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醉墨客


《道德经》五千言,讲的就是两个核心概念:道和德,而两者之间又尤以阐释“道”为主。

老子阐述的道,是一种哲学上的道,这个道没有形象,没有实质,先于宇宙天地万物。它不是一种存在,因为存在即有为,即属于天地万物,而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在万物出现之前这个道就已经“存在”了(这里的“存在”是加引号的,因为道不是一种真正的客观存在,任何存在都是万物之一,已经属于“有”的阶段,已经比道往下很多层次了)。这个道不是一种存在,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否则也就没有必要讨论“道”了。

“道”恍兮惚兮,无法去认识它,因为把“道”放在“宾格”上去认识的时候,就已经背离了“道”,就已经落了后手。“道”也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因为一旦去形容、描述它,都是对“道”的割裂和曲解。但是如果不说话,我们也无法讨论“道”。所以我们只能旁敲侧击地、通过一些其他方面来间接形容“道”。就好像宇宙中的黑洞无法直接观察到,因为黑洞的引力场强大到光都逃不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黑洞外面的高温吸积盘释放出的γ射线来间接观察到黑洞。这就是《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本句出自最新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的竹简,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后世版本都改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处采用最新学术成果。)

所以,在《道德经》里,用了37章来间接的描述“道”,通过“道”衍生的作用来描述道,又用了38章讲述“德”,讲述“德”其实还是在间接阐释“道”。这个道,我们从来不离,从来未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及一切。这很像印度佛教的“如来藏思想”。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对“道”进行了一次表述。这就要涉及到一个易学概念。《易经·系辞》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意思是说:如果只有一个爻,可以出现阳爻和阴爻两种情况,所以是“2的一次方”,叫“两仪”;如果两个爻重叠,则会出现四种情况,是“2的2次方”,称为“四象”;如果三个爻重叠,则会出现八种情况,是“2的3次方”,称为“八卦”,而万事万物都可归入八卦,可以对应所有物质和精神事物。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正解。

那么,一对应两仪,那么“道”对应“太极”这大概就容易理解“道”了。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一切万物的基本组成。那么阴阳未分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恍兮惚兮、天地之先,谈不上有无,谈不上生灭,谈不上增减,谈不上阴阳,说到底就是“谈不上”,但是,又不是没有,只是无法形容、不能形容,因为怎么形容都不完整、都不确切,因为我们的语言体系是为二元对立之下而准备的,是为“一二三万物”准备的,而无法去准确描述“道”。这又非常像佛教《心经》所说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总之,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通过对道的分析和理解,认为只有符合“道”,人生才能合理,社会才能和谐,于是主张无为、反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于是《道德经》在逻辑上从哲学进入到伦理又进入到政治范畴,成为一部让思想家、丹道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社会各个阶层都备加推崇的伟大著作。“外尊儒术,内用黄老”也因此成为中国帝王的标准治世准则。


易就是简单


道之和曰:《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即道、无为、自然法则;从老子的哲学思想看,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他实际上开创了辨证法之先河,其核心要义就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老子通过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的观察,得出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科学论断。

老子告诉我们,社会发展与政治得失,无不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这种事物内部客观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老子称之为相反相成。

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互间,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产生和谐,而前后的对立才有了顺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出来的。

老子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到达极至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称之为物极必反。因此,老子用物极必反告戒后人,一切极端的、过分的措施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最终必将丧失一切。

老子认为,高明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就是是说,世界上最为柔弱的水,再强大的力量也无法胜过它。

老子以树木生长到极至的强大后就会摧折作为例子。老子指出强和弱,刚和柔,在极至的条件下,就会发生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对于促使我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警示的意义。

老子还指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子用大树是从萌芽开始的、高台是由一小堆泥土垒筑起来的、再远的行程也是从第一步开始的等等。

总之,老子《道德经》,是人类社会极为珍贵的哲学思想与历史遗产,是人类社会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诵读《道德经》,弃绝一切私心杂念、摆脱欲望的牢笼,进入到玄妙的忘我境界,虔诚地聆听这亘古不变的声音,与天地相融,乘风得道,福生无量天尊!



道之和135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全都在阐述一个中心思想:什么是道?以及如何修道。

什么是道呢?老子说,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儿,就勉勉强强地用道来命名吧。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道,但大体上摸着道的规律了。是啥呢?就是无中生有,有生万物,万物又归于无,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再往下细说具体事例,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动!再往下细说就是有无相生,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再往下说,具体到人身上就是不争,无为无不为……,再低一层次阐述就是小国寡民、绝圣弃智……

只要理解透有无相生,基本上整本道德经就豁然而解。不可否认的,道德经是对易经的进一步解读,一阴一阳之为道,落脚点主要侧重于事物一体两面的阴的那一面。后世的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又脱胎于道德经。

整个先秦的学说可以这么说,总纲是易经,由易经分出三家,阐释乾卦的儒家,阐释坤卦的道家和混合的墨家。

我的一己之见,贻笑大方了😄


潇阳日记


《道德经》主要是用来修行悟道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道是存在的,也是可修、可证的,天、人是可以合一的。但道的修、证不是按常人的思维方法去践行,常人的思维是为学,所以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和佛家说的“放下”何其相似!但世人有几个能看得开、放得下呢?所以老子感叹说:“上士闻道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眷恋红尘,又想逍遥于九天,故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有句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正确的方法是:返闻闻自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莫向外求,切记“其行弥远,其知弥少”!要做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至于“形如枯槁、心如死灰”,此时,就能体会到“道不远人”,发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叹!世人愚迷,不识真如自性,诃佛骂祖,侮圣人言,与道背离,百劫千生,断佛种姓,岂不哀哉!


涅槃空间


我理解的老子《道德经》主要是一个社会与政治的学说,它的中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为是使人类社会消弥战乱,实现大同的根本法则。

看到这样一个概括,我相信大家仍旧不能把握《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大家可能要问了,什么是无为?它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为什么无为是令社会实现大同的法则?

什么是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单纯从无为这两个文字的字面含义去理解。无是没有,也可以理解为不,所以无为就是不为或者无所作为。如果我们坚持这个推理,自然会得出无为即无所作为的理解。当我们将这个理解代入我们为《道德经》中心思想所作的概括中,我们将得出结论说,无所作为是使人类社会实现大同的根本法则。

这样一来国家领导倒好当了,什么也不用去做,只等着大同社会到来就好了。对于这样一个结论,不把它当作胡说八道的人一定很少。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社会治理的问题,人类历史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史。古今中外从来没有统治者无所作所为就能将社会治理好的经验。是老子的政治意见书生气呢,还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他?老子已经故去了两千多年,我们无法向他当面请教,也只有来检讨自己的理解。

究竟什么是无为?我们只能通过研读经文的具体论述,来揣摩体会作者为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仅仅看到这两个字就要联想出一些意义来。所以我们就不能看到无为这一词就主观认定其含义是不为或无所作为。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受到自己主观意见的左右。为了避免成见干扰,我们不事先为无为假定任何意义,一切以经文中相关论述或其直接体现的意义为依据。

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何以是无为呢?经文中进一步解释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恃之而生,衣养万物,说明道于万物是有贡献、有功劳的,这意味着道并不是无作为于万物的。无为体现在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讲,上善若水。为什么说水德最接近于道呢?经文进一步解释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万物依赖水的滋养或灌溉而生,这是水利万物,所以水于万物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水德之几于道在于利万物而不争居万物之上,对于万物有生养之功却功而不居。

所以,老子所讲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反而是必有所为。有贡献、有功劳于万物同时,能够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才是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

老子讲统治者无为就不是指君主或帝王无所事事,任社会自然发展而不干预。而是指帝王君主一心为民,为天下谋太平,为人民福祉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旦功成,却不恃功争居万民之上,称孤道寡,为王为主。反而是功成身退,隐姓埋名过上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以至于天下人无法知道还有一个真正主宰存在,还自认为天下太平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事件。

当统治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功劳后,不因功谋私,恃功居上。反以贫贱无名隐于万民之下之后,这就是无为。为什么统治者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后天下就能得太平清静呢?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它于万物有生养的功劳。但道却没有因为对于万物有莫大的功劳而为王为主,高高在上。反以无名无形隐于万物之下之后,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认识道是客观实在。

除了道,没有谁能比水于天下万物的功劳更大了,而水也没有因为对于万物有莫大贡献或功劳而为王为主,反而总是流向最低洼,居于万物都不耻居之所。这同样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老子将这种德行称为玄德,拥有玄德的只有道,但水德最与玄德接近了。天下万物生生不息是因为道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天下万物得其生,是因为水德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若要实现天下消弥战乱得太平清静的目标,只有帝王君主,放弃对于权力、财富和奢靡生活的无限欲望,甘以贫贱与百姓同衣物,共习俗。效法道与水的玄德,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有可能实现天下得太平清静的目标。

君主不争居万民之上,天下便无高低、贵贱、贫富的分化,人与人在政治与经济上绝对平等,这就是大同。所以,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乱。在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下,由于君主不带头对追求权力、财富和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那么天下人也不会以争权夺利,积累财富为目标,所以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人们并不追求物质文明,甚至也不追求精神文明,这个状态似乎要退回到原始时代朴素的状态中去,但又与那个状态有本质的区别。老子将这个状态称为

无名之朴

所以老子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又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所以,无为是治国治民的策略,而不是什么养生修炼的秘诀。

至此大家应该能够理解经文第八十章中文字的内容了吧。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讲无名之朴,是以无为法则治理国家后必然出现的结果。老子将其概括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后世道家,将道视为神秘存在,将无为视作修炼成仙的途径,违背了经文的旨意。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大变革的年代,他的著作旨在平天下救乱世,而不是什么修行成仙之道。一位思想家如果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天下,就不足是称其为伟大的思想家。遇乱世却独善其身,并不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值得后人尊重。


国学新知堂


《道德经》,原为《老子》。汉朝文景之治时期改名为《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为什么用“经”?就是经常,平常,日常之意,像水一样,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行道,人人都在做,只是合理不合理而已,有正道邪道,正字上面为“一”,下面为“止”,到一为止,不能太过,过度到极点,就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应。老子讲,抱一,善建,善抱,益生等等,都是告诫人们要预防偏道,要豫兮,犹兮,俨兮……

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道德经》的灵魂。是老子对几千年《易经》思维的高度论述,起点之高,之大,之远,周而复始。当代科学发展,没有这种思维作依靠是走不远的。

正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的延续,科学的发展,要与人,与地,与天,与道,与自然,合而分之,分而合之,才可长长久久。


谿润


道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最难的秘密,自古到今很多人孜孜不倦,跨越名山大川,寻找各种寺庙道观的高人,以求悟道。

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求悟道?是因为悟道之后,就了解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奥秘,看透所有的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天下万物尽归掌握!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所以才吸引着无数的人去追寻。

求道悟道的典型代表是王阳明,他的光芒可以说是映照千古。

王阳明读孔夫子书长大,经常出没于寺庙道观,会念经打坐。他结婚那一天居中然失踪了一天一夜,去了道观打坐,从这点看出,他有多疯狂。

先哲说格物致知,阳明也尝试以这个方式去悟道。他跟好友一起格竹子,朋友坚持三天后病倒了,阳明自己坚持了七天,也病倒了,没有格出啥道理来。这件事对他们俩的打击挺大的,一起感叹自己做不了圣贤,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格物。很久后阳明再从此事的阴影中走出来。

阳明最后在贵州的龙场悟道,这是一个偏远的驿站。他留下了心说,说实在的,其实也没有什么人真正理解心说。

阳明悟到的道到底是什么样子?临终之前,他的门人聚在他的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悟的道,跟老子所悟之道,是同一个道。阳明用心说来描述,老子用道德经来描述。

每一个人都是圆满的,无法增也无法减,光明之极,洞照四方。

悟道之人是什么样子?周身放射出一种充满智慧的宁静,你能感受到爱和慈悲。他为人不积,不积财,不攒名,不积功德。他无求无期待,世界和身边之人无论怎么样,他都欣然接受。

如何悟道?从释道儒任何一门而入,一通百通。其实,得一句即可入道。如六祖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而明心开悟。庄子说,无事而生定。心中无事罢了。心中无事即是悟道之真知灼见。又何须阅尽三千道藏,阅尽之后仍是迷茫!


槛内小红


本人愚见,《道德经》我没读过,我认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内容就是告诉人们要遵守法则,《道德经》是有题材的,道德经的题材就是《黄帝内经》和《周易》这两个题材讲的是自然规律事物,《道德经》是把自然事物规纳为人文事物法则,说到《黄帝内经》人们都认为它就是养生之道,其实不然养生只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黄帝提出的道德就是道路和车辆,道路是通的意思,车辆是行的意思,道路是无止境修建,车辆是无止境行驶,《道德经》是把道德规划为人的行为规范这也是以大比小,这就说明了每个人都要遵守道德法则,这也分出了三道,大道是天道是自然规律,地道是法则是尊守,人道是行为是品质修养。


程林4721


道德经上的第一个字就是道,什么是道?路走的多了,就成了道。这些道,都是前车之鉴,前人走过的路,留下的印记,记忆,经验和承载,这些就是道。

道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是经验,知识,文化的积累。道理,道德,道具,含义不过就是知识技术方面的积累后所成为的经验和相关工具。道德经,就是有关道德的经验。

道德经这本书不过就是古时候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本和小学语文课本,是德才兼备的教育方式所使用的书,和你们现在上学所学的东西一样,根本没有那些跳大神的大仙说的那么离谱。


星际使者宇宙导游向导


老子著作《道德经》,是有圆阴(原因)前提的!做过管理由夏殷商继承下来上古历史文献竹简的周朝书吏老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在年龄已经不惑之年又心血来潮的写这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如果老子曾管理并阅读过的上古文献竹简还继续的存在,老子著作《道德经》岂不就属那画蛇添足?“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什么问题被连根拔掉,或脱离掉?会影响到子孙后代人的思想信仰祭祀问题?“专心治柔(女)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五千言的《道德经》,浓缩了人类起源的“夜里成人、东成西就”的——往古夜也,来今昼夜经历,亦可称谓《道路经》!其中心思想:东南以南,風月无边……。圆来圆去圆是水的盖天宣夜与浑天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