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国能一统天下?

tstdhyjvkbkb


秦始皇登基后,仅用了十年时间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哪么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天下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有利的天时,纵观战国时的东方六国,都不定期地出现过昏庸的君王,而秦国的君王都很贤明,几乎就没有出现过昏庸无能之君王,加之秦国地处西部边陲,近临犬戎等少数民族,东方六国始终不认可秦为文明之邦,是秦知耻而后勇,居安而思危。所有这些都使秦国历代君王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忧患意识,也使他们不断愤发图强的动力之源,因而秦国不断在积蓄力量,闷声发大财,不断地从一个西部小国,逐渐变大做强。

秦国历史上的大有作为的君王很多,正是这些有作为的君王的力量积蓄,到秦始皇时秦国己成为一个军事,政治,文化领域的强国,可以说统一六国已时机成熟,水到渠成。

二,地利,秦国的主力核心,地处关中,而关中为四塞之机,易守准攻,加之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始皇时又早已拿下四川,四川又是天府之国,关中,四川的经济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了经济保障。

关中向东可兵出潼关,遂鹿中原,守可以潼关千险,又有四川,关中和被征

服的西部大纵深,因而占尽地利之势。

三,人和,经过历代君王的力精图治,和商鞅变化,秦一成为一个经济相对繁荣,社会比较稳定的法治国家,由于各种奖励制度完备,诱人。使全体国民同仇敌忾,愿意为国家而战,为国家而死

四,秦始皇本人也是个有理想有抱夫,功利性特强的国君,同时又是一个勤政有为的国君。

正是由于秦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秦始皇时己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超级大国”,加之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逢秦王政的英明而强有力的领导,才使得秦国统一横扫六合,天下一统!




张生史话


我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关键因素有六:

第一,秦始皇之前,包括秦始皇六代帝王都是明主,在历史上只有秦国有这样的“运气”,从秦穆公开始的六代帝王都有雄霸天下的想法,无一人昏庸。同时,最难能可贵的在于他们非常重视人才,从商鞅,张仪,李斯等文臣,王翦,司马错,蒙恬等武将都有用武之地。

第二,人才尽心尽力,商鞅死于自己变法,张仪死于自己之口,全部为了秦国君主,死而后已,鞠躬尽瘁。

第三,秦国地势之利,秦占地面积最大,疆域辽阔,且易守难攻,五国并攻几次而无功而返。

第四,六国其他五国只贪图小利,心中无大势,从最开始有希望统一的魏国,到强大的燕国,齐国,以及一直有实力的楚国,都没有鸿鹄之志的霸业王者。

第五,运气,本来五国联军有希望一击即溃秦国,但因为彼此猜忌,离间计让他们只顾自身利益,忘记了秦国之心。

第六,秦国君臣,军民同一阵线,统一决心,誓要将秦国发扬光大,导致秦国越来越强大。

综上所述,秦国统一是必然,但也是偶然,是历史大趋势,每个人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李某某VLOG


【地理位置】

秦国位于西南边陲,商鞅变法以后又获得巴蜀富饶之地作为粮仓后盾。

其外有函谷关这样的雄关要塞可以拒外来之敌,是秦国安稳发展的一道保障。

东方六国均称秦国为蛮夷之地,商鞅变法以前各国人才不愿意往秦国。

【变法图强】

秦献公死后,孝公即位为,励志图强收复河西,后向山东六国发出求贤令,

各国赴往秦国的人才其中就有商鞅。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

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使秦国上下焕然一新,

也为后代君主树立了楷模。

【长平之战】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长平之下,流血成川,

后秦军进攻赵都邯郸,邯郸全民皆兵,秦军久攻不下而回。

【鄢郢之战】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是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

此战,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强大的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秦灭东周】

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敌手,为后来的秦始皇扫平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始皇可以十年内扫平六国,因素太多,要论根本还是商鞅变法决定了后来的一切。



树下酒徒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秦国和东方六国两个方面来考虑,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先说秦国,战国早期,秦国并未被东方六国所看重,偏居西垂,一个魏国就把秦国打的抬不起头,河西之地被魏国全数占领,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是为“卑秦”,并且觉得秦国融不进中原文明。但自献公和孝公父子开始,便立志夺回河西,尤其是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孝公不仅是成功的君主,也是成功的父亲,其子惠文王赢驷继承父志,坚持商鞅之法,秦国继续发展壮大。惠文王在位,秦国开始东出,商鞅收复河西之地,惠文王经过反复,打服了魏国,站稳了脚跟,开始称王,并获得东方六国的认同,同时,灭掉巴蜀,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粮仓,这对后世起到了巨大作用。

经武王到昭襄王,期间六十来年,秦国发动了多次大规模进攻战争,如长平之战,先后打服了魏国,韩国,楚国,赵国,并且在范雎远交近攻的政策下,拉拢齐国,燕国,初步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这中间,白起,赵奢,廉颇等等名将辈出。昭襄王末期,尤其是经过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受伤,东方六国更是再也无力阻挡秦国,在经过孝文王、庄襄王和嬴政前期的二十多年休整后,秦国恢复实力,嬴政于前230年开始了统一战争,并于前221年结束七国纷争,统一天下。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商鞅,张仪,樗里疾,范雎,白起,吕不韦,王翦父子,蒙挚父子等等历史上著名的将相。

从秦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秦国国君的强国和统一梦想一脉相承,国内没有发生大的内乱,君主贤明,名将名相层出不穷,整个秦国团结一致。

再来看东方六国,最开始魏国强大,魏武侯之后,与赵,韩龃龉,在与秦国的争夺中不断弱小;韩国申不害变法后,也曾一时雄起,但内乱不断,转瞬即逝;楚国楚威王以后就没有国家目标,楚怀王被耍的团团转;齐国与楚国相似,齐威王之后,与燕国纷争,差点灭国;燕国内乱,也差点灭国;唯有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很快发展起来,但接班人没选好,导致沙丘宫变,虽一度成为东方六国的最强者,但经长平之战,一蹶不振。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只有与楚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就是王翦带兵六十万攻楚项燕,而齐国不战而降,其他国家一触即溃。

东方六国自诩文明高尚,但国君不思进取,宫内内讧不断,奸佞小人不断拥有大权,以至于国力不断下降,最终被强秦灭国。

因此,综合来看,秦的统一有自身因素,自商鞅变法,秦国六世七君,君臣和谐,有着一致的战略目标,国家不断发展,而东方六国,国内政权不稳,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在彼此的消耗中被秦国灭掉了。这其实也给了后世很多警醒,始皇帝没有选好接班人就是秦灭亡的重要因素。开明的君主,贤良的将相,明确的国家战略,平稳的政权过渡等等,都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因素。



勤劳的贝贝兔


因为秦国最终会统一天下,所以秦始皇会统一天下。准确的说是,因为他是秦国的王,是个锐意进取的王,是个心怀天下的王,统一了天下,所以成了秦始皇。

秦王嬴政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离不开几个方面。

1.人和。

嬴政本人的魅力所在,敢想敢干也肯干。估计其他各国的王,连想都不敢想,那肯定也做不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你的梦想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思路不同,格局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同理。做的事也不同。也从侧面解释了,我们对他的不理解。修驰道,修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造王陵,北击匈奴,南征岭南,扫除外患,开疆拓土。可以理解成,一个富二代,如果混得很好,我们可以说它资源好,也不得不承认他本人确实有能力。秦始皇一生六次东巡,凭借着他自身的那种贵族气息以及王者之气,震慑四方。嬴政统一六国,不对,应该讲统一天下,这绝对是开天辟地的事情,由此古中国正式迈入了封建社会,开启了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

2.地利

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四个国家分别为,秦 楚 齐 燕。赵魏地处四战之地。而秦国的地理位置。为最佳,占领巴蜀要地之后,保住了粮仓,平定了义渠,没有了后顾之忧,扼守着函谷关,吃其他列国没有进击之路。魏人公孙衍,曾组织五国联军,共同攻秦,就止步于函谷关。有此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不出内乱,将永立不败之地。

3.天时

祖上的阴德。归功于秦国的几位先人,不懈的努力。主要有几位我们讲解一下。秦穆公发布招贤令开始,报酬极大,共同分享秦国。由此大咖上场,卫鞅功成后赏赐商於之地称商君,秦穆公称秦君。商鞅变法便不多讲了,大家都很熟悉。奠定了强秦的基础。秦国新军们每天都渴望打仗,建立军功。而后秦惠文王与搭档张仪。首先说一点,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秦王,后世的秦国君都称王。惠文王虽然诛杀了商鞅,但他最大的贡献是坚持了新法,即商鞅变法,也让后世的秦王看到了坚持新法的成效。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说秦国幸运,代代有明君。是因为坚持法制,所以才代代有明君。诸事皆有法可依,君王有君王的事,臣子有臣子的事,各司其职。岂能乱哉!当然,张仪游走列国。惠文王平定巴蜀征服义渠,是秦国后是没有后患之忧。还有最后一对君臣,秦昭襄王与丞相范睢。范睢竟然提出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方针。长平之战多么惨烈,赵国年满14岁就需要上战场了。秦昭襄王时期,已灭了西周,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秦昭襄王称西帝。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成超级大国了。其他各国的灭亡已是早晚问题,坑杀40万赵军,确实没有人性可言。但也确实加速了秦国统一的速度,也论证了秦昭襄王和丞相范睢方针的正确性。(声明本人不是支持秦国坑杀降卒,就事论事。统一可使更多的人免遭战火涂炭。)几代秦王下来,秦国必会统一天下。只是早晚问题。

秦王嬴政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情况下,指挥着他那支战必胜,攻必取的"虎狼之师"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代,统一了天下。称始皇帝。

注释:自新法后(商鞅变法),秦军赏罚分明,军士皆奋勇杀敌,以立战功。国外有网友说。秦军,是一支强大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就是一个小孩子统帅他,也可以轻易的打胜仗。虽为戏说,也可见秦军确实有它的恐怖之处。





80后阿旭


这个问题我有靠谱答案!

第一、秦国在孝公的时候开始变法,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魏国,韩国,楚国,就已经开始变法,并且在变法的成功下变强,魏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几乎把秦国打的爬不起来,魏武卒的力量几乎是指哪打哪。但是为什么后来这三个国家又衰落了呢?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没有延续性,也就是不能坚持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变法内容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变法受到了旧贵族的抵制,使得变法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实施下去。但是秦国就不一样,秦国的孝公的儿子惠文王,虽然和商鞅有仇,但是在报仇以后,依然坚定的推进商鞅的新法。使得商鞅的新法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第二、君主的雄才大略。看秦国的世系图:孝公开始——秦惠文王——秦武王(很能打,但是自己作死,在位时间较短)——秦昭襄王(长平之战就是这哥么在位的时候打的)——秦孝文王(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在位时间很短)——秦庄襄王(赵姬的老公,荒淫两年后去世)——秦始皇。以上的世系图谱中可以看出,除了昭襄王早期和赵国打的一场阙与之战,秦国是战败国,其他的战争中秦国几乎是全胜。反观六国,赵国长平之战一蹶不振,韩国和燕国在七雄的实力中实在有点提不出来。齐国被燕国打的差点灭国。魏国的地盘被秦国打的越来越小。楚国的怀王客死他乡。政权都经历了比较大的动荡。这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政治基础。

第三、地理上的优势。这一点是不得不说的,秦国地处汉中平原,函谷关在外,历史上六国组成的联盟攻函谷关,没有一次成功过,但是秦国却能依靠汉中平原自给自足。即使在六国的封锁之下,也能安然的从事农业生产。一点都不耽误。惠文王中后期,在司马错的力主之下,秦国攻下巴蜀,使得巴蜀成为秦国的粮仓,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经济基础!


蛋哥侃历史


纵观秦国国史,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旧制,贵族不再世袭,有功者就有赏!秦国国民积极性就大幅增长,下一代秦惠文王不负重托,励精图治,重用张仪,打破六国联合抗秦的政策,再下一代秦武王,年纪轻轻带兵征战四方,到达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到达鼎盛,回首六国,燕国势小,魏国衰败,韩国一直依附于秦国,齐国已被苏秦搞的一片废墟!唯一剩下的两个强国,楚国被秦国大将白起水淹鄢城,残杀几十万军民,楚王被秦昭襄王设计扣押在秦国。胡服骑射的强国赵国被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动摇了国本!到了秦昭襄王晚年,六国联合军已经不是秦国对手。昭襄王死后,太子嬴柱当了三天皇帝就死了,传位给秦始皇的爸爸异人,对于秦始皇帝嬴政来说,政治生涯的前中期,主要是和吕不韦,太后,嫪毐等做政治斗争!其他六国的军力对于秦国已经九牛一毛!秦皇虽然伟大,但是六国一统已成定局!大势所趋而已。并且始皇帝统一六国以后,在军政方面做的并不如前几代秦王出色!本人认为,秦始皇的功绩被高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成分占了太多太多!



郑大先生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展开来说,可以写一篇几万字的论文。综合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主要有三大原因:六国作死、自身能力、祖上积累。

一、六国作死。秦始皇十三岁继位秦王,由于年少,秦国国政基本掌握在吕不韦和嫪毐的手中,这时的秦国内部是有矛盾的。此时六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削弱秦国的实力,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可谓错失良机。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六国很不团结,其中的齐国更是隔岸观火,如果这时六国团结起来拼死抗秦,也许还与机会。另外,又如赵国国君作死,听信谗言杀害李牧,等等。

二、自身能力。秦始皇继位后,尤其是他亲政后,迅速搞定了吕不韦和嫪毐两大集团,完全获得了秦国的执政权。同时,秦始皇善于用人,在他的任用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才干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还有,秦始皇还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比如用李信灭楚失败后,立马请回了称病在家的王翦,并充分信任王翦,几乎把秦国全部的军队交给他领导,王翦也不负众望,成功灭掉楚国。对于灭楚失败的李信,秦始皇也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去灭燕国。

三、祖上积累。秦始皇继位的时候,秦国已经很强大,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始皇灭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开始,到秦始皇灭六国,一共用了120年左右,经过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等国君,在这个过程中,秦国通过取河西、灭义渠、并蜀国、治三川、夺上党,从一个边陲小国,逐渐成为一个巨无霸似的大国,这些功业,都是他的祖先们帮他积累下来的。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与他们有很大关系。


孤舟钓江雪



秦始皇能一统天下的原因有

1、奋六世之余烈,秦国历代君王的努力,基本上每一代君王都有逐鹿中原的雄心。

2、商鞅变法,虽然后来商鞅车裂而死,但并没有废除法家思想,依旧以法家为主。

3、广纳人才,虽有秦始皇驱逐外来人才但经 过李斯的《谏逐客书》就停止了,麾下有各种人才如尉缭子、李斯等。

4、军事力量雄厚,民风彪悍

5、东方六国的猜忌始终没有很好的联合共同 对抗秦国,唯一的一次也因为各国各怀鬼胎而以失败告终。

6、战略方针的正确,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 强,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7、分久必合,中原大地久经战乱,统一天下是人民的共同愿望。


品史君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氏联合韩﹑魏两家灭掉了智氏,从此晋国王室衰微,三家分晋成为定局,这件事情也被看做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一直延续到公元221年秦国大一统。在此期间,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秦楚齐燕韩赵魏互相倾轧,你争我夺延续了两百年多年,在被秦国统一之前却没有一个国家灭国,而等到秦始皇上台,却像下饺子一样一口气干掉六个,的确是件有趣的事情,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国力:

七国之中公认的强国是秦国、楚国、齐国,这三个国家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最有潜力统一六国的国家,不在考虑范围以内。

剩下的四个国家,先说魏国,魏国是战国初期的强国,虽说处于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但是魏国在七国之中首先提出变法,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当时的魏国的冶炼技术最为先进,也是最大的兵器生产国,且魏国处于中原地区,土地肥沃,物流发达,实力提升很快。主政魏国的国君魏文侯,被司马迁美誉为“好学”,他不但自己发愤图强,还选贤任能,重用人才,当时的魏国:文有李俚、西门豹、公孙座,武有:吴起、乐羊、庞涓,实力十分强大,打的秦国割地赔款,楚国不敢北上,俨然是战国第一霸主。可惜魏国没有抓住机会削弱对手,继任者又不尊重人才,孙膑,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尉缭等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纷纷跳槽跑路,马陵之战后,魏国逐渐衰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魏国一直坚持到最后。

赵国:战国初期,赵国国力有限,四面受敌,过的十分郁闷,好在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以“胡服骑射”改变了被动局面,大大增强了国力,一跃成为秦国以外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军事强国思想深入人心,后期虽然囿于国力,无法与秦国楚国争雄,但是出了几个名臣猛将:蔺相如,赵奢,廉颇,李牧等,确保国门不失,国祚也一直延续到最后。

燕国:燕国国力较弱,好在地处偏远,几个大国都没有太把他当回事,最为危险的一次就是公元前318年,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出兵攻打,危急关头燕国上下一心,把齐国驱逐出去,燕昭王即位以后,收揽到军事名将乐毅,借此联合各国差点把齐国灭掉,达到燕国国力的顶点,可惜蛇吞大象,力不从心,后期逐渐衰落。

韩国:韩国是七国中公认实力最弱的国家,能幸存下来只能说是个奇迹,但是韩国也有他的立国之道,韩国占据了上党高地,地理优势明显,加之国内据有宜阳铁山,兵器优良,除此以外,韩国申不害变法影响很大,与商鞅齐名,提升了国力,凡此种种,苟延残喘。

以上几条是国力的分析,除了国力,外交在战国期间对于效果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盛行:唇亡齿寒,看不惯一家坐大,所以彼此之间经常合纵连横互相攻打。

战国早期,由于历史渊源,从晋国分家的韩赵魏结成老铁,互相照应,这也是魏国强大韩国幸存的重要原因,后期一些国家充分利用大国矛盾夹缝求生,比如说上党之战,韩国就拉赵国下水一起反抗秦国,赵国打不过魏国就来个“信陵君救赵”,乐毅伐齐就是燕国利用大家对齐国的不满围殴齐国,后期山东六国还结成联盟殴打秦国。一时之间,纵横家成了最流行的职业,苏秦张仪这种大忽悠成了各国的上宾,而国与国之间联姻盛行,芈月就是楚国的公主,秦国的太后;交换人质变的冠冕堂皇,秦始皇老爸就在赵国做过人质,嬴政和燕国太子丹是发小。。。

内因加外因,导致七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谁也吃不下谁,只要有一口气就死不了。

这种局面在战国后期逐渐改变,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暴涨,首先打败魏国,收复河西之地,建立函谷关,从此关中平原进可攻退可守,秦国立于不败之地。秦惠文王以后,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除了个别早死的,基本都是有为之君,而山东诸国,不思进取,内斗不断,纵然是同盟也是同床异梦,此消彼长之下,六国逐渐被秦国蚕食,到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鞭而御宇内,开始收网抓鱼,山东诸国兵败如山倒,被一一收拾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