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过年拜年团拜怎么看?

鲁北小强


大年初一小辈给长辈拜年,在我们这一直延续。

每年的大年初一,吃了早饭七八点钟之后,年轻人会领着媳妇孩子,挨家挨户的到长辈那拜年。还有没结婚的晚辈也会紧随其后;长辈在家等着来拜访的晚辈,来一波走一波,一直延续到11点钟左右基本上完事,这种互拜过程完了之后,年轻人找几个人凑一块打打牌,老辈人闲着没事,也找一些谈得来的同龄人互相问好,这一天基本上啥事不干,因为头天晚上基本上包好了一天的水饺,到了饭点,烧开了水下上水饺吃过之后,继续串门打牌、下象棋、聊天。按传统风俗,大年初一这一天什么活都不能干,即使院子里燃放的鞭炮皮,人来人往吃的花生皮,瓜子皮不能清扫,据说是担心把财神爷请扫出去了。

大年初二,算是新年的开始,将室内室外统一清扫干净,吃了早饭之后,结了婚的年轻人,穿上新衣服,兴致勃勃地忙着去看丈母娘,如果人口多的家庭,除了留下一个人在家,其余人兵分几路带上礼物,去看七姑八姨。一般亲戚多的人家,初十之前干不了其他的活,不是走亲戚就是在家招待客人,因为只要去了,对方肯定又回访。

从古至今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如今,说起来也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互相拜访,彼此之间增进感情,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大家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搬抄追究


农人心田


拜年,其实没多大用,但是,这是我们过年留下来的很少的传统了,所以还是感觉很温暖,感觉那样才有浓浓的年味。天不亮,街上东来西往,一群一群。大家都穿着新衣,见面了打个招呼,问个好,老人们,准备好了烟和糖。过年了,大家都见个面,然后你美了我瘦了他老了的聊聊家常,挺好挺好。


小佛女


关于拜年,各地风俗吧,我婆家这边就很有意思,大年初一早上5点就起床,去给长辈们瞌头,真瞌的,看到长辈在街上,也的在地上瞌,这叫起5更,人很多,一个村的人乱碰头,那叫一个壮观啊,祖宗留不来的规矩,一定有他的用意吧。


紫色的等待24936941


农村过年现在也不讲究那么多的形式了,团拜很少出现。

就单说这种团拜的方式,其实也是很热闹的,毕竟能一起参加团拜的晚辈,都是一个家族的,特别是在农村还是很亲近的,很讲究血缘关系和辈分的,做为家族的长辈,也是很受尊敬的。

我们这边农村现在不怎么有团拜的方式了,但是祭祖上坟倒是还有保留,一个家族的人浩浩荡荡一起到祖先的坟前,简单的跪拜,寄托的是来年家庭的平安,祖先的庇佑,也未尝不是一点点对先人的感激激情,因为他们才繁衍了我们这些后代,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壮大美好。


烧红的云


在农村,拜年是一个很隆重的习俗,它承载的是浓浓的乡里情,寄寓的是新一年的幸福美满,是过年的头等大事。

大年初一,吃过饭上过坟,拜年就走动起来了。小一辈的哥几个结伴而行,先从家族里最年长的长辈开始,拜年的形式很简单,晚辈给长辈说过年好,然后让长辈坐在堂前,晚辈们行跪拜礼,然后长辈们就给随行的小朋友发红包,面额十块几十块不等。接着,拜年队伍继续挨家挨户拜年,等到拜的差不多了,就解散,该过油的过油,该走亲戚的走亲戚,新的一年就这样忙碌起来了。

大年初二,就是回娘家拜年了,公公婆婆给儿子儿媳妇提前准备好礼品,把孙子孙女好好打扮一番,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娘家。孩子们给外婆外公拜年,接着给舅舅舅妈拜年,都会得到一个大大的红包,然后跟着老表们去小卖店买摔炮。爸爸妈妈会挨着给几个叔叔大爷拜个年,转一圈,然后回来吃饭。

往后几天就是走亲戚,互相拜年,说说话,唠唠嗑,喝上几杯。

农村的拜年很温馨,很幸福,是一代代抹不去的记忆。

今年,你回家拜年吗?


一转而逝的笑


农村过年团拜是指大年初一早晨8-9点间,一个村子里的人在村广场互相问候的一种拜年形式,我认为此形式不妥,原因有两点。

1、 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近几年洋节大行其道,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一个个洋节来势凶猛,商家也兴波助澜,大搞商业活动,疯狂促销。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则日渐式微,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送去祝福,而重阳节却被我们忘之脑后。2月14日情人节,玫瑰脱销,而七月七,牛郎与织女不再重逢。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我们固守的最后一块阵地,而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过年的过程越来越简化了。从前我们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守岁,初一拜年。一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而拜年是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拜年一般先从自家开始。早晨吃饺子之前,晚辈拜长辈,长辈发红包。吃完饺子,天蒙蒙亮,便出门向左邻右舍,自己的近门拜年。而团拜则把后面一项给免了,人们只在广场上相互问好,年味又去了一层。

2、不利于人们的感情勾通。在农村有一种风俗:过年拜年是解决邻里矛盾的最佳形式。生活中人们免不了磕磕绊绊,结下矛盾,不相往来,而拜年则是解决这类矛盾的灵丹妙药。兄弟之间有再大的矛盾,一起过个年就可解决。而邻里之间,相互拜个年,矛盾则烟消云散。

总之:生活需要仪式感,团拜不可取。


鲁北小强


农村过年比城市过年更多了些风俗,也很讲究,也特别有趣味。在过去,还要给长辈磕头,一是表示尊敬,二是小辈向长辈讨要“红包”时的礼仪。

大年初一早上,近门年轻的亲人要聚在一起,走家串户给老人们磕头拜年,老人们则守在家里等候。大街上都是串门拜年的人。别看说在一个村子上住着,但是除特别亲近的以外,一年当中,能到彼此家中,也就那么几次,甚至只有这么一次,所以也是疏远了的本家人互相认识熟悉的机会。在大街上遇到彼此,一般都要说声“见面发财”之类的吉利话。



鲁西林二


农村过年拜年团拜很正常,都是乡里乡亲,过春节自愿组织一个小团体挨家挨户拜个年,走一走看一看,大家相互问候一下,抽根烟喝怀茶,就到下家,谁都不吃饭,我们农村一直是这样,好像每年过春节成习惯。习惯了就成自然。但是各地有各地习俗不同,路隔十里各处一俗。有的自然村从来就没有这个习俗,过年只走亲戚,乡里乡亲根本不拜年。所以说看各地风俗习惯。也不好回答那么绝对。最后祝大家过年好!谢谢!


王敏清1


2020的春节已离我们不远,在农村大年初一都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这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儒家文化中孝道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在有些方面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这体现在拜年的形式上以及长辈对晚辈祝福的改变。而不变的是人们内心深处那种对孝道文化的尊敬和推崇。因地区的不同,春节拜年的方式会有差异

记得在小的时候,大年初一有个习俗就是要赶“五更”起床,早上一大早起来,在拜年之前,找一些劈柴或者是农村的棉花杆点上一把火,几个人围着火堆有说有笑,家里的老人都说是烤“霉气火”,意思是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烤走,听起来有些迷信的味道,但是都是对来年有个好运气的向往和对外来的美好祝愿。所以在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都从被窝里爬起来,三五成群的围着火堆烤起了火。

初一吃过早饭后,陆陆续续就开始拜年了,大多数就是以“本家”这个家族为单位,或者是至亲的这个小家族单位,也有的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到村里或者家族里辈分大、威望高的长辈家里磕头拜年。这些长辈呢也就按常理早早的在家里的堂屋或者院子里准备了凉席或者一些草席铺在地上,他们往往都是对来给自己磕头的人说“别磕了”,来看看就行了。但作为晚辈往往处于对礼节和对长辈的尊敬,还是跪在那里给他们拜年。

拜年的时候,至亲的长辈还要给家族里的晚辈准备压岁钱或者礼物,有些长辈总是对晚辈喊“孩儿”或者“妮儿”磕头,磕头给红包,孩子们看到有红包就纷纷的下跪给长辈磕头,虽然在孩子的心里可能对这些习俗还不能深刻的理解,只是知道自己给长辈磕头有红包,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会渐渐的懂得这是我们民族留下的美德和习俗。说起压岁钱,在以前农村的条件很差,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那个时候过春节拜年,压岁钱都以“毛”和“元”为单位;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大多数家庭都富裕了,压岁钱也开始水涨船高,动不动一个孩子春节的压岁钱都好几百,更有甚者上千,家族大条件好的,上万的都有的。

转眼间,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习俗也发生着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初一早上也都起的不那么早了,好多人也都不去磕头了,只有至亲的长辈才给磕头拜年,大多数都变成了一些问候和寒暄。只有那些年龄大一些的父辈们还依旧挨家挨户的去本家长辈那里磕头,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的思想在变化,磕头拜年的这种形式在减少,但是小编想那么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里老人的孝道还是亘古不变的。





乡村高鑫


过年春节主要是跟亲戚朋友聚一聚热闹一下,正好放个小长假,多走动一下增加亲情关系,本来平时大家都要工作,聚在一起的机会就比较少,好不容易放假10多天,小孩大人都放假,一起出门走亲访友增进感情,让亲戚朋友感情之间没有那么疏远,正好可以多多交流,春节都是走亲访友拜年,就喝点酒庆祝一下,谈一谈今年的感受,以及身边朋友的变化,还有什么小道消息可以致富的门路,探讨一下那些东西投资能赚到好的利润及收益跟前途,及发展人际关系圈和人脉,给日后的自已多一些机会,有的在聊聊家常,慰问一下大家的健康跟工作学习,还有经济收入,结婚或者未婚没有对象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