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开阔,风景如画,孤独如云,助《黄鹤楼》成就盛唐七律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关崔颢的《黄鹤楼》,自从严羽将其视为盛唐七律第一之后,这一观点就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后人也免不了的有所嘀咕:盛唐优美的华彩篇章如此之多,为何评论家们偏偏看中了崔颢的这首经典作品?

意境开阔,风景如画,孤独如云,助《黄鹤楼》成就盛唐七律第一

​(一)意境开阔

首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写出了黄鹤楼之名的来历,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又以一个“空”字,点明了诗人的神往之情。

颔联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白云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意境开阔,风景如画,孤独如云,助《黄鹤楼》成就盛唐七律第一

​前几句的意境之开阔,表现在时空两个方面。从时间上来讲,直接溯源到美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心胸和思绪不可谓不广泛;另外从空间上来讲,从所在的黄鹤楼到眼前所看到的景色,再到天空当中的白云飘荡,无论是哪一层的境界,都是如此,情境悠悠,意境开阔。

(二)风景如画

白云千载空悠悠”本就带给这画面苍茫之感,颈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长势茂盛的芳草。这是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饱含生命力的画面,引得诗人赞美欣赏而极目眺望,不禁牵动了乡关之情。

(三)孤独如云

尾联写到黄昏,是时间,说明眺望时间之长。乡关,是核心,何处是我的家乡?问得无奈而深情。烟波缥缈的大江,漂泊他乡的人生,寻找归宿的心情,扭结为浓浓的无限乡愁。诗人的真正意图,至此方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意绪;登高是为了望远,抒发思乡情怀。

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独感不仅仅在于思乡,还在于人在宇宙中的归属感,更使得诗歌本身的诗意浓厚。

意境开阔,风景如画,孤独如云,助《黄鹤楼》成就盛唐七律第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不见斧凿痕迹。虚幻与真实相互生发,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色彩;近景与远景结合,髙楼与江面形成了立体的凄迷画面,也呈现了全诗的幽怨基调。

平心而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不无可挑剔之处:

首先,“黄鹤”词三重;前三句当中都出现了“黄鹤”这2个字。

其次,颔联似对非对;

再次,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又收以“三平脚”,反映了七言律尚未成熟的迹象。

但细细品味,诗的气魄意境着实阔大。如果说前四句是表现了一种时间的孤独感的话,那么后四句则表现了一种空间的孤独感,两种孤独感交融,的确把作者的“乡关之思”烘托得淋漓尽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