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領英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和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

是中原通向東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


河西走廊是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在這個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往,幾乎所有自然形成的地貌都在河西走廊得以呈現。這條通道東、西長約12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山腳下,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通往西域繞路南行,就要九死一生去翻越海拔4000米,而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從而,河西走廊就註定是不平凡的。

河西走廊是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必須要穿過的路徑,西漢初期張騫出使西域也二度要穿越河西走廊。

若是愛好歷史同道人可關注愛好歷史的南粵郡主,所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有不認同歡迎留言你的觀點!


南粵郡主


河西走廊多重要?這麼說吧。”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華文明的咽喉!

在古代,華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黃河流域。中心是在黃河的中游,即山西、河南。而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是中原的外圍。而河西走廊是這個中心地帶通向西北方的唯一狹長通道。

一、河西走廊決定了陝西成為中國古代時間最長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秦國本就處於中原的邊緣,而不是中原的中心。如果秦朝存在的時間長,秦國很可能會遷都到河南。河南才是中原的中心,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都城必須位於管轄區域的地理中心是很重要的。漢朝建立後,因為要穩定陝西,同時要對抗來自北部和西部的威脅,暫時也沒有考慮遷都。但是,漢朝佔據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打通了通向中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後,西面成為中國的主要外貿對象和文化交流通道,而西安恰好在這個通道的起點上。陝西南面是秦嶺、背面是黃土高原,利於防衛。加上隴南和關中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所以,遷都也就不可能了。

從秦朝直到唐朝,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一直在關中平原。佔據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陝西的地位。而這一切,都必須有個前提,中國必須控制河西走廊!

二、河西走廊是決定古代絲綢之路通暢的關鍵。對中華影響巨大佛教等文化,從外面傳入中國的兵器工藝、二胡等樂器、大蒜等食材,絕大多數都通過這條通道傳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從這裡源源不斷去往中亞和歐洲。唐都長安能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最繁華的城市,關鍵就在於此。

三、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威脅多來自西北和北面。在中國的西北面發生戰爭,中原王朝必須先佔據河西走廊。否則華夏的核心地區就完全暴露在敵人威脅之下,而且軍隊將無法進入新疆作戰,即便進入也無法保障後勤。而當面對北面的草原民族的戰爭時,中國也必有佔據河西走廊,才能保障側翼安全,同時截斷草原民族和西域的經濟、物資聯繫。所以,霍去病突襲河西走廊成功後,漢武帝即住上重兵守衛,事實上形成了和西域民族聯合共同包圍、夾擊匈奴的態勢。為後來徹底打敗匈奴起了至關重要作用。所以,對於古代中原王朝,“失河西走廊、則西北方向盡失”!”失河西走廊”,中國北部、西北部邊境就將永無寧日!

明代以後,隨著海洋貿易的興起,加上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絲綢之路逐漸荒廢,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向東部、東南沿海轉移。但是,隨著高鐵等高速陸路交通工具誕生和普及,加上蘇聯解體、國際局勢和中亞局勢的變化,西部貿易的巨大商機又開始顯現起來。這是個非常巨大的蛋糕。可以預見,隨著絲綢治理依託高鐵的再次振興。今後的河西走廊,將會日益重要、繁榮起來。

當然,現在的河西走廊,已經沒有國防上的意義。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年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而勇敢地開闢這條經濟、文化通道的先驅們,以及為了華夏的長治久安在這裡浴血奮戰的祖先們。想想河西走廊的歷史,再看到河西走廊的重新繁榮。有三個人是華夏後人絕不能忘記的:漢武帝劉徹、張騫、霍去病。


秋宜聲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甘肅歷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國的“馬六甲海峽”。

河西走廊東起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烏鞘嶺,西至號稱“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南北在祁連山、阿爾金山與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間,東西長約900公里,寬幾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這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甘肅走廊,又因為此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故又稱河西走廊。

一、東、西之樞紐

河西走廊處於中原與新疆之間,是兩地的重要連接地帶。不管是西出鑿空的張騫,還是西行求經的玄奘,還是數次親征,擊敗噶爾丹的康熙帝,都曾在這條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腳印。

這條一邊有山,一邊有沙漠,河西走廊南邊緊靠著的祁連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個珍貴的綠洲。河西走廊就是將串串綠洲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絕地的求生之路。

自漢代為始,河西走廊就成為農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時西夏佔領此地,直接截斷了東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關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機會。

二、蒙、藏之紐帶

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河西走廊是中國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階梯的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帶。

因此這裡也成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與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帶。

歷史上的中央王朝,經由這條狹長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羈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三、幾大文明的交匯地

河西走廊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國內,它同樣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如果說儒家思想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上述三大宗教連同來自漢民族的儒教,一起在這裡交流融合。

就在這條河西走廊上,大漢的使者帶著使節緩緩走過,大唐的商人伴著駝鈴陣陣走過,清朝的軍隊也曾糾糾穿過。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河西走廊必將發揮出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歷史寶藏


在如今中國行政版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行政區域---甘肅省,它位於中國西部,形狀像一條玉如意,它的中間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馬鬃山。因為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們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東西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進入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黃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數千年來,西域的得失始終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走廊,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

經濟上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之後漢王朝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是我國數千年領土擴張歷史上第二次偉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後,廣闊的西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的農耕戰略縱橫一下向外擴展數千公里。


史海沉沉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體形狀如帶,又位於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筆者認為:自古以來,由於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各朝各代對於河西走廊都十分的重視,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分析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一,從人文地理上看:

河西走廊是文化傳播的平臺。有了河西走廊的溝通,加速了古代西域與中原的交流,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

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從季羨林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

二,從經濟發展上看:

河西走廊是中國溝通歐洲地區乃至溝通世界的紐帶。由於古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穿過,該地區一直是經濟發展繁榮的道路,河西走廊獨特的位置為中國古代連接世界各國,提供了條件。

三,從宗教上看:

河西走廊是佛教傳入中原的首站。佛教文化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原,歷史上的四大經譯家,有三位在河西走廊傳經佈道,可見其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位於河西的敦煌,有現存中國規模最大的莫高窟,世界文化的交流在此地匯合,使河西走廊有著重要的宗教文化底蘊。

四,從軍事上看:

河西走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朝、唐代和北宋時期,河西走廊發生過大小不計其數的戰爭。這裡不只是經貿要道,還是戰略要地。河西走廊把中原地區和北方少數民族一分為二,這裡也是中原地區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關口,也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咽喉。所以河西走廊在中國古代各朝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因此,河西走廊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傳承和紐帶,也是世界溝通中國的橋樑。


南風未至時


河西走廊是一條關係著中原王朝社稷安危的戰略通道。它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和新疆邊界以南,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1000多公里,寬度數公里至幾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最東端的烏鞘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溼潤的海洋季風在此嘎然而止,按理說,這裡應該氣候乾旱、沙漠千里。但是,由於祁連山貯存了大約有三千多條冰川,儲水量達到驚人的一千三百多億立方(大約是三峽水庫的三倍),滋潤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使這裡很早就成為了古代少數民族理想的居住地。

早在夏商時期,河西地區就有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這裡聚集了西戎、犬戎、北羌、南羌等少數民族。

前771年,西戎攻滅西周,在驪山殺死了“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周朝被迫東遷洛陽,可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周朝東遷的時候,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善於相馬,因為護送周室東遷有功,被封秦地,後來逐步發展成秦國。秦人彪悍,替周王室擋住了西戎的進攻。

秦滅關東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段時間,月氏人控制了河西走廊,強大的匈奴不斷蠶食月氏人的地盤,月氏人被迫西遷。秦王朝派蒙恬擊敗匈奴之後,深感匈奴兇狠,秦始皇讓蒙恬就地修築長城,防禦匈奴進攻。

秦亡漢立,劉邦牛刀小試,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幸虧陳平出奇策賄賂單于的老婆閼氏,劉邦方能脫險。

看看河西走廊的走向就知道,匈奴向西可以控制西域各國,向南可以聯絡羌族各部,向東可攻取河套地區,直逼長安。要想趕走匈奴,必先取河西走廊。


白登之圍以後,漢朝絕口不提打擊匈奴的事,轉而走和親的路線,先把匈奴穩住再說。

經過文景之治的修養生息,積攢了足夠國力的漢武帝決定出出這口窩囊氣。

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龍城,解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來了,他帶回了西域諸國詳細的資料,是漢武帝決定打通與西域的聯繫。

前121——12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發動河西、漠北、漠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把新疆南部和中亞一代納入中國版圖,絲綢之路呼之欲出。

沿著祁連山脈,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命名了四座城池: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在最西端的敦煌,漢武帝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重要關口,守衛河西走廊。


西出陽關和玉門關,沿著崑崙山北側,或者走天山南北兩側,向西可以到達位於地中海的羅馬帝國。這是絲綢之路的兩條線。

河西走廊的打通,漢王朝開啟了路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還有一個作用,它就像一塊楔子牢牢地釘在了西北古代少數民族中間,使他們始終無法聯合起來攻擊中原王朝。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對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不斷減弱,党項族在河西走廊不斷強大,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國。

北宋建立以後,失去了位於張掖東南120公里處的世界上最大的養馬場——山丹軍馬場(此處的創建者是霍去病),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

即無良馬,有無戰略要地,遼國、金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上自由馳騁,北宋很快滅亡。

康王趙構南渡金陵,建立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河西走廊逐漸衰落。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認識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先滅了西夏,奪取了河西走廊,拔掉了中原王朝插上的這塊楔子,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亞地區,積攢力量後滅金,再滅南宋。

河西走廊——一個關乎中原王朝安危的戰略要地。


品讀春秋00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西北方向最重要的地理單元,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疆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一千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地形上屬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因位於黃河以西,同時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我國西北地區極其特殊的地理單元,因此自古以來也是我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武帝在此設置河西四郡開始,河西走廊便一直在中原王朝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那麼,這個“極其重要”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靜夜史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千里走廊——中原和西域的橋樑

河西走廊的存在,首先是中原和西域溝通的橋樑。

自前221年秦始皇統一長城以內後,中原王朝就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徹底消滅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雖然青藏高原的存在,使西方遊牧民族東侵難上加難,但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也相當強悍且不斷南下西侵。在這樣的情況下,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意在溝通西域諸國,對匈奴實行戰略包抄。

不過張騫種瓜得豆,雖然沒有拉來盟友,但卻讓漢武帝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萌生了“世界辣麼大,朕想去看看”的衝動。

於是在河西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成功設置漢四郡後,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絲綢之路”隨之形成,漢帝國也在前60年將西域廣大區域納入版圖。

從漢朝帶元朝的1000多年時間裡,陸上絲綢之路異常發達,河西走廊成為中原王朝西去的必經之路,所以戰略價值極其重要。

又因為西域的得失直接關係到中原王朝對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優勢程度,因此中原王朝始終對河西走廊著力甚多,河西走廊也出色發揮了溝通東西的作用。

而當失去河西走廊,比如北宋時期西夏佔據西北,則中原王朝不僅失去西域,失去對遊牧民族優勢,更失去優良的馬場,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2、谷底高牆——蒙古和青藏的天塹

雖然相比於南邊的青藏高原和北邊的蒙古高原,雖然河西走廊的海拔較低,但卻是兩大高原之間名副其實的“高牆”。

蒙古帝國實現了東亞版圖空前的大一統後,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勢力也蔓延到青藏高原、中原、以及中亞、西亞、東歐等廣大區域。雖然蒙古帝國的崛起使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但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發達,尤其是15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後,陸上絲綢之路徹底被阻斷,河西走廊作為溝通西域廣大地區的作用也逐漸形同虛設。

明朝建立後,因為重農抑商的國策,對外商業交流區域停滯;加上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東移;更要命的是東南沿海危機的不斷加重,比如倭寇的入侵,使得明朝對西北的經營始終採取守勢,短暫佔據新疆東部區域後明朝後退到嘉峪關。

在無力向西開拓進取的情況下,河西走廊就越來越成為明朝插入廣大蒙古區域的“利劍”,劈開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聯繫。

事實證明,正是因為中原王朝佔據河西走廊,牢牢阻斷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聯繫,明朝中後期才在西北方向保持了相當長的戰略均勢甚至戰略優勢。

等到清朝陸續征服了蒙古各部,尤其是1724年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叛亂,牢牢佔據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廣大區域,河西走廊作為高牆的作用也隨之成為歷史,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作用再度凸顯出來。

1759年,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將新疆完全納入版圖,河西走廊作為溝通東西的橋樑至此完成了歷史使命。

所以,一部河西走廊史,就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此消彼長的爭鬥史,等到民族融合,版圖一統,河西走廊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長約1000千米,寬約幾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因位於黃河以西,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勢平坦,綠洲農業發達,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河西走廊歷史上是連接中西方的交通要道,曾是漢唐時代溝通西亞和歐洲的橋樑,古時候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現在“亞歐大陸橋”也從河西走廊穿過。蘭新鐵路、公路也是溝通我國東部地區和新疆的主幹道。


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尋找同盟力量,聯合西域各國以斷“匈奴右臂”,奪得河西走廊。派衛青率騎出雁門、代郡、雲中等地,打敗了匈奴的進攻,奪回了河套等失地,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為的就是把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使整個河西地區納入西漢版圖。

沒有了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侵擾。一方面可以使漢更好保護的保護政權和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保證了“絲綢之路”的安全。這也給以後建立西域都護府,包括唐朝的西安都護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西域的管轄和交流都發揮了河西走廊作為一條重要戰略路線的作用,能否控制住河西走廊,也是一個政權強盛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



可以見得,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樑,許多商品和物品經過這條走廊走向了世界或傳入我國,大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現在“一帶一路”重新凸顯了河西走廊的作用,再一次促進河西走廊地區的發展。


門外老漢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關一帶一路的分析文章,請移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所謂河西,就是今天甘肅省武威、酒泉、張掖等地區,因處黃河河套以西,地長且狹,故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緊鄰漢之隴西、北地二郡,其西南側是風光秀美的天然牧場祁連山脈,再過去河湟河谷就通到青藏高原了,漢朝時生活著古西羌人,既蠻荒又落後,中原王朝對其基本上不感興趣。其東北側則是內蒙古阿拉善高原,再過去就是古稱流沙地的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了,那裡氣候惡劣荒無人煙,中原王朝對其也不敢興趣,只有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的居延澤(今甘肅省額濟納旗東)水草豐美,且獨與漠北交界,嵌入北方少數民族腹地,軍事地位極其重要。除祁連牧場與居延澤外,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就是西北出口的敦煌了,只要一過此地玉門關,就是夢中的西域。

以上是攻佔河西地的積極進取因素,另外它還有消極防守因素:因為河西地形高於隴西,而隴西地形又高於關中,一旦遊牧民族由此走廊湧進,透入關隴,則長安西北永無寧歲。

在漢代以前,河西地區生活著強大的月氏人,其鼎盛時有控弦之士十幾萬,匈奴等族都要送質子於月氏以示順服。漢初的時候,匈奴後來居上,大敗月氏,月氏王的頭骨也成了匈奴單于的酒杯,月氏人無奈展開了悲壯的遷徙,遠遁到中亞古國大夏,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境內,擊敗當地的希臘後裔,建立起強大的農耕帝國(也就是後來的貴霜帝國)。而匈奴佔領河西后,便可以將富饒的西域與絲綢之路掌握在手中,對漢朝形成壓制。後來還是神將霍去病出馬,一舉拿下河西走廊,從而切斷了匈奴與其西羌盟友聯繫,併為最終的漠北大決戰、以及日後逐漸收攬西域,徹底擊滅匈奴掃清了障礙。

以後歷朝歷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中原王朝無法掌握河西,則重要的絲綢之路就無法保障,則中原王朝必然衰弱,北方遊牧民族必然強大,中原王朝的末日也就不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