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为什么不和清朝打仗?

韩国国父剽一生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蒙古部落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最早的一次是蒙古和清朝交手是在公元1625年,还是贝勒的皇太极与阿巴泰率领精锐骑兵支援与满清交好的科尔沁部落,并且打败了当时察哈尔蒙古部落首领林丹汗迫使其离开察哈尔一带,和科尔沁部落结成盟友关系。

在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进攻蒙古喀尔喀部落,攻占了西拉木伦获得了大量牛马羊牲畜,并且和喀尔喀部落结成联盟。公元1628年在上一年进攻明朝边关失败后,皇太极重新把目光投向蒙古部落,率领大军攻打察哈尔多罗特部,俘获甚多,这一战让多尔衮崭露头角。清朝的敌人察哈尔从此一蹶不振,蒙古草原逐渐有满清掌握话语权。公元1632年,多尔衮亲自率大军再次讨伐察哈尔,这次察哈尔连元朝的玉玺都献给清朝,从此蒙古草原彻底导向满清。

到公元1687年,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落的领袖噶尔丹勾结沙俄帝国,妄图吞并喀尔喀部落,清廷调兵遣将两次大败噶尔丹,准噶尔部落见势不妙纷纷叛离噶尔丹,以噶尔丹的死亡结束。公元1727年噶尔丹的儿子率领准噶尔部落再次叛乱,雍正调集重兵没能消灭准噶尔,双方和谈收场。直到乾隆年间1757年,经过七年的战争,耗费无数人力财力,才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落。


陆弃


谁说蒙古不和清朝战争?来看看清朝和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吧!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漠北因为地理位置和实力的原因早早的归降于清朝)。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其中准格尔部前前后后和清朝打了将近七十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完全平定准格尔部,而这三位皇帝在历史上是什么评价、什么地位,不用小编多说了吧?

出身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想要重现蒙古帝国的光辉,在自己的实力强大以后。于1688年,以土谢图汗不尊达赖为名,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

原本噶尔丹以为自己的活佛身份只要一亮,那些漠北土鳖肯定就会纳头就拜,最不济也能把喀尔喀蒙古从外人(清朝)的怀里拉出来,但蒙古王公们显然并不尿他这一壶,他们信奉另一位由清廷支持的活佛,也就是被噶尔丹暴打的土谢图汗的弟弟。

自家老哥被打了,本地活佛能饶的了噶尔丹这个外地来的活佛?本地活佛立即号召蒙古的王公们和噶尔丹抗争,怎奈经过多年的修身养性,这些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不是噶尔丹的对手,被摁在地上摩擦,传了几辈子的牧场也不敢要了,紧急南下避祸,不断的向自己老大——清朝求救。

于是清朝和准格尔汗国,在十七世纪末一共发生了三次大型战役,分别是1690年的乌尔会河之战、乌兰布通之战和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

对战清朝这样的庞然大物,二蛋虽败犹荣,他的战绩足以让其骄傲了,三场战役下来二蛋以一胜、一平、一败,不敌财大气粗的康熙帝,但也足以在历史上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夏虫欲饮冰


蒙古和清朝的战争,由于教科书上不讲,所以很多人并不清楚。事实上,蒙古和清朝不仅一直都在打,而且还打了一百多年。最后蒙古被清朝和沙俄两面夹击,最终被沙俄和满清一起瓜分。被沙俄侵吞的蒙古,就变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被清朝吞并的蒙古,则成为现在的内蒙古和外蒙古。

蒙古和清朝的战争,最早要追溯到明朝。先看一张明末的局势图。


上图中用红圈圈出来的名字,都是明朝末年的蒙古部落。其中吐鲁番、叶尔羌以及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属于蒙古的察合台汗国一脉,其余的全部都是从元朝分裂出来的部落联盟。那么为什么蒙古会分裂的如此之厉害呢?这个跟明朝有一些的关系。

明朝驱逐元朝后,仿效了当年元朝打南宋的办法,既用军事手段打击蒙古,又以金钱攻势相拉拢,搞得蒙古内部离心离德,不断有人跳槽到明朝。而那些没有跳槽的部落也对大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到了明末清初时,原本是一个整体的蒙古汗国就分裂成了三大块:漠南蒙古联盟、漠西蒙古联盟、喀尔喀蒙古。而这三大块又分成十几个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之下还有若干小部落。这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不相干,打起仗来各顾各,一点都不团结。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当年兴起时,跟他同时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势众,但其实是一盘散沙,连个强有力的领导人都没有。




降服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由于离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开战的就是漠南蒙古。当时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个部落联盟,各自为政。值得一提的是,漠南蒙古是有汗王的(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当时的汗王是林丹汗,正根的成吉思汗后裔。但是成吉思汗后裔的这个身份没有任何的卵用,根本没人鸟他。生活在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不承认他的汗位;远在新疆的漠西蒙古部落跟他公开分裂;就连同处于内蒙古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等蒙古诸部也都不服他。所以林丹汗虽然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他的地盘仅仅只有只能察哈尔蒙古这一部而已。


这种局面对于林丹汗来说当然不能忍了,于是林丹汗发动了统一蒙古的战争。结果林丹汗忙乎了大半天,一个部落都没有被他降服,而像科尔沁等部,反倒还跑到了努尔哈赤一边,与满洲人结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截止到努尔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满清眉目传情,就差拥戴努尔哈赤当蒙古大汗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元年,皇太极一征察哈尔,在清军西征前,林丹汗就已经率部退到了内蒙古的河套,只留了一小部分人在察哈尔。这点人怎么可能抵得住清军呢?于是当年九月,满洲八旗正式吞并了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失去了根据地,势力大大受挫。

被清军揍了,林丹汗就想在明朝身上把损失的再找回来。于是他大举入侵大同,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差点攻占大同城,结果惹到了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为后来明朝对他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崇祯五年,皇太极二征林丹汗。临行前,皇太极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来会。于是科尔沁、扎鲁特、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等十几个漠南蒙古诸部纷纷齐集于西拉木伦河岸,总兵力约十万,与满洲八旗一同会剿林丹汗。当时林丹汗驻帐于宣府边外,听说皇太极带十几万人来找自己玩命后,非常震惊,于是率众西奔。皇太极则分兵三路穷追猛打,一直追杀了四十一天,从河北一直杀到了宁夏,硬是把林丹汗给撵到了青海。

两年后,林丹汗在青海病死。他的儿子额哲率余部从青海返回河套地区,漠北外喀尔喀的车臣汗硕垒致函额哲,让他移帐漠北。这个消息被皇太极知道后,立刻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兵一万,第三次远征察哈尔,趁着大雾将额哲的营帐团团包围。最后额哲抵抗不住,带着传国玉玺向八旗兵投降,蒙古帝国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也全部被后金降服。

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后,被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四的十九个封建主一同尊奉为『博格达彻辰汗』,也就是说,漠南蒙古人堕落到给自己找了一个满洲人当大汗。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后,于第二年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国。


后来皇太极将察哈尔蒙古诸部分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三藩之乱的时候,察哈尔部的首领布尔尼举兵反清,遭到清军镇压,于是林丹汗的后裔被杀净。漠南蒙古也就再没有与清军开战了。

纵观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的过程,完全就是蒙古人自己不争气造成的。自从明朝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后,蒙古内部就四分五裂,如仇人一般相互攻击,结果给了清朝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的本部的机会。最终清朝杀绝了正根的黄金家族,蒙古的正统汗权被满人攫取,普天下的蒙古人也就没有自己民族的大汗了。

比较搞笑的是,蒙古人虽然打不赢满清,但是在嫁女儿这方面很成功。清朝前三任皇后都是科尔沁部落的郡主,最有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了。而当八旗子弟堕落之后,漠南蒙古的骑兵部队就成了满清统治的绝对中坚力量。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血战的部队,就是科尔沁的蒙古骑兵。



瓜分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其实不是正根的蒙古,他们的祖先是札剌亦儿部,早年为了争夺牧场跟蒙古人多有征战。后来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的世仆。等到蒙古人征战四方后,这些人就霸占了草原,成为草原的霸主。

明朝末年,喀尔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则南下,被称为内喀尔喀。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时,内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臣服于满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居住于现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而草原上的喀尔喀人则只是接受了清朝的册封,没有正式归顺清朝。一直到准噶尔汗国兴起之后,受打击的喀尔喀蒙古才内迁,向清朝请求内附。

当时噶尔丹率三万准噶尔精兵突袭外蒙古蒙古本部,将喀尔喀三部打的大败。后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倡议,喀尔喀蒙古举旗投清。康熙皇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齐集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在会盟期间,清廷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实行札萨克制。成为清朝的一部分,并入清朝版图。

备注:札萨克制是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将军、都统的监督。



需要说明的是,喀尔喀蒙古与并入清朝的这个过程,也正好是沙俄东扩的高峰期。当时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里就对人说:现在清国正在对准噶尔用兵,他们有求于俄国。这个时候不能让步,应该尽可能的为俄国谋得更大利益!言外之意,就是要乘清朝与准噶尔死磕的时候,乘机把喀尔喀蒙古的北部领土给吞噬掉。

当时的雍正皇帝为了打垮准噶尔,在与沙俄的谈判中放弃了很多蒙古部落的宗主权,等于白送了一大片土地给沙俄。不过还是要说明一点的就是,雍正皇帝主动割地给俄国人,并不是因为他大方,而是他觉得割出去的那些地,是蒙古人的土地。在他的眼里,自己跟沙俄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是一个瓜分条约。也就是大清与沙俄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的条约。

最后被瓜到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就是现在的外蒙古国,被沙俄瓜分的蒙古,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



征服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早年在新疆建立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后来这群蒙古人都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西迁的瓦剌部落,当时这股西迁的蒙古人分为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但是实力最强的不是他们两部,而是和硕特部。而且该部落的首领固始汗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此和硕特部凭借实力和血统的优势,担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而当时的准噶尔还只是不起眼的小弟,名义上归顺于和硕特部领导。

皇太极暴揍林丹汗的时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和硕特部为了寻求清朝的支持,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皇太极荣登蒙古大汗的时候,也遣使向皇太极归顺。于是,漠西蒙古也在名义上归顺了清朝。

之后,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发展,它原先的地盘就留给了准噶尔。于是准噶尔的大汗噶尔丹东征西讨,建立了疆域面积高达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汗国。




之后准噶尔汗国迫于生存压力(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汗王噶尔丹以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伟业为目标,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首先挨打的是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三万精兵就横扫了大半个喀尔喀蒙古。这也直接导致喀尔喀向清朝归顺,纳入清朝的版图。后来噶尔丹被康熙击败,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战争告一段落。

备注:噶尔丹东征喀尔喀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在后方篡位,断了噶尔丹的退路。导致噶尔丹没有后方支援,只能靠自己带去东征的几万人跟清军血战,最后虽然失败,但其实是输在了实力悬殊。如果是整个准噶尔跟清朝死磕,胜负难料。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赞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但是沙俄的侵蚀没有缓解,为了转移压力,策妄阿拉赞布坦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这一下也就挑起了准噶尔与清朝的战争。在之后的雍正和乾隆两朝,清军步步紧逼,用了三十年终于将准噶尔吞并。不过在清朝吞并准噶尔汗国的过程中,准噶尔的西北和北部领土很多被沙俄蚕食了。这些领土属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蒙古分成三大块。早期与清朝开战的是漠南蒙古,后来漠南蒙古的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漠南蒙古便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内。三藩之乱时,察哈尔蒙古乘机叛乱,但后来被镇压。至于其它的漠南蒙古诸部,他们对清朝的统治还是比较拥护的。后来满州八旗的战斗力下降后,维护清朝统治的恰恰是这群漠南蒙古人。因此可以这么说,漠南蒙古是真正贯彻了清朝“满蒙一体”政策的蒙古人,属于满洲人的合作伙伴。

相比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和清朝的关系就要差一些了。宣统退位后,喀尔喀蒙古迅速宣布脱离中国,后来在苏联的支持下,演变为现在的外蒙古。比较搞笑的是,外蒙古一直宣称自己受到清朝的欺压,把噶尔丹视为蒙古人的骄傲。但问题是当年恰恰就是因为噶尔丹的侵略,喀尔喀才投顺清朝的。足以可见,外蒙古在很多方面都很矛盾。他们不是不想反清,而是不敢反。

最后是漠西蒙古,这一支蒙古人也分为三股势力。其中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挤走,流落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定居,后来受到沙俄欺压,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到清朝(还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留在了沙俄)。这一支漠西蒙古人与清朝没有恩怨,关系比较好。另外一部分就是和硕特部,他们与清朝的关系比较好,基本没有矛盾。现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巴州和硕县的蒙古人,就是这一支蒙古人的后裔。

最后就是准噶尔,绝对的清朝死敌。与清朝死磕了七十年,清朝自三藩之乱后,平定准部之前,几乎所有的大战役都是在跟准噶尔打。因此在平定准噶尔后,清军在伊犁大开杀戒。这也导致蒙古人在新疆的势力大大被削弱,维吾尔人独霸了新疆。


Mer86


又不是没打过,打不过人家,人家还给你台阶下,难道非要给脸不要脸?

都说蒙古铁骑强大,但是满清八旗军也不比蒙古铁骑差,满族都是女真族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游牧民族,长期和野兽厮杀搏斗,尤其是骑射技术,战斗力丝毫不亚于蒙古人,随着女真族的强大,蒙古人却接受佛教,争强好胜的精神慢慢流失。

(清朝疆域)

虽说铁木真时期,蒙古人很强大,曾经让欧洲人闻风丧胆,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吓到努尔哈赤所带领的女真族,不但如此,蒙古人还被努尔哈赤打的找不到北。

而蒙古人之所以如此狼狈,主要还是因为蒙古部落当时都成了一盘散沙,相反满清女真族却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面对这样的情况,蒙古族内部的争夺越来越大,其中科尔沁等部落还投靠了满清女真。

其次满清从汉人手中学会了许多先进的战术以及武器,因为女真人一直都很重视蒙古问题,毕竟要吸取明朝之前的所有教训,他们用武力压制蒙古人,还不断派出间谍,一次分化瓦解蒙古族,为的就是保证自己所建立的政权不被蒙古族干扰。

做了完全的准备,确实蒙古族在和满清女真打战的时候没有捞到一丝好处,因为当时的满清占据着中原腹地,有强大的资源支撑,而蒙古族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到了后期,就更不用打了,满清也知道蒙古族是个刺头,顺带着给了台阶,用和亲的方式来保证双方的关系,更是获得了蒙古族科尔沁部落的支持,清朝的发展越来越快,蒙古人只能望洋兴叹。

综上所述,蒙古人不是不和清朝打,而是打不过。


猫眼观史


一提到蒙古族,人们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成吉思汗了。没错,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出色的统治者,在他统治之时,是蒙古最为强大之时,他所率领的蒙古铁骑几乎是战无不胜。

而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接班人依旧是延续其荣光,势不可挡。1241年蒙古的远征军勇猛的在布达佩斯渡过多瑙河,全歼欧洲联军十万人,彻底摧毁布达佩斯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由此看见,当时的蒙古军队战斗力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就是一个这么剽悍的民族,反而在清朝时期便销声匿迹了呢。

其实不是没打过,而是打不过。一向好战的蒙古人,早就没有了早期蒙古的雄威了,逐渐陨落了。又加上满清实在是太聪明了,为了提防蒙古人造反,早就想出了一系列的对应之策。

清朝统治者大肆杀戮

其实,并不是蒙古人不和清兵打,而是打的太多了,在战争中蒙古军队也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无奈清兵的实力太强,对蒙古军的实行残忍的屠杀。就像原本的察哈尔部本来有人口近60万人,也是因为在战争中的拼死抵抗,最后仅仅剩下1万人,土默特的情况则是更为糟糕。

清军在这里执行了可怕的焦土政策,他们在战败投降之时仅剩三千余人,内喀尔喀五部情况也不容乐观,数十万的人口都被战争无情的吞没。

促使其实力分散

虽然满人不是游牧民族出身,但他们却十分清楚游牧民族的特性,也就是机动性非常之强。清朝政府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针对这一特性对他们实行盟旗制度,目的就是将他们牢牢的固定在某一地方,使他们不能在联合。


所以清朝统治者,将蒙古人活动的区域划分为差不多二百旗,各旗人数多的也就万人而已,人数少的就区区几千人,也就是这么零散的分布,有任何威胁了。

蒙古自身的政策导致人口锐减

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清朝的政策的原因,蒙古自己也存在一定的因素。蒙古在自己统治的区域内,大力修建寺庙,并且还颁布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有五个儿子的家庭,就必须要送两个或者三个去寺庙里当和尚,而且还规定和尚是不能娶妻生子的,这样一来人口就大大减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曾经强悍无比的、征服了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清朝统治时期人口数量不断程下降趋势,人口减少了近九成之多的主要原因。


夏目历史君


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同生活在中原的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也从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即使一时解决了,也无法长期保持稳定。只是到了清朝,满洲统治者充分运用政治智慧,一举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几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蒙古族全部纳入清帝国的统治下,而且保持了二百多年的稳定状态。那么,清朝统治者到底有何智慧,用何方法实现了这个极为艰难的目标呢?有人说是靠联姻,有人说是靠推广喇嘛教,还有人说是靠盟旗制度,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下面,笔者就要从一场鲜为人知的叛乱谈起,说说清朝统治者控制蒙古的智慧和手段。

(清代疆域图。蒙古三大部全部都被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内)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乾纲独断,决定抓住准噶尔内乱的机会,出兵西域,彻底消灭清朝的宿敌准噶尔。为了不耽误稍纵即逝的战机,乾隆帝决定跳过漫长的后勤准备时间,命清军采取就地抢掠的方式进行补给。同时,又命令邻近准噶尔的喀尔喀蒙古各部就近提供马匹、牲畜给清军,还要抽出士兵跟随清军一起西征。清军的快速进军,果然起到了奇效,准噶尔统治者达瓦齐很快兵败被擒,清军顺利实现了灭亡准噶尔的战略目标。

然而,曾引清军西征的原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因对清朝不册封他统治准噶尔不满,遂在前往热河觐见乾隆帝的途中逃走,回到准噶尔故地,竖起叛旗,于是西域地区烽烟再起。此时清军主力早已东归,留下的兵力很少,一时之间可谓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乾隆帝闻讯大怒,他不但痛恨反叛的阿睦尔撒纳,还迁怒于与负责护送阿睦尔撒纳来热河的札萨克和硕亲王额琳沁多尔济。这位蒙古亲王不但是乾隆皇帝的女婿,也是地位极其尊贵的喀尔喀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二世的兄弟。但乾隆帝一概不管这些,认定额琳沁多尔济私通阿睦尔撒纳,将其故意放走,实属罪大恶极,赐令自尽。消息传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亲自向乾隆帝求情,然而没有任何作用,额琳沁多尔济最终被迫自尽。让乾隆帝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位女婿的死,竟然在整个喀尔喀蒙古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发动叛乱的阿睦尔撒纳,直接造成了额琳沁多尔济被处死)

其实,喀尔喀蒙古的叛乱是早有征兆的。由于清军进军西域的时候,一再就近征集喀尔喀蒙古各部的马匹、牲畜,还要求喀尔喀各部出兵,自备武器装备,协助清军作战,本来就经济薄弱的喀尔喀各部经不起这样大规模的榨取,很快就陷入了经济困难之中。再加上蒙古高原爆发了雪灾,又开始流行天花,内外交困的喀尔喀蒙古人对清廷的不满达到了顶点,整个喀尔喀地区就像一个火药桶一样,乾隆帝不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求情,悍然处死地位尊贵的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的行为,终于为这个火药桶落下了引发爆炸的火星!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札萨克图汗所属托辉特部首领青滚杂卜首先举起了叛旗,一下切断了正在西域作战的清军的后路,消息断绝,粮草无继,军心惶惶,只得紧急退往喀尔喀地区,去对付青滚杂卜叛军。更可怕的是,青滚杂卜的叛乱彻底引发了喀尔喀蒙古人对清廷的不满情绪,在青滚杂卜发动叛乱之后,有23个喀尔喀王公聚集在克鲁伦河畔,共同商议举兵反清的事宜。他们召集了15000人的兵马,准备加入青滚杂卜叛军,并决定脱离清廷统治,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国主,独立建国。可以想象,假如整个喀尔喀地区都举起叛旗,则清军不但将完全失去对西域和漠北地区的控制,而且漠南蒙古各部也必受影响,很可能会有王公加入叛乱。而如果整个蒙古都反了,清王朝的统治必将根基动摇!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乾隆帝的应对之策就显得至关紧要了。

(喀尔喀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二世)

乾隆帝毕竟是个富有政治智慧的君主,他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政策失误。他首先对喀尔喀各王公表态,表示自己对喀尔喀人因为西征之战蒙受的经济上的困难并不知情,现在已经知道了,一定设法补救,给予喀尔喀人以必要的赈济和帮助,希望喀尔喀各王公保持冷静,不要参与叛乱。其次,他又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请漠南蒙古的藏传佛教领袖章嘉活佛三世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联络,对其进行抚慰和劝诫。章嘉活佛不但在宗教地位上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相当,而且二人的私交也很好。他的出面,让愤怒中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感受到了乾隆帝的诚意,于是逐渐冷静下来。而他的态度的转变,又直接影响了喀尔喀各王公们的态度。面对乾隆帝诚恳的劝诫以及“不咎既往”的明确表态,喀尔喀各王公终于没有加入青滚杂卜叛军。失去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喀尔喀各王公支持的青滚杂卜叛军,很快被清军打败,青滚杂卜被擒后送北京处死。一场本来极其危险的叛乱终于就此被乾隆帝平定下去。随后,乾隆帝即设立了库伦办事大臣,加强了对喀尔喀各部的管辖。

(漠南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领袖章嘉活佛三世,他对平定青滚杂卜叛乱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从这场叛乱中乾隆帝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帝采取的是比较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方面,坚决打击已经叛乱的王公,一方面,对有可能参加叛乱但尚未真正参加叛乱的王公竭力进行拉拢,化解矛盾、纾解怨气,团结大部分,孤立一小撮。尤其是,乾隆帝能迅速认识到自己政策的失误,立刻改弦更张,紧紧抓住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这个关键人物,利用他去影响喀尔喀各王公。而清廷多年来厚待藏传佛教领袖的政策也在此时起到了关键作用,终于将一场原本可能危及清朝统治的大叛乱消弭了下去。

管中窥豹,这大概也就是清朝能够长期稳定控制蒙古的原因所在了。参考文献:《清实录》、《啸亭杂录》、《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

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这个四千字的长回答,将为您详细介绍蒙古在各个历史时期史料上的名称,以及蒙古人和清朝(后金)间绵延一百五十多年的恩仇。

蒙古也不是没有和清朝发生过战争,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印象,是因为这时期的蒙古人头上,顶着各种部落的名称。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

蒙古族究竟源起何时、何处目前尚无定论,在各个时期的史料里,对其族群和生活区域的名称也不尽相同。《史记》里将其称为“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北史》里则称其为“室韦”(“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史集》里又将其称为“鞑靼”。

但不论如何,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称为公推的大汗后,“蒙古”已经获得了这一族群所有成员的公认,而成为了他们共有的名称。

1206年是蒙古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开始蒙古从一个各部离散的草原游牧部落,第一次开始向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转变,并因此出现了唯一有权继承大汗王统的黄金家族。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有权自称或被人公认为“黄金家族”。

被成吉思汗凝集在一起的蒙古各部,很短的时间内便形成了一道席卷世界的洪流,所有马匹能够奔驰的土地,都在蒙古人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但好景不长,随着蒙古帝国早期王系建的血腥争夺和倾轧,在蒙哥汗时期,大蒙古帝国便开始隐隐分裂成了东部蒙古和西部蒙古两个势力范围。

等到蒙哥死后,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阋墙,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正式分裂为五大汗国,这便是大家熟知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元帝国(大汗汗国)。

而位于西部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海都)和元帝国曾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可以清楚的看出蒙古东西两部分之间,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北元版图

明朝将元逐出中原后,元朝的政权其实并没消失,只不过回到草原地带后被称为“北元”。

但这时,元(北元)对各地区蒙古势力的控制更弱,整个蒙古族成为了三大部分:

瓦剌(西部蒙古,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鞑靼(东部蒙古,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兀良哈(朵颜三卫,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

其中,兀良哈是内服明朝的蒙古部落,明太祖朱元璋本着“有才能者,一体擢用”的原则,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三卫隶属宁王大宁都司,统归宁王朱权管辖。

朱棣靖难之役时,还曾借助这支骁勇的蒙古骑兵,为其南征建文帝。永乐称帝后,朵颜三卫因从龙有功,“发给牛具、种、布帛、酒食良厚”。

除了南附的兀良哈部,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有多和睦。随着,西部蒙古势力(瓦剌)逐渐做大,绰罗斯·也先在土木堡痛殴明英宗之余,对黄金家族掌控的大汗之位,也开始有了想法。

要说也先也是够狠的,《明实录》载:“兵部奏,来降鞑子言,虏酋也先与其主脱脱不花(黄金家族大汗)交战,脱脱不花为也先所败,……,也先令己立为王,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皇明北虏考》同记:“也先攻败普化,……,也先遂自立为可汗,尽杀故头目苗裔。杀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所幸,明史所载“也先尽杀黄金家族成员”并不准确,他手指缝里还漏了几个,这就是三十年后复起的“中兴之主”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达延汗

达延汗时,为了巩固蒙古政权的统治,将诸子遍封各地,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

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和喀尔喀部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

达延汗直接统辖左翼三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部万户;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部万户。

达延汗所划分的六个万户,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他的儿子们分别成为察哈尔部、土默特部、扎鲁特—巴林部、克什克腾部、外喀尔喀七部的始祖。

理论上说,蒙古各部首领都是黄金家族的成员,但因为汗帐所在地在察哈尔,其首领世代由达延汗长子长孙延续。故此,察哈尔蒙古部落隐隐为公推的黄金王统所系。

《蒙古源流》对达延汗分封蒙古六部评价是,“此达延汗将六万众全行收复,至蒙古国于太平”。

但老实说,达延汗统治的不过是东部蒙古,西部蒙古地区依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范围。唯一的区别是,西部蒙古部落在史料里换了一个名字,从瓦剌变成了卫拉特(厄鲁特蒙古)。

清朝时期,西部卫拉特由四部组成,分别是绰罗斯(亦称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联盟以绰罗斯为首,但互相之间并不是统属关系。

其中,准噶尔在蒙语中意为“左翼”,原是对卫拉特四部的统称,后因绰罗斯部力量强大,常作为卫拉特四部的代表出现。因此,准噶尔又成了绰罗斯部的名称。

准噶尔部生活的区域先在今新疆塔城一带,后来迁到伊犁;土尔扈特部在塔城附近与准噶尔部相邻,后来由于受准噶尔部的压迫,西迁里海以北伏尔加河下游;杜尔伯特部在北疆以阿勒泰为中心;和硕特部原在乌鲁木齐一带,明末迁至青海地区。

而东部蒙古的达延汗后裔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分离成漠南、漠北两大部分,并不断继续分化成更多的碎片。

等到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达延汗7世孙)继位时,漠北蒙古(外喀尔喀部)根本不承认其大汗的地位,漠南蒙古中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身为大汗的林丹汗只能控制辽河流域的察哈尔部(分为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克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因为察哈尔王统的余威,算是勉强被大多数部落遥尊为共主。

但遥尊显然满足不了林丹汗的雄心,有志于天下的他,急欲恢复祖上的荣光,开始强力打压、收拢各部势力。

“南朝只一大明皇帝,北边只我一人,何得处处成王?我当先处内,后处外”。

也算林丹汗倒霉,就在他的雄心不断升腾之际,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了一支势不可挡的势力,女真人的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视线可从来没局限在东北一隅,在长期和蒙古人交往的过程中,他深刻洞悉了蒙古各部离散的现状和倾向。

“蒙古之人,犹此云然,云合则致雨,蒙古部落合则成兵,其散犹云收雨止也。俟其散时,我当而躡取之。”

另外,搞定蒙古人也是南下攻明的必然举措之一。至少,在名义上蒙古各部还是大明的盟友,虽然是花钱买来的盟友(“市赏”)。

对于没多少兵力的后金来说,如果倾全力南下,万一蒙古人在侧后来个黑虎掏心,还真不太好办。

这一点,各时期的女真领袖都有清醒的认识,就如皇太极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

因此,女真人挖蒙古人墙角的铁锹从来就没停过,在努尔哈赤称汗前,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便与后金达成了联姻关系。

而林丹汗却始终处理不好,察哈尔部和漠南蒙古各部的关系。但在这段时间里,蒙古各部在明朝“市赏”的鼓励下,还是和后金比划过几下,但结果都是蒙古大败。

1627年十月,在后金强大的压力下,漠南蒙古左翼纷纷投向了后金,走投无路的林丹汗,被迫率领数万部众离开辽河故地,西征漠南蒙古右翼。

在林丹汗西征的路上,蒙古右翼诸部都遭受到了攻击,大约在1627年至1628年期间,林丹汗痛击土默特部,不但将其老巢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占领,还征服了鄂尔多斯部。

但占据了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属地的林丹汗日子并不好过,明史记载“其畜牧匮乏,加之塞外霜早, 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

虽然察哈尔部实力受损,但这点实力揍明朝还是足够了的。

1627年10月2日,十八岁的崇祯皇帝登基。这位死社稷了的愣头青皇帝上台后,听说大明这么牛逼的存在居然需要花钱卖太平,当时就怒了,不但“尽革其赏”,还把林丹汗派去要钱的使臣给杀了。

1628年六月,察哈尔破边而入,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差点夺大同城。这时崇祯才发现,自己真玩不过蒙古人,无奈之下捏着鼻子恢复了“市赏”。

这时,东边的皇太极觉得林丹汗早晚是个祸害,他在1632年三月,召集蒙古各部会盟于西拉木伦河畔。蒙古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首领都汇集在他的麾下,集兵10万一起西征林丹汗。

林丹汗得到消息后,无奈南逃。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41天,五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在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后,才停住了脚步。仓皇西逃的过程中,察哈尔部众大量逃散,皇太极收拢的遗部便有数万人之多。

公元1634年春,林丹汗带着部众进入河西走廊,准备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与盘踞在青海的却图汗汇合,向西南拓展。但在行至青海大草滩时,林丹汗因罹患天花去世。

他的去世,导致蒙古察哈尔部落战略方向发生逆转。林丹汗的儿子不愿在相对艰苦的青海地区开拓,转而率部掉头回到了河套地区。

1635年二月,皇太极得知察哈尔部回归河套,马上派多尔衮再次发动西征。

在后金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至此,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正式灭亡,历时421年。而林丹汗,也被公认的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

皇太极得此传国玉玺后,又被漠南蒙古四十九个部落首领共上尊号“博格达彻辰汗”,意为“天赐聪慧”的可汗。

翌年,大清帝国建立,漠南蒙古各部尽归大清版图。

清帝国搞定了漠南、漠北蒙古,但漠西蒙古(卫拉特四部)还远远没到降服的时候呢。尤其之后,清朝忙着入主中原、灭亡南明、平定三番,这给了西部蒙古足够长的时间发展其势力。

这时候,清朝就连青海蒙古势力都无暇顾及,只能通过宗教等手段拉住固始汗的和硕特汗廷,承认其在青海、西藏地区的领导权,就更不用说新疆地区的卫拉特各部了。

当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绰罗斯·噶尔丹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后,逐渐将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一步步打造成了由准噶尔部控制的准噶尔汗国。

这时,站在清帝国对面的,已经是一个足以动摇根本的强大对手了,难怪康熙皇帝会惊呼“成吉思汗的子孙就在门外”。

当然了,康熙说的并不十分准确,因为漠西蒙古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漠西蒙古早期活动于的叶尼塞河上游(俄罗斯境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以西以北地区。蒙元帝国兴起时,归附于成吉思汗,被分为四个万户,但其领袖并非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成吉思汗属臣的后裔。

所以,噶尔丹是瓦剌首领也先的后裔,姓绰罗斯,而不是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

这时候,噶尔丹姓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麾下的铁骑,自伊犁出发向东卷地而来,翻越杭爱山,占领了整个喀尔喀草原。

准噶尔汗国的东征引发了一场贯穿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历时68年(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的大战争。

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不过是弄死了噶尔丹。准噶尔部后续的领导人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阿睦尔撒纳又相继在雍正、乾隆两朝兴兵和清军作战。

直到乾隆二十二年,阿睦尔撒纳兵败死在沙俄,清朝又推行了残酷的“招抚”政策,60多万人的准噶尔蒙古部落几乎人丁殆尽,才算是彻底瓦解了蒙古人对清朝的威胁。

回到题主的问题,蒙古人并不是没有和清朝作战,恰恰相反,蒙古人与清朝的恩怨几乎是从女真人兴起那个时间就开始了。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事实上,蒙古和清朝曾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只是最后的结果是清朝胜利,三大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明朝末年时,蒙古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以南有16个蒙古部落、大漠以北有12个蒙古部落、大漠以西有5个蒙古部落。根据地理的划分,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的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

第一、清朝与漠南蒙古的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并在东北建立了后金汗国(清朝)。明朝为了打压反叛的努尔哈赤,一度想要扶持漠南的蒙古各部对抗后金。当时漠南蒙古之中,以察哈尔部的实力最为强大,林丹汗拥有精锐骑兵数万,对努尔哈赤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全力对付漠南蒙古,并剪除明朝的外援。

公元1632年,皇太极从东北率兵远征内蒙地区,彻底击败了林丹汗的蒙古骑兵,迫使察哈尔部西迁青海一带。公元1634年,逃到青海地区的林丹汗患病而死。他死后,察哈尔部群龙无首,因此全部被皇太极所兼并。从那以后,漠南的16个蒙古部落全部臣服于女真族(满族)。明朝原本想依赖漠南蒙古牵制女真的计划因此落空,那些投靠女真的蒙古铁骑反过来成为了明朝的边患。

第二、清朝与漠北蒙古的战争

漠北蒙古共有12个部落,又称为喀尔喀蒙古,他们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祖先。漠北蒙古远离中原,以大漠以北的广袤地区(包含贝加尔湖)为主要牧地。当漠南蒙古逐渐被清朝所灭后,漠北蒙古认为受到了威胁,于是转而对清朝进贡称藩,并保持了一年一贡的惯例。

清朝入关以后,一直十分重视与漠北蒙古的关系,希望以此作为阻挡沙俄的一面屏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开始攻击漠北蒙古各部。漠北蒙古并不愿意投靠北面的沙俄帝国,而是选择了投降清朝,请求庇护。清朝康熙30年(公元1691年),漠北蒙古各部首领与康熙皇帝通过“多伦诺尔会盟”,宣布归于清朝管辖。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才真正统治外蒙古地区(漠北蒙古游牧地)。

清朝在外蒙古地区(漠北蒙古)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一直到清朝灭亡后,外蒙古才独立出去。在清朝所设置的13个地方将军之中,只有5个将军享有地域管辖权,他们分别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外蒙)、黑龙江将军(管理黑龙江)、吉林将军(管理吉林)、盛京将军(管理辽宁)、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

第三、清朝与漠西蒙古的战争

相对漠北蒙古而言,漠西蒙古因为更加远离中土的战火,得以稳定地发展。漠西蒙古本来有5个部落,至清朝时已经只剩下4个。4部之中,准噶尔部落演变为了统治新疆、中亚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落演变为了统治青海、西藏的和硕特汗国。相对于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而言,漠西蒙古的实力要强得多,对清朝的威胁也更大。


和硕特汗国全盛时期据有青海、西藏等地,与清朝的关系较为友好。清世宗雍正时期,清朝派遣大将岳钟琪、年羹尧等人出兵占据青海,剿灭了叛乱的和硕特部落,但并没有消灭和硕特汗国。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从新疆攻击西藏,消灭了和硕特汗国最后的残余力量,并将新疆、西藏连在一起对抗清朝。至此,清朝面对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准噶尔汗国。

早在17世纪后半叶(康熙年间),准噶尔汗国的君主噶尔丹就勾结沙俄俄国进攻清朝,结果被康熙所败,退回西北。康熙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击溃噶尔丹的10万大军,之后逐渐占领了漠北各地。噶尔丹自杀后,准噶尔部落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依然还存在,并长期与清朝敌对。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清朝才派出两路大军10余万人分取西北,将准噶尔汗国彻底消灭(乾隆收复新疆之战),并在那里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漠南、漠西、漠北三大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清朝的版图也达到极盛。


历史的荒野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也别为什么了,但凡瞅着“不和满清打仗?”就这几个字,似乎就暗示大家伙满清牛,强大呗!俺都脸臊的慌,这也没谁了。

您真以为满人不过百,过百不可敌,这是真的?蒙古人和满人的纠缠那都有些年头了,自打满清的前身后金开始建立,到后边改国号建立满清,满打满算一百多年,相互使绊子掐架他就没有断过。拿一压根就不存在的事实来贴金,这也没谁了。

接下来咱简单的就把这事说道说道,抬桌面上大家伙听听,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咱先简单的介绍介绍蒙古,打个底,然后再说题主的事。

蒙古

话说搁过去就没啥蒙古,咱雄鸡背上的这块广遨的土地上都是一群分散的游牧部落,统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这名称也不固定,您比方说东胡,室韦等等这指的都是同一波人。

可到了1206年的时候,铁木真通过六十多次战争统一了整个蒙古,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公推为大汗以后,蒙古这俩字才成为这个族群的正式名称。

由此蒙古也出现了第一个集权的国家——大蒙古帝国,那么有着最高血统的黄金家族也由此诞生。(后来的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帝国改为大元)

但这事没有维持多久,毕竟这国家是由部落走向了统一,内部的矛盾就比较多,而且他这一辈子整个就是对外侵略的战争史。

政权压根就来不及消化,咱都知道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那必须政治,经济,军事这都得跟上才成,他这发展的有点畸形,所以大元朝就传了九十多年这就完了。

元朝就变成了北元,退居漠北。

说起来有点意思,这北元相对于庞大的元朝有所衰退(军力和领土),但他的经济,科技却是蒙古族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但这也没能挽救他的没落,后来在1388年蓝玉带着十五万的大兵进攻,北元就此灭亡。

这一次的灭亡不仅仅使黄金家族的政权衰落,而且造成了他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形象的一个摧毁,这事一结束,大部分的蒙古部落开始脱离变成了独立的个体。

就这他们还不消停,相互之间打个没完没了。

这到了满清时期,整个蒙古族大体就被划分成了三大体系,漠南,漠西,漠北三大块。

而这三大块,您要是细细划分,他又分不老少的部落,相互之间有联姻的,有敌对的,有提防的等等,岂止是一个乱字了得。

这就是有关蒙古整个过程的一个简单叙述。咱回头瞅瞅满清是个啥状态,毕竟回答题主的问题,这都连着根的。

满清

满清开头人家也不叫满人,人家叫女真,他的前身是女真建立的金朝。

这金朝和蒙古历来他就不对付,相互之间的挑衅和提防年年都有。当年金朝比较强大的时候,年年派人到蒙古地盘溜达,目的就是视察那个部落强大,然后挑拨这些部落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打生打死的,男子只要是高过车轮的全得砍死,手段不可谓不狠。

到了大元朝建立,蒙古人不仅灭了金朝,把他们之前在自己身上干的事,也干了一遍。

得,您就说把,蒙古人和这满人的仇恨少吗?不少!

这不后来的满人,也就是之前的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又一次强大起来,但他这个强大是相对于蒙古现如今分崩离析的状态来说的。

所以努尔哈赤的策略,就是挥起他的小铁锹去挖蒙古人的墙角,通过联姻将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和他的后金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毕竟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的南下不是,如果没有安顿好了身边的蒙古人,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八旗兵要想干点别的,这就得时刻提防蒙古人的黑虎掏心。

所有漠南蒙古的科尔沁,内喀尔喀等等这就被努尔哈赤给绑到自己个战车上了,尤其是科尔沁大家伙熟悉吧,那就是孝庄的老家,通过这一点大家伙就不难发现努尔哈赤对蒙古的提防。

在康熙之前,满清的后官蒙古人可是很多的。您说康熙和乾隆的寿命长,其实雍正的也不短,要不是他嗑那水银灌的大药丸他也不至于在五十七岁就走了,这最主要的蒙古人的基因好啊,后来到了康熙后边的皇帝,那后宫都是满人自己消化了,蒙古人的占比下降了不少,这寿命也就下降了。

哎!这闲话唠的,一家伙就远了,咱接着聊,通过这种关系满清就把漠南蒙古给抓在了手里。

蒙古和满清不断的征战

而这个时候的漠北蒙古是在有着黄金家族血统的林丹汗手里边(主要),话说这林丹汗虽然挂着黄金家族的字号,但蒙古草原大部分都不鸟这个,该干嘛干嘛。

但这个时候满清的领头人皇太极可不敢小瞧这字号,也不打算收买拉拢,直接就是干。

这不林丹汗被打没的地方跑,最后死在了天花手里边了(病死了)。

这汗位就传给了他儿子,结果这大小子压根就不是个整军备战的料,不想过那苦哈哈的日子,举着玉玺就投降了。

这不漠北蒙古也差不多落到了满清的手里边。

这不还有个漠西蒙古吗?这小子不好对付,这地最强大的就是准格尔部。噶尔丹知道不?他就是这准格尔部的头。

光康熙一朝就三次亲政,因为这货不仅仅占据了哈密和吐鲁番,还控制了河西走廊。就这架势继续养活下去,你以为这准格尔部不会下到中原地区和你满清掰手腕?

这货那小动作不断,还和老毛子勾结到一块,不断的骚扰其他蒙古部落,就这小心思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这货要干嘛?重走一趟大元朝的经历呗!

这不后来被康熙堵了好几次,噶尔丹这命不好,又撞到了被自己的侄子给掐了后路,结果就是无路可走服毒自杀了事。

但您以为这么就完事了?拉倒吧,人家的侄子还在,这也不是个吃素的主。这都不知道又掰扯了多少年,到了雍正的时候,雍正和这侄子的儿子还在打,最后没得办法双方罢兵议和。

这到乾隆手里边的时候,这准格尔内部发生了内讧,你打俺,俺打你的,最后被一个乾隆瞅住机会一家伙给干平了。

大家伙瞅瞅这都打了多少年了。所以题主说的蒙古不和满清打仗这压根就不成立,那么也就没有为什么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们都知道晚清时期,清朝积弱不堪惨遭八国联军入侵抢走无数金银珍宝,就连邻边的众多小国也开始对大清馋言欲滴。那么当时的蒙古离大清国境接壤,为何不趁机跟清朝开战呢?

关于清朝跟蒙古的战争,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没有讲述,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实际上蒙古跟清朝一直都有战争甚至还打了100多年。直到最后,俄国跟清朝联合对蒙古国展开前后夹攻,蒙古不敌落得惨败收场,所以蒙古国被清朝跟俄国瓜分土地,其中一部分国土被划分给俄国,成为现今俄罗斯的国土,而被清朝吞并的部分国土就成了现在的内蒙古跟外蒙古。

然而清朝跟蒙古族的战争起源在明朝末期,当初明朝天下大乱,清兵趁虚入主中原,大明的北方还盘踞着许多从元朝分裂出去的蒙古游牧部落,比如叶尔羌、莫卧儿、吐鲁番等都是蒙古汗国的一脉。

当年明朝打败元朝之后,采用元朝攻击南宋的做法,反过来一边攻打蒙古,一边花重金收买蒙古的高层官员,导致不少蒙古将领跟部落投诚明朝。那么剩下没有归顺明朝的,蒙古部落都纷纷自立山头,各自发展去了。到了清朝初期,蒙古大草原上逐渐发展成三大汗国联盟分别是喀尔喀联盟、莫西蒙古族联盟、漠南蒙古联盟,这三大联盟汗国麾下又分为十几个游牧部落,牵连各小部落等,每个联盟跟部落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各顾各的。于是大清稳固之后,就开始对蒙古土地打起了注意。

由于漠南的蒙古联盟在位置上离清朝边境最近,为此清兵最早对漠南蒙古兵开战。巧合的是漠南联盟中,有一个汗王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可是其他汗王并不给他面子,喀尔喀汗王甚至不认他这个汗王身份,导致不少的蒙古部落都不服林丹汗,而他的地盘也仅有察哈尔的一个部落而已。

后来林丹汗可能感受到侮辱,为此就发动战争想效仿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一统蒙古。然而,其他蒙古部落根本不鸟他,让他在那乱蹦跶,同时还使得科尔沁投靠努尔哈慈,最终跟清朝满族人结成联盟,不久后科尔沁带着清兵返回蒙古剿灭了林丹汗,使得漠南蒙古实际上已经跟清朝有了“暧昧”关系。

漠南蒙古地区给清朝搞定后,很快就轮到漠西蒙古联盟,那里的蒙古族人主要是先前察合台汗国遗留下的蒙古人,基本已被突厥同化。另外还有一些是瓦刺部落,这些西迁过来的蒙古族人分为5个部落群,当中较为知名的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落。当初清朝入侵漠南蒙古地区的时候,漠西蒙古部落也遭到了喀尔喀蒙古部落以及沙俄军队的夹攻,因此漠西蒙古人就向清朝请求支援,最终瓦解危机,所以漠西蒙古部落最终还是对清朝投诚了。基于这种隶属关系,才使得清朝跟蒙古在以后的日子里从没发生过战争。

其实清朝满族人入关之后,就很重视跟蒙古的关系,并想通过蒙古来阻隔俄国。康熙执权期间,准噶尔汗国出兵欲灭漠北蒙古诸多部落,走投无路的漠北蒙古族不想归顺北方的俄国,觉得清朝满族在血缘上更加亲切,于是就投诚清朝以此获得大清的保护。康熙三十年,康熙跟漠北各部落的首领在多伦诺尔会盟中达成共识,并向世界宣布从此由清朝统治。所以讲蒙古大部分部落需要需要大清的保护,其余的实力又不足,因此从不敢跟清朝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