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孩子被要求:叫爷爷好奶奶好,叔叔阿姨好!当众孩子因不肯张口屡被说教:“怎么不讲礼貌”。换做是你怎么做呢?

随小刘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老的问题了,因为很多朋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这样作为好。

1,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待这个问题 。

孩子在性格上有内向性格,有外向性格。外向性格的孩子,你不让他说话不让他叫人都不行,在别人离得很远的时候,他会主动的去喊别人,内向性格的孩子,这个问题就很麻烦。有的孩子他就是羞于叫人让他张口比登天还难,所以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你就不要去强迫他。

2,越是强迫孩子去叫人,越是适得其反

由于有的孩子比较胆小,让他开口不容易,这样他叫人的问题就总是解决不了,越是解决不了,家长的压力就越大,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把孩子带出去以后,孩子如果没有叫人,一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性格问题,而是被认为没有礼貌。

这样家长的心理压力就比较大,在家里会百般的训斥这个孩子。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家长和孩子严重的心理负担,家长越催,越强调越强化,孩子越不叫。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更加的扭曲了。

3,这种情况不如顺其自然 。

过一段时间,慢慢的很自然的提起这件事情,而且对孩子要多加鼓励,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场所活动,在这样的场所里让他敢于说话。

多和孩子在室内小范围的进行练习,甚至是一种表演,你演外人,孩子当他自己。设立一个场景。练几次孩子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在家里他敢叫了,出去以后远远看到别人的时候,你就跟他说,就像咱们练的一样,大点声喊叔叔好,可能一开始,他会比较胆怯,慢慢的声音就会大一些,再往后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

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家长,不要心里有太大的压力,一定要顺其自然,慢慢解决,相信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解决的。

我是宁老师,专注幼儿和青少年教育,欢迎关注我。


宁老师说


这个问题我给很多家长回答过了,再回答一次。

现在大家都稀罕小孩,见到了会给大人打招呼,大人希望孩子表现好,嘴甜有礼貌。带孩子出外,希望孩子见人会打招呼,见人就会问好,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孩子会叫,显得有礼貌,不会叫,家长没面子。家长为了表示一下歉意,缓解尴尬,就会对孩子说:怎么这么没礼貌。

这样,尴尬就解除了:看,不是我做家长的没教育孩子吧,只是我家孩子现在还没礼貌,我可不是没教育他!

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成年人平时出门的时候,见到邻居朋友,会问好吗?会不会说:领导好,邻居好······现在除非服务行业,大家都不这么打招呼吧。我们普通人会说:出门啦?买菜啦?遛弯啦?散步啦?你吃饭了吗?······这才是国情吧!

所以孩子不一定明白让他问好是什么意思,当然让说也会说,有的孩子可能还没准备好,需要鼓起勇气。如果还未开口那一刻,自己家大人说:怎么不讲礼貌。这是批评,对小小的心灵是个挫败,反而更不会好好说了。

有的时候,孩子叫错了,该叫奶奶的叫成了阿姨,大人又批评孩子,虽然不一定是认真批评,孩子也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叫。

我小时候,私下偷偷告诉我妈,她的熟人有的我半熟不熟,不知道怎么叫,希望她能告诉我。结果,她当着别人的面,仔仔细细的把人家的姓名、工作给我说了一遍。其实这个人之前对我也很友好,这样显得我把她完全忘了一样,我万分尴尬,叫出来更加勉强。

所以,我孩子小时候我是不怎么提示她问好的。我会主动跟人家喊名字说“某某早上好”“某某下午好”“你们晚上好”,然后告诉孩子,这是某某阿姨,某某伯伯什么的。然后,孩子喊了就喊了,没喊回家我再提醒她一遍,当时不做纠正,更不批评。有时候出门前给她交待一遍,出门后,也是喊了就喊了,不喊也不催。有的熟人会说:宝宝害羞了呢。我说:我们还没准备好呢。

什么“害羞”“没礼貌”这些标签一概不贴,不评判孩子。孩子没有任何压力,该喊自然喊。

心理学不是用来装能的,是用来解决困惑,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心理咨询师天蓝姐

大家有不同看法吗?欢迎评论,觉得我说的对,不妨转发、关注哦!



心理咨询师天蓝姐


您好,我是育婴师睿睿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和父母或是老一辈人出门,逢人就会被家人要求去喊爷爷奶奶好,叔叔阿姨好,如果不愿意张口叫就会被说没有礼貌之类的,家长也会感到很没面子。其实有的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和陌生人问好,可平时感觉自己孩子挺爱说话的,但一见到不认识的人,一句话也不说,不管怎么引导孩子说话都没用,让不少家长感到很头疼。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见别人的时候,可以落落大方地跟人问好,这样会让人觉得,自己孩子有礼貌有素质,可偏偏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是一句话也不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家长该怎么引导?

实例分享

每天我会带睿下楼遛弯,有次在楼下健身娱乐区,碰到邻居带着孩子出来玩,我和邻居在说话时,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刚好经过这里,邻居和老师很热情的打招呼后,让孩子过来和老师问好,可孩子却躲在妈妈身后不说话,这时我能看出邻居很尴尬,和老师简单寒暄几句后,老师离开了,然后邻居在一旁开始训斥孩子,说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见了老师都不问好,以后老师怎么能在幼儿园喜欢,你这样做知不知道让妈妈在老师面前很没面子。

▶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不和别人问好或打招呼,会很恼火,下意识都会认为:

  • 孩子是不懂礼貌,让自己很没有面子。

  • 孩子胆小,连招呼都不敢打,没出息,看着就来气,以后进入社会怎么办!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时,普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和别人问好或打招呼是一个礼貌的表现,一个不知道和别人问好的孩子太没礼貌了,而且会被别人说没家教。

其实面对不认识的人,孩子之所以不愿意问好和打招呼,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不需要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这样的能力,逐渐让孩子学会分辨和信任他人,家长可以试想一下,让一个成年人去主动亲近不熟悉的人,内心多少都会有所抗拒,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孩子不和陌生人问好或打招呼是对还是错?

『有时候孩子退缩不愿意打招呼是好事』

有时候,孩子退缩是一件好事,尤其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需想先观察这个新的环境。

当孩子觉得自己不喜欢与人交往时,当孩子被强迫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行为举止时,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去谨慎地面对这些情形,而不能随意给孩子贴上“胆小和害羞”的标签。敏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一方面会想我不认识ta,为什么要和ta说话;另一方面想:看着ta也挺好的,要不试试说句话,看看会怎样。

心理学上有个词是“陌生人焦虑”,也是育儿学所称之的“认生期”,孩子在6-7个月时逐渐对养育者形成依恋,对不熟悉的人感到害怕和警觉,一岁后这种焦虑会慢慢减弱,但到3-4岁左右也不会完全消失。

德国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曾指出:宝宝的认生期随着ta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孩子的认生期就到来了。

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说明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也开始懂得区分不同的人,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孩子可以记住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等熟悉的面孔,被划为熟悉的人,而其他人自动被孩子归类为陌生人。当看到陌生人时,孩子会意识到这人和家人是不同的,于是会不自觉地害怕陌生人,怕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会通过躲闪、不打招呼、哭闹等方式来寻求家人的保护。

『在对待陌生人的这一问题上』

  • 对家长来说:既不希望孩子与陌生人说话,怕孩子有危险或受到伤害;但又希望孩子能和别人打招呼,有礼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

  • 对孩子来说:不论路上的陌生人,还是到家里的客人,都归为不认识的人,在孩子心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远近亲疏排列,很多对家长来说的熟人,在孩子心里只是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

作为孩子的父母,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强迫孩子和不认识的人问好或打招呼,其实是在打破孩子自己建立的内在安全界限,会让孩子误以为对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以后遇到陌生人,孩子很可能因此而降低防范意识,进而埋下安全隐患。

韩国一部名叫《素媛》的电影:讲述了一个7岁小女孩,因为善意回应了陌生叔叔的询问,而遭遇了不幸,后来导致孩子身心重创,需要终生携带便袋的一个悲惨故事。

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内心安全界限破坏而造成的悲剧,如果家长从小告诉孩子,陌生人的打招呼不用理会,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当然,在问好和打招呼这件事上,很多时候会和孩子的遗传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天生性格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人。

  • 外向性格的孩子:很容易和别人打招呼,也很容易和陌生的孩子打成一片。

  • 内向性格的孩子:是不同的,天生比较敏感,和陌生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经过熟悉的过程,内向的孩子一样可以把关系处理的特别好。

『父母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怕生、性格内向”等负面标签』

心理学有一种“标签效应”:如果孩子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知乎上有个网友曾说:小时候因为不爱打招呼总被家里人嘲笑,说自己胆小怕事,导致后来上学时,每次班里组织集体活动表演节目,ta都告诉自己你胆小,还是别参加了。长大后ta发现“胆小”这个标签开始影响ta的工作,有时好的项目不敢去争取,有好的机会从来都是缩在后面。

当孩子活泼时,本来可以轻松地跟别人问好和打招呼,但只要一想到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反倒不愿意开口了,久而久之,孩子真的会变得内向,越来越不喜欢说话,越来越沉默,进而心里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陌生人问好?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问好时,家长们普遍都会很着急,一方面认为孩子没有教育好,没有礼貌,这样做很丢人;另一方面家长的权威公然被挑战,孩子不听话让自己很没面子。

家长很容易把孩子不跟别人问好这一事情,上升到孩子没礼貌,没教养,对别人不尊重,没有基本的社交能力等这样的高度,担心孩子将来到社会上如何更好的和别人相处。其实当把问题上升到这个高度后,家长的正常反应就会变得又气又急,越是这样,家长越需要冷静的去思考,最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别人问好或打招呼?

1、孩子可能“陌生人焦虑”了

什么是“陌生人焦虑”?如一个宝宝在5个月前不会认生,但5个月后孩子正常只让经常抱ta或每晚陪入睡的妈妈,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知道这个人(妈妈)是可靠安全的,而其他陌生人不值得ta信任,孩子对其他人的反应就是“陌生人焦虑”。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陌生人焦虑”,对不认识人的抗拒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保护能力,但作为家长,通常会忽略孩子的这一个心理特征。当有不认识的人靠近宝宝时,家长没有及时帮助孩子疏导这种抗拒的心理,反而更加加深,如逼着孩子叫爷爷奶奶好,阿姨叔叔好……让本来就很焦虑的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2、大人的人情世故,孩子不懂也不在乎

孩子是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人情世故这一说法,孩子的思维很直白,只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不会为了讨好家长而给予配合,所以当孩子不去问好或是打招呼时,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3、孩子缺乏安全感

平时孩子受到家长的负面评价过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总是被拒绝,被否定,见到陌生人,家长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和别人打招呼……面对这种类似的负面环境过多后,孩子到陌生的环境里,保证自己不说话,因为不说话就不会出问题,所以孩子选择保护自己,所以接受的负面评价过多,也是导致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问好或打招呼的一个原因。

4、孩子的生活环境单一

正常情况下,由于孩子生活环境单一,所以到陌生环境后,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办。由于家庭原因,家长把孩子放在单一的环境里面,日常最多的就是在家里或小区里面溜达,甚至有些家庭没有机会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陌生环境,所以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看见陌生人时,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更别提会主动问好和打招呼了。

5、家长给孩子塑造的危险性

由于家长过度的担心,会塑造一些陌生环境的危险性,最常见的就是家长吓唬孩子,这种行为是导致孩子在陌生环境不敢说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家长,通常会告诉孩子不要理陌生人,ta们都是坏人;不许吃陌生人的糖;不许和陌生人说话;不许跟陌生人走……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同时家长的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不知道在面对陌生人时,到底是该说话还是不说话?家长可以分得清楚好坏,安全和危险,但对孩子来说,它都是一样的,所以由于家长平时的这种过度担心,塑造一个相对危险的环境,让孩子到了陌生环境后也不敢和陌生人问好或打招呼说话。

6、家长缺乏给孩子示范

日常生活中,家长没有帮助孩子进行练习,孩子小时候,语言发展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并不像成人一样可以张口就来,所以在家里,家长没有帮孩子通过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学习如何和陌生人交流,哪怕孩子在陌生环境里说你好、谢谢,再见……,其实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困难的,所以特别需要家长先在家里和孩子来练习,家庭可以成为孩子的第一个练习场。

7、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喜欢这个人或不认识,孩子就是不愿意打招呼,即使家长要让孩子去问好,但是基于孩子自我的认知和决策,仍然会决定不打招呼。

8、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

在孩子的自我认知里,认为没有必要和陌生人打招呼,孩子没有想到这个行为是应该做,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世界,家长说的道理孩子并不理解,也不愿照着家长所说的那样去做。

孩子不愿意问好或打招呼,家长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事情,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逼迫,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和别人打招呼时会说“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见了人要问好,下次记得要问啊!”其实比起逼迫孩子,家长更应该做好这些事。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或是认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家长口中的不礼貌,作为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ta不礼貌、不尊重人、没有规矩等,家长越是这样说,孩子也会这样认为自己,以后会朝着这个方向走,长此以往,孩子还是见了人不会打招呼,甚至在面对陌生人时会很紧张,内心会焦虑。

2、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家长来说,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果家长内向,怎么培养出外向的孩子,所以为避免孩子内向,家长要做好表率,带孩子逛街或溜达时,看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聊天,唠家常,你的这些做法会被孩子看在眼里,慢慢地孩子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如何与别人打招呼,该如何与他人聊天和交往。

3、介绍孩子认识

孩子年纪还小,ta们的记性也没那么好,不是所有见过的人都会记得,所以家长让孩子打招呼前,先给孩子去介绍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对方。

4、适当的表扬

如孩子在别人打招呼时声音不是很高,家长千万不要说孩子,如声音压在屁股底下,说话比蚊子的声音还低……,这样只会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以后孩子更不敢和别人打招呼了,如果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换成“做的很好”、“你很有礼貌”等鼓励性的话语,会让孩子越来越有信心,也会越来越主动。

5、用动画或故事等方式引导

家长可以用孩子愿意和能接受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如绘画、故事和动画等方式,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要比家长的唠叨有效很多,孩子对卡通人物的记忆力会更加牢靠;当然除了看以外,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扮演打招呼和接受打招呼的角色,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容易体会到打招呼,对孩子成长有很好的帮助。

6、尽可能私下教导孩子

在外面,如果孩子没有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长最好不要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说怎么没礼貌,不问好,连招呼都不打之类的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回到家中再慢慢教育孩子。

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自己小时也有过这样,见到生人不知该说什么,但也要告诉孩子与别人打招呼的重要性,这些对于日后社交有很大帮助,最后家长要告诉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做。

7、尝试给孩子心理准备

家长可以提前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如出门前,可以和孩子进行猜想,你猜今天会不会在楼下遇到邻居阿姨?如果碰见阿姨,我们该怎么说?可以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如果孩子说,叫阿姨好,家长马上表扬孩子说你真有礼貌,阿姨听到一定会高兴的。家长给予孩子这样的引导,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严重的不安全感,可能真的是安全感出问题了,家长要去检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原因:家长的情绪是否稳定、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否和谐、是否允许和相信孩子能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及时地肯定孩子……当然,这些是需要家长更深的探索和处理。

不论问好或打招呼与否,孩子其实都在努力

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只不过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节奏、天赋,而不是按照家长的臆想,如此而已,家长通常只看到孩子的不努力、不打招呼,却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努力。

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很努力地站在那里,很努力地接受面前的陌生人,同时要面对家长让ta问好或打招呼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内心很烦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心甘情愿地打招呼。

问好和打招呼是一种努力,一种成长,是爱别人,给别人力量。

不问好或不打招呼也是一种努力,一种成长,是爱自己,给自己力量。

两者都是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家长可以试着,别去强迫孩子打招呼,会发现孩子会慢慢放松,当孩子感觉彻底放松后,会发现,问好和打招呼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在某个阶段,不用家长来提醒,孩子也会开心主动说“叔叔好,阿姨请坐这些话……

▶ 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孩子有时会主动打招呼,有时又会变得不说话,到底是为什么?

对孩子来说,ta认为自己没必要总打招呼,这样会觉得很别扭;孩子某时心情不好,不愿意和任何人说话……

其实作为家长,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孩子心情好就打招呼,没有心情或忘了就算了,家长可以代替孩子给别人一个礼貌的解释。家长教会孩子打招呼,是为了让孩子有礼貌,并不是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只要孩子自己认识到礼貌这个事情就可以了。

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最好,这样孩子不累,家长也不会累。

养育孩子,家长不妨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身旁这个不打招呼的孩子,就像《拜托了妈妈》中,孩子们向家长喊出的心声一样:“爸爸妈妈,不要逼着我打招呼了。”

总结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们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孩子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美国编剧卡森麦卡曾说过: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伤害的儿童的心,一辈子会萎缩成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不要轻易指责那些不喜欢打招呼的孩子,因为你的指责很有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

其实孩子只是在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如何与人交往,孩子也在不断的学习,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准备,让孩子轻松面对每次与他人见面等场景。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有礼貌,在社交中有很好的表现,可家长在考虑礼数周到与否外,别忘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逼迫孩子。这样做,孩子可能在外人看来很有礼貌,但孩子内心快乐与否,也只有孩子自己清楚了。

蒙特梭利博士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面对不愿意跟别人打招呼的孩子,家长少一点责备,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负面评价,多一点包容和关爱,相信只要家长认真去观察,去示范,去引导,孩子一定会创造奇迹的!

养育和保护孩子,是家长一生的必修课,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每一天。

以上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您。

我是睿睿妈,高级育婴师,原创作者,分享专业实用的孕产育儿知识和理念,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看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育婴师睿睿妈


我闺女就不爱叫人,在小区里玩见了我们单元的老人有时候我也会让她叫爷爷奶奶,我感觉这个和脾气性格有关系,她比较内向老实害怕,我有时候就会问我闺女我说你怎么见了谁谁谁你也不喊呢?你又不是不认识。她说我不好意思不敢,我感觉这个可能就是天生的吧。我大姑姐家的孩子和我家的同岁,人家知道出来玩见了岁数大了就喊爷爷奶奶年轻的就喊叔叔阿姨,特别招人喜欢逢人就夸,这个东西我感觉是学不来的,不要强迫孩子别再适得其反了,就更不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就好了。老人不是经常说嘛谁谁谁小时候可爱说了长大了内向了,没事的慢慢的引导孩子大点自然就没事了。


宝Mother


我孩子不大,也在面临这个问题。我小的时候就是那个被家长要求叫人的,我也是那个被大人认为没礼貌的!那会儿的我很烦这种事,第一是这些人我不熟,尤其比我爸大的要叫大爷,比我爸小的才叫叔叔,我根本看不出比我爸大还是小,所以没法叫!第二个就是我的性格偏内向,外人面前会不太敢说话,我觉得这个性格使然,并不是没礼貌!包括我现在孩子也一样,我从不会要求孩子一定叫,去了朋友家之前先跟她商量进门要问好,如果她说不愿意,我不会强求,孩子的礼貌不需要通过这种事来确定,我孩子就是外人面前会害羞,外人面前她都基本不说话,这种性格我不能强硬要求,怕她反而会有逆反心理,再者我自己就比较烦这种行为,更不会要求孩子!如果有人说你孩子没礼貌也不要管他,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没有礼貌你自己知道,不需要别人判断!


花眼儿妈妈


礼貌这件事,并不单单是对他人的尊敬

最重要的是,对别人有礼貌,是对你自己的尊重

你对他们礼貌,并不代表你认可他们,而是代表你有涵养。

特别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以前的我和题主心态差不多,不爱打招呼。但是现在(27岁)回想起来很多时候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

小学五年级,我们家搬到了爸爸单位的房子里,和局长们住到了一栋楼里。有一天局长夫人带着儿子去我家串门(对下属的慰问),第一次见到我想要表达好意,伸手摸我的头,(因为我平时没有养成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身体本能地躲开了那只手。那个阿姨当时尴尬的神态我现在也忘不了。

工作以后在单位也是基本上避免和领导或者不太熟的人打招呼的场合,很多时候自己也很累,也错过了和更多人接触的机会。

还有一些父母退休后交的奇怪的朋友,真是不认识也不想打招呼……

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是来了日本以后。因为对陌生人,尤其是那些目上的人打招呼犯怵,所以在觉得自己给大家添麻烦的时候尽量隐藏自己,减少因此对大家造成的影响。

比如说,事务所里有三个领导abc,我要去找其中一个c,小声敲门进去,看到abc都在低头工作,轻轻站在c身边开始说话。过了一会儿,a扭头对我笑着说:“小*,以后进来要向我们每个人打招呼哦~”,我心里闪过一个疑问(不会打扰你们吗?),之后我再去就大声敲门,大声跟每个人打招呼,发现他们反而很开心的同我打招呼,也不担心吵到他们或者他们在意我没有打招呼。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事后自己也不会胡思乱想,挺好。

我想说的是,重要的是打招呼的习惯。不管对方是谁,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打招呼是你应该做的事。当你养成这个习惯,遇到陌生人或者不喜欢的人也能本能地做出这个行为。虽然不可能每次得到礼貌的回应,但一定比起你不打招呼能得到的礼貌的回应要多。而这个习惯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好的东西。

我得到的好东西就是,被大家温柔对待。我来日本第三个月就去打工了,不习惯日本的生活,说话也不利索,如果连招呼不打就失去了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什么都不会存在感会变弱,会被当成傻瓜吧。自从我发现他们很喜欢被打招呼,喜欢女生傻笑之后,就经常厚着脸皮打招呼和露齿笑,然后大家都很喜欢我,所以每天都很喜欢去上班。日子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打招呼,虽然从小就被教育见人就打招呼,但是不亲身体验是很难正确理解这句话的。而你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在考虑,因对象不同选择是否打招呼,这非常好。如果你看了大家的回答还是觉得憋屈或者不解,可以试着下次跟她们打招呼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不同。

祝好!


小小小明同学


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指责,应该是鼓励,想想人生中的第一次,多少都会有点困难的,而且每个宝宝的性格都不同,如果宝宝比较内向,比较害羞,指责只会让她更不愿意说话,而且孩子大一点的会有逆反心理,指责只会导致更糟糕。可以通过自身给宝宝举一些例子,家里人多给一些鼓励和夸奖,让她知道,有礼貌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还有大人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文明有礼貌,每次看到有礼貌的表现要告诉她这样做是好的,为什么好。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来人妈妈让我出去送,我不愿意,妈妈就给我举了邻居家奶奶的例子,邻居家奶奶每次都会把客人送到大门口,让客人觉得受到了尊重,别人也会尊重你,有啥事情帮助的人也会很多,小朋友这么做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都会在背后夸你,而那些没有礼貌的孩子,跟你就比不了,我反正是挺受用的,现在养成了这个习惯





文超vlog


我儿子小时候也是不愿开口打招呼。因为当时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我们也比较少带他出去和朋友孩子一起玩。他没有那方面意识。后来上幼儿园大家都很有礼貌,他慢慢的也跟着小朋友一起打招呼。孩子不是教不了。是他需要一个环境。

如果大点的孩子还没礼貌不要当众说教,他会下不了台,下次也不会改。这个时候他不是不知道礼貌,有可能是害羞,不好意思,一般是男孩子表现明显。他们也会要面子,虽然不好意思但是表面也要表现很无所谓的样子。家长要引导他说出第一次 ,下次就慢慢自然的说出口了。



1104627


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孩子被要求向人问好,如果不开口就被家长教育说不礼貌,这种中国式的礼貌最是要不得。

首先,所谓的礼貌朋多是对自己认识的人而言的,对孩子来说,家长让孩子问好的熟人或者朋友,孩子可能根本不认识,让孩子主动去打招呼本来就有点强人所难。

让孩子跟不认识的问好,孩子不问好就批评孩子不讲礼貌,这对孩子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的社交障碍。

其次,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内向点有的外内一点,并没有好坏之分,强迫内向的不爱说话的孩子给人打招呼本质上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我女儿是不太爱说话的孩子,而她的好朋友优优却特别外向,见人不用家长交待,主动就跟人攀谈上了,无论是在住的小区里还是学校都有许多朋友,这样当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坏处也很明显。

1、对于孩子来说不加区分地去认识朋友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有很多次优优都因为在外边玩而忘记了回家,这还是小事儿,而如果孩子认识的人是坏人该多么可怕。

2、孩子说话往往欠考虑,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为此优优妈妈没少处在尴尬境地,经常提醒女儿少说话。

最后,要想孩子讲礼貌,家长除了要以身作则,还要注意引导而不是强迫,可以先从孩子熟悉的人做起。

比如孩子见到熟悉的同学、朋友一般不用家长催促自然就会打招呼问好,然后家长再引导孩子向老师、亲戚等人部好,并借机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问好,为什么要有礼貌等。

总之,教育孩子也要注意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要在尊重孩子意愿,好的教育让人如沐春风,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双宝妈育儿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因孩子逢人被要求叫爷爷奶奶好,叔叔阿姨好而不肯张口被当众说教没礼貌,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很大,逢人,被要求,当众,说教,从中看出家长的强制性和孩子的逆反情绪。

不可否认,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人见人爱,人见人夸是吧?但是教育孩子不是一蹰而就的,也要讲方式方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开朗活泼,有的孤僻内向,环境造就孩子从小的性格特点,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您的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孩子鼓励远比责备有用的多,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见人叫人的习惯,当然这个习惯也是和家长息息相关的,大一点了就不能强迫,只能慢慢引导,讲道理,告诉他我们要做个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这些好的思想品德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不是说教,而是您的鼓励,您的称赞。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孩子更甚,你越是要这样,我就越是要那样,你越是看不惯我,我就越是让你看不惯,最终闹的都不愉快!

孩子逆反心理是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是另一方面,您当众的批评无疑会给孩子的内心强烈的羞辱感,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愿意叫人。我讲个例子,我的没读两年书的妈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跟我们几个孩子一句很朴实无华的话:叫人不舍本,只要舌头打个滚。意思是叫人不会让你亏什么东西,当然意义就不一样了。我的女儿是我妈一手带大到高三了,楼上楼下逢人就甜甜的叫爷爷奶奶好,叔叔阿姨好,哥哥姐姐好⋯小时候被她叫的人都会甜甜的回一句:哎,这孩子真乖!说明什么问题,第一,正确的教育。第二,孩子需要夸奖需要称赞。

对您的孩子改变一下教育方式,用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对他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予以鼓励,一点儿一点儿,慢慢的您会发现他跟以前不一样了,他愿意跟您沟通了,他变自信了变开朗了。生活中尽量让他远离一些负面的东西,他快乐了,一切迎亦而解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