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宣传推荐下自己的家乡,你会怎么描述家乡的人文地理饮食?

洪武二年1369


吉林不是最美的省,不是有钱的省,不是无与伦比的省,但是依旧有它的特色。

吉林市有松花湖,虽比不上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但是坐船畅游,沿岸观赏,也是风光秀丽。带上吃喝,在船上坐几小时,水面平静,没有波翻浪涌的刺激,只有一片平和。享受那份惬意,心情也会美美的。

有了水,自然要有山。吉林省有全国闻名的长白山,位于山顶的天池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长白山瀑布如一匹白练挂在半空,有着独特的美。

省会长春有著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年代久远,拍摄过多部优秀的影片。电影城早已对外开放,来这里可以领略电影艺术带来的美。

长春还有研制出第一辆国产红旗轿车的汽车厂————长春一汽。建厂至今,生产出多个品牌,多个系列,多个车型的大小车辆,是我国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和谐号、复兴号等多种车型早已经奔驰在铁路线上,运送着成千上万的旅客,为人们快捷出行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主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责无旁贷,紧紧跟上,为这个目标发挥自己的力量。

吉林省各地区有各自独特的小吃,也有较为出名的特色饮食。

如今入夏,烧烤占据了小吃的榜首位置。伊通烤鸽子,锡纸鹌鹑,锡纸猪蹄……喜欢喝酒的大多数都会来上几瓶白酒啤酒,撸串喝酒,享受之极。有报道指出,吃烧烤喝啤酒容易痛风,可还是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只要不是体质太敏感的,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本人就喜欢吃烧烤喝啤酒,一直没事。

觉得烧烤不过瘾,哥几个去酒馆点几个菜,也挺不错。小笨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都是东北名菜,在东三省肯定都能吃到,吉林当然也不例外。

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比如龙嘉堡白肉血肠,是长春周边人都知道的著名杀猪菜,味道不错。庆岭活鱼,味道鲜美,也是一个特色菜。大家来吉林可以品尝一下。

吃腻了不怕,有延吉的冷面,很好吃的。延边特有的辣白菜、打糕等等都是好东西,当然,去了延吉怎么能不尝尝狗肉呢?那可是别处吃不到的风味。

哎呀,想想就流口水,不说了,欢迎大家来吉林亲身体验。


禁街虎1


如果让你宣传推荐一下自己的家乡、你会怎样描述家乡人文地理饮食?我会这样描述:

木兰将军木兰庙,江城“双龙”波涛涛。

呼来黄鹤为我舞,“龟蛇”二将守江腰。

热干面、三鲜湯,

绿豆圆子,蒸肉香。

鱼米之乡美食多,

满桌佳肴任君偿。


昆仑之柏瞧历史


赣南——客家人的大本营  

提起客家,不能不涉及赣南。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其“客家人”占总人口比例之大,绝对的人数之多,历史之悠久和活动之频繁,自非闽西和粤东可比。赣南现辖2市16县,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68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第四次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最近一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一块生活的土壤,一个可以繁衍生息的空间,如同物理学上的“总量平衡”定律。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  

赣南客家人的另一个共有的突出特点是心理上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曾多有称道。苏轼曾以“亢志厉节”概括,李太初用“劲健尚义”赞叹;而文天祥则形容得更为深刻具体:“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义动。”赣南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英才,他们是赣南客家人的代表,赣南客家人的骄傲。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肖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的瑞金以及周边几个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因此,赣州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于都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州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将军县”。  

赣州籍开国将军名录:  

上将(3位):  

陈奇涵 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萧 华 兴国县人,总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赖传珠 赣县人,北京军区政委,沈阳军区第二政委。  

中将(10位):  

邝任农,寻邬县人,空军副司令员兼民航总局局长。  

朱 明,兴国县人,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通信兵政委。  

刘浩天,宁都县人,军事科学院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委、司令员。  

邱会作,兴国县人,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黄志勇,崇义县人,工程兵、装甲兵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康志强,兴国县人,海军北海舰队政委,海军副政委。  

温玉成,兴国县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曾思玉,信丰县人,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  

谢有法,兴国县人,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委。  

廖容标,赣县人,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少将(119位):  

丁 盛,于都县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丁荣昌,于都县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  

马泽迎,兴国县人,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王 屏,兴国县人,装甲兵副政委。  

毛会义,兴国县人,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方 槐,于都县人,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邓经纬,兴国县人,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叶运高,兴国县人,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政委。  

叶荫庭,于都县人,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卢文新,宁都县人,湖南省军区副政委、政委。  

吕黎平,兴国县人,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朱耀华,瑞金县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伍生荣,石城县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  

刘 涌,兴国县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刘大煜,赣县人,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刘友光,于都县人,第二炮兵副政委。  

刘玉堂,兴国县人,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  

刘世洪,兴国县人,湖南省军区政委。  

刘锦平,瑞金县人,广州军区空军政委。  

刘耀宗,兴国县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江拥辉,瑞金县人,沈阳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  

江学彬,兴国县人,海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政委。  

兴 中,崇义县人,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校长。  

许 ),宁都县人,第63军副军长、第67军副军长。  

孙文采,瑞金县人,辽宁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严庆堤,瑞金县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巫金锋,南康县人,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  

李士才,兴国县人,广州军区工程兵政委,广西军区第二政委。  

李长暐,信丰县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  

李呈瑞,兴国县人,海军航空兵政委。  

李佐玉,兴国县人,山西省军区副政委。  

李良汉,兴国县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委。  

李致远,于都县人,河北省军区副政委。  

杨 力,瑞金县人,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杨 卓,兴国县人,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第一政委。  

杨汉林,兴国县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杨思禄,于都县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杨俊生,瑞金县人,第二炮兵司令员,旅大警备区第一政委。  

吴保山,赣县人,总参谋部三部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  

何家产,上犹县人,新疆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  

邱先通,兴国县人,辽宁省军区副政委。  

邱会魁,兴国县人,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  

余光茂,崇义县人,安微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邹 衍,兴国县人,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  

张 雄,瑞金县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 

张光华,宁都县人,解放军步兵学校干部部部长。  

张英辉,兴国县人,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张耀祠,于都县人,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陈 力,宁都县人,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主任,铁道兵学院副院长。  

陈 熙,兴国县人,空军学院第一副院长,空军学院政委。  

陈士法,会昌县人,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陈坊仁,兴国县人,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陈远波,兴国县人,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政委。  

陈美福,兴国县人,沈阳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后勤部副部长。  

欧阳平,兴国县人,成都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  

罗有荣,宁都县人,武警部队湖北总队第二政委。  

罗亦经,赣县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河南省军区副政委。  

周 彬,兴国县人,空军卫生部政委。  

郑三生,石城县人,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郑旭煜,瑞金县人,河北省军区副政委。  

钟 辉,瑞金县人,炮兵副司令员、副政委。  

钟人仿,兴国县人,装甲兵参谋长、副司令员。  

钟元辉,上犹县人,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钟文法,兴国县人,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副政委。  

钟生溢,兴国县人,河南省军区副政委,湖北省军区副政委。  

钟发生,瑞金县人,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钟发宗,兴国县人,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钟贤文,于都县人,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钟国楚,兴国县人,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  

钟炳昌,兴国县人,第66军政委。  

钟辉琨,宁都县人,华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段德彰,于都县人,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  

袁 渊,南康县人,第2高级步兵学校代校长,政治学院教育长。  

徐光华,赣县人,总参谋部三部六局政委,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黄 萍,大余县人,解放军通信兵学院院长,总参通信部副主任。  

黄文明,兴国县人,解放军工程兵副政委,通信兵政委。  

黄玉昆,兴国县人,总政治部副主任。  

黄有凤,兴国县人,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  

黄作珍,宁都县人,北京卫戍区政委。  

黄径琛,宁都县人,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黄经耀,于都县人,宁夏军区司令员。  

黄思沛,宁都县人,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黄振棠,上犹县人,第6军17师政委。  

黄朝天,兴国县人,辽宁省军区副政委,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曹丹辉,南康县人,高级军事学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  

曹光琳,南康县人,高级步兵学校副政委、政委。  

曹传赞,南康县人,解放军军事体育学院政委。  

曹德连,南康县人,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吉林省军区政委。  

龚兴贵,兴国县人,第二炮兵第51基地政委。  

康 林,于都县人,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梁玉振,宁都县人,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  

梁达三,瑞金县人,华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  

彭寿生,信丰县人,第66军副军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童国贵,信丰县人,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温先星,石城县人,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游好扬,赣县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曾 征,寻邬县人,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兼西宁警备区司令员。  

曾 美,兴国县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政委。  

曾凡有,宁都县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基地政委。  

曾庆良,于都县人,总参谋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主任。  

曾克林,兴国县人,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曾昭墟,兴国县人,第20军副军长、副军长兼参谋长。  

曾保堂,信丰县人,山西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曾新泮,兴国县人,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曾雍雅,于都县人,西藏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谢 良,兴国县人,炮兵学院政委,炮兵副政委。  

谢 明,于都县人,军政大学副政委,政治学院副政委。  

谢正浩,于都县人,东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  

谢立全,兴国县人,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  

谢国仪,兴国县人,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谢振华,崇义县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政委。  

谢家祥,瑞金县人,第54军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  

谢镗忠,赣县人,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  

赖达元,石城县人,解放军雷达兵政委。  

雷永通,兴国县人,海军军事学院副政委,海军学院政委。  

廖昌金,上犹县人,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  

廖冠贤,宁都县人,南京军区空军政委,武汉军区空军政委。  

魏洪亮,兴国县人,中南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赣南客家


《自由体诗》

——(古郴州)

邑乃林邑名郴州,路远山避匿山沟。

当时地小居人少,裕后街里望到头。

——(郴州小食)

栖凤渡口鱼粉妙,坛子肉为赵云劳。

雲雾岭上狗脑贡,皇帝品来妃子笑。

——(今日郴州)

南城北城尽高楼,商场群立似九洲。

星落广连天宇外,一条江水山海流。

——(今日的郴州小吃)

引来无数泊来品,南北吃食俱有名。

北京烤鸭长期住,广州荔枝鲜正新。



如若天风


1.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2.高山流水,山水相依。

3.乡间小道,回味无穷。

4.特产黑猪,肉质鲜美。

5.糯米香粽,馅多爽口。

6.多彩服饰,体验不同。

7.民族多姿,欢迎来访。


师叔依旧


我的家乡达州市在四川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是中国“汉阙之乡”和“苎麻之乡”,是全省重要的天然气、煤电、化工基地,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是四川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川东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合部的商贸中心。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在达州最出名的恐怕要数达州渠县的汉阙文化了。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而达州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而达州亘古以来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除了成都以外,居各地市州之首。但时至今日,她仍象一个蓬头垢面、破衣烂裙的美女,或者说是掩藏在密林深涧的幽兰,不为世人所知。达州也是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宜人的地方。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AA级旅游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精彩纷呈。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堪与“三星堆”媲美,开发潜力极大;渠县汉阙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万源八台山、花萼山雄奇壮丽,幽深高远,有“川东峨眉”之美称;宣汉百里峡,风光秀丽,曲折幽深,不是三峡胜似三峡;大竹五峰山竹海绵连万余亩,相传为“天下竹林之根”。以及宣汉的百里峡、达县的真佛山、万源的八台山、渠县龙潭、石桥古镇、凤凰山、张爱萍故居(神剑园)、铁山森林公园、宣汉七里溶洞、罗家坝遗址、普光气田、大竹百岛湖、莲花湖、大竹清河古镇、三汇古镇、罗江仙女洞、开江温泉等这些都为达州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大的促进了达州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达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38个少数民族成分,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和回族,主要分布在通川区、大竹县。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唱山歌、摆手舞、土家刺绣还有哭嫁都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而回族则以服饰文化著称。土家族姑娘承历史相当的悠久,形成了以汉阙为代表的文化形式,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在当今的文化交流中也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达州的宗教主要以佛教、道教以及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为主,其他的教也有一些发展,但不是主流信仰。除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之外信仰人数都比较少。但是达州的宗教发展也是很好的,达州在2012年1月召开的宗教交流会也是取得了成功。达县真佛山庙群是集“佛教、儒教、道教”合一的宗教胜地。这些宗教胜地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达州儿女乐观上进,豁达开朗,能歌善舞,每逢五谷丰登,佳节喜庆之时,人们便会扎起彩亭,打起锣鼓,吹着心爱的唢呐、、、、、、、浓郁的巴渠民俗民风,让达州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别具一番魅力。

刘氏竹编是一种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目前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九登高,大竹竹唢也是地区别具一格的风景线。中国气都,巴人故里。要说达州,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流传于达州市宣汉县境内,它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据传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特色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生动而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宣汉土家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巴渠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当然达州地区的民俗民风远远不止如此,更多的风景等着我们的发现。作为中国气都,在经济贡献方面达州也是当仁不让,作为川东地区的经济主导力量,达州在经济方面为四川也是带来了相当大的助力。达州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努力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目前,达州已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已有天然气、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培育了达钢集团、华蓥电力、达竹煤电、华川汽车、川东电缆、川环橡胶、地奥天府、美好塑业、智鹏麻业、金桥麻业等一批优势企业。达州农业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由于地处川东平原,水土资源丰富,光热也较为充足,所以达州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增值潜力很大,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生产基地,灯影牛肉、巴山雀舌、东汉醪糟、大竹苎麻、渠县黄花、开江银杏和油橄榄等享誉巴蜀内外,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气都,巴人故里。要说达州,还有太多太多。这些是我对达州人文地理的概括。欢迎大家来达州。


孔冬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它写的就是我的家乡-武威,一座位于甘肃省的城市,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武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文化排名甘肃第一、西北第四、全国第58位的历史文化名城。尽管武威的城市规模不大,但一个城市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大小和行政级别。

武威能成"名邑",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风采,有着一些家喻户晓名满天下的东西。比如武威的两大镇城之宝,铜奔马和西夏碑。前者是世人皆知的中国旅游标志,后者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稀世珍宝。前者是汉武帝耀武扬威、弛逞疆场、让中国第一次显赫于世的象征,后者是一个大夏民族在马背上打了天下、创始文字的活的见证。还有开凿于北凉的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所有石窟的鼻祖,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所用的能工巧匠就是从凉州的姑藏迁去的。还有彰显西藏回归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中国第三大孔庙--文庙;佛教传入中原的中转消化站--罗什寺。再次次一些的,如武威的葡萄,民勤的沙米,古浪的发菜,天祝雪域高原的白牦牛,也是颇具声名的。这些东西也许并不一定就能代表武威这个城市,武威也并不只有这些东西,只不过它们最为脍炙人口罢了。

说起文化,仅武威人自己创造的文化,自己培育的文人就令国人惊叹。独具一格、上承建安、下启隋唐的"五凉文化"是武威人创造的;五言诗的先河是凉州北朝诗人阴铿先开的;唐玄宗、杨贵妃亲自教习的宫廷舞《霓裳羽衣舞》--西凉伎乐,是武威人所创的;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唐代大历十大才子之一的李益是武威籍的;千载不衰、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狮子舞是武威产的;西方佛教文化是经武威消化而传向内地的;何况,武威还是全国保存西夏文物最多的地方之一。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武威除和西安距离最近关系最为密切外,随着古都的东移,武威越来越成为远离中央政权和正统中心的边城。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再强有力的政权,往往也鞭长莫及。除了中原地区的城市季风,其余古都,不管什么风向,刮到这里也会变成强弩之末。何况武威的自然地理山水风光也不一样。雪域高原,祁连冰川,黄土大山,森林草原,河西绿洲,大漠瀚海、峻岭险峰,天马骆驼,胡杨红柳,无不与中原南国大相异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武威城尽显了千姿百态的西部风貌。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和谐相处,文明共建,还成了历史上西藏归顺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这又为原本异彩纷呈的武威城,平添了风情万种。

武威也是个旅游圣地,欢迎大家来武威感受一座古老城市的万种风情!









坤仲之笔



兰州,简称“兰”或“皋”,是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 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90后的白小白


楚国故地荆州

荆州古城,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座名胜古迹,有东南西北4个老城门门以及一个新南门,城内有玄妙观、关帝庙及铁女寺等。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作为楚文化的发源中心之一,荆州古城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的有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等。荆州古城历史悠久,不仅有刘禹锡、李白、张九龄等人写诗称赞,更有荆江麻鸭、雪里藏凤、鱼糕的特产令人念念不忘。









迟到的名人


山不似那座山,水不似那道水。鸡鸣狗叫,蛙声十里田园风光己远去。城里除了人多车多,还有让人烦的事天天发生。昔日风光已远去,人伦文化也在消逝。我可怜的家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