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股上市券商幾十家,頭部券商優勢越發明顯,其他小型券商未來如何實現生存發展?

A股小蜜蜂


A股市場目前已經有43家證券公司成功上市,其中就有12家大型券商已經上市,還有一些是小券商,地方性券商;從目前證券行業來看確實是頭部券商優勢越發明顯的現象,而小券商是到了瓶頸時代,這就是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

根據2018年證券行業務的評級來看,國內12家評級為AAA級,分別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中金公司、廣發證券、平安證券、東方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等,往往在評級越高的基本都是屬於國內大型券商,市場佔比份額在證券行業務比較大,業務量,客戶數量,資產、網點等具有很大優勢。

現在的券商行業頭部券商在不斷的搞擴張,同時也是在搞收購,類型有些小券商的業務開展困難,像那些保薦業務,IPO業務,承銷業務等很多小券商一年都接不了一旦,都是靠發展經紀業務;一家小證券公司如果單純的發展經紀業務是很難賺大錢的,真正證券公司賺大頭的是IPO業務和自營業務,經紀業務是隻能維持公司營業費用。

從以上對於當前證券行業務的分析,未來小券商如何實現生存發展?

根據我對於證券行業當前的分析,我認為未來小券商想要實現生存發展只有兩條路:

其一:就是把大腿,主動性把資金打包賣出去,或者被其他大型券商看好資產,打包買過來,截止大券商券商的優勢來為自己實現生存發展。

其二:自助創新,轉型發展其他新興業務;類似現在很多券商公司為了生存不斷的代理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來創收,目的就是尋求發展;但是小券商以後想要自助創新比較困難,因為募資很困難,受到資金限制想要擴張業務有限。

現在很多行業都是這樣,頭部企業越來越壯大,那些中小企業生產很困難,實現“大吃小,小吃了”的模式,想要生存要麼抱大腿,要麼就是自主創新增加創收,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這樣,不是單純的就是證券行業才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個人關於證券行業的分析以及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老金財經


目前A股當中有43家券商股,其中總市值超過1000億的就有九家,而這些就是券商板塊的頭部股票。

而其他34家券商股的總市值遠遠落後於這九家市值之和,同樣在盈利能力方面,這34家也遠遠不及這九家頭部股票。

目前A股對於券商的估值相對來說也會考慮其總市值,一般情況下小券商的估值相對來說較高,特別是近兩年小券商上市的比較多,很多股份還沒有上市流通,屬於限售階段,所以流通的市值就更少了。而大型券商估值相對來說較低,這主要是受資金影響引起的。

目前A股當中的券商股流通市值小於兩百億的就有10家,那麼未來這些小券商的發展方向主要在哪裡呢?

增加網點

雖然說現在線下開戶的比例越來越少,但是面對頭部券商營業部遍佈各地的優勢,小券商也在搶佔地盤,畢竟現在線上招攬客戶開戶有一定的限制。

相對來說增加網點的成本主要是員工成本和經營場所成本,只要增加網點之後幾年能夠盈虧平衡,大部分券商公司都是願意的。

並且我們看到近幾年券商營業網點,控制成本的效率越來越高,未來更有可能會出現新的管理模式。

線上開戶

目前來說線上開戶主要集中在一些,有頭部金融軟件業務的券商當中,未來這些券商將迎來新的機遇,因為大部分年輕人都比較喜歡這種線上開戶方式。

但是線上開戶相對來說佣金彈性較小,客戶穩定性比較差,並且由於服務對口性不強,客戶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差。

融資融券業務

融資融券是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尤其是2019年之後融資融券的額度不斷放寬,未來如果能夠繼續放寬,將對券商的營業利潤有一定的加成。

保薦業務

保薦業務也是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是總體來說現在保薦業務主要是被一些頭部券商所掌握。

綜合來說,由於小型券商體量較小,並且上市之後可以直接融資,相對來說後期的發展依然是值得期待的。反觀一些沒有上市的小型券商未來的發展,大概率將會遇到一定的瓶頸。


盤手梁勇


頭部券商淨資產是尾部券商100倍

頭部券商和小券商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8年,4家券商淨資產過千億,分別是中信,國泰君安,海通,華泰。

但是20名開外就不足200億淨資產了。

尾部券商淨資產只有頭部的百分之一,只有十幾億……

這還是排名前100名的,要知道A股還不止這麼多券商。

由此可見,差距是有多大。

尾部券商該何去何從?

說實話,這兩年上升最快的就是東方財富證券,靠的是什麼?流量,互聯網引流。這是東財多年積累的客戶的變現。而那些淨資產只有十來億的小券商,如何生存呢?

要知道,未來年輕人開戶,大概率是會選擇網上開戶的,如果你沒有互聯網入口,那會死的很慘。而頭部券商之所以還把持著江湖地位,一方面是老客戶,存量客戶優勢,另一方面,捨得在流量方面砸錢,比如海通,在互聯網引流方面可以說是不亞於東財,非常激進。

一方面,經濟業務越來越難賺錢,另一方面,線上流量越來越貴,對小券商而言,真的是艱難度日。

出路何在?

要麼被兼併,要麼消失,要麼轉型,就這麼簡單。

兼併,是因為線下營業部還有點價值,但也僅僅是合規的價值,現在真正去營業部開戶的極少。如果真的徹底改革,我估計很多小券商面臨的最直接問題就是破產。

所以,光靠經紀業務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趁早轉型,比如財富管理業務,這才是未來的方向,也能發揮券商的優勢。


趙冰峰財經


我原先就是頭部券商的員工,頭部券商的競爭都特別激烈,更別說其他小型券商的生存發展了。

頭部券商有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廣泛的投資者基數。因此能給得起最低的佣金價格,交易系統也足夠穩定和人性化,在投資者當中也有知名度。

小型券商就很難發展,很多是靠人情來維繫投資者賬戶保證金不移走,且如果沒有價格優勢和技術優勢,小型券商真的很難。

但是投資者其實不太在乎在哪個券商平臺,而是在乎哪個券商服務好,價格低,又能帶來一些準確的投資消息指導自己獲利。

因此我認為小型券商要想生存發展,就要強化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能力,比如說投資顧問這一塊,假如某家小型券商的投資顧問發展得特別好,分析大盤走勢和個股方面成功率明顯較高,那麼投資者們一定會蜂擁而至,或者是私募和基金這塊,某些小型券商的白名單是很容易進的,門檻比頭部券商要底,這也是一個方向。

總而言之,在目前外國券商進入中國的大背景下,頭部券商其實也不好過,而小型券商,如果能發展出自己的特點,則有可能實現生存發展,不然很有可能就是被收購的命運了,不過話說回來,被收購從資本運作的角度來說也挺不錯的,併入頭部券商,一起做大做強。


投行夜話


過去的一年,券商整體經歷了一輪寒冬。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131家證券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662.8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4.47%,為4年來新低;實現淨利潤666.2億元,較2017年的1129.95億元同比下降41.04%;年度累計虧損公司增加至25家,較上一年增加20家,佔行業總數的19%(表1)。

與此同時,前十大證券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佔全行業的42.14%,淨利潤佔全行業的69%,同比增加19.5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

其中,投行業務收入降幅較大。數據顯示,2018年全行業券商承銷與保薦收入258.46億元,同比下降32.73%,較2016年的高點更是下降了50%。財務顧問業務收入111.5億元,同比下降11.06%,較2016年的高點下降了30%。承銷保薦收入佔券商總收入的9.71%,為三年來新低(表2)。

股權承銷:

融資規模下滑,大型IPO項目被頭部券商鎖定

進一步具體拆分發行承銷中權益(Equity)與債券(Debt)兩個市場的表現與貢獻,先來看股權市場。

可以發現,2018年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融資市場募資總額為1.21萬億元,比2017年的1.7萬億元下降了約3成。市場融資規模下降,意味著承銷收入與之掛鉤的投行業績總體承壓。而在這一情況下,股權承銷的行業集中度卻在進一步提升。如果說2017年股權承銷TOP10投行的市場份額提升9個點尚不足以證明頭部趨勢到來,2018年,這一數據再次大幅躍升8個點,TOP5的市場份額更是大幅提升10個點,足以向全市場宣告股權承銷市場頭部化趨勢已然明朗(圖1)。

在股權融資中的IPO領域,2018年A股市場共有IPO項目105家(按上市日期),比2017年的438家同比下滑76%;IPO項目整體募資1378.15億元,同比下滑40%(表3),發行家數和融資額在近10年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三和倒數第四(表4)。

總量下滑的情況下,2018年IPO平均融資額達13.13億元,是2017年5.25億元的近2.5倍,僅次於2009年和2010年,在10年間排名第三(表4)。這意味著,在IPO發行數量減少的同時,2018年鉅額募資項目的比重明顯增加。

統計大額募資項目的主承銷商可以發現,一些大額IPO項目,如工業富聯、中國人保、邁瑞醫療和寧德時代等,大多被中金公司、華泰聯合、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獲得,在獲取大項目的能力上,中小投行競爭力偏弱(表5)。

也就是說,在IPO市場整體趨緊,IPO數量大幅減少的環境下,IPO承銷市場的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這從IPO主承銷收入排名靠前的機構的市場佔比也可以看出來。2018年,IPO主承銷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市場份額高達46.55%,前十名券商市場份額達到67.58%,這兩個數據不僅都是201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同時還是對過去5年IPO承銷市場集中度平穩走低態勢的大逆轉(圖2)。

行業集中度在2018年陡然躍進的情況,同樣發生在股票增發市場。2018年股票增發主承銷收入TOP5、TOP10機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9.29%和70.2%,同比分別大增13.58%和14.2%,均為5年來最高紀錄(表6)。

得益於工業富聯、美凱龍等IPO項目,中金公司成為2018年IPO業務的最大贏家。數據顯示,中金公司2018年參與了8個IPO項目的承銷與保薦,IPO主承銷收入達到7.44億元,力壓其他同行,排名券商第一位,佔據IPO主承銷市場13.68%的份額(表7)。如果加上增發、配股、可轉債發行等在內的承銷收入,則2018年中金公司主承銷收入合計7.59億元,佔據10.8%的份額,僅次於華泰聯合。當年承攬的項目中,工業富聯IPO項目募資271.2億元,發行費用達到4.04億元,給中金公司帶來3.4億元承銷及保薦費用。美凱龍IPO項目募資32.22億元,為中金公司帶來1.36億元承銷及保薦費用。

除此之外,2018年有8家券商的IPO主承銷收入超2億元,有16家券商IPO主承銷收入超1億元,中金公司、華泰聯合、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等4家券商的IPO主承銷收入均超3.5億元。與此同時,還有59.8%的券商2018年IPO主承銷收入為0,而2017年、2016年這一數字分別為42%、41%,表明越來越多的券商難以在IPO市場獲取項目,再次凸顯IPO承銷市場頭尾差距正在拉大。


水形物語ll


強者恆強,這是金融市場顛簸不破的真理。

券商淨資產大小,是衡量券商實力的重要因素,2018年第一大券商中信證券以1254.51億元的淨資產位居券商行業第一名,排名第五是廣發證券淨值產756.72億元,與中信證券相差就不是一點點了。前十家券商的母公司淨資產之和佔46家已公佈券商總和的63%,行業集中度較高。可見在券商行業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下,具有規模效應的公司更具優勢。

資產規模大,收入多,盈利能力高,2018年,中信證券母公司累計營業收入196.3億元,累計淨利潤82.07億元,位居券商領域雙第一。

盈利多,實力強,就可以招攬更多的行業精英,金融行業既要看實力也要看人脈,行業精英人脈廣,獲得更多的業務,另外科創板有跟投制度小券商恐怕受制於資金,跟投缺少資金,招攬投行業務尤其是大型項目有點力不從心,大型券商沒有後顧之憂,行業地位將更加穩固。 2018年券商IPO承銷收入69.79億元,有近一半的券商承銷收入為零,沒有IPO業務。

面對一線券商,中小券商如何突圍?就成為一個大問題。

一個是走差異化發展之路,中小券商機制靈活,是一個生存的法寶,估計人才儲備不足,發展之路較為艱難。

另一個就是中小券商組團抱團取暖,組成一個聯合體,也就是中小券商自己進行重組,擴大市場份額,重組以後可以裁剪重組相同部門人員,降低人力成本和其他辦公成本,取得市場主動權和話語權。

三是降低身段,依附於大型券商,也就是把自己賣給大型券商。今年以來已經有券商展開重組整合。

四是尋求與外資券商合作,藉助外資券商資金和管理、資源、人才優勢,實現質的突破,這就需要放棄控制權。


杜坤維


2019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前20名券商資管月均總規模為8.3萬億元,環比下滑約4.0%,券商資管前五名市場規模開始出現下滑趨勢。中信證券、華泰資管、國泰君安資管位列前三位,其中,中信證券資管月均規模繼續在行業中領跑,以12,941.3億元保持首位,華泰資管和國泰君安資管月均規模分別為8,491.1億元7,325.3億元
。截至10月30日晚,36家A股上市券商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披露完畢。按上市券商母公司口徑統計,今年第三季度,36家券商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21.53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243.12億元。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第三季度還是前三季度,上市券商的經營業績均稱得上“亮眼”。但從淨利潤結構來看,行業“馬太效應”越發明顯,十家頭部券商淨利潤約佔比行業的四分之三。


從上文可以看出,龍頭券商依舊佔據著顯著優勢,馬太效應之下,中小券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那麼小型券商未來如何實現生存發展?

提升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

從目前數據來看,中信證券上半年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為37.99億元,居於首位,但較公司自身而言,卻有7.62%的微降。也是34家券商中僅有的兩家經紀業務收入下滑的券商之一。據瞭解,今年上半年,由於香港股市表現萎靡,中信證券境外經紀業務收入有所下滑,對經紀業務收入有所拖累;自從去年進行組織架構調整以來,中信證券用實際行動向財富管理轉型,境內業務收入同比增加。除了中信證券和天風證券代理買賣收入同比有所下滑,其餘32家券商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同比全部上升,14家增幅超過20%。其中,南京證券同比增幅達到57.37%,增幅接近六成;中原證券、山西證券、西部證券、華林證券等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同比增幅超30%。



加大自營業務

今年上半年,131家券商實現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為620.60億元,同比大增110.02%,佔券業營收的比例達到35%。去年三季度,自營業務首次超過代理買賣證券成為營收佔比第一大的業務板塊,佔比為27.80%,今年上半年,自營業務佔營收比重進一步增加6.88個百分點。34家上市券商業績來看,共實現501.80億元的自營收入,同比大增116.62%,佔營收比例達到33%,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相較去年同期的佔比提升12個百分點。各家券商的情況來看,自營收入對營收的貢獻也在增加。記者根據“自營收入=投資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來計算,34家披露半年報的上市券商中,有24家券商自營收入佔營收的比重超過30%,去年同期僅有10家達到這個水平。


創新 ETF份額

據2020年1月1日數據,2019年非貨幣ETF的成立數量和發行份額均創歷史新高,總髮行份額合計達1754.36億份。數據顯示,2019年非貨幣ETF的成立數量達90只,創歷史新高;總髮行份額合計達1754.36億份,也創下歷史新高。具體看,成立份額超過100億份的是博時央企創新驅動ETF、嘉實中證央企創新驅動ETF、海富通上證5年期地方政府債ETF,發行份額分別達到167.35億份、132.50億份、109.79億份。此外,易方達中證國企一帶一路ETF、富國中證國企一帶一路ETF、富國中證軍工龍頭ETF的發行份額也分別達到83.58億份、82.67億份、72.02億份。券商ETF近幾個月流入比較明顯,券商板塊一直都是市場的風向標,市場資金更趨理性,願意看長期的趨勢。

筆者認為隨著市場的推進,中小券商會越來越感到舉步維艱。尤其是隨著外資准入的放開,券商行業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行業洗牌,甚至一些頭部券商都面臨著生存危機。所以對於中小券商來說,將來談不上有什麼發展,應該是被市場兼併了事,從而形成券商資源的整合,而頭部線上會向業務全覆蓋和行業深耕發展,形成特色券商業務。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基層財政所工作人員甲,很高興和大家交流財經知識,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文章僅供參考。

基層財政工作人員甲


目前A股市場的證券公司總計有43家,頭部券商優勢越來越明顯,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國內的資本市場走過的道路接近30年,事實上還很年輕,對比發達國家,國內的資本市場行業集中度明顯是不高的,所以,在全面開花的時代,還得各憑本事,但是頭部券商的實力已經在開始顯現,我們看幾個重要的排名。

截止到現在,43家證券公司的總資產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信、海通、國泰;

AB股總市值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

每股淨資產排名前三的是:國泰、華泰、中信。

這麼一看,中信、海通、國泰、華泰基本就是國內證券市場的頭部券商了,那麼按市值來說,最小市值的券商是哪家呢?錦龍、中原、華鑫。

如果未來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等待小券商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兼併收購,但是還有一種方法是自救。

比方說合並,不過這並不容易,沒有人或者說沒有企業願意放棄自己的主權地位,同為上市公司,又豈是容易合併的?不過話說回來,隨著金融政策的陸續開放,頭部券商受益自然更廣,業務發展速度自然加快,當心高氣傲的小券商不願意被人兼併或者主動合併的時候,大概率就真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等死。

這就好像現目前國內的城鎮化率達到60%,未來還有增長,但更多的是集中在大型房地產企業,頭部現象越來越明顯,最後剩下的,只能是大型企業越走越好,小型企業逐漸銷聲匿跡,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現象,不需要為哪家消失的企業感到惋惜。

換言之,最後的局面一定是強者恆強……



易論招財圈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目前A股市場上市的券商就是幾十家,大多屬於頭部券商,隨著A股市場的日漸成熟,尤其是科創板的推出,頭部圈上的有優勢顯露無疑,成為了券商板塊的引領者,從業績上來看,頭部券商的業務佔比也非常大,可以說一舉一動都左右著券商板塊的局面。


那麼對於一些小券商未來如何生存發展呢?不可否認,目前的局面對於未來的一些小券商發展是不利的,因為頭部券商把能夠做的業務都已經開展完畢了,已經佔有了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留給中小券商的空間非常小,隨著市場的推進,中小券商會越來越感到舉步維艱。尤其是隨著外資准入的放開,券商行業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行業洗牌,甚至一些頭部券商都面臨著生存危機。

對於所謂的中小券商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所以未來券商的行業發展會形成大魚吃小魚的局面,大券商兼併小券商,頭部券商佔據更加明顯的優勢,所以對於中小券商來說,將來談不上有什麼發展,應該是被市場兼併了事,從而形成券商資源的整合,而頭部線上會向業務全覆蓋和行業深耕發展,形成特色券商業務。

綜上,就目前發展的局面來,中小券商大部分會被淘汰和兼併,行業會有一個很大的洗牌。


小散李大鵬


其實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不光是證券。比如說空調行業,格力、美的,玻璃行業,信義、福耀,均是如此。強者恆強,贏家通吃,將成為未來商業格局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而且還會進一步強化。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小型券商就無法生存。

所謂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大而不倒,可以越來越強,小而美則可以活得很滋潤。並不一定去比規模。比如一家非常大型的公司,每年賺200億的利潤,它要想繼續大幅增長,本身也很難,大型的公司,機構臃腫,管理難度也大。而小型的公司,每年賺2億,可能未來每年也能賺2億,精簡機構,活得也很好。

大型券商未來在保薦、承銷方面有較大的優勢,而中小型券商就需要更多的謀求個性化的服務,在細分市場深耕。特別是現在互聯網時代,線下網點櫃檯的優勢性已經不是關鍵,客戶分分鐘可以在網上開戶。佣金費率也在不斷的下降,越小的券商,其實越吃虧。那麼需要在服務上拓展:

1.提供更多專業的研究分析,即便規模不大,用好投研團隊,做好市場投研分析,為客戶提供更專業的分析參考。股市這個東西,股民能不能賺錢,和用什麼券商根本沒關係,取決於分析決策能力,如果能提供更專業的決策,客戶整體投資成功率越高,就能越吸引客戶,佣金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

2.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投資理財選擇,現在支付寶、微信上都有很多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不高,但是可以有效的分散風險。不要光想著讓客戶交易掙佣金,而是要從長遠考慮,讓客戶均衡投資,保障資產的穩定安全,這樣當下一輪牛市來的時候,資產越高,潛在的市場潛力就會越大。可以提供更多安全可造的理財產品供客戶選擇,讓客戶能夠更好的做好資產配置。

3.做好客戶的維繫與投教工作,其實很多大券商,客戶雖然很多,但並不看重客戶,覺得自己有實力,是客戶選擇自己,很少聯繫客戶,聯繫也是推銷產品。而中小券商,則可以做好客戶的維繫工作,可以把客戶建立社群,隨時分享市場重要的資訊,組織對客戶進行投教,既提高客戶的知識層次,也會讓客戶產生歸屬感。

因而,我認為大有大好,小有小的便,任何行業都不是幾個頭部公司就能完全壟斷的,只要自己用心做,小券商也能活得很好,並且實現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