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心无止境ghyo


光武帝建立的东汉,是皇帝、外戚和宦官轮番拼杀的战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历史荒诞剧,最为悲催的是“外戚”,一个个粉墨登场,却没有一个挣脱东汉立国时织成的“天网”。

原因何在:其一,皇帝多短命。东汉统治195年历14帝,只有3任皇帝活过40岁,其余11位都没有活过35岁,更为凄惨的是3个婴儿皇帝都死在襁褓之中;其二,皇后多不育。东汉皇后远远多于皇帝,14个皇帝只有2个是皇后所生。皇帝短命、皇后不育,外戚就有了机会。皇帝短命继位者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有婴儿)。

所以,就出现了“孩子坐朝,太后听政”,一介女流的太后,有几个能像吕后、武则天?她们只能依靠自家哥兄老弟,外戚就登场了,小皇帝自然会受到太后和外戚双重的控制和压迫。于是,皇帝大了就想杀外戚,要不被外戚所杀。

加之,外戚多为功臣名将之后,身后有一定势力。东汉四大外戚“马、窦、邓、梁”就是如此,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汉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汉和帝的邓皇后,是大功臣邓禹的孙女;汉顺帝的梁皇后,是大功臣梁统的后人。她们既有祖宗的荫庇,又有当朝党羽,皇帝很难“吃倒”他们。

刘秀立国时,为防外戚坐大,明确实行“疏远外戚毋授以政,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的国策。豪强外戚处于皇权的有效掌控下,外戚势力根本没有机会崛起。明帝之后,朝廷实行了“每事务于宽厚”的政策,外戚势力开始冒头,出现了外戚窦氏“宠贵日盛,王公侧目”,权势熏天。不过,外戚权势再大,也很难逾越光武帝定下的“勿授以政”的国训,所以外戚只能“风光”,不可以乱国。因此,东汉外戚个个有野心,却没有出现“王莽第二”。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外戚掌权确实贯穿了整个东西汉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哪个朝代的帝王,像汉朝那样,终日在外戚、宦官的阴影里活得战战兢兢。

当然,有了汉朝的前车之鉴,后世皇帝也都学得很乖,不敢再像汉朝这么玩了。

毕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其中汉最为有名的外戚,当属王莽了。王莽篡汉,也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一段著名历史。

虽然王莽篡汉后的新朝只存活了十五年,但是毫无疑问,这十五年对于中国今后封建王朝格局的变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既然外戚掌权在整个汉帝国的历史上都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为什么只有王莽篡汉成功了呢?他之后的那些后起之秀们,为什么没有再复制王莽的轨迹呢?

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时势造英雄,虽然篡汉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篡位并改朝换代,除了需要很强的个人业务能力外,还是需要整个时代为篡位者加冕的。

没有了一定的时代背景,王冠也不可能加诸于篡位者的头上。

那么后来的外戚,究竟为什么没有如王莽那样篡位呢?我们把王莽和汉朝其他外戚做一下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来问题的答案了:

其一,时代的不同。

堂堂大汉帝国,这艘无敌巨轮在汉武帝中后期已经开始破损,到了汉平帝时期,百姓已经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地步。王莽这个人就非常聪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节俭淳朴的形象,他又是当时的辅政大臣,许多百姓也都寄希望于王莽,可以挽留垂垂老矣的汉帝国。这样一来,王莽就有了群众基础。

老百姓只想吃得饱穿的暖,至于谁是皇帝,关他们屁事!

而在王莽之后,紧接着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光武中兴”,东汉帝国一度从王莽篡汉后的连年征伐,江河破碎中缓缓恢复,光武帝刘秀也有一个好老婆,那就是阴丽华(刘秀和阴丽华的相识相知也颇具传奇。但由于和本题无关,喜欢的看官可以自行翻找,真的挺有意思),这个皇后非常的贤淑,另一方面有了王莽的教训,皇帝就像防贼一样防着外戚干。到汉明帝时,对外戚的防备比起刘秀是有增无减。《后汉书》记载,他在列“云台二十八将”名单时,特地将岳父马援排除在外,就是为了杜绝外戚窥政之心。

其二,王莽拥有其他外戚所没有的权力。

王莽下毒毒死了汉平帝,控制了朝廷大权,并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帝。年幼的皇帝在位的三年时间里,老谋深算的王莽又扩充了自己的实力。这种实力可怕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到了一个外戚,在诸侯王联起手起兵后,竟能够调动剿灭叛乱的军事力量的地步。

再看其他外戚,以汉章帝时势力庞大的窦氏外戚来说,顶多也就是嚣张跋扈、欺男霸女、强取豪夺,虽然目中无人到敢欺负公主的地步,可是终章帝一朝,窦氏也不敢胡作非为。他们和王莽在权利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

其三,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王莽。

像王莽这样的为了自己的野心能做出任何心狠手辣之事的人,也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像他这样的野心家,本应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但是天下人都认为他是“圣贤之人”,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而且王莽有个特点,谁让我不爽我就干掉谁,虽然古今有太多这样的人,但是王莽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你不让老子爽,你也别想活命。所以,就有了王莽连食三子的故事。

再看看后来者,手段比不上王莽,而且说起心狠手辣,其段位也和王莽差了太多,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即便是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能和王莽一较高下的人恐怕也是寥寥。

这样看来,王莽可以篡汉确是无可复制的,终东汉一朝,外戚之祸与宦官之祸此起彼伏,但是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取汉而代之的事情了。


大葫芦芦芦芦芦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 ,共十四位皇帝,国祚195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一般来说朝代新开明,政通人和。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但问题也不大,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和皇室的手中。

但在灵恒两帝之后,经历了黄巾之乱,中央皇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嘉德宫驾崩。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刘辩年幼不晓事,暂时由何太后临朝主政,皇权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死磕。何进与袁绍共同谋计诛杀张让,遭到何太后的反对。至于何太后为什么反对是因为怕外戚一家独大把吧。于是,何进便诱董卓以好处,以圣旨名义召他立即进京讨伐张让,并以此来威胁何太后。可是,董卓却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之前,何进就在争斗中被张让等人杀死,东汉掌权的外戚的最后一家也死了!

虽然东汉的外戚挺强,但是在经历了王莽事件后,皇室还是有所防范的。掌权和篡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想要掌权只要得到皇帝皇室的信任就可以了,但是皇帝放权给你不意味着皇帝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力被侵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名字取的越长越好


因为你把权臣篡位想得太容易了

你只看到几个成功的权臣,如王莽、曹操、司马炎、石虎、高欢、宇文泰,却没看到失败的权臣车载斗量,

这就好比劝人创业的,你只看到创业成功的那几个人,却没看到创业失败的人更多,只是失败的人没有机会给你看而已,

东汉有权臣,而且很厉害,梦架空皇帝,甚至能杀皇帝,但是,他们离篡位,还有十万八千里。

权臣篡位有个过程,步步惊心,错了一步就全家走上断头台。

第一步,位极人臣,拜丞相。

第二步,加显爵,先公后王。

第三步,加殊礼,“加九锡”。

第四步,禅让大礼

看起来很容易吧?但是,这几步里,你必须把朝廷大臣换成自己人,或亲自己的人,掌控军队,自己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地方,

皇帝是什么?是以他为中心的利益分配机制,你想篡位,就必须把以他为中心换成以你为中心,这有多难,想想看?

何况,外戚其实是很难篡位的,如果外戚容易威胁皇权,那皇帝用外戚干嘛?没事找事?

皇帝用外戚,原因就在于外戚很难威胁皇权,不要看王猛成功了,就以为很容易


南朝史诗


如果说,唐朝毁于藩镇割据,那么汉朝就毁在外戚宦官干政了。西汉王朝,从刘邦的老婆吕后开始,再到窦太后、王太后两位“太后”都一一继承了吕后的政治野心。东汉王朝,因为幼帝即位,太后们也不得不登上历史舞台……

两汉四百年,不仅女人们不再只窝在后宫,连宦官们也都纷纷摩拳擦掌想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西汉王太后掌握朝政大权时,他的侄子王莽最不得了。从宰相到以辅佐之名专权的假皇帝,再到篡位成功成为真皇帝,改国号新。

东汉时期,有了前车之鉴,皇帝们应该非常防备外戚的势力。奈何东汉皇帝们个个命短,有的皇帝连子嗣都还没有就一命呜呼。皇帝死后继位新皇都非常年幼,年轻的太后们也不甘在后宫无所事事,毕竟汉朝后宫的女人们都有干政的传统。小皇帝们就算想挣扎也力不从心。

太后们联合外戚把持着朝野,无帝王之名行帝王之事。那么为什么东汉时期的外戚执掌大权却不敢像王莽一样谋朝篡位呢?

一:首先外戚之所以能掌控大权,一定是倚仗太后的提携,只要太后扶持,他们在朝中势力就非常稳固,想要篡位皇帝先得篡位太后,自家人打自家人没必要。

二:太后虽然专权,但名义上是打着辅佐幼帝的名号,对于天下也有个名正言顺的交代。古人其实非常怕背负骂名,所以太后们虽然喜欢玩弄权术,但还不想逾越这最后一步。毕竟始终还是个男权社会,比起武则天,她们还差了点勇气。

三:虽然王莽也是外戚篡位,但他本人是非常足智多谋的,前期在朝野和百姓中都埋下了好名声,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可以说他一步一步走下来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并不是所有外戚都有王莽的才干,也并不是所有外戚都能有他当时的机遇。抛开天时地利人和,谁又敢轻易篡位呢?总而言之,东汉外戚不篡位不是不想,只是没有王莽的才干、机遇和更大的野心。





灵史札记


外戚专权往往是外戚权力过于澎涨的产物。东汉也曾出现过很多外戚专权的事,但他们大都受制于宦官的权威而未能一家独大。况且国运尚且强盛。外戚一时难一入寇成功。他们用手中的权力只限于掠民聚财,就象汉桓帝时的外戚梁冀,凭借一个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一个是汉桓帝的皇后而做大将军一样。凭借手中的权力侵占了东都洛阳方圆近千亩的土地作为林苑,养各种猎物供其玩猎取乐。外戚的强盛往往使至高无上的皇上沦为孤家寡人,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只有发展培植宦官势力为已所用。最终牵制甚至消灭外戚达到靖清国难的目的。梁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孑,他的凶残掠夺和骄横的欺官害民终于引起了汉桓帝的不满。暗中培养了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五人的宦官势力,一举歼灭了梁氏一族。

东汉的外戚不能一家独大,所以不能象王葬那样篡位成功。



竹影临风


从东汉帝开始,东汉皇帝继位的年纪普遍偏小。

汉章帝刘炟 19岁继位 34岁崩

汉和帝刘肇 10岁继位27岁崩

汉安帝刘祜 13岁继位35岁崩

汉顺帝刘保 11岁继位31岁崩

汉桓帝刘志 15岁继位36岁崩

汉灵帝刘宏 12岁继位 34岁崩

先皇去世年纪不大,新皇继位年纪更小,就造成了“主幼母少”的局面。而母亲身后是母亲的家族,也就是外戚,这些人要出来,打着辅主理政的旗号,内外勾结,把持朝政。先后出现了窦、邓、阎、梁、何等太后及家族外戚势力专权乱政。

这些小皇帝从小受儒家文化教育,帝师告诉他们这些外戚暂时帮你管理等你长大就把权力还给你,但到那时这些人又不愿交出大权,于是

皇帝就和支持他的势力夺权。

一连串的小皇帝继位,引发一连串的外戚专权,又由一连串的皇帝长大夺权,造成一连串的宦官乱政。如此交替,成为东汉的一个政治符号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乱政。



八零后最后的一点追求


因为刘邦规定只有汉室后裔才可以即位,其它都是篡位


艺so


因为他们没有王蒙的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