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出自同一源头,既然绘画需要写生,为何感觉书法不需要写生呢?

影影圈圈


所谓书画同源,在于书法以毛笔和点画为本,而中国的水墨画,仍是以毛笔和点画为本;同时笔意和气韵基本同一,岂不是同源?绘画以实体为据,所以一般要写生。不看山水人物,作画岂不是异想天开?书法同样有写生。没有对应的汉文字,那不是臆造?两者只不过是写生的对象不尽相同罢了。不过一般感觉不到写字为写生。书法与绘画写生,一般来讲主要是初入道者。当然绘画写生时间相对会长些,甚至一輩子。








一叶小舟82704


书画同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老缶以草篆入画,林散之草书化用水墨,皆为活学活用之典范。

丹青传神,翰逸神飞。神即神采,线条的力度与张力;布局的构思与奇想。

一语以蔽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春池洗砚


关于书画同源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中国画在实践上确实一步步是在“书画相融”的。

你的问题出于既然书法绘画是一个思维体系,为什么画画要写生,而“书法为什么不写生”?

  • 郑板桥意临《兰亭序》


其实,书法的“写生”比绘画还要严格,这就是书法临摹。

临摹就相当于绘画的写生了。可能你无法接受这个说法。

因为绘画也有临摹,那么,绘画的临摹也可以等同于写生吗?

这个问题啊,我们不能光看形式,要看本质。

绘画写生确实是面对“陌生”,是把不是绘画的,变成绘画作品。

而书法临摹是把古人的书法依样画葫芦模仿出来,这似乎跟写生不是一回事。

但是,我们的书法这种艺术,本来就不存在自然书法的问题。

  • 书法临摹要以“四法三笔”为基础,那么,几乎就是,在“写生”了。因为起笔行笔收笔接笔已经与绘画写生没有什么区别了。书法中的笔势、笔意,都具有绘画的意味


书法也是相对固定的内容模式。比如说《张迁碑》有《张迁碑》的内容,《多宝塔》有《多宝塔》的内容。我们不能创造一个《多宝塔》也不能创造一个《张迁碑》。我们只能按照古人的书法学习。就这一点来说,就有点像“写生”了。

比如,我们写生的时候,一般是不能创造一个风景或者人物的,这叫写生。如果是创造一个风景或者人物,这就叫创作了。

例如毕加索画人物就不可能画一个“写实”的人物,他的人物画也是写生出来的。但是,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写生”的观念。像毕加索那样“写生”,哪里还有“生”可言?



  • 毕加索给女友朵拉·玛尔画的写生像,上图是画像这是照片

无独有偶,中国人学习书法,也可以在临摹的时候“创作”,这叫做“意临”。

那么,画画的临摹是不是就不能叫“写生”了?我看也不完全。

陈丹青的一些绘画作品,也证明了临摹不一定都不能叫做“写生”。

例如,他在好几年前,画了一批以“画册”为内容的油画写生。

这些画册上都是油画,那么,我们要问一下,陈丹青画的画册,是不是书?把一本书画出了,这是写生还是临摹?



  • 陈丹青的《静物写生》的画册都是绘画,这是临摹还是写生

关于书法学习,我不想去说“心追手摹”是不是写生,也不说书法家也会观察事物万象,融入书法创作,是不是写生了。我就说说临摹字帖,为什么是书法的“写生”。

我们在临摹书法的时候,其实是临和摹两种方法。

真正的不属于“写生”的,应该是“摹”这种书法学习方法。

而我们学习书法临和摹的方法都会用的,只不过,“摹”这种方法是最初的学习方法。

而比较高级的书法学习方法是“临”这种方法。

临和摹这两种方法,其实有巨大的差别。“摹”真的可以用依葫芦画瓢来形容。



但是“临”,你就是想达到“依葫芦画瓢”的效果都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有人说临书法没有绝对像的,而“摹”是有绝对像的可能性的。这就两种方法巨大的差异。

千里马在头条一直在谈“四法三笔”这个书法学习方法。

所谓的“四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接笔”之法。前面三个“起笔、行笔、收笔”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有不熟悉的地方,肯定就是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把这三个用笔当做书法之“法”来研究。

唯一大家不熟悉的,就是这个“接笔”的概念了。

恰恰是“接笔”这个概念,完全证明了书法学习是可以像画画写生那样学习书法的。

那我就具体说说什么是书法的“接笔”。

书法的一个笔画必须是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来完成的,这个大家没有什么含糊的。


但是,接下来的一个笔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要注意到就是如何“接笔”,即:如果准确按照字帖的字法结构,把这一笔写准确。

具体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这个笔画要“像”。这一点大家基本都懂。

但是,“接笔”的核心是第二个问题:与上一个笔画的位置关系要合理准确,这是我们很多书法家没有注意,也没有认真弄懂的地方。

书法非常精细和微妙的地方,就在于“接笔”是不是很准确。

同时,一个字要好几个笔画,每一个笔画我们是不是都注意接笔问题了呢?

这关系到我们临摹的精确性和对书法神韵的理解。


  • 书画融合

如果我们把“接笔”看作是用绘画的思维学习书法,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方法,从科学原理和艺术方法论上,真正实现了书法和绘画方法的统一性,也完全证明了学习书法与学习绘画是一回事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学习书法的“接笔”方法,与绘画写生的方法也完全是一致的。

我自从发现“四法三笔”以后,我认为,我们学习书法完全与学习绘画一样。学习书法临摹的过程,也完全可以像学习绘画的临摹、写生、创作的过程一样了。

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书法与绘画的写生没有任何关系,恰恰相反,书法的临摹方法如果按照“四法三笔”的思维学习,完全与学习绘画是一样的。

所以,书法临摹也可以看作是像绘画的写生。

最后,简单说说“三笔”。三笔是学习书法检验我们临摹对不对的方法,主要看“笔法、笔意、笔势”对不对。如果你临摹字帖觉得有问题,那你就通过检验你写的笔画或者一个字的“笔法、笔意、笔势”怎么样。无论那一“笔”有问题肯定临摹不对。同时。我们初学书法也好还是书法有成也好,我们的书法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任何一个环境都会出问题的。所以,我们临摹字帖,就要对“四法三笔”格外留意才会学得更精彩。


千千千里马


书法讲运笔,绘画讲意境。

两者下笔时,同时讲究一笔一画的神韵,就像习武之人练武时的一招一式中的运气,一进一退时的力道。运气、力道的缓急要掌控好,轻重要拿捏好,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手足并用,心神合一。这样,练出的功夫连贯性强,运气的节奏比较严谨。天衣无缝,密不透风,让对方无懈可击,找不到见缝扎针的机会。

行内人士都知道.:“书是无形画,画是有形书”。书与画原本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说,书画同源,无可厚非。

古人创造象形字时,每个字都像一幅美妙的简笔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书与画的神韵上,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要说绘画有写生,书法没有写生之说,那不过是一般人在字面上的理解不同罢了。

绘画写生是认真细观观察景、物的形态,做到胸有成竹时,再下笔描慕、临慕;而书法写生(其实叫练笔),就是描红、临帖。

不管绘画,还是书法,如果能够练到出神入画,维妙维肖,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作品就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名垂史册了。

因此,绘画写生,书法临帖都是打好坚实基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前期铺垫做好的话,只要勤学苦练,机会对有准备的人来说,永远是成功的!











生命河欢迎您


其实很简单,因为没有可写的,但严格来说书法也有写生,当然不是指临摹是真正的写生。

第一书画同源

首先还是要说一说书画同源,是指绘画和书法源于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不是同样,当然由于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确有很多相同之中,再细细说来大致有三方面

书画同"形"源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strong>

书画同"神"源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书画同"心"源

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艺术价值 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

就是最早提出须知书画本来同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强调的也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所以说,书画同源并不是书画相同。

第二写生和书法的含义

既然是写生的问题,那么至少要写生的定义,写生作为汉语词汇,有四个解释

一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

二指以写生手法所作的画;•三指犹写照;四指写出生意。指把对象写活。

问题中的写生应该是指第一个,所以答案也很简单,现实中并没有书法写生的对象,另外,书法也不是绘画。

对于书法的定义,顾名思义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开始由于汉字丰富特殊的造字方法,汉字的构造方法来源于“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正因为汉字具有构造复杂,风格多样的特点,才使之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的基本要素。汉字另一个特征是其表义性,即文字的基本功能——单个汉字有单个汉字的含义,语句文章都有更丰富的表述能力。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其实就对书法赞美的词来说,无论是什么艺术,至少书法不是绘画。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来,书法的艺术本质是:具有时间顺序、具有丰富表现能力的线条的抽象、具象双重艺术,是中国因汉字才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第三书法有写生

书法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也是自成体系的艺术,无论学习还是创作,都有自己成熟的方法和章法,所以也肯定有写生,而且是更高级的写实生。

当然临摹不是写生,临摹有两部分:描摹,方法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还有临写,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中国画也有此学习方法,所以是与写生两种概念。

对于学书法的应该不会不知道这几个书法轶事

一王羲之与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二张旭与公孙大娘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中记载的:"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尝于邺县见云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

三颜真卿与怀素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得之矣!’

张旭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而悟,观担夫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而悟;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观飞鸟入林、惊蛇出草而悟,这种写生不是简单的抄写,更是系列自然景观中,体会出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

道法自然,书法之妙,更是最高级的写生。




红梅工笔佛画


书画同源千真万确。我国史料记录之早期,有伏羲画八卦和仓颉造字两说。为了记事记言传理传教,八卦与文字共同起着伟大作用。然而,它们的起源都是源于对大自然(大千世界)的观察与描绘(写生)。只是在后来的各自发展和变化中,有了不同的取像理念,渐渐分支,且越来越发区别。

绘画,总得来说是描写客观事物形象。特别是写实画派,要真实地再现物形物像,连其质感都要求真。这就必须了解真实的物象,通过对其写生,增加作者的感性认识和印象记忆。即便是中国画的追求似与不似之妙,也必须神似形近于所表现之对象。这也得通过写生的途径,领会和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和神韵。

书法则不同。它的演变与发展,越来越趋于抽象化和简化,借以达到方便使用,加速通行和交流。因为书法的这一“兼职作用”,使得书法的美逐渐减少甚至脱离了物象的具象美。更多的转变成文字的语言美和字型和分布的意象美。

既然,书法已经不再象画画那样具象了,其创作也就不用依靠对物象和具象的把握来实现了,所以也就不用象画画一样再去写生某一物象了。

不过,另要说明的是,书法其实并没有丢掉写生,而是改变了方式方法。变得更复杂、更深奥了!比如:一定要临范本之帖,这就是写生,是对以优秀之字为形象的描绘。又比如:多读帖,多领会,多读书,多到大自然里感应天地造化,以及顿悟情境、趣味、神韵和风采。这是更高级的无形的写生!






宋凤洲书法艺术


书法也有写生。只不过书法中的写生不叫写生,书法中的写生和绘画中的写生同中有异而已。相同的是都是对着对象绘写,不同的是,一个对着实物一个对着字帖或反字。

绘画的写生还有一个意思是一种画种。简单来说,书法中的临摹就等同于绘画中的写生。

书法的临摹是对着字帖学习,和绘画的写生的目的也是同中有异。都是培养自己的技法能力,方法技法和造型元素。不同的是书法有丰富字形的问题,而绘画则是掌握实物造型的规律。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创作服务。写生的目的也就是锻炼自己的造型能力,书法的临摹同意有为自己的创作积累技法和素材的目的,就是前面说的书法的“法”和美观规范的字形。

就观察方法来说,都有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还有就是得神方面也是相同的。总体上来说都是都需要观察对象的精气神。

在书法的整体观察指的就是对字形结构和作品章法方面的观察。局部的观察可以说是对点画细节或偏旁部首的观察。

这都是学习艺术或者说绘画、书法的所必须具备的功夫。


翰墨书道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书画同源,个人粗浅的理解是,书法,绘画,关系是相铺相成的

书法,国画,来自同一本源,如国画山水,取材于大自然万物生灵

国画创作,其国画的笔墨,线条力透纸背的气势,离不开书法线条的韵律,节奏的墨韵的美感

国画创作,书法的创作,都追求形神兼备,追求神韵,意境的内在精神

个人斗胆一说,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题画诗中,充分表现了书画同源的重要性

题画诗,集绘画,书法,诗歌为一体的绘画艺术,追求国画意境,同时画中留白处题诗,不仅仅构成画面整体的骨架,节奏,还起到感叹画面意境的作用,题画诗,要求画家在绘画,书法方面同时具备很高的造诣和修养

在国画留白处题款,要求画家书法精妙,诗文优美,达到书画同源的境界

画国画,追求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愿,但是画国画山水,同时也来源于大自然万物生灵,写生是必然的创作道路

但是书法,个人斗胆一说,不仅仅是国画的根基,同时还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学习书法,初级阶段是临帖,不停地临帖,学习古人写书法的章法,结构,感受古人写书法运笔的节奏,韵律,表达的神韵

学习书法,不临帖,如同学习油画,不写生,只对着照片创作,或者闭关创作一样危险

学习书法不临帖,学习油画不写生,永无出头之日。


西方美术史上的传统古典写实油画,是学习油画的传统根基

中国美术史上的国画,古人的经典国画,如山水画,是学习国画的传统

而古人的经典书法作品,如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张旭的书法作品,是学习书法的传统

个人斗胆一说,学习任意一个艺术门类,都不能丢失传统,都应该先从传统的根基学起,然后再发扬,创新

学习油画,国画,必须外出写生,采风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学习书法,闭关练习临帖就足够了,不需要采风,学习书法,同样需要采风,旅游,西安碑林,值得一去,学习古人的笔法,精髓。


学习书法,临摹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都很熟练之后,如果想成书法大家,必须提升为创作的境界

国画,油画的创作,取材于生活,大自然万物,然后上升为艺术高于生活的境界

个人斗胆一说,其书法的创作,同样来源于生活,书法家自身对生活,对大自然万物,对现实的感悟,产生内心的触动,产生书写欲望,力透纸背,跃然纸上

学习油画,国画,止于临摹,模仿,那么就会止步于匠人

学习书法,如果同样止于临帖,那同样会止步于匠人,难成书法大家。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艺术狂人2


书是无形画,画是有形书。书画同源,本来讲的是最初人类创造文字的时候,其构型既可以说是画,也可以说是书,书和画还没有明确的分野。

而后书法不断地通过抽象概念去简化,而绘画技巧也日渐丰富,从此书法走向纯粹抽象,而绘画走向形象。但由于使用的工具一样,内在的哲学思想一致,所以用笔上有通性,审美上也有通性,所以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说是“书画同源”。

至于说绘画有写生,是因为它需要表达物象来体现人的思想精神和审美情趣,而书法已经变为抽象化的符号构型,它的造型已经可以脱离物象的范畴而直接思想,进行概念化的创作。

但无论是从自然吸收营养,还是从古碑帖吸收营养,都是合理的。并非说书法就完全没有写生,而是对于书法来说,写生变得更加精神化,而非具体地临摹物象。

古有观白鹅凫水而悟书法的书圣王羲之,有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触发灵感的草书大家张旭,有种万棵芭蕉取叶作书的怀素上人,其实都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营养以应用于书法的实践中去的范例。这就是书法的写生,只不过它是提取意象,吸收精神的做法,而非照本宣科。

书法的写生实际上在于直领神会,不必形传。反过来说,绘画虽然写生,可是不同水平的人处理方式也全然不同。初学者可能写生时候讲究仔细描绘实景,还原自然景观,但学的久一点的可能会选择性的取舍和改变,至于大家高手可能在现场只记录其意象和想法。真正的写生,是取意遗形,得意忘言,仍然是不可以言传的。

如果能够真正地体会书画同源的道理,那么既可以由书入画,也可以由画入书。由书入画,画则骨气铮铮,由画入书,书则变态多姿,书画既在各自的方向探索着,也同时互相补充裨益,融合在一起,其内涵是无法分割的。


鱼生文化杂谈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的关系密切,二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既然它们出自同一源头,为什么绘画需要写实,而感觉书法不需要写生呢?

我们先来浅谈一下同一源头,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从文明产生的时候,最初人类记事的方式便是以图记事,后来演变成图画文字,这些文字除包括象形和指事俩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神奇的书法艺术。文字先祖的图画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的中国绘画艺术基石。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的造型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而中国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处处都透露出书法的情感之美。“以形写神”、“以貌取神”表现的造型艺术,也体现在书法的神韵上。所以说要这绘画和书法上都取得成就,都要去写生。

绘画的写生表现对任何事物的塑造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对写生对象想可谓是琳琅满目,本身世界任何物体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去表现,这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书法写生虽然也是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但在写生对象上就狭义抽象多了,故而在表现手法上比起绘画来就显得单调多了,在视觉表达上不想绘画那样丰富。

因此,书画同源,绘画要多去写生,而书法在写生上就少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