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康熙盛世”下的雅克萨大捷是比失败更糟的胜利?

陈嗣谦


宋明以长城为防线,清起源于辽宁,开拓了西藏、新疆、内蒙、外蒙、东北,面积是、明的3倍,明粉嫉妒


喵124436879


我是萨沙,我来回来。

雅克萨大捷是一场很可笑的所谓胜利,这要分为几点来说。

第一,就是惨胜。

两次雅克萨之战,打的都是一塌糊涂。

第一次,3000清军围攻木寨雅克萨,俄军只有450人,最终用大炮轰破了木寨,俄国人投降。

这次属于两国的序幕战,真正的大战是第二次。

第二次,2000多清军围攻俄军826人及12门大炮的雅克萨土城,结果打了10个月俄国人弹尽援绝这才投降。

对于这些半军半民的俄国毛子,尚且打的如此艰难,可见满清军队只能打弱敌,遇到强敌就得尿出来。

第二,毫无扩张领土意识的满清

满清当时毕竟是野蛮民族,对于领土没有太多的意识。

胡里改人也就是努尔哈赤所谓的祖先,本来就是在外东北长期游牧,然而自己的故土他也说放弃就放弃。

在俄国人入侵远东和西伯利亚之前,当地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西伯利亚太远不说,远东地区当时只有散居的雅库特人,人数极为稀少。

只要满清愿意,完全可以在沙俄没有到来之前,就占领整个远东地区,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当时皇太极的八旗兵正是全盛时期,但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任由区区几个哥萨克在远东建立雅库茨克。

只要雅库茨克距离莫斯科有5000公里以上距离吗?

然而接近20年,满清毫无动作,坐视沙俄在1657年在满清龙兴之地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

这如果不算夸张,还有更夸张的。

根据满清和沙俄毛子的协议,库页岛等地都是满清领土,然而满清根本就没有对库页岛等地进行实际的惯例。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当年,俄军就登上库页岛,随后沙俄和日本分别占领库页岛南北,满清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直到清末正式签订卖国条约,丢掉了库页岛。

一群土包子,条约给你的领土也不要。

第三,不签条约远东、贝加尔湖甚至西伯利亚大家都有份,签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试问,沙俄当时控制的那些地方,哪一块不是他抢来的?

你可以抢来,我也可以抢过去。

当时沙俄无力在远东大规模作战,不然也不会坐视雅克萨被围攻10个月。

甚至,面对尼布楚附近游牧民族骚扰,沙俄一度也无可奈何。噶尔丹百万之前,再三恳求沙俄出兵援助,后者也装聋作哑。

沙俄征服中亚,还是19世纪后期的事情,是接近200年后。

由此可见沙俄在东方实力的弱小!

在西伯利亚铁路没有开通之前,沙俄对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统治都是非常弱的。

从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到远东,直线距离有接近6000公里。其中是大面积的无人区,沙漠、戈壁、草原、荒山,到了冬季更是冰雪覆盖之地,任何人难以行走。

一支大军从圣彼得堡出发,在这种地形一天走二三十公里就算很不错了。

抛去其他因素,即便都是平原走到远东也有大半年时间,这还打个屁的仗。

至少满清随便和他拖一拖,就算沙俄有100万大军,粮草断绝了也得跪着投降。

实际上,如从贝加尔湖一直到额尔古纳河一带,根本就是布里亚特人的地盘,沙俄之前建立了几个据点而已。这些据点面对布里亚特人尚且束手无策,何谈满清正规军。

如果满清有这个意识,像打吴三桂一样击中主力大举进攻,就可以最大程度扩大自己的领土。

当时沙俄是无力在这里和满清决战的!

然而,满清根本对这些领土没兴趣,所以打完雅克萨立即要求谈判。

实际上,这等于把沙俄刚刚用武力征服的地区,全部通过正式条约确定是沙俄所有。

我国只是得到了,本来就属于我们的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根据国际法,既然条约承认是沙俄领土,以后再向改变可就难了,要么就像沙俄一样使用武力。

当时沙俄那么弱,满清那么强尚且没打,何谈以后!

这就等于将本来我们可以控制的领土,全部合理合法的送给沙俄。

那么问题来了,满清为什么要争取雅克萨和库页岛呢?

很简单,黑龙江南北沿线有不少女真部落。作为全体满洲人的大汗,康熙觉得他对于女真人负有保护义务。

雅克萨早在皇太极时代,就因地方叛乱被皇太极攻克过了。

至于库页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出兵征讨过。

这些领土是丢不得的,不然对不起列祖列宗,所以这才要了。

其他能不要的,全部都放弃了!


所以,雅克萨大捷是比失败更糟的胜利,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

这个大捷本身,就是满清一种示弱的表现。

大家注意,沙俄是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一直杀到满清眼皮下。满清躲不了,这才窝窝囊囊打了一仗,赢了以后既没有乘胜追击,又没有狮子大开口,而是竟然通过条约确定了沙俄所有抢来的领土都是他所有,完全放弃了争夺的权力。

甚至,已经通过条约确定的土地,满清也没有兴趣好好占领。

沙俄即便再愚蠢,也会明白满清对外是软弱的,试图尽量息事宁人。

而沙俄当时是没有实力继续攻打满清,到了实力逐步增强以后就在清末毫不留情的把满清胖揍一顿,抢走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满清误国300年也没有问题。

为满清歌功颂德的那些人,看看1840年以后满清的德性,还有脸唱赞歌吗?


萨沙


提问者实在是搞笑,不就是想否定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以及尼布楚条约开拓黑龙江流域的历史贡献吗。不过,这不是你想否定就能否定的了的。

雅克萨之战总共分为两次,第一次雅克萨之战雅克萨城就是一个小堡子,还不具备城防要塞的条件。清军除了炮兵和藤牌手等少量部队是从盛京和关内前去支援之外,主力部队是黑龙江索伦八旗,而且清军一共动员三千人左右。
清军还是惯用手段,围城之后炮轰,俄国人被清军用炮轰成狗,而且,俄国人还说清军炮轰的结果是令人惊惧的。所以,为了防止全军覆没,俄国人托尔布津开城投降。清军允许托尔布津带人离开,并烧毁了城堡返回黑龙江城。

但是俄国人出尔反尔,清军撤军之后再次回到雅克萨旧址,而且这次托尔布津带来了援军,并在旧址上建立了欧洲才有的棱堡。
清军再次动员两三千人包围了雅克萨,但是强攻不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是在欧洲战场,棱堡也不是能轻易就拿下的,只能长围久困逼迫守军出城决战,或者是饿死守军。所以清军立刻调整战术,改强攻为围困,并在城外挖掘三道壕沟作为封锁线,选择高地作为炮台不断地炮轰。



效果也不错,俄军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困守城堡和清军互相炮轰,但是又有什么用呢?雅克萨和尼布楚的联系被切断,敌酋托尔布津被清军击毙,哥萨克们只能躲在地窖里躲避清军的炮击,而且缺乏食物和药品导致疾病肆虐,只剩一百多人还能坚持战斗。别伊顿曾经如此哀叹,即便是葬礼,也没有人主持。当然,俄方的资料只会说俄国人如何英勇,还夸大了清军的兵力,试问嘴炮谁不会,你既然英勇为何连出城野战,哪怕是突围的勇气都没有?不过哥萨克的战斗意志确实不错,揆一还剩八百多人就荣誉投降了,别伊顿还剩一百多人还坚持不投降。

不过这次清朝学明白了,不和驻军谈,除非莫斯科派使节过来,双方才有谈判的可能。所以中俄双方在尼布楚展开了谈判,而且清朝派去了武装使团。
不过俄国佬的老毛病,为了掩饰自己在军事个外交方面的失败,故意夸大清军人数。最后,由于清军的军事压力,俄国不得不在谈判桌上让步,同清朝缔结《尼布楚条约》。
而且,《尼布楚条约》


不仅规定俄国向中国交割雅克萨城堡,而是把俄国人经营了几十年的黑龙江流域降低清朝,所以俄国人觉得自己亏成狗。怎么看怎么都是俄国再向中国割地。

所以,魏源也激动的说,东北数千里化外不毛之地尽入版图。话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开疆拓土的武功,不过我怀疑魏源是不是抄史料的时候抄错了。
另外,清朝两攻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约》根本就没有割地的说法,所谓的割地不过是清朝灭亡后有些粪青脑补的结果,并为今日的键盘侠们完美的继承。

第一、黑龙江流域在战前属于无主之地,《尼布楚条约》的性质属于瓜分无主之地。无主之地简单点说就是处于无政府管辖的地区,不管有没有原住民。而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于无主之地的归属只有两个条件:要么是先到先得,要么是谁能打。最先向黑龙江流域施加影响力的是俄国,俄国人利用黑龙江流域水网密集的特点,以伊尔库斯克等地作为跳板,频繁的出入黑龙江流域。

而清初重点地区在关内,在东北方向最远只到了宁古塔一带,而沙俄在黑龙江流域频繁出没引起了清朝的警觉。出于国土安全的目的,清朝必然要同俄国争夺黑龙江流域,以维护东北方向的边境安全。最终,清朝把俄国从黑龙江流域打了出去,几乎整个黑龙江流域被清朝纳入版图。
第二、《尼布楚条约》规定的是中俄东段边界走向,根本不涉及贝加尔湖。整个条约的文件当中没有一个字涉及到贝加尔湖,而且沙俄早在明朝时期就从蒙古人手里夺走了贝加尔湖,向该地区派遣驻军和官吏,建立城堡,并向当地的布里亚特人收实物税。可以说,俄国早已在贝加尔湖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这一点双方都是心知肚明的。而清初清朝在整个北方的边界最远也就是宁古塔,所以清朝从来没有总有过贝加尔湖。更何况,清朝当时连喀尔喀蒙古都没有统治,又谈什么一个从来没有拥有的贝加尔湖?

而且,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意义在于,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方向上的扩张不得不中止,保障了中俄边境一百多年的和平。同时,中俄边境贸易的开启对两国来说是一个互利互惠的方式。所以,两次雅克萨之战以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来说是开疆拓土以及开启边境贸易,中国可谓是获得了巨大的好处,请大声告诉我哪来的失败!

所以还是开头那句话,这不是你想否定就否定的了的。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因为雅克萨之战是“清朝”打的,就这么简单。

如果这场战争是明朝或者其他汉家王朝打的,那必然和汉武帝反击匈奴,唐太宗横扫突厥一样,不说彪炳千古,起码也会大书特书。

但问题是:他们能打赢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黑清俨然成为一种潮流,但凡清朝的功绩,首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然后颠倒黑白,彻底否定,干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明亡之后无华夏”,被卖了还沉浸在自娱自乐中无法自拔。

这样的人,比装睡的人还难叫醒。

雅克萨之战,作为我国和俄罗斯的第一次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无论对我国还是俄罗斯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对于俄罗斯而言,这是在亚洲南下遭遇的第一次重创,从此他们不得不继续等待150多年;而对于我国而言,此战是我国首次和中华藩贡体系之外的国家交战,标志着清朝开始融入国际社会,同时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也标志着清朝从古典王朝开始向近代政府转变。

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意义充满质疑,要么就是不承认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理由是丢了西伯利亚4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要么就是勉强承认胜利,却将其形容为惨胜,例如3000多人围城九个月打不下来,伤亡还比沙俄大。

不得不说,就和某些砖家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比外国人还积极一样,总有一些所谓的“理性”声音,灭自家志气,涨别人威风。

连俄罗斯都承认的失败和挫折,到咱们这里还不敢承认了,就为了否认清朝的功绩,有意思吗?

当然了,如果你把雅克萨之战的目标定为夺取西伯利亚全境、消灭沙俄甚至统一世界,那清朝何止是惨胜,简直就是败得一塌糊涂,康熙不自杀都不足以谢其罪。

历史虚无主义最可笑的地方就在于,把自己的所谓观点强行加到古人身上,然后得出古人确实不如自己的可笑结论。

雅克萨之战糟糕吗?就因为清军没有干脆利索地拿下雅克萨?伤亡人数比沙俄多?但是谁有想过雅克萨是个什么样的环境?

北纬53度的雅克萨城,是我国古代最靠北的作战区域,这样的区域,汉唐两朝横扫漠北时最远到达的贝加尔湖勉强可以相比,但他们面对的游牧民族要远远比武器装备精良的沙俄好对付。

作为中原王朝之前从未涉足的区域,清军能够走到这里,静夜史认为这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和沙俄自西向东的扩张方式不同,清朝是自南向北,其困难程度自然要远远大于沙俄。而且,沙俄败了可以向西向北逃窜,清朝却无法深入西伯利亚穷追猛打,因为小农经济难以支撑这些区域的持久作战。

正因为如此,康熙皇帝才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围城九个月,是为了迫使沙俄接受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作为边界条约,将沙俄自1643年就侵占的黑龙江南北区域吐出来,全部撤往北纬55度外兴安岭以北的区域,确定了清朝对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的主权,还要怎样呢?

至于伤亡远远大于沙俄,静夜史想说,首先沙俄武器先进,然后沙俄以逸待劳,最后围城损失历来大于守城。雅克萨战争打成这样,到底是谁不满意?

责怪清朝没有收复西伯利亚的,麻烦先去冰箱待上一周再回答这个问题。连武器装备相当先进的德军都折戟莫斯科了,小农经济时代的清军打赢了沙俄,迫使其吐出了土地,还要怎样?收复西伯利亚,你怎么不去?再说了这片冰柜一样的地区对小农经济的清朝有什么价值?

历史一再证明:说风凉话永远比干活更轻松。雅克萨大捷糟糕不糟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雅克萨之战时的清朝确实相当糟糕。虽然消灭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岛,但中原地区的反清复明运动始终此起彼伏。更可怕的是,此时的噶尔丹已经统一了卫特拉蒙古各部,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对清朝和喀尔喀蒙古都形成了巨大威胁。

可以说,清朝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远赴千里打赢的雅克萨之战,稳定了东北方向边境,为腾出手来解决准噶尔汗国问题创造了条件。除了没有完成某些砖家学者所谓的收复西伯利亚的目标,清朝的胜利是空前的,是名副其实的。

在这里,静夜史想对那些习惯了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砖家学者们说,清朝在疆域奠定方面的贡献无与伦比,泼脏水不仅无耻,而且无能。与其愤慨清朝的所谓无能,倒不如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去创造开疆拓土的伟大功绩。就算挂了起码也能被人铭记不是?没本事就否认别人的本事,这是人干的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明朝年间,沙俄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东北。清朝初年,迫于形势,朝廷尽量克制,并对沙俄以礼相待。康熙曾两次接见沙俄使者,召至御前赐酒赐茶,期待与沙俄握手言和。

但是,沙俄将康熙的和平努力看成了软弱,气焰越来越跋扈,对东北的威胁越来越大。在同沙俄多次交涉的过程中,康熙也认识到,仅靠和平谈判解决不了问题,并得出结论:

“若辈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将至蔓延,遂决意征剿——《朔方备乘》”

所以,在谈判的同时,康熙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沙俄侵略的加深,也在为反击沙俄做军事准备。他曾对身边臣子做动员工作时说: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清圣祖实录》”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清军将领萨布素向朝廷建议:割取俄方田禾,然后“量遣轻骑剿灭似易”。康熙批准。七月,康熙命萨布素领兵,向雅克萨开进,先将俄军的田禾踏毁,再派遣少量精兵往剿。

第二年,康熙命满、汉、蒙、达斡尔等族组成的三千人军队,从瑷珲出发,进取雅克萨。清军兵临雅克萨城下也不忘先礼后兵,当即给俄军发出康熙的国书,敦促俄军撤离。

与此同时,康熙特遣随从侍卫关保前往雅克萨军营,穿谕诸将:

“兵,凶器;战,危事,古人不得已用之。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杀,尔其严谕将士,毋违朕旨,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诚,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宣朕柔远之意——《清圣祖实录》”

秋媚说:康熙在对沙俄时,真的是仁至义尽了。即使在战时,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还不忘优待对方。

但是,俄军仗着城池坚固,拒绝后撤,甚至出言不逊,“施放枪炮”。于是,清军不得不列阵,包围雅克萨。各路清军相互配合,枪炮如雨,俄军损失严重。

雅克萨的俄军头目托布尔津眼看守不住了,再抵抗下去就会全军覆没,因而只得向清军“稽颡乞降”,并保证绝不再来雅克萨。

清军遵照康熙的意图,善待俄军,将俄军官兵以及妇女儿童六百多人放还。其中有数十人愿意归顺大清,也被批准。于是,被俄军占领二十多年的雅克萨回归故土。

收复雅克萨的消息,由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禀报正在古北口巡视的康熙。康熙听闻后,满心喜悦,但也没有忘乎所以,依旧指示:

“雅克萨城虽已克取,防御工作决不可疏。”

遗憾的是,清军赶走俄军后,并没有在雅克萨驻防,连先前康熙关于设斥堠于雅克萨的命令也没有执行,就将士兵撤回瑷珲等处。这也给了俄军可趁之机。

托尔布津带领残兵败将撤回的途中,碰到援军赶来,这点燃了他重返雅克萨的心思。后来,俄军探查到清军全部撤退的信息。托尔布津马上带人再次占领了雅克萨,并构筑城防,准备长期驻守。

清军的反应比较迟钝,直到第二年(1686年)才探知俄军卷土重来。萨布素马上禀报康熙,并请求再次驱逐沙俄。康熙同意。

七月,清军两千余人水陆并进,抵达雅克萨。萨布素致书俄军头目托尔布津,警告其赶紧“速回本土”,否则,将以武力消灭。

托尔布津仗着粮草充足,加上坚固的城防,而清军只有少量火器。于是,他不仅对清军的警告熟视无睹,而且主动出击。但清军士气高昂,多次击退俄军进攻。

后来,清军改变作战方针,决定不再攻城,而是周密部署长期围困俄军的军事设施。清军在城墙三面挖掘战壕,壕外设置木桩、围栏,防止敌人逃窜,并扼制住俄军增援的路线。

在清军的包围之下,俄军坐困愁城,虽屡次突围,均被清军击退,连头目托尔布津也被击毙。俄军与外界断联,补给跟不上,弹尽粮绝,原有的八百多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眼看收回雅克萨城指日可待,这期间,噶尔丹又蠢蠢欲动,并与沙俄相勾结,对大清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粉碎噶尔丹与沙俄串联的图谋,稳定边疆,康熙希望尽早与沙俄达成协议,多次向沙俄抛出橄榄枝。

兵部遵从康熙的旨意,委托传教士给沙皇送去一份咨文,要求沙俄撤兵,以雅库为界,“各于界内打牲,彼此和睦相处”。

沙俄眼看雅克萨俄军抵抗不住,继续武力南下的图谋已经破碎,为了防止失去既得利益,只好接受清军和谈的要求。1686年,沙皇派人通知康熙,俄国派遣戈洛文为代表,与大清举行边界谈判,“乞撤雅克萨之围”。

1687年,康熙下令,清军主动后撤二十里,停止对雅克萨的封锁和进攻。这样,雅克萨之战也宣告结束。

雅克萨之战,是大清的保卫战,也是当时的一场局部角逐。对于大清,无疑是正义性质的战争。从战况和战果来看,清军以打促谈,始终保持克制友好,付出的战争成本也更加高昂。一来是体现康熙的“仁”,二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的大清,内忧外患,康熙不可能将战略资源全部投放到东北,他要考虑的是整盘棋。所以,对沙俄也就没有放手一搏。

从战争的目的来看,康熙是为了驱逐沙俄,稳住东北边疆,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

战后,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这可以看做是雅克萨之战的成果,清朝在谈判中作出不小的让步。这种“让步”也给后世留下争议:

一种说法是,雅克萨之战,大清不败而败。尼布楚完全没必要让,因为大清是胜利者,在尼布楚附近的军事存在也比俄军强,而且当时沙皇的重心在欧洲,沙俄远征军刚在克里米亚吃了败仗,国内不稳。

另外一种说法是,谈判就是讨价还价,大清有让步,但也收回被沙俄占领的部分领土,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的进一步侵略,也为大清集中全力征讨噶尔丹创造条件。

秋媚说:雅克萨之战,是大清付出相当沉重代价下的胜利。后来的尼布楚谈判,放在当时的环境中算平等双赢,康熙赶走沙俄,稳住东北,觉得大清赢了,还奖赏了谈判代表索额图;沙皇得到重大利益,也觉得赢了,还特地嘉奖俄方谈判代表戈洛文。


秋媚读史


能说出“雅克萨大捷是比失败更糟糕的胜利”的人,我能想象得到,十有八九是那些高喊“满清误国”三百年之人。如果我是在中学阶段,我也很可能加入其中高喊“满清误国三百年”!因为近现代是高考范围是必修内容,所以大部分人对清朝的最初认识源于高中的历史课——中国近现代史。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满清就是腐朽,反动,落后,愚昧无知,顽固不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水深火热的形象。这当然会让人对满清深恶痛绝!但我要说的是,不能因为商鞅最后被车裂就全面否定商鞅变法,不能因为赵武灵王后期的错误制其下场凄惨就全面否定胡服骑射,不能因为隋炀帝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就全盘否定大运河和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不能因为满清后期丧权辱国就否定满清前期开疆扩土的历史贡献。

我也知道肯定会有人说,如果不是满清侥幸入关运气爆棚捡漏得了天下,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面对列强入侵时一定不会像满清那般丧权辱国。但我却不得不很遗憾的告诉这些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一,资本主义萌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假概念,欧洲列强能开启资本主义是有诸多先决条件的,欧洲有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奠定的思想基础,有天赋人权理念奠定的群众基础,有航海贸易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奠定的资本基础,有科技大进步奠定的技术基础,有社会化大生产奠定的阶级基础,还有全球贸易体系为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创造的发展空间。离开以上这些基础和先决条件就把资本主义的标签硬贴在明朝身上,那是妥妥的空想资本主义。要啥没啥就能凭空出现实力强大的资产阶级?


第二,明朝已经腐烂透顶腐朽不堪,连满清都不能抵御,后期四分五裂、陷入内战,到处是反王和傀儡王的明朝又凭什么来抵御更加强大的欧洲列强?

借用前国防大学上将政委在其文章《甲申再祭》里的一段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且不说明朝大杀开国功臣,大肆制造文字狱,重启陪葬制度,建立特务统治,明朝皇帝大多不务正业,阉党治国,开启全民养朱吸全国的血供朱明皇室挥霍……就说明朝开创八股文提倡裹小脚,禁锢其精神,摧残其肉体,一代一代禁锢和摧残下去,这样的国家能不倒退?被这样摧残的民族能不衰败?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而世界近代史始于文艺复兴(14世纪至16世纪),这中间差的可不仅仅是半个清朝,还有几乎一整个明朝!

第三,明朝后期的周边形势已经是非常糟糕,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了。实际上这就是中国面临的第一次亡国灭种危机!北方的沙俄在明朝后期已经开始入侵黑龙江,东南亚早已经被西班牙与荷兰瓜分,甚至早已瓜分了台湾,英国正在入侵印度。如果没有满清迅速崛起统一中国,那么大顺,大西以及一盘散沙已经军阀化的南明打成一锅粥陷入持久内战那是一定会出现的局面,一旦中国短时间内不能统一陷入混乱,那么印度就是前车之鉴!


最后,回到提问的主题上来,雅克萨大捷是否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比失败更糟糕的胜利”?

借用毛泽东的话:“康熙皇帝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tiank49934957


“康熙盛世”固然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放到整个清朝,康熙皇帝的统治非常出色,雅克萨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沙俄的侵略范围拓展到了中国的东北部,对雅克萨更是虎视眈眈,从某种角度上讲沙俄也是基于当时康熙帝的统治出现危机,他们可以趁虚而入。而康熙帝却对此束手无策,迫于形势他必须顾全大局,于是清朝委曲求全,在沙俄面前总是彬彬有礼,殊不知在对方眼里这是懦弱的表现,反而会让他们的野心越来越大。

康熙帝始终抱着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无数次与沙俄代表谈判,当然是无果而终,不过康熙帝也留了一手,在谈判的同时他也做好了武力解决的准备,毕竟当时的清朝兵力还是比较强的,沙俄方面也无法将大部分兵力放在雅克萨,与清朝类似,沙俄的政治形势同样非常乱。在这里要说一下康熙帝其实并不是那么软弱,他不是畏惧沙俄,只是不想引发更多的战争,他还是想要争取化干戈为玉帛。野心勃勃的沙俄自然不领情,于是第一次战争开始了,康熙帝还是不放弃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兵临城下还为对方发国书,也算是先礼后兵,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雅克萨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对于沙俄的侵略行为我们应该坚决抗争,领土主权问题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也是雅克萨事件在人们眼中失败的原因所在,第一次战争清朝没有悬念的赢了,但也有不小的损失,攻下雅克萨后康熙帝保持着戒备之心,督促清兵做好防御工作,可是康熙帝同时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直接引发了第二次战争。

尽管康熙帝再三嘱咐,雅克萨的防御工作还是难免疏漏,于是沙俄的败兵与援兵卷土重来,得知清军撤离之后,随即一鼓作气再次攻下雅克萨,等到清朝意识到这件事已经到了第二年,经过康熙帝的批准,第二次战争开始了。纵然沙俄城防坚固,粮草充足,但是清朝依旧有着绝对的优势,这一次清朝的策略非常简单,将他们重重包围,最后弹尽粮绝当然不攻自灭,然而正当雅克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噶尔丹勾结沙俄,改变了局势,对此康熙帝依然采取最初的政策,他们不去强攻雅克萨,而是一昧追求妥协,最后竟然与沙俄达成协议,雅克萨战争才告一段落。



雅克萨大捷的说法的确不太合理,虽然最终的结果说得过去,但是过程未免太不堪,堂堂的清王朝,竟然颓废到连领土主权都保护不好,其他国家侵犯了领土主权,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去抵抗,而是怎样去妥协,一个国家连领土都守护不住还谈何成功?一昧的委曲求全是不可能换来胜利的,表面上康熙帝仁至义尽,其实这是懦弱的表现,与其软弱妥协争取和平得到胜利,还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战斗哪怕无果而终。在不该犹豫的问题上反反复复,这是他与清王朝最大的失败!


尚武菌


说什么盛世,其实只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罢了。雅克萨之战就如同落日的余晖,此后的清朝将逐渐跌入谷底。对于清朝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有一场频繁但是不致命的局部战争,这样才能让它认清自我,明白和人家已经开始拉开差距了,再迎头赶上。但是这场战争清朝偏偏就打赢了,所以这是比失败更糟糕的胜利。


雅克萨在黑龙江的上游北岸,原本是一位达翰尔族头人阿尔巴西的驻地,在1650年9月,哈巴罗夫带领一支俄军侵入清朝领土,从雅库茨克南下越过外兴安岭到达雅克萨。达翰尔人用兽骨和鹿角制成的弓箭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俄军在占领雅克萨后迫使黑龙江流域的达翰尔、鄂伦春等族缴纳貂皮作为“实物税”。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1685年6月,由都统彭春率领的清军在“红衣大炮”围攻三日后,城中的俄军不支,承诺不再来犯。因此彭春允许残余的俄军携带个人财物离开雅克萨,并且提供了必需的马匹和食物将其送走,然后清军焚毁木质的雅克萨堡垒后退回了黑龙江城。

俄军这时得知清军回去了,他们立刻再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并且于8月27日占领了雅克萨。到了第二年的夏天,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带兵攻打雅克萨的俄军,在第四天的攻城战中将俄军首领击毙,但是一直没有攻入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堡垒。


就这样从1686年8月起,在低达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中,清军围困了雅克萨堡垒长达10个月,直到1687年5月16日,中俄双方开始进行漫长的谈判,并且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在雅克萨之战中,清朝的武器装备不如俄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靠着人叠出来的数量优势来长期围困少数凭借火器的俄军,这已经宣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军共有450人,使用了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共有826名俄军,使用100支火绳枪,850支燧发枪。反观清军,一共携带的火枪不超过100支。而反观清军,第一次投入雅克萨之战的部队包括原本驻防黑龙江的一千多满洲八旗兵,京营八旗兵近200人,山东、山西、河南的汉军500人,善骑射的达翰尔等族组成的500人,还有福建组成的500藤牌兵,总计约3000人。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稍微少些,但也有2000多人。


遗憾的是,沉浸在“雅克萨大捷”喜悦中的清廷是没有人注意到这点的。战后清廷理藩院设“俄罗斯馆”以待朝贡互市之人,仍然认为俄国人士臣服于大清天子的边蛮荒族,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还认为俄罗斯人是“蒙古别种”。

但是我们反观俄国那边呢,人家已经看不上清朝了,开始把精力转向了西方。在欧洲所进行的战争使他们忙不过来在远东再和清朝纠缠,所以才选择了和清朝贸易。在恰克图发展起来的边境贸易,一度占到了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使得俄国收益颇丰,俄国的商人在贸易中获利高达百分之二百以上。

随着未来清朝火器不断落后,以及欧洲的不断发展,雅克萨之战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所带来的和平,已经为中国和西方下一次交锋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邯郸醉


其实,这种说法也没错,因为雅克萨之战,清军实在赢得太难看了,称不上“大捷”。

1、从战争过程来看,清朝是惨胜;

雅克萨之战是从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间,清朝与沙俄之间的战争,前后爆发了两次。当时的清朝正值强盛,而沙俄的势力又正好向东扩张到清朝北端的地界一带,于是中俄两国便爆发了战争。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一共投入了约3000的兵力,并且事先还做了相当多的准备,比如在瑷珲和呼玛尔两地屯田贮兵备、粮食,修理船只,开辟驿站等等。

而反观当时的沙俄守军,他们严格来说还算不上是军队,只不过是一支由农民、商人和猎户等组成的开拓团而已,人数不过450人。也就是说,第一次交战,清俄军力比差距接近7:1。清军准备充分,还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因此清朝仅用了三天就取得了胜利。

然而到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就打得相当的艰辛了。首先是因为,卷土重来后的沙俄,增加了兵力和火力配备,其中还调来了一支强悍的哥萨克骑兵,总兵力也增加到了826人。此外,俄军还重新修筑了更为坚固的雅克萨城堡。

所以,此次进攻,俄军让清军吃了不少苦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投入了2000多人,虽然比第一次少,但兵力仍旧是俄军的两倍多。然而,清军最终却需要耗时长达十个月之久的漫长围城战,才勉强迫使城内的俄军投降。

尽管,两次雅克萨之战都以清军的胜利告终,但毕竟清军在人数上都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赢得并不光彩。此外,我们通过雅克萨之战中某些细节的对比,还能看出即便是强盛时期的清朝,其军事水平也还是落后沙俄很多。比如,第一次雅克萨之战,虽然俄军只是一支450人的杂牌军(开拓团),却还是装备了300支鸟枪,3门火炮,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清军。

2、从战争结果来看,清朝其实也难说获胜;

两次雅克萨战争,虽然都以清朝胜利而告终,并最终迫使沙俄坐下来谈判。然而,最终却是我们赢了战争,丢了领土。

原来,在与沙俄谈判的过程中,清朝代表索额图向沙俄作出了让步,那就是没有把被沙俄侵占的尼布楚地区收回来。也就是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实际上也就标志着清朝自动放弃了尼布楚这块领土。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清朝实际上也是赢得窝囊,典型的打赢了战争,却输了领土。



这些历史要读


这个问题主要是你站在民族层面来回答的,从明末季世以后,汉族就失去了对广大中国地区的统治权利,取而代之的是东北边上的满清政权,这其实本来也没什么。因为早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惯例。然而满清却一反常态的要灭绝汉族文化和衣冠服饰制度。这使得很多中国人愤怒了。一向推崇夷狄人华夏则夏之的中国人被颠覆了。这次不是夷狄华夏化了,而是华夏夷狄化。在这种情形下面的汉人又怎么能不说雅克萨大捷是比失败更糟糕的胜利呢?


一以夷变夏,逆天下人心。

明朝灭亡和满清取而代之本来就是中国大历史中相当平常的一部分罢了。早已经见惯了改朝换代的中国人不过是头上换了一个收税的主人罢了,至于谁当皇帝和谁统治他们都无所谓,还不是照样收税,可恨的是满清一系列灭绝汉文化的举措,剃发易服使得人们心里想当不舒服,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种习惯民族,从虞夏商周传下来的文化制度岂能说变就变,而且是变的丑陋不堪,在这种民族不满情绪的主导下面,汉人其实是一直对满清对外征伐不满的,所以到了现在满清覆灭以后,大家普遍觉得雅克萨是一场比失败更糟糕的胜利。


二损失大量领土,中国四海疆域不整。

在清以及康熙前期长达五千年的汉人王朝里面,在疆域方面一直是存在四海意识的,也就是东到东海,西到巴尔喀什西湖(西海),南到南海,北到贝佳尔湖(北海)。在汉人王朝统治时期,无论国家如何衰落,这四海至少没被官方正式舍弃过。可是雅克萨之战后,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和贝加尔湖以及外兴安岭被割让给俄国。这使得后来中国让十分痛心。毕竟在现代社会里面,要想从新获得这些地区除了爆发世界大战之外绝不可能。后世的难以收复以前清的随意舍弃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这次战争胜了也不过是割地不赔款罢了。


我们处于强盛的新时代,自然要更加努力,学会明辨是非。当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