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說的是哪個將軍?最後勝利了嗎?

李秋橙


這句話出自於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對於孫武所寫的孫子十三篇心存疑惑,首先應用於宮女練兵,三令五申之後,吳王的兩個愛妃帶著300宮女仍然在嬉笑玩鬧,蘇武要斬殺為首的兩位吳王妃子,吳王要求赦免,孫武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堅決斬殺了那兩位妃子,嚴肅軍紀。

此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廣泛應用於領軍在外的將領戰場作戰,先斬後奏的代名詞,因為勝敗就在瞬間,如果事事請命,這個將軍也就是一個木偶而已。將軍之所以能夠成為將軍,除了作戰勇猛,奮勇爭先以外,比普通的士兵多了經驗與判斷力,這是能否成為將軍的必要因素。晴空舉兩位將軍說明: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

劉備入主成都以後,令諸葛亮入蜀,關羽被委以重任獨自鎮守荊州,以穩妥為上。孫權為拉近孫劉聯盟關係,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關羽過於自傲,當面斥責“虎女焉能配犬子!”令孫權大失顏面,孫劉關係一時間變得極度緊張,而關羽並不自知。

關羽竟然還想北上與曹仁爭鋒,不顧屬下勸阻,道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毅然決然出兵襄樊。沒錯,水淹七軍很牛逼,殊不知東吳心生怨恨趁虛而入,呂蒙白衣渡江,一舉拿下荊州,最後被逼敗走麥城身亡。

關二爺是一位驕傲的猛將,雖然有著豐富的戰場廝殺經驗,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輕看東吳陣營,失去了冷靜的判斷力,最終仍然躲不過驕兵必敗的下場。

岳飛精忠報國抱憾屈死

南宋高宗時期抗金名將岳飛二十歲前從軍,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是南宋朝廷抗金的主戰派,先後三次北伐,收復六郡,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這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試問在戰場上如果事事都要詢問貪圖享樂的宋高宗,岳飛還能夠勢如破竹,帶著岳家軍打得金兵聞風喪膽嗎?

可惜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享受高高在上的權勢已久,擔心迎回二帝地位不保,只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當時,岳飛的部下曾勸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擔心一旦回朝,此前收復的失地將重新淪陷,全部努力功虧一簣。

岳飛的忠心讓他不能違抗聖命,只能遺憾回朝接受宋高宗的議和安排,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留下了《滿江紅·怒髮衝冠》名垂青史!

嶽元帥不單單是一位猛將,還是一位統籌大局、治軍有方的智帥,連連收復失地,旗下的岳家軍也令敵軍聞者色變。今人多說以為岳飛當初太過愚忠,以至慘遭被害。

總結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在不同情境與時機下,為將著應該理性判斷,把它當做一種準則,但凡賢明的君主,對於領兵在外的將領都不至於過多的干涉,給予相對的自主權,也是對忠心耿耿的大將的信任。君主昏庸,可以忠於百姓,忠於國家。

而我們不得不相信那句至理名言:驕兵必敗,為將者需要有冷靜的頭腦,理性的思考分析局勢,不能夠自以為是,自負盛名,輕視敵人。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帶來的勝負,很大程度在於為將者對於局勢的判斷正確與否。


朋友們對於以上的回答還滿意嗎?滿意請點個贊👍 與您分享更多歷史文化。您還有更好的例子嗎?歡迎留言討論補充。


晴空莽莽


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授周亞夫太尉官職,命令他率軍迎擊叛軍。

周亞夫統軍後,稍事修整,立刻秘密出擊,大軍經藍田,出武關,直抵洛陽,然後攻入滎陽的武庫,行動迅速而隱蔽,猶如神兵天將般出現在前線,使叛軍大為震驚。周亞夫知道自己雖然現師有名,但兵力寡弱,與叛軍硬拼難以取勝,於是決定聚兵河防,長期堅守,待挫敵銳氣再作打算。

此時,吳楚叛軍正在猛攻梁國,梁國危在旦夕,梁王(漢景帝的親弟弟)數次派使者到周亞夫處請求援兵,周亞夫都佯作不不理地拒絕了。在拒不出兵的同時,為了尋求更好的決戰態勢,周亞夫派出一支輕騎兵,直趨東北,佔領了昌邑,然後築起一道防線,加強了防禦的縱深,以利於長期堅守。

梁孝王多次向周亞夫求救不成,惱羞成怒,轉而上書景帝,請景帝下聖旨逼迫周亞夫離開現在的防禦陣地,前去解梁國之圍,漢景帝礙於親兄弟的情分,不得已,只好下旨,令周亞夫速速發兵前去解梁國之圍。

漢景帝的使者來到周亞夫的兵營後,高聲宣讀了聖旨,然而周亞夫只將聖旨接下,絲毫未有發兵救援的意思,使者氣惱地質問道:“周亞夫,你敢抗旨嗎?”

周亞夫恭謹地答:“不敢。”

“那你為什麼還不快發兵救梁呢?”

周亞夫從容不迫地說:“陛下命我率軍抗敵,給我的是指揮權,而軍隊如何調配,則應視戰場上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梁國所處的危急情況我是知道的,梁國尚有5萬守軍,糧草也充足,不出大錯,應該再堅持10日,我大軍雖然士氣高昂,但遠道而來,軍力疲憊,且敵軍強大,不宜決戰,故此行行休整,待尋得良機後,再行出擊。”

使者不滿地說:“難道聖命你都可以置之不理嗎?”

周亞夫決然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請聖上明鑑。”

使者見周亞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覆命了。

周亞夫乘叛軍疏於防範的當兒,調動一支精兵切斷了叛軍的糧道,焚燒了叛軍的糧秣,叛軍失去了糧草,這才心中恐慌,感到了周亞夫統軍的厲害,叛軍失去了糧草,不能持久,只能速戰速決,於是便調回頭來,要與周亞夫的軍隊戰一死戰。

此時,周亞夫已經數次調動了敵人,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他深知此時叛軍狗急跳牆,要做因獸之鬥,於是堅持不與交鋒,避不出戰,數日之後,使得吳楚叛軍欲戰不能,欲走不甘,周亞夫便巧妙地利用敵軍糧草短缺,軍心不穩的弱點,多次派出輕騎兵於夜間對叛軍進行襲擾,使得叛軍士氣低落,鬥志盡喪。

周亞夫見決戰的時機已到,便命自己的部隊造成編制混亂,防禦鬆弛的假象,引誘叛軍進攻,吳楚聯軍的統帥早就急於進攻,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現在忽然看到機會來了,便整頓軍馬,乘夜間殺了過來,企圖一舉奠定勝局。

周亞夫知道自己的大宮原本設在營西北,而叛軍卻虛張聲勢地向營地東南進攻,肯定是聲東擊西的之計,於是便不動聲色地將精兵埋伏在營西北,而以老弱病殘在營東南頑強地進行抵抗,吳楚聯軍的統帥見營東南煙塵滾滾,兩軍將士都在全力搏殺,以為周亞夫中計,於是突出奇兵,殺往中軍大營裡來,誰承想,叛軍的行蹤猶如飛蛾投火,被周亞夫的伏兵候個正著,一時間萬箭齊發,殺聲四起,叛軍立刻陷入了重圍。

叛軍原本鬥志已喪,再加上糧草不足,渾身乏力,如今又陷入重圍,根本無心戀戰,只想奪路突圍,於是各自求生,隊形大亂,有的在陣內互相殘殺起來,經一夜激戰,吳楚聯軍遭受到毀滅性的重創,楚王劉濞見大勢已去,只好拔劍自殺了。

梁國之圍遂解。


欣欣去采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出自<>其意思是說,將領遠征在外可以應急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出戰。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很多有名的將領都說過這句話,或者沒有說,而事實上這樣做了。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漢代的大將趙充國將軍。
趙充過國的原話是這樣講的:“為將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國家”。大概意思就是我在軍中便宜處事,以安國家為重。趙充國一直在西北作戰,瞭解敵情,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公元前61年大漢政府派義渠安國出使西域,由於義渠安國不瞭解現實情況,且不懂於諸羌交往的套路。一上來就召集三十多個部落首領,並主觀的認為他們都要叛逆,自作主張的把他們全部斬首。於是諸羌各部非常的震恐,聯合起來攻擊義渠安國,漢政府損失慘重。義渠安國退守到令居向漢帝國求救。這時年七十的趙充國主動請纓,並說出了百聞不如一見名言。



趙充國到達前線以後。加急部署軍事防禦並離間羌族各部落,並偵探他們的預謀。採用恩威並施的策略,召招降一些被先零脅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軍。趙充國突然攻擊羌人部落,由於羌人戒備鬆懈,忽見大軍,倉皇逃跑 趙充國命漢軍緩慢追擊,此戰,招降斬殺羌人五百餘人,羌人損失牲畜十萬餘頭,車4000餘輛,羌族投降一萬多人。後趙充國聯合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合兵攻擊先零。重破先零。先零首領被諸羌擊殺。漢軍大獲全勝。


趙充國晚年請求退休,在家中,只要朝廷有需要,仍然給朝廷提出合理的建議。公元前52年,趙充國去世,享年86歲,諡號壯侯。去世後,把他的肖像掛於未央宮麒麟閣中,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他的孫子趙欽娶了敬武公主。


挑燈看唐


出自《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喜歡軍事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句話,可是這句話實踐起來有點難度,想想岳飛嶽元帥,在朱仙鎮岳家軍準備一鼓作氣收復河山,結果宋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至此北伐功虧一簣。

擴展資料:

案例哥舒翰

唐代詩人歌頌得最多的將軍,哥舒翰了,比如“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等等,可見哥舒翰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話說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唐玄宗在高仙芝、封常清戰敗被賜死之後,啟用年事已高的哥舒翰。當時哥舒翰20萬的軍隊裡都是未曾打過仗的新兵蛋子,而關外則是崔乾佑的13萬精兵。精通兵法的哥舒翰自知劣勢所在,所以一邊跟敵人打消耗戰,一邊趁機在城中鍛鍊新兵。

而崔乾佑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順,且一路打來燒殺搶掠,民心盡失。如果僵持下去,自己必然兵敗。因此他故意放些老弱殘兵引誘哥舒翰出戰。哥舒翰何許人也,此等雕蟲小技自然瞞不過他。

但是軍事門外漢唐玄宗和楊國忠卻上當了,於是下令哥舒翰主動出擊。沒辦法,聖旨比天大,無奈的哥舒翰只能出兵,結果中了崔乾佑的埋伏,加上新兵心理素質又不過關,一發現中了埋伏就潰不成軍。一代名將哥舒翰,因為唐玄宗的瞎指揮,被安祿山俘虜。


三農天下185


是漢文帝時的大將周亞夫在平七王之亂時,漢文帝去軍營視察,但是軍營的士兵都不聽文帝的號令,反而文帝要聽從軍營裡的軍令,文帝的侍從很不爽,當面詰問周亞夫。於是周亞夫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三木造長弓


好像是個漢代周亞夫手下一個都尉說的,文景帝要進門,守衛軍門的都尉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接著去找周亞夫親自來迎接,皇帝當然高興。 所謂的“君命”看什麼事情了,要是大事,誰敢不受,試試!早晚就是死!


情感壹號


在歷史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出自於將軍的一句臺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句空穴來風的臺詞,而是源自於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將軍之口。的確,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需要擁有超強的臨場決斷力,方能在戰場上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今天小編就聊聊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主角。

孫武校場斬殺吳王兩愛妃

兵聖孫武在吳國隱居八年後開始出山,經伍子胥的推薦,吳王闔閭拜其為將。初出茅廬便擔任統帥,自會讓其他人不服氣,其中不少吳國老將就蓄意刁難他,孫武為了樹立威信就在校場用一群宮女來練兵。闔閭的兩個愛妃也去湊熱鬧,在練兵中,這兩個妃子故意不聽孫武的調遣,為了嚴肅軍紀,孫武決意殺掉她們兩人。闔閭一看大事不妙就讓伯嚭帶話,要孫武放過這兩個妃子,可孫武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回應闔閭,並殺了那兩名妃子。妃子被殺,闔閭心痛不已,但也只好為了吳國前程而承認了此事實。

孫武經此校場練兵後,吳國眾將領都歎服於其才華,孫武也得以真正在戰場上縱橫天下。後來,孫武因厭倦戰爭而選擇了歸隱山林,闔閭也始終沒有追究孫武殺其兩愛妃的事,最終孫武也算是得以頤養天年。

韓信為達戰略目的,屢次抗命劉邦

兵仙韓信自從被劉邦築臺拜將後就常年與劉邦分隔兩地,時間久了,韓信的軍事力量不斷壯大,成了威震一方的“諸侯”,而劉邦卻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的交戰中屢屢失敗,最危險的當屬被項羽圍困於滎陽時,此時的劉邦可以說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於是他多次派人讓韓信前來營救。按理說,作為屬下的韓信應該接受命令火速救援劉邦,可韓信為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而拒絕了劉邦的求救並對使者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劉邦雖然把韓信罵了千百次,但也拿他沒辦法。

韓信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他為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不止一次的拒絕援救劉邦,最終憑著自己的力量替劉邦打下了天下。可最終也因為自己的多次抗命及索要齊王一事而讓劉邦深感不安,最終造成了劉邦默許呂后殺自己的悲慘結局。

戰場上“放蕩不羈”的霍去病也多次抗命

縱觀霍去病短暫的五年作戰生涯,他可謂是戰場上“放蕩不羈”的代表。17歲第一次隨舅舅衛青出征時,衛青讓他帶領800驍騎去抓幾個敵軍舌頭,領命而去的霍去病卻深入敵境數百里,不僅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還斬殺、俘虜了不少匈奴王公大臣。此後的霍去病為了達到自己日行千里、出其不意的戰略目的,往往不向漢武帝報告其軍事動態,以至讓漢武帝都搞不清楚霍去病的真實情況,有時霍去病乾脆置漢武帝的命令於不顧,這讓漢武帝既生氣又替其擔心,不過,好在霍去病從來都沒讓漢武帝失望。

霍去病與衛青都是西漢最偉大的兩位軍事統帥,但他們的作戰風格卻大為迥異,衛青處處小心謹慎,霍去病卻放蕩不羈,從來不受約束,常常來無影去無蹤,讓匈奴人時刻提心吊膽。霍去病徵戰生涯不僅未嘗一敗,而且常常以少勝多,他也因此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戰神。

馬謖擅作主張而致街亭失守

作為諸葛亮的首席弟子,他頗為聰明,常常提出獨到的見解,經過諸葛亮的多年培養後,馬謖早已認為自己是個人才,而諸葛亮等人也認為其可以擔當大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主動請纓守衛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交代馬謖要其依自己的計策來守衛街亭,馬謖滿口答應了。馬謖走後,諸葛亮還是不放心,於是派出王平等人協助馬謖一起守衛街亭。領命而去的馬謖卻將諸葛亮的軍令拋之腦後,自己玩起了一套,最終街亭失守,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卻因馬謖擅作主張,大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威風而致其功虧一簣。最終馬謖不僅被諸葛亮斬殺,更是成為了千古笑談,甚至成了不少三國迷心中的“千古罪人”。

以上將領都是奉行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那位被宋高宗用十三道金牌追回的抗金名將岳飛,試想,如果他也執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決策,那麼,北伐能否取得成功呢?岳飛的命運又會如何呢?我們真的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