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书法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字苍劲有力?笔画不肉?

板凳巨人李奎赏


首先得是中锋行笔,入笔要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行毛要快慢有度,这样写出的线条才不滑不飘,才有入木三分的感觉。像下面这两幅字那样。





云雪书画


入木三分,力能扛鼎,铁画银钩,力透纸背……苍劲有力的书法自古以来就深受大众推崇和喜爱。先上几张图,然后再说话。


第一幅:张旭草书手迹



第二幅:张芝草书拓本


第三幅:当代书法家武中奇作品


言及书法的苍桑遒劲,个人觉得,上述三幅作品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苍劲有力的视觉效果,以点画结字为基础,更重在笔法,也包括单字的俯仰之姿,上下左右的呼应与映带关系。

苍劲的书法不在于书体形式的本身。行书行云流水但也能藏刃于绵里,比如王羲之的《得示帖》与《快雪时晴》,挟铗藏锥,如待弦之弓。楷书工整严谨亦有肃杀之气,欧阳询的《九成宫》如金甲列阵,不怒自威。剑挑刀劈的魏碑,龙飞凤舞的草书,更不用说了。

要达到苍劲有力,绝非三日之功。不得其法,把毛磨秃把笔摁断也没用,不是力气活那回事。苍桑遒劲的书法,首先在于熟稔凌厉的笔法,擅用中锋,折、转、顿、挫要干净利落。其次在于奇正相谐的结构,俯仰开阖,左右眏带,上下呼应,始终气骨相连。再次是腕力指力的有效控制,驭笔的行停、顿转、节奏、速度,老辣而精准。“人书俱老”的说法十分贴切,笔力是书法者的终生修为,是书法艺术造化的内核不分,不可能从书法中割裂开来单独解构,也不是可以临时抱佛脚而突击蹴成的。


完全脱离古法、自绝古法就是胡来。有的书法人巅覆古法,随心所欲的另辟蹊径,追求形式上的“苍桑遒劲”,只会用侧锋偏锋写字,刻意的抖笔甩笔转笔,写出来的点画弯弯曲曲如蚯蚓,其实是俗丑之极,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没有扎实的书法习写基础,根本不可能写出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来。




抱庸詩書


练习书法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字苍劲有力,笔画不肉?古人对此早有论述,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颜真卿在《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中说:“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这就是“力透纸背”的来历。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这是“入木三分”的来历。

书法作品的这个“力”不是我们使劲的这种“蛮力”,而是指如何用笔,笔墨在纸上表现出来的线条的审美。又如唐人韦续《墨薮》:

“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书法的力度,表现在笔墨线条上,就是要求有质感、立体感,要求笔力圆健。那么如何去表现呢?关键在于中锋用笔,清代周星莲云:“书法用笔,用笔贵用中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在我们书写的时候,笔锋移动时,保持主毫在笔画的中心运行,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写的时候墨汁从笔画的中心向两边渗出。

这样写出的笔画,重心在中间,就仿佛笔的锋尖向下扎入木头一样,于是给人一种“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感觉。

让字显得苍劲有力的另外一点是,用笔要涩,既书写的时候感觉似乎有一种纸张的阻力,让你挣扎奋进,而不是一笔滑过。涩行用笔与中锋用笔的要求是一致的,涩行破阻,仍要中锋,不能平拖用笔,而要笔锋挺立。

如何能中锋与涩行用笔,关键还是要勤学苦练。给大家讲个“铁画银钩”的故事吧。

王献之小的时候练字,他母亲就指导他学他父亲的字,一开始天天练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连到有一天他的母亲看了之后说:有点像铁画了。然后再练各种钩法,直到有一天他的母亲看了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然后才开始练整字,把笔画和结体结合起来练。

练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写了一个“大字”给他父亲王羲之看,羲之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字写得有点松散,于是在下面加了一笔,写了一个点,让这个字变成了“太”字。献之就又把这个字拿给另外一个房间的母亲看,母亲看了之后说:我儿写字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的。

献之听后惊呆了,原来这一点正是他父亲加上去的一点,他由此深感自己写字的功力仍很差,于是后来更加刻苦练习,力求每一画务得骨力,每一钩务求俊逸。最后终于成了一名可以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铁画银钩”也好,“入木三分”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功力的问题。书法的功力靠的是长期的苦练、巧练才能有所成就,选好字帖,认真临摹古代前贤的法帖,仔细揣摩每一笔的用笔之道,我们一定能写出苍劲有力的书法来。


翰墨今香


书法要写得苍劲有力,有什么方法呢?

一,中锋用笔,用毛笔的笔尖顶着纸面逆行,写出的笔画才有立体感,才能力透纸背。

二,多用方笔、折笔。写出来的笔画劲挺、苍厚。如借鉴学习《张迁碑》,可解决点画软的问题。

三,握笔不可太紧,但书写时又要用力,这个力是巧力,要写出节奏变化,才能产生力美。而不是一味的平均用很大力气去写,过犹不及。

怎样才能使笔画不肉?

比如临摹颜体字,如果掌握不好,就会笔画多肉而无骨,克服矫正的办法是可以结合临写清刚一路书法作品,如王羲之《圣教序》。以达到肥瘦相和,骨肉相称目的。书法多肉形浊不好,太瘦形枯也不好。以适度为佳。下图为《张迁碑》单字。











神韵轩书法


我提三点建议,供题主参考。虽然未必具有广普意义,但的确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

1、功夫在字外

多了解历史,多学习诗词。历史本身就是一幅苍桑巨变、翻江倒海的巨幅书画,其中蕴含无穷的智慧光芒和艺术灵感,了解历史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大大提高书家的知识素养,大大开阔书家的处世胸襟,表现在笔端自然是苍劲有力,直抒胸臆。

徐渭书法

诗词的学习与对历史的了解是如影随形的,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丰富书法创作的内容,还可以增添历史知识的细枝末端,表现在书法作品上就是浓浓的书卷气。

2、“高执笔”书写

创作书法作品时,手指勾住毛笔顶端,这样毛笔游走的速度会反映比较慢,会出现天然的拖笔现象,表现出来的作品效果就是虚实相间,浓淡变幻莫测,大大增加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这样虽然是刻意为之,但笔画确实是自然形成的,不完全受书家控制,您不妨一试!

王铎书法

3、选择书风苍劲有力的书家临摹

这类的书法家很多,尤其是元代以后的书法作品,更加追求苍劲有力的效果,涌现出许多大家,比如,王铎、徐渭,现代的武中奇等等。坚持临摹这些人的作品,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苍劲有力,老树枯藤的艺术效果。

武中奇书法


永书101


题主提到两个问题,苍,劲,有力。

苍和劲都是力感的表述。苍茫大气表现一种力威,劲健坚韧同样表现一种力感。

1.书法的力感从碑和帖表现形式的的不同而来

碑学讲究顶锋涩行,形成的笔画厚重苍茫;帖学讲究‘’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笔笔中锋‘’,形成的笔画坚韧劲挺,体现力感。

2.力感从不同的表现元素的化合而来

如碑帖结合形成的雄强大气,重而不浊,力感十足。

3.从临摹,创作的长期不断的书写训练而来

笔法,字法准确,下笔肯定而不含糊,笔速该快则爽快,该慢则涩行,写的字自然就苍劲有力。笔提得起,留得住,再粗的笔画,都是按笔法的原理写出来,而不是拖出来,抹出来,笔画就不会显得有肉无骨,臃肿肥软。

井底之见,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答主大字临《大观帖》

答主行草小品

答主临王献之《诸舍帖》


快乐书法营


这个问题很专业,涉及书法上的一个重要名词叫做“骨法用笔”。唯有“骨法用笔”才能把字写得铁骨铮铮、苍劲有力,否则就很容易软绵绵的立不起来!


1、如何让理解“骨法用笔”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书贵瘦硬方通神。” “骨法用笔”是南齐谢赫在论图绘六法中提出来的概念,实际上中国的书法、绘画、诗文都讲究“风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就说:“辞之待骨,如体之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在书法中,通俗理解就是瘦硬才见风骨。

2、王羲之是“骨法用笔”的代表

王羲之行书以风骨见长,“骨法用笔”乃其用笔之本质原则,无论就力度还是就丰富性而论,整个书法史上均无可与之争锋者。王羲之行书“骨法用笔”的技巧在于点画中多以锋尖鳞勒杀纸,形成刚健劲挺、纵深感极强的意态。

3、书法风骨的美学渊源

为什么在王羲之时代就能提到书法以风骨为美呢?其实是与当时的审美标准有关。汉魏六朝时期不同于盛唐,汉魏时期以骨相清奇为贵,体肥肉丰为轻,这种眼光用来评论书法就认为“骨力惊绝者方为佳书”。审美标准到了唐代才发生审美眼光的变化,以胖为美。

4、如何把字写出风骨?

最重要的取法范本就是王羲之的《何如帖》、《奉橘帖》(见附图),这两本帖属于难得一见的去肉存骨型作品,异常突出骨力因素,虽骨气森森、锋芒凛凛,也不失柔韧微婉之底蕴。

在用笔上多以锋尖鳞勒杀纸,形成刚健劲挺、纵深感极强的意态。


码字不容易,喜欢请点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是笔力的问题,就拿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做示范来说一说,不知道能不能说明白:

第一,中锋立骨,一笔一式都从中锋入,中锋行,中锋收。这是最基本的。如何用好中锋,强调藏锋进入,麻姑的藏锋,藏得非常巧妙,锋毫轻触逆推快速进入,幅度比较小;切笔进入的地方一切进去就势向上推转中锋,这是基本的技法和笔法,讲了不一定能理解,慢慢体会体会。

第二,稳步慢行,麻姑楷书速度不求快而求慢,以稳为要,提按幅度非常小,一笔一划都很认真,稳扎稳打,这对控制毛笔的能力要求非常高,线条的张力速度越快越容易反映出来,速度慢了如果控制不好笔,就会肉,行笔过程中也要坚持用中锋,中锋行笔,毛笔容易收紧而不散锋;运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垂直,这样的线条是万毫扎纸的感觉,所以张力就好一些。

第三,曲中求力,我们知道倒满杯子的水,水面比杯壁高,中间比两面高,这是表面张力的表现。也就是说张力一定在变化中体现,线条的变化中才能反映出张力,麻姑怎么变?幅度很小,但力蕴千斤,幅度小就会硬朗苍劲,幅度大了就会软绵绵的,这个也需要体会。

第四,短中取胜,麻姑的结字外廓以方正为标准,而多用短线条,线条短,可以体现力量感,整幅字长笔画比较少,而很多字却是短笔划的有机组合,线条不似扩张,到位即收,不越轨不逾矩,规规整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小字写大,大字写小,这在麻姑中非常普遍。


透镜妙文说天下


楼主的问题大概就是关于笔力,指力,腕力的运用吧!

1笔力:笔力在书画中极为重要,笔力越强,写出来的字就越强劲,给楼主分享三个练习笔力的方法(观点非本人原创)

其一,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这种垂直压力在笔毫作用于纸面时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随之加大,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其三,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

2指力:指力就是手指握笔的力道与可控性,通常指力越强的人写出来的字就越强劲,在楷书中极为重要,指力的练习有很多,比如:1用手指头撑住做俯卧撑或平板支撑2可以买一个手指握力器练习等等;

3腕力:腕力就是手腕在书画创作中的运用灵活程度,腕力越强写的字就越有灵性,很自然,通常是在草书,行书的创作中;平时可以用手腕上下左右活动或画圈,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写的字不那么拘谨而自然了。

其实,运笔使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力、腕力、全身之力的纠结上,要更多的体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理解“力”与“意”的融合,如此,才能迈入书法之门,达到“惟力大而运笔益轻灵”的境界




三江会


人书俱老。

苍劲有力,不是一个办法就可以使软弱乏力的书写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天长日久的练习积累。你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无间寒暑,刻苦练习外,没有任何投机的办法可以让自己的书法变得苍劲有力。


我们时常看到有的人写字时,为了追求所谓的苍桑感,书写时故意的扭动毛笔,使点画呈现出不规整的弯扭状。给人有一种刀削剑刻,风蚀雨磨的陈旧苍桑感。其实,这样的书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情趣爱好。乃是小道之术。不是大道。小道总是给人山花浪漫的气息,但路不长。出村口就到山上。偶然看到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当你长久的住下来时,再美的山花,也会视而不见。大道少了个人的小情趣,却能通向遥远的世界,领略奇异多彩的各色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