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为什么?

用户91741377192


我是红安人,跟麻城是隔壁邻居,而且我在麻城生活过三年,所以熟悉麻城话。四川离湖北很远,但大家都是说的北方方言,所以四川话我也能大致听懂,但总的感觉是,四川话跟麻城话不一样。字词的读音,语调,都有不同。他们根本不一样,只是同属于北方方言。总有人四川人是湖广填四川时从麻城过去的,所以语言一样,我觉得完全不是那回事


在路上84233313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黄冈人,我来正面回答一下。首先,我们要回答的是,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方言听起来像不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绝对、肯定的像!

我们不能停留在书面理论,而要从实际出发。像不像谁说了算?难道书本说了算么?书上写不像就是不像,书上写像就是像?当然是问黄冈人和四川人啊。黄冈人和四川人才有权威发言权。我曾经的工作由于经常要到全国各地出差,作为一个地道的黄冈人,去四川最多的一年是去了八次!成都、广元、宜宾、青川。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我每次去四川都可以用我们黄冈方言跟当地人交流!这已经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两地语言根本就是一个源头!

跟四川那边认识的朋友也聊到过这个话题,人家可以给出实实在在的证据!他的家族族谱里记载他们当地人就是从我们黄冈麻城迁移过去的,祖籍就在黄冈麻城!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听起来像。这是历史题,答案在史书里有记载。也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湖广填川”。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据记载,外省移民总计有一百多万人。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因此,两地语言听起来像,是必然的!


jason胡文杰弹唱


题主可能对湖北黄冈方言不怎么了解。

四川方言与湖北黄冈方言(指广义的黄冈市所辖的整个区、县、县级市的大多数方言,包括麻城),两者区别非常大。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而黄冈市境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整个语音系统的区别非常鲜明,即使凭着浅层的听感,也能够一下子察觉出相去甚远,它们两者不是同一个方言大类。

声调及其调值,是一种方言得到辩识、与另一种方言相区别的鲜明外在特征。下面以成都话与麻城话为例,我们看看,这两者的声调究竟是不是差不多?

声调数量与类型:(1)成都话声调是四个——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四川大多数方言也是四声);(2)而麻城话是六声——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黄冈市所辖绝大多数地区也是六声,武穴话甚至是七声)。

再对比调值的发音情况:

成都话调值是:阴平 45,阳平41, 上声 52,去声13;

麻城话调值是:阴平 313 ,阳平42 ,上声55,阳去33,阴去35,入声24。

显然,四川方言与黄冈一带方言在声调及其调值方面的差异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差异极大。

人们听黄冈市境的大多数方言时,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怎么有点像安徽安庆等地的语音?

相比之下,黄冈一带的语音特色听起来很难令人与川渝方言挂钩。

湖北约一半以上的区域(恩施、宜昌、荆州、武汉等地)属于西南官话,而川渝方言也属于西南官话,湖北这些地方与川渝的语言相似性非常容易看出来。

但是,包括黄冈在内的鄂东区域恰恰不是西南官话区,黄冈方言恰恰是湖北各地方言中的少数“非常不像四川方言”者。


晓帆轻舟


我就是麻城人!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点发言权!所谓乡音难改,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听到乡音都备感亲切!“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八大中转站之一。

其一.明崇祯16年(1643年),张献忠占领麻城,麻城57000人参加起义,被立为“新营”。同年冬,张献忠率领30万大军(内有5万余麻城将士)溯长江打进四川。张献忠战死后,麻城义军多数人在四川安家立业。

其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多次大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四川巡抚上书朝廷,康熙政府采取政策,从京城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所以作为湖北人听川渝两地的口音总是禁不住和他们攀谈一下,如果祖藉是从麻城经过的,我都会欢迎他们去麻城寻根问祖!




万事只求半称心


我个人认为四川方言和黄冈麻城方言不像。虽然传说四川人都认为迁移自麻城孝感乡,但是后来的黄冈包括麻城有大量的江西移民迁入,口音逐渐改变了。我是黄冈人,如今已经四十多岁了,接触的人不少。感觉和黄冈话最像的是十堰竹山竹溪人。有时候可以认错。而四川话和黄冈话差别明显,属于不同的方言!


玩得魔


清朝未年一次大的移民运动,麻城迁往四川的很多,特姓寇的现在四川人就是麻城孝感寇姓人迁去的,寇姓人已经聚集了全国的宗亲有30万人左右,大部份是寇准的后代


坚强180697545


我老婆浠水的,她们家里人说话只能听个五成,跟川话更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石长屯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600字,阅读需2分)

方言是历史文化的突出表现,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无疑问,在文化上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与湖北黄冈地区的方言,不仅很多发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语都是通用的。更能说明这两地之间有文化方面你的关联。

一个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历史上,两地有过移民往来。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黄冈迁往四川。


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湖广迁四川”

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在历史上有两次。

一次是在元末明初。

元代末年,战火四起,元军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锐减。

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正如当时人记:“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

第二次“湖广迁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

“张献忠屠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这个说法值得慎思。张献忠这个地方一霸,只能尽可能的维护好地方的人口与发展,像刘皇叔一样爱民,才是割据政权正常的表现,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杆司令,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张献忠,掩盖其铁蹄蹂躏蜀中之事。

蜀地经此战乱,又一次人口锐减,清初为了发展农业,鼓励周边省份迁入四川。湖广是最大的人口迁出地。有学者根据《光绪广安州新志》中移民记载而统计出:“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

正是这一次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带上了湖广的味道。这也正是题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的重要原因。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按照题主的逻辑实际是想听到肯定的回答。加上我观察到之前几位答主被怼得最狠的反而恰恰是学术论证性最强的@小帆轻舟。

有时候语言不能仅仅凭借听感,而人耳有时在对声调的感知上恰恰最不靠谱。

由于整个的大趋势是各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所以实际上很多,包括黄冈,孝感两地区的土著居民也无法深刻体会自己的母语究竟有多少单字调。

那么黄孝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内部差异呢?一部分"文化论"者选择性忽视了这一显性因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样庞大的移民运动,至今依然保有其底层影响力。

考虑到头条的低门槛和用户来源的广泛性,加上此类话题并不需要太过于深入的学术探讨或历史研究,只需要调动“乡土情感”就能收到很好的点赞效果,这也是头条多数用户所期望的结果。因此学术性,专业性太强的回答往往会遭遇冷眼。

那么造成题主问题中提到的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先入为主的“移民与乡土情怀”以外,在具体调值和调型上,麻城方言和四川方言确实具有一定相似性。首先,成渝片西南官话的基本调型为:阴平低降,阳平高降,上声曲折,去声中升。那么麻城方言,分化为六个调,它的舒声调有什么特点呢?果不其然,麻城话忽略阳去中平,入声曲折,其余几声调与成渝片方言主流相当类似。

凡事都有例外,那么非主流的四川泸州,自贡两地声调又有什么不同?答案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四川方言内部的联系和共性实在是太强,加上省会成都显赫的地理优越性和经济上强大的辐射作用,导致四川其他方言城市向成都靠拢。而成都却是这里面与主流成渝片方言差距最远的一类。除了去声为中升调以外,其他三声与主流完全背道而驰,相反却与千里之外的武汉遥相呼应。这不得不令人感到诧异。那么武汉话的产生究竟受没受到黄孝片的影响,答案也是肯定的,武汉话的祖语应该是江淮官话。大量证据表明黄孝片跟西南官话的联系远大于跟江淮官话,那么为何学术界却要将之划归江淮官话?原因无非是六调系,和个别特殊韵母。

自贡的入声自成一调,且已经舒化。类似于长沙新湘语的演变模式。泸州的入声不仅保留,而且还分阴阳,但舒化造成其渐渐与其余四调合并。岷江一带的方言也与成都平原上的主流不同,原因也是声调。

所以其实四川话是个伪概念,四川话是一系列方言的集合。而麻城方言则是比较单纯的黄孝片江淮官话。这二者的比较类似于拿一个三岁小孩跟十几个成人比气力一样不靠谱,所以这个问题一开始就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


研究扫地僧


没有研究,只知道初到重庆就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包括方言)。当然说纯正的红安口音重庆人是听不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