下,渡江至建鄴準備自立。由於晉武帝司馬炎當年滅吳之時,並未吸收江東士族進入朝廷任職,因此當時的世家大族對於司馬睿的態度非常冷淡,毫無擁立後者為帝的意願。見到這種情況,王導親自出面,上門逐一拜訪,爭取到大批世家子弟的支持。隨後,王導又利用三月初三民間聚會的時機,與一些名流恭恭敬敬地跟在司馬睿後面,以襯托其威勢。與此同時,司馬睿採納王導對江南士族的優待建議,拜顧榮、賀循等江南名士為屬官。很快,江南士族就紛紛支持司馬睿,後面陸續南遷的北方士族也加入行列。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逝,匈奴大軍包圍洛陽,晉懷帝司馬熾不幸被俘,不久便在洛陽遇害。兩年後,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司馬鄴在長安稱帝(史稱“晉愍帝”),他命令司馬睿、劉琨等人分率三路大軍共七十萬之眾攻打平陽。當時司馬睿羽翼漸豐,身邊又有大批士族支持,實力極為強大,司馬鄴也將這位“皇叔”視作主力,卻不料後者在江南士族的勸說下抗旨不遵。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匈奴皇帝劉聰派大將劉曜包圍長安,司馬鄴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西晉至此滅亡。消息傳到建鄴之後,司馬睿身邊的士族早已按耐不住,紛紛勸進。次年4月6日,司馬睿宣佈承製改元,即晉王位,年號建武,東晉政權正式建立。建武二年(318年)四月,司馬鄴逝世的訃告傳至江東,司馬睿正式登基為帝,改元太興,史稱“晉元帝”,此時國土主要為長江中下游以南的揚州、荊州、交州之地。登基後,司馬睿宣佈大赦天下,所有官員一律晉升兩級,並將建鄴改稱建康,以避前朝愍帝司馬鄴的諱。雖然司馬睿執政期間廣闢椽屬以為輔佐,但是王導始終作為核心謀臣,掌握最大的權力,甚至被司馬睿恭稱為“仲父”。
說來也很好理解,由於司馬睿在皇族之中聲望不夠,自身能力也不突出,心腹大臣的實力弱小,所以他難以得到南北士族的真正支持。為此,他只能依靠出生北方第一士族的王導,利用他作為政治紐帶,將南北士族全部聚攏在他的身邊。正因王導如此重要,司馬睿任命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當時王導執掌中樞,其弟王敦在外手握重兵,控制著長江中游,朝野七成的官員與王家或多或少有一點關係,故時人稱之“王與馬,共天下”。如此局面,直到庾氏家族崛起才得以扭轉。不過對後世史家而言,司馬睿身上還有更令人好奇的地方——備受爭議的身世。傳言司馬懿之孫司馬覲襲封琅琊王之後,王妃夏侯氏(夏侯淵曾孫女)與王府小吏牛金(一說為牛欽)私通,生下了司馬睿,後世遂稱其為“牛睿”,明朝李贄更是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
據唐代《晉書》和相關史料記載,司馬懿從一本名為《玄石圖》讖緯之書,得知“牛繼馬後”的預言,遂請管輅來占卜子孫運勢,所得結果與《玄石圖》完全一致,但司馬懿並不明白這是何意。待司馬懿出任太傅、執掌大權之時,突然想起“牛繼馬後”的預言,再聯繫到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牛金,瞬間恍然大悟,於是令人在酒中悄悄下毒,在酒宴上鴆殺了牛金。東漢以來,讖緯之學盛行,直接左右民眾的心理,因此,司馬懿殺牛金的事因可能就是如此。不過對於司馬睿真實的血脈,後人雖然議論紛紛,但至今無從得知。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魏書·列傳第八十四·僭晉司馬睿傳》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歡迎加入古代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培養思維、積累談資、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閱讀更多 趣觀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