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对决?

姚岳飞


史上最经典的一场对决,发生在1948年冬天的中国大地。这一场大决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格局,对世界政治格局也造成重大影响。

这一场决战波及范围十万多平方公里,波及人数两千多万。参与到这场决战的军队和民工超过1000多万,战争范围主要区域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几个省。

这一战,攻方集结了两个以上野战集团军,总计65万左右正规军和40万以上民兵。守方集结了7个以上主力兵团,总计80万以上正规军。另外,参与到战争的双方民工保守超过600万人。参与到战争的驮运牲畜保守超过100万头。

这一战,战争双方都是将星云集、人才济济。这一战,双方各自都认为是己方必胜的战略大决战。

没错,这就是奠定了共和国之胜利基础的,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战——对方称之为“徐蚌会战”,我们称之为“淮海战役”。

这场大决战,围绕号称“南北咽喉”的战略重镇徐州展开。以江苏连云港为东线战场、以河南商丘为东线战场、北到山东枣庄、南至淮河沿线。东南西北正好围绕徐州成为一个大十字,徐州就是这个十字的中心点。


战役前段,我军以华东野战军为战场主力,以中原野战军为支援策应,首先将作战目标锁定为徐州附近的黄百韬兵团。华野预判出黄百韬部退向徐州的意图,并且迅速大范围运动,将黄百韬部围堵在徐州外围的碾庄地区。

中野迅速配合西线出击,攻下宿县,从而切断军事重镇蚌埠跟徐州之间的联系。

在切割包围黄百韬部的同时,华野实施了围点打援,优先打退了从徐州过来的邱清泉等兵团的增援。然后,对黄百韬部发起总攻。十一天后,将黄部解决(投诚、歼灭、俘虏总计18万人左右)。

至此,徐州成为一座孤城。


战役中段,为了挽救徐州危局,对方意图南北合击、进而凿穿我军对徐州的封锁。商丘过来的黄维兵团、徐州的邱清泉等兵团南下、蚌埠的李延年等兵团向北挺进。

我军华野抓住战机,首先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将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围堵在双堆集地区。在对黄维部发起攻击的同时,对南北两线的敌军进行阻击。

9天后,黄维兵团被我军尽数歼灭。我军再次抓住战机,大兵团运动将徐州西撤的杜聿明、邱清泉、孙元良、李弥等兵团围堵截击在陈官庄。

至此,杜聿明等兵团已经成为我方瓮中之鳖。


战役尾声,最后对决时刻。待我军将敌外围增援部队全部解决,杜聿明等兵团主力仍在,但是已经陷入我军重重围堵之中。我军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先休整了一段时间(当然了,期间一定会给敌方进行劝降活动)。

奈何敌方冥顽不灵,我军最后对负隅顽抗等杜聿明等兵团,发起总攻。5天时间,这场决战以敌军指挥官

一死一俘两逃跑、杜聿明等兵团全军覆没为结果,淮海战役落下帷幕。


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敌军损失60万以上军队,淮河以北大部分部队被我军消灭或收编,淮河以北基本被我军控制。

此战以后,敌损失精英高级将领(少将以上)150多人,蒋js嫡系部队和五大主力兵团尽数退出历史舞台,敌军精锐几乎全部覆灭。当然,此战,我军也付出了将近14万伤亡的惨重代价。

战前,国外舆论认为国军的优势巨大。战争期间,国军出动飞机接近3000架次,而我军仍旧没有脱离小米加步枪。而决战的结果是,我军将大兵团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打出了一边倒的歼灭战。

此战过后,我军从数量上、装备上,都开始超越对方。


美国媒体惊呼:PLA军队已经无可阻挡!

美国和KMT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战略和战术的失败。他们或许没想到,他们其实失败于,中华老祖宗的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前文说过,参与到这次战役的民工保守超过600万人。但是,这些民工里面,至少有550万民工是给我军服务的!在山东至今流传着一整村一整乡,全家男女老少推着独轮车,上战场支援我军的故事。

在淮海战役期间,战场上最多的不是军人,而是保障我军后勤运输的民工。4亿多斤的粮食、5亿多斤的物资,都是民工们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牵着小毛驴,双脚跑出来的运输。还有20多万副担架,被民工抬着穿梭在战场各处。

战役进行到后来,战场上10个人里面能有8-9个人是民工。是民工保障了淮海战役海量的后勤运输任务,民工也是淮海战役的主角。这就是民心,这就是人民的力量。这就是“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原因所在。


尔朱少帅


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一共有七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傅作义的第35军,以及白崇禧的第七军。

到1949年十月,国民党硕果仅存的精锐部队,纵横天下将近三十年的钢七军在灵官殿战斗中一败涂地。

1949年9月,为寻找白崇禧集团主力决战,林彪亲自指挥由六个军十九个师组成的中路军,进行远距离大兵团迂回作战。

第四野战军第45军丁盛率领的135师在急行军途中,24小时没有架设电台,一昼夜向南推进了80公里,误打误撞越过衡宝公路进至灵官殿地区,它正处于衡宝防线的核心区域,135师就像一支插入心脏的楔子,截断了桂军主力撤退的必经之路。

林彪和白崇禧同时发现了孤军深入的135师,林彪越级把135师指挥权牢牢把握在手中。

退路被截断,也迫使白崇禧不得不提前进入决战,他组织了五个主力师,于10月6日向135师猛攻,企图歼灭这只“拦路虎”。

血战竟日,桂军五个主力师竟然在135师的阵地前撞的头破血流,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白崇禧终于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林彪也直接命令135师首长: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拖住敌人。

又是接连两个昼夜的血战,桂军五个主力师依旧没有突破135师的阵地,而此时四野主力已经穿插到位,对桂军精锐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形成合围之势。

林彪此时又向135师下达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命令:让战士们忘却疲劳,放弃防御,马上转入反击作战。

135师已经和数倍于己的桂军主力拼杀了四个昼夜,接到林彪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组织兵力开始反击作战,敌人措不及防,节节败退,135师穷追不舍,不给敌人构筑防御工事的时间。

几个小时后,总攻开始,桂军主力全军覆没。

在这场对决中,135师爆发出来的惊人战斗力,让参加过战斗的桂军将领刻骨铭心,而135师在四野的几十个师中只是很普通的一个。


花近高楼1


1945年10月底,刚来到沈阳的林彪还没来得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锦州,与此同时,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也正在调兵谴将,因为山海关已经难免一战。于11月初,国民党第十三军部在军长石觉的指挥下向驻守在山海关一线的李运昌部发起了进攻,同时渤海军区杨国夫的第七师也赶来增援。经过短暂交手后,于11月15日杜聿明亲自上阵指挥,以第十三军三个师担任主攻,以刘玉章52军25师担任机动任务。

由于李运昌部装备太差而且严重缺乏补给,从山东赶过来的杨国夫第七师也未得到休整,为避免遭致合围,杨国夫下令撤出了山海关。而刚从锦州赶过来的林彪正好在兴城见到了杨国夫,黄克诚率领的第三师也相继赶来兴城,林彪认为在人困马乏的情况下不宜与杜聿明部正面作战,而且部队水土不服补给也跟不上,于是林彪决定放弃了兴城、葫芦岛及锦州等地,先在西满等地建立根据地进行休整。

林彪和杜聿明的第一次正面对决就是1946年2月的秀水河之之战。杜聿明在双方谈判期间先后占领了阜新、朝阳、沈阳等地,与此同时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不断地给杜聿明运兵,包括新一军新六军、第60军及第71军和93军五个军。为了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在军委的指示下林彪决定给予有力反击,这也是林彪到达东北后指挥的第一仗。

杜聿明为了尽快打通北宁线,在1946年2月初集结了四个师,由新民一带兵分三路向东扫荡,以北线的十三军89师剑指林彪在法库设立的指挥部。为了打击这支部队,林彪命令梁兴初一师及彭治明七旅同时出击,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在位于法库与新民间的秀水河子围住第89师两个团,经过短暂的交战歼灭了89师近两千人,同时打退了杜聿明的援军。但是,与此同时南路全副美式装备廖耀湘的新六军攻占了吴克华驻守的沙岭。由于双方正处于边打边谈的状态,都是点到为止没升级战争,林彪与杜聿明的首次对决各有胜负。

1946年3月中旬,林彪指挥的民主联军攻占了四平,而此时的杜聿明在秀水河子之战后肾结石复发,正在北平接受治疗,东北战事由郑洞国代行职权,直到4月中旬杜聿明才回到了沈阳,林彪和杜聿明的第二次正面较量就在二战四平了,当时杜聿明动用了三大主力,分别是孙立人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及陈明仁的71军全部压向了四平,林彪不得不把防线拉长,形势已经不利于我军,而且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弹药的供应,长时间的消耗补给已经跟不上了。

于是林彪从全局出发决定放弃四平向长春转移,保存实力以便日后再战。但杜聿明跟得很紧,命令廖耀湘新六军和孙立人新一军等部进入长春,林彪主力不得不以部分继续北撤,退至松花江北岸进行休整;另一部分分别转移到北满和西满地区进行休整。杜聿明本想想继续向北进攻拿下哈尔滨,但却在松花江南岸停止了进攻的脚步,林彪也获得了短暂的休整。而与此同城,韩先楚及肖华指挥的四纵队突然发起了鞍海战役,也扰乱了杜聿明的部署计划,并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把精力先投入到了南满。

韩先楚发起新开岭战役后,从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林彪连续发起的四保临江战役在北满三下江南的配合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不仅多次粉粹了杜聿明组织的多次进攻,稳住了南满根据地,而且还收复十几座城镇,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摆脱了进入东北以来后勤补给的困境,从此扭转了二战四平后被动的局面,也打破了杜聿明制定的“南守北攻、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为了处处守点,不得不从进攻转入了防御,林彪逐渐取得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7年7月,杜聿明因东北长期的战事身体已经吃不消导致旧病复发,不得不离开沈阳回上海治疗,东北的战事蒋介石先后交给了陈诚和卫立煌,杜聿明和林彪的对决也暂告一段落。而蒋介石派往东北的国军将领也一一被林总击败,国民党东北局势已经江河日下了,直到锦州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再次把杜聿明派到了东北来收拾残局,由于蒋介石的一意孤行,最终杜聿明也没能成功解救部下廖耀湘的十万大军。


赛门之略


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之战

四渡赤水之战,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红军发起的全面围剿战争,当时的情形对于工农红军来说十分的危机,因为工农红军只有三万多人了。蒋介石派了二十万大军,想把工农红军一举歼灭。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选择了发动的总进攻。

但是,令蒋介石不知道的是,工农红军经过遵义会议之后,已经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

也就是说这是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和蒋介石之间的一场较量。

对于用兵如神的毛泽东来说这个战役,想要打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毕竟此刻敌军将近是农工红军的十倍。

不过毛泽东根据实际的情况,积极应对,采用灵活的作战方式,集中我军主力量,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分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最终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此次战争的经典之处,就在于以少胜多,以三万打败二十万,这一战之后,工农红军走上了一条发展壮大的道路。

也正是四渡赤水之战,被毛泽东视为是此生中,打的最为经典的一场战役。

粟裕的孟良崮之战

孟良崮之战绝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经典的战役。这场战役打的真的是变化莫测。当时粟裕将军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活动在华东一代,和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打游击战。

因为粟裕打仗没有章法可寻,这令他的对手大为头痛。

为了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索性张灵甫想带领他的七十四师,把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引出来,然后围而歼之。

当然了这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计划而已,具体实施起来结果如何,到底会鹿死谁手,还是不好把握的。

本来张灵甫仗着他的军队是当时蒋介石军队中武器装备最好的一支。他以为粟裕肯定不会选择主动出击和他决一死战的。

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粟裕就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你以为我不会做的事情,我偏偏要做,而且还要做成做好。

所以,当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师到达孟良崮之后,他遭到了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的全面围攻 。

仅仅经过四天的战斗,华野军就全歼张灵甫的七十四师。

事实证明张灵甫引诱粟裕华野军的战略是失败的。他的做法只能叫做是自寻死路。所以,最终张灵甫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枪杀于孟良崮山上。


汉史趣闻


看到大家都喜欢回答古代的战役,我就回答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名将对决吧!

解放军:粟裕、许世友
国军:王耀武
战役:济南战役
结局:济南战役历时八天,解放军突破济南城,活捉王耀武!

粟裕 许世友 王耀武

对决双方简介:

粟裕、许世友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粟裕是十大将之首,许世友是开国上将,两人在解放战场上横扫千军,尤其是粟裕,将大兵团作战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这两位将军大家都比较熟悉,不过多介绍,重点介绍一下王耀武。

王耀武,国民党中央执委、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黄埔三期学员,蒋介石称赞他“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当时有人称“宁碰阎王,莫碰老王”,陈毅元帅称赞他为国民党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早年的王耀武在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当过小伙计,底层经历让他从小看清人情世故,学会了在乱世中左右逢源,练就做生意的本领和极高的情商,在国民党派系如林的大染缸里,他不仅会打仗,更会做人,还会开工厂赚钱,赚来的钱大多用于提高官兵待遇,收拢人心,自己生活简朴,所以,当时很多的国民党要员对王耀武的印象很好。他一手带出了的74军,战斗力惊人,令日寇闻风丧胆,被称为抗日铁军,获军中最高奖“飞虎旗”、获赞“虎贲”,74军后来改编为整编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当年黄埔系流传“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三李就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一王,即王耀武,他们同是山东老乡,同是黄埔出身,三李都是黄埔一期,但八年抗战下来,王耀武如同坐飞机一样,飙升到“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与卢汉、汤恩伯平起平坐。

第一次对决:谭家桥

济南战役其实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对决,第一次是十四年前的谭家桥,那一次,孙耀武完胜,击溃了粟裕的红十军团,红19师师长寻淮洲(曾是最年轻军团长)阵亡,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时任参谋长粟裕率领四百人从怀玉山突围,战后,王耀武胜任五十一师师长。

十四年后,华野司令粟裕重兵包围济南城,守城的就是当年击溃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现在的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

第二次对决:济南战役

1947年5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野在孟良崮战役击毙王耀武爱将张灵甫,整编74师被全歼,王耀武悲痛万分,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放弃济南,未被采纳,王耀武深切体会“校长”的上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答应坚守济南,蒋介石深受感动,承诺王耀武,派杜聿明帅3个军团17万人驰援济南。王耀武只好重编74师,固守济南。

解放军方面,东有许世友、王建安的九纵、十三纵、淮海纵队,西有宋时轮的三纵、十纵、鲁中南纵队,南有新八纵、新十一纵、两广纵队,共有十四万大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城外工事纷纷被拔掉,最终把王耀武困在济南主城。

华野前委决定,9月16日开战,预计15至20天攻克济南。

1948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四),战役打响,歼灭国军10.4万人,19日,整编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济南西线指挥官吴化文阵前起义,23日,向内城发动总攻,王耀武拼死抵抗,第一次破城未成功,24日凌晨再次突击,突入内城。

已故的曾给王耀武坐过秘书的王昭建在《在王耀武指挥部的见闻》一书中是这样回忆的:

9月24日凌晨,王耀武命令提前开饭,然后把下属召集到大明湖畔的临时指挥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景区,标志:王耀武逃跑处),发表最后一次讲话。

他说,我们校官以上的军人,都有校长给的一把短剑,上面刻着“成功”和“成仁”二字,意在让我们作战时一定要死战,不成功便成仁,现在我们外无援兵,内有叛逆(吴化文起义),在十倍于我们的重兵下(其实,双方兵力差距不大),已经苦战了八天,尽到了军人的天职,无愧于心。
接着,他说,至此,我王耀武已经无“用武之地”,但我们不能“成仁”。第一,我们已经尽了天职;第二,这是内战,不同于抗日。假如我们自戕,必遭后人耻笑,因此,我奉劝大家,放下这已无用的武器,该投亲投亲,该投友投友,自求生路去吧,而我是黄埔三期学生,不能擅自投共,我将亲率军士,向北突围,以报校长栽培之恩!

谈话间,不少人失声痛哭,王耀武眼圈发红,大声说“大家冷静,哭是没用的”。


当日,华东野战军将“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大旗,插到了高耸的城头之上。

活捉王耀武

28日上午,寿光县公安局战士刘金光、刘玉民、张宗学三人在桥头盘查从济南战役漏网的国民党溃军,远远驶来的两辆胶轮大车引起他们的注意,车上5男2女,其中一人白头巾蒙头,棉被盖身,病恹恹的躺在车上,被拦下后,他们自称是从济南逃难出来的商人,但是口音不是济南人,战士们将他们送到了县机关,审讯干事王洪涛从他们身上搜出赤金元宝2个、银币11元、纸币6000元、通行证一张,盘问中几个人前言不搭后语,经过几番审问,白头巾蒙头的人终于承认“我就是王耀武”。

有意思的是,解放军共活捉了7名“王耀武”,原来,为了成功脱逃,王耀武事先安排多个体态、相貌差不多的部下,让他们被捉后自称“王耀武”,至于民间流传王耀武是因一张“便纸”而露馅,就有演义的成分了。

王耀武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改造时,曾有思想顾虑,毛主席让罗瑞卿转告他“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的。”1959年2月,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

特赦后的王耀武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后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与北京82中教师吴伯伦结婚,在后来的大运动中受到批斗,1968年病逝,享年64岁。1980年,统战部、全国政协为他和溥仪、廖耀湘补办了追悼会,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据王耀武警卫员回忆,1946年兼任山东省主席后,他曾对身边人说“我平生戎马倥偬,参加过的大小战斗以百次计,失败的次数不多,可今天,我们来到了山东老家打共产党,我看丢人的时候到了!”

济南战役后,美国人感叹“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济南战役是解放军第一次对中心城市的进攻,从此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1952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视察济南,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的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就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

《在王耀武指挥部的见闻》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第一、库尔斯克之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对决。

交战双方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共投入近270万兵力、8000余辆坦克、2000多架作战飞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双方共有600多辆坦克近距离拼杀。战役结果以苏军毁伤6000辆坦克、伤亡80万官兵的惨重代价击毁德军1500余辆坦克、毙伤俘德军官兵36万余人,彻底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第二、不列颠空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对决。

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共投入作战飞机6000余架,规模最大的一场激战双方几乎都是倾巢而出,数以千计的飞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捉对厮杀。最后结果是英国损失900余架作战飞机、伤亡14万军民、毁伤100多万幢建筑物的惨重代价取得击落击毁德军2400架战机挫败了德军迫使英国屈服的企图。

第三、马里亚纳之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决。

交战双方的美国和日本共投入包括21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作战舰艇1000余艘,作战飞机3000架。最后结果是美军以损失123架作战飞机、4艘军舰轻伤的微小代价击沉击伤日军6艘重型航空母舰、2艘油轮、600多架作战飞机的巨大战果。

第四、莱特湾海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对决。

交战双方的美国、英国和日本共投入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作战舰艇300余艘,总吨位超过200万吨。作战飞机达2000多架。整个日本海军几乎是倾巢而出,总吨位超过70万。战役结果是美英军以损失3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162架作战飞机和伤亡官兵3000人的代价击沉日本4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和全部作战飞机,整个日本海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第五、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与反登陆对决。

交战双方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盟国和纳粹德国共约400万人。其中盟军总兵力接近300万,拥有各型作战舰艇5300余艘、作战飞机1.37万架。战役结果是盟军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歼灭德军近40万人,毁伤俘德军作战飞机3500多架、坦克13000多辆、其他车辆2万余辆、火炮3000余门,成功登陆西欧大陆。


大将军威武K


我说一下对人类文明发明影响最大的经典对决,那就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波希战争,也就是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

那个时候的希腊是城邦制,一个城就是一个小国家,其中最大的,处于统治地位是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名字现在都耳熟的很了。

波斯则是一个奴隶制的大帝国,恩,波斯这个名字我们也不陌生。

波希战争共分三次入侵,第一次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拉松战役,在距离雅典四十公里的平原上,2.5万雅典重装步兵对阵5万波斯人,是重装步兵对阵骑兵的经典战役,结果波斯败。

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传信,因为极速跑了42.193公里,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而这亦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 马拉松会战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雅典军于马拉松战役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

波斯败了,波斯的新皇上薛西斯一世不服,发动了第二次入侵,号称百万大军,实际是25万大军,而这一次他们面对是希腊人30多个城邦结成了反波斯同盟,总共11万大军。

这一次最著名的是温泉关大战,希腊全军的总统帅为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斯巴达王率7000人在温泉关阻止了25万大军好几天,急的薛西斯三次从王座上站起来大吼,最后当地一个希奸指点条小路,使得波斯人从后面攻了上来,斯巴达王令大部队先走,只留下300卫队,最后斯巴达王与他的300精锐卫队全部战死,而波斯损失了2万人。

这一战,极大的鼓舞了希腊方的士气,打击了波斯人的信心。

再经萨拉米湾海战和普拉提亚战役,波斯彻底失败。

这一场战役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远远大于战役本身,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战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战争打破了疆域界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口水丁羊羽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登陆过程: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偷袭珍珠港

是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的军事事件,成为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海军在夏威夷珍珠港以及美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这次袭击把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龍叔小龍


正视历史,不忘国军抗战!

人类历史上经典对决~常德会战

1943年,中国军民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在正面战场上,国军一甩往日的颓势,在多个战场上展开了对日反攻,由战略退却转为“僵持对峙”,部分战场转为战略进攻。

1943年11月,为了挽回中缅边境战场上的劣势,牵制国军在缅甸边境地区的主力集结,日军也玩起了“围魏救赵”,1943年11月5日,日军纠集了3个师团5万余人,突破常德外围石门和桃源等防线,气势汹汹的杀向了湘西战略重镇常德。

国军74军王耀武将军率领74军2万将士,全面参与了常德外围及城池保卫战的重要指挥官,74军57师余程万中将师长,率领8000将士则承担常德城的正面防御。

1943年11月14日,常德外围所有防线被日军突破,常德城孤立的完全暴露在3万日军的包围圈中。

余程万师长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将麾下的3个团分别部署为,169团主要防御常德城的西面和城西南,城外西南小山包为支撑点阻击日军,170团镇守常德城北面及西北,171团固守常德城的东南和南面,东北为浩渺的洞庭湖,师长余程万率领师直属队500余人,固守国家银行,凭借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指挥城防的全局。

由于常德城以南德山制高点失守,57师唯一退路~阮江渡口被日军占领,57师真正的成为了背水一战的孤军。没有退路的57师官兵,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哀兵迎战,士气十分高涨,余程万部署完毕,亲自写下了报最高统帅的“绝命信”和给妻子的绝命信,然后亲自率领500直属队官兵,支援城西。

11月22日下午3时,镇守西面的169团率先接敌,面对数倍于我军,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军人抱定必死决心,英勇抗击日军,城西南的制高点7次易手,镇守制高点的169团1营浴血奋战,但是由于人数和装备方面的劣势,战至23日下午,除一连长一下8人撤至城内外,全营700余人全部殉国。

由于城外支撑点尽失,西城很快失守,1万多日军涌入常德西城。169团残余与师直属队官兵2000余人,与日军在常德西城展开了惨烈的巷战,57师官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残垣断壁,有效的杀伤日军,惨烈的巷战战至24日凌晨,日军死亡近2000人,但是日军始终没有前进一步。

由于西城失守,镇守城北的170团受到了内外夹击,170团长孙进贤亲自带领手下官兵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身上多处受伤,拒绝治疗仍然带领手下与敌激战。170团序列下一营长,身负7处伤口,仍然不下火线,最后壮烈殉国。

12月6日,日军第3师团的第6联队、第68联队和第234联队、第116师团的133联队,共计1.5万余日军,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攻入常德城内,这时,57师官兵只剩下了师长余程万一下400余人,但是这400余勇士,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在余程万带领下据守坚固的国家银行,继续与日军激战,战至7日深夜,师长余程万在众人劝说下、在余下的众将士拼死掩护下,成功渡过阮江,逃脱日军包围。至此,常德城失守,除师长余程万和一下120名官兵成功突围,57师8000将士全部阵亡。

事后统计,57师8000官兵,与3万日军激战了近20天,歼敌1.3万人,有效的迟滞了南进的日军主力,有力的支援了滇缅会战。

常德会战的8000勇士永垂不朽!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东义义


汉尼拔的“封神之战”——坎尼会战。

公元前216年,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入侵意大利,与罗马军队爆发大战。

汉尼拔为了彻底打败罗马军队,决定截断罗马人的粮食补给,直接攻打意大利南方的罗马粮仓坎尼城。

从军队的人数上来说,汉尼拔并不占优势。除了一直跟随自己作战的一万利比亚重装步兵之外,临时招募的两万高卢雇佣兵虽然非常勇猛,但是纪律性不强,大兵团作战极容易迅速溃败。从西班牙招募的数千步兵虽然战斗力不错,但是数量较少,难成气候。

汉尼拔此时要依靠的,是他数量较多的骑兵部队。两千西班牙重装骑兵骁勇善战,三千努米底亚轻骑兵和五千高卢骑兵,在数量上比罗马人有绝对优势。

再看罗马军团,数量上非常庞大。七个军团,六万重装步兵、八千轻装步兵、六千骑兵,共七万四千人,还有一万人驻守大营。


不过,在大战之前,罗马军团就有了很大的隐患。

除了骑兵数量不足之外,罗马军团在之前的战役中损失了大量的精锐,这一次临时拼凑的队伍,招募了大量的新兵,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另外,罗马军团的基本战术毫无变化,依然是大方阵进攻。罗马人的每一个方阵大概160人,此战10人一行,排成16列。方阵与方阵交错组成在一起。此次罗马军团布阵的时候,把步兵方阵分成了三条阵线,最前面的是青年士兵方阵,中间是壮年士兵方阵,最后是老兵方阵。6000骑兵分为两部分,两位指挥官瓦罗率领4000人在左侧,保卢斯率领2000人在右侧。

这种以重装步兵位置的方阵战术,并不适合平坦开阔的战场地形,不过指挥官之一的瓦罗坚持要在这里决战,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汉尼拔一开始就知道了罗马军团的战术,那就是以强大的重装步兵,从中央突破。如果和罗马人硬碰硬,是很难获胜的。

于是,汉尼拔把西班牙和高卢步兵放在最中央,整个阵线呈半圆形向外突出。3000名努米底亚骑兵部署在右翼,拖住瓦罗的4000名罗马骑兵。另外7000名西班牙和高卢骑兵,面对保卢斯的2000罗马骑兵,自然占据了优势。

此时正是8月,意大利炎热干燥,占据缓坡上风口的汉尼拔受影响不大,但是对面的罗马士兵,就必须面对被风卷起的漫天尘土,苦不堪言。


战斗一开始,罗马军团就依靠密集的步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一点点逼近汉尼拔大军。汉尼拔军中的高卢人,纪律性可没有这么好,各个上蹿下跳,大声呼喊,想要立刻冲上去拼杀。

步兵交战之后,双方前排士兵盾牌相抵,用短剑互相猛刺对方。后排的士兵使劲向前推挤,试图冲散敌人。这时候,罗马重装步兵方阵就发挥了作用,整齐稳定的冲击,让高卢士兵不得不步步后退……于是,汉尼拔大军的“凸”字形阵线,慢慢的变成了“凹”字形。

罗马步兵方阵也由整齐的整齐阵线,慢慢的变成了楔形,方阵的结构开始混乱。

与此同时,骑兵的交战也开始了。3000努米底亚骑兵面对4000罗马骑兵,毫不示弱,双方互不相让,战况激烈。

但是汉尼拔的7千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则轻易的打败了保卢斯的2000罗马骑兵。之后,这7000骑兵飞速的从罗马大军的后方绕了过去,直接来到战场另一边剩余4000罗马骑兵的身后。于是,前后夹击,罗马骑兵迅速被击溃。

此时,一个巨大的“U”型包围圈形成了。汉尼拔中军的高卢步兵也停止了退却,开始和两侧的士兵一起,挤压包围罗马士兵。

数万罗马士兵被包围,拥挤在了一起,他们接踵摩肩,一片混乱。随着7000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对罗马大军后方的包围,罗马军团彻底没有希望了。

几个小时的厮杀之后,罗马战死5万多人,被俘4000多人。指挥官瓦罗侥幸逃跑,而保卢斯却力战而死。部分逃亡的罗马士兵躲进了两座营垒,也很快被攻破了。

(汉尼拔)

此战,罗马军团损失了7万多人,其中包括2万人的俘虏。而汉尼拔这一方,仅阵亡了6千多人。

坎尼之战,成了西方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也成了汉尼拔的“封神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