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其實關於這兩首唐詩還有一點文化淵源。當年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眼前這美麗的景色,也想要賦詩一首。不過看到了此前崔顥曾經寫出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樣的唐詩名句,決定擱筆不寫。

不過一向驕傲的李白是不可以認輸的,所以後來又登上金陵鳳凰臺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唐詩,千百年來一直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提並論。但其中孰優孰劣?今天我們不妨評判一番。

首先,兩首古詩在構思上不相上下。

《黃鶴樓》以傳說起筆,身登冮樓,目隨白雲,思緒回到千年,憶及當年仙人跨鶴,悠悠千載,唯有天邊之白雲。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登金陵鳳凰臺》借鳳凰之一去不返,暗示六朝繁華也如夢幻不可復尋,唯江水日夜奔騰不息,可作見證。

此後《黃鶴樓》目光回到現實,睹晴川草樹,煙波生於水上,又情不自禁地生出鄉關何處的惆悵。

《登金陵鳳凰臺》從歷史回到現在,遂將目光投向遠處之白鷺、雲山,卻不料鷺洲雲起,令人復生浮雲蔽日、奸佞塞路的感慨。

從構思上來講兩首古詩確實是不相上下。一個是古代傳說,一個是六朝流水。一個是鄉關何處,一個是仕途坎坷。

其次,從情感力度上來講,《黃鶴樓》要略勝一籌。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兩首古詩都側重於抒情,而且都在後半段予以加強。崔顥《黃鶴樓》的抒情,更多地描繪出登高望遠自然而然產生的相關何處的惆悵。而李白所抒發的是奸臣當道,賢者不得見用的愁緒。

詩歌的思想價值上來講,崔顥是一己之愁,而李白則是家國之愁,顯然愁緒更加深刻。但是從美學意義上來講,詩歌情感力度的標準,其實更在於其是否有某種深刻性和普遍性。從這一個層面上來講,崔顥的黃鶴樓更勝一籌。

對家鄉的思念是人類最質樸的情感,崔顥觸摸到了人類極為敏感的情結。而且是在登高望遠遍覽美麗景色,卻不見鄉關所發出的感慨,更能夠引起千百萬人的共鳴。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更成為鋪墊,昇華了崔顥的哀愁境界,不僅僅侷限於鄉愁,而是襯托出人類面對茫茫宇宙人生,不知身居何處的無歸屬感。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反觀李白的後半首,則不具備這樣的底蘊,浮雲蔽日的感慨雖然積極,卻受到某種時空限制而非人人都能產生共鳴,而且明顯帶有時代的色彩,遠遠不如崔顥的那首古詩打動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