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讓中原王朝糾結數百年?

艾美特兜兜


我們經常能夠在反映一些宋朝的影視作品中聽到這麼一個地理名詞,那就是幽雲十六州。這個地方几乎影響了宋遼兩朝的決定性命運,也是這兩個朝廷的命脈所在。在宋遼兩國沒有簽訂譚淵之盟以前,兩個國家圍繞著這個地方經常發生戰爭。即便是在譚淵之盟簽訂以後,幽雲十六州的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始終讓北宋王朝擔驚受怕。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在中國版圖上的哪一塊位置,為什麼它的地理位置能夠如此重要?如果就現在的行政區劃而言,煙雲16周,在地理位置上就囊括了北京天津的全部地區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地區。在中國古代這些地方總共分為16個州,分別為燕(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

這個地方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基本上囊括了整個宋朝的邊緣地帶,在這部分地區中又囊括了中國地理環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那就是南北區化非常重要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這條線的南方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漢族地區,在這條線的北方是生存環境普遍比較差的北方遊牧民族。

如果中原王朝掌握了這個地區,能夠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成為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堅固屏障。如果這個地方不是掌握在中原王朝的手中,那麼黃河以北以東的地區基本上沒有任何天險可守,需要派駐大量的兵力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這會無形中增加非常多的國防開支和壓力。而宋朝正是在開國之初,沒有能一鼓作氣拿下這塊地區,造成了整個王朝存續期間,始終要面對非常艱難的守邊局面。

最有可能拿回幽雲十六州是在後周世宗柴榮身上,他也是最有可能在當時統一天下的人物,他制定的軍事進攻戰略是先難後易,先取下幽雲十六州再進攻後唐。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也如同他所設想的一般,士兵勇猛作戰,一路勢如破竹,連續攻克多地,很快就能夠一雪漢人之恥,拿回幽雲十六州。只不過他這一偉大的戰略設想還沒有完成之前,就突然病故。

柴榮病故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了大宋王朝,後來看到弟弟趙匡義繼承帝位史稱宋太宗,也對幽雲16周這片故地念念不忘,還親自御駕親征北上伐遼,只不過並沒有取得勝利,反而遭到大敗。後來送了兩國簽訂了檀淵之盟,宋朝歸還了莫州和瀛洲。

再後來,北方金國崛起,和宋朝一起約定滅遼,答應成功之後歸還幽雲十六州,只不過,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金國見宋朝國力積弱,再消滅完遼國後,捎帶手也收拾了宋朝。至此幽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的數百年,直到明朝的1367年,在徐達、常遇春的大軍努力下,才正式回到了漢人手中。這樣算下來,幽雲十六州在外族手中足有四百多年。


小芊芊愛歷史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幽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將完全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進而直接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雲十六州足足被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

所謂幽(燕)雲十六州,主要指的便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因而一直都是中原政權東北方向的重要防線,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曾沿北部邊疆修建了一道綿延萬里的長城。此後,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殺伐征戰,便主要圍繞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展開,雖然中原王朝強盛之時也曾殺入大草原乃至漠北,但由於無法對廣袤草原實行有效統治,長城便成為了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地處燕山山脈南北的幽雲十六州,便正好處於中原王朝這條重要的軍事防禦線上,其中幽、薊等十二州位於河北北部,雲、應、寰、朔四州位於山西北部,而長城的要隘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也全部處於這一帶。

△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北宋修築大名府為防線

幽雲十六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要防線,一旦有失,北部邊防將從此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騎將縱橫馳奔於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北宋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之後,面對契丹的威脅,在丞相呂夷簡的建議下,不得不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修築大名府,構築內部防線防止契丹南下。當然,最終的事實證明,這道防線同樣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線牢固。

再如明朝末年,當後金攻佔漠南蒙古之後,再度威脅明朝北部邊疆,之後山海關雖然仍是牢不可破,但後金卻在崇禎二年(1629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之間,先後六次繞道蒙古攻破幽燕之地的長城防線,進而馳騁於華北平原,甚至一度殺至山東地區。

△佔領漠南的後金先後六次攻入關內

如上所述,正因為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作用,使得割讓幽雲十六州,成為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的一件大事,收復幽雲十六州則成為每一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而達成這個理想,則足足用去了四百餘年時間。

從後晉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收復,漢人為此奮鬥長達四百餘年

自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之後,幽雲十六州先被桀燕和晉王李克用(李存勖)分別佔據,直到913年晉王李存勖攻滅桀燕,進而滅後梁、建後唐,燕雲十六州這才全部由後唐佔據。

△五代十國時曾為後唐佔據

當後唐皇位傳至李嗣源手中後,石敬瑭因多次救過李嗣源的性命,並且擁立其為帝,因而深受其重用,並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李嗣源病逝之後,李從珂與繼位為帝的李從厚發生火併,石敬瑭又擁立李從珂為帝。然而,李從珂即位後仍將石敬瑭視為最大威脅,之後雙方矛盾激化,石敬瑭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耶律德光逐領兵從雁門關南下大敗後唐軍。

石敬瑭在契丹幫助下滅後唐、建後晉,遂於938年依約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並對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

△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去世之後,石重貴繼位,結果因不肯向契丹稱臣而慘遭滅國。後晉滅亡之後,劉知遠建立後漢,卻根本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始終被契丹(遼國)佔據。直到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雖然最終因病未能全部收復幽雲十六州,卻也收回了瀛、莫、寧三州十七縣,其中瀛、莫二州便隸屬於燕雲十六州,此後遼國佔據的其實只有燕雲十四州。

△後周世宗柴榮曾收復了瀛、莫二州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也曾嘗試收復燕雲地區,其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廣積錢糧或贖回失地,或組建軍隊收復失地。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先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兩次伐遼,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此後宋朝再也無力收復幽燕之地。

△雍熙北伐

到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之後,金國歸還燕雲十四州,北宋甚至為此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國滅遼之後也曾於1123年將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歸還北宋,但在阿骨打死後金國便又反悔,重新於1125年攻佔幽燕之地,並於次年大舉南下攻滅北宋,幽燕之地遂又落入金國手中。

之後蒙古崛起,鐵木真大軍南下橫掃河北,幽雲十六州又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並於1279年剿滅南宋殘餘勢力,就此統一全國,元朝就此開啟了統治中原的一百多年歲月。

△朱元璋滅元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幽雲十六州這才重新回到漢人手中,而此時距離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已經足足過去了455年。


香茗史館


所謂幽雲十六州,具體包含幽州、順州、檀州、薊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應州、雲州共計十六個州。其大致範圍包括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積大約十萬平方公里。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熱熱鬧鬧的階段,大小割據勢力建國稱帝就像是過家家一樣。而且,很少有能長久存在的,都是曇花一現,讓人記住都難。

其中,唯一能讓後人記憶深刻的皇帝,還幾乎真就沒有。唯獨一個例外的,他的名氣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還要大,這就是被人唾棄的“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國後晉的開國皇帝。早先,他因為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戰功卓著,後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對他委以了重任,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後唐同光四年時,石敬瑭被授予陝州保義軍的節度使,後又調任河東節度使,併兼雲州馬步軍統領。至此,石敬瑭徹底掌握了後唐在整個河東地區的軍政大權,成為當時最大的實力派。

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史稱後唐閔帝。唐閔帝為了防範石敬瑭,將其加授了中書令,但卻剝奪了他河東節度使的兵權,改由潞王李從珂擔任。

結果,李從珂更不省心,很快就發動了兵變,推翻了閔帝李從厚的統治。與此同時,石敬瑭立即歸順了潞王李從珂。 

可惜!稱帝后的李從珂,卻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石敬瑭,甚至將其當成最大的威脅來提防。

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結果,準備充分的李從珂很快就將石敬瑭擊敗。無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為了說動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動提出:

一、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義父;

三、每年向契丹進貢大批財物。

這樣,在契丹軍隊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終於消滅了後唐,宣佈改國號為“晉”,定都汴梁,史稱後晉。同時,石敬瑭也遵守約定,將這一地區割讓給了契丹遼國。據

《契丹國志》記載: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丟失幽雲十六州後,我國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謂是門戶大開和無險可守。自此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的鐵騎,可以輕易向中原腹地進行奔襲和搶掠。

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上臺,建立了北宋政權,逐步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又一次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從此,北宋開始和遼國進行長期的對峙。

在這種背景下,幽雲十六州的地位顯得無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進攻中原,必須翻越崇山峻嶺;而南面的北宋政權,若要北伐,也必須首先要攻下幽雲十六州。顯然,這裡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幽雲十六州域內包括有燕山山脈,太行山脈和眾多水系,是華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自戰國時期就開始發揮著重要的防守作用。

而此刻,幽雲十六州已失,北宋猶如敞開了自己的門戶,任由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趕到北宋的都城開封。這樣看來,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簡直不言而喻。

甚至於,趙匡胤還想到了都城南遷的辦法,以避免都城開封無險可守的尷尬境地。在趙光義等強硬派的堅決反對下,北宋才沒有遷都洛陽,得以繼續留都開封。

從開國皇帝趙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時期,北宋的皇帝們從來就不曾忘記過這塊土地。

最初,存在諸多軍事顧慮的宋太祖,希望通過和平的手段,向遼國贖買回燕雲十六州。為此,趙匡胤特意在內府庫中設置了

“封樁庫”,用於專門儲存贖買燕雲十六州的經費。

不過,還沒到真正贖回燕雲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就被“燭影斧聲”了。

趙匡胤駕崩後,強硬派趙光義繼位,之後北宋政權徹底放棄了原先的贖買之策,改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此開始,掀開了宋、遼之間一系列戰爭的序幕,兩方都付出了慘痛的犧牲。

986年,即位後的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新君初立之時,主動發兵二十萬,分三路對遼國展開了北伐。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雲十六州之地。

在戰爭的初期,北宋軍隊連戰連捷,收復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奪回幽雲十六州。

由於中路軍的統領曹彬指揮不當,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隊時,中路軍被擊潰,宋太宗只得下令撤軍。

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軍被契丹軍包圍,主將楊業力戰殉國。楊業就是後來小說《楊家將》中楊繼業的歷史原型,被後世所傳頌。

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從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軍事力量,再沒有能力可以發起像樣的軍事行動。此後,北宋從之前的積極進攻態勢,轉變為被動防守態勢。據《宋史》記載:

雍熙之後,終宋不振。

而雍熙之戰後,遼國被徹底激怒,主戰派完全佔了上風,發動了對北宋的全面軍事進攻。但是,遼國又沒有實力完全殲滅北宋。最終,北宋和遼國相互妥協,雙方簽訂了

“檀淵之盟”,維護了宋遼百年的安寧。

遼國滅亡之後,幽雲十六州又被金國佔領,正式改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樣,以幽雲十六州為跳板,繼續對中原之地虎視眈眈。

女真人被蒙古人消滅後,幽雲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裡。元世祖忽必烈時,改燕京為中都,後又改為大都,成為整個元朝的都城,而幽雲十六州也成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陣地。

明朝建立後,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達和常遇春率軍終於攻克了大都。至此,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漢人手中,併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

從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間四百三十二年的時間裡,幽雲十六州來回輾轉於各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

無數的漢人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犧牲,而造成這一窘境的罪魁禍首,就是當年的“兒皇帝”石敬瑭。


文史不假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古人有語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可以說幽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關鍵。

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後唐自立為帝,為了可以順利完成他成為皇帝的宏願,他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導致契丹順利獲得這個關鍵區域,這個決定北宋王朝深受威脅以至於導致北宋王朝覆沒埋下了原因。

幽雲十六州歷史性問題

唐末局勢混亂,亂世處梟雄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原本統一的中原王朝陷入了混亂局面,各大割據勢力混戰,導致政權不斷更迭,這段歷史後世稱之為五代十國。

這個時候各方勢力雖在混戰,好在燕雲十六州並沒有落入遊牧民族之手,這要中原王朝還有一個戰略緩衝可以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可好景不長,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了他的皇帝夢從而反唐稱帝,這傢伙登基後自然希望他的政權長存,他打算和遼國結盟,割讓幽雲十六州獲得遼國支援,這樣才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性,最終遼國答應了石敬瑭,從而幫助石敬瑭建立了後晉政權。

後晉政權穩定後,石敬瑭按照之前約定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國領土一下增加了不少,遼國有了可以威脅到中原政權勢力。

石敬瑭只為了一己私利,從而割讓瞭如此重要的地區,這導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關鍵防禦點,這也要北宋王朝失去了戰略緩衝點,導致了滅亡,幽雲十六州真正收復者應該是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那已經是400多年後的事情了。

北宋王朝永遠的痛,幽雲十六州

北宋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兩位皇帝先後打算贖買北伐的方式妄圖奪取這個關鍵戰略要點,最終都沒有實現,最一直等到宋真宗時期簽訂澶淵之盟才確保了這塊地區相對穩定局勢。

北宋末年,金興遼衰落,北方政權交替也沒要幽雲十六州重回漢人之手,金國反而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金軍擊敗宋軍順利佔領燕京並順利南下滅亡北宋,佔領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恥”。

我們知道北宋都城開封位於華北平原地區,周圍並沒有什麼戰略優勢,可以保證首都安全,幽雲十六州可以說作為唯一的戰略緩衝之地,對於北宋十分關鍵,奪回幽雲十六州可以保證政權安定,可無論北宋政府如何努力都沒能奪回這塊地區,最終也因為這塊地區最終滅亡。

幽雲十六州戰略位置真的很重要

中國古代交通並不方便,為了緩解國防運輸難題,自然希望一個天險用於屯兵儲備戰略物資,這樣才可以防禦外敵入侵,幽雲十六州就是這個關鍵區域,他地勢險要可以阻擋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如果有幽雲十六州,至少保證北宋都城安全,失去幽雲十六州,遼國、金國可以順利南下侵宋,這要宋朝十分難受,他們只能捱打。

幽雲十六州,宋政府永遠的痛,他們從建國到亡國都未獲得這塊區域。

幽雲十六州最終收復者朱元璋,這一次行動才要幽雲十六州最終併入中原王朝統治範圍內,最終朱棣天子守國門,將幽雲十六州和北方防線連接起來,這保證了大明王朝北方防線安全。


莫地方


幽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兩省北部的大片土地。

幽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後晉(公元936—947)石敬塘為奪取帝位,乞求契丹的支持,不惜尊其君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並歲貢絹帛三十萬匹。契丹據有燕山山脈,從此河北大平原無險可守,河東也僅存雁門關一處險要,形成了契丹處優勢晉處劣勢的局面。

中原王朝的軍隊基本上由漢族士兵組成,漢族是農耕民族,不善騎射,與自幼嫻熟馬術的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發生戰爭時,必然處於劣勢。遊牧民族藉助於騎兵劫掠中原,來勢兇猛,相當於現代的重裝甲快速部隊,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疲於應付,只能依託險要的山地構築城池,方能有效地抵禦侵略。

石敬瑭出賣十六州,使中原王朝無險可守,處於被動挨打局面。如果單從地理這一點上說,後來契丹、女真、蒙古統治者相繼取得南侵的勝利,先佔十六州是有重大作用的。石敬瑭賣國,禍害中原四百餘年。


愛咩咩的老羊


“胡騎肥馬嘯嘯鳴,南望王師又一年”。“幽雲十六州”,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道傷疤。大好河山,落於胡人之手,凡盡數百年,原本是草長馬肥、山川雄美的幽雲諸州,卻成為刀兵血火的殘酷戰場。

一、【割城之傷——幽雲十六州是如何淪為異族的跑馬之地的】

1、幽雲十六州為哪十六州: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大文明圈不可或缺的領土。由上圖可知,十六州即當時的幽州、順州、檀州、薊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應州、雲州。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看,燕雲十六州大致包括天津、北京和河北的的部分地區。也就是說,現如今咱們的首都,也曾經淪為胡馬肆虐之地。令人不勝唏噓!

2、幽雲十六州與石敬瑭:談到幽雲十六州的淪喪,石敬瑭是罪魁禍首。五代十國後唐同光四年,石敬瑭被授予陝州保義軍的節度使,其後任河東節度使,併兼雲州馬步軍統領,並尚公主。成為當時最大的地方勢力。類似石敬瑭這樣的封建軍閥,在“領地”內幾乎等同於皇帝,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威赫一時。


明宗駕崩後,接位的唐閔帝異常忌憚石敬瑭,不斷削弱他的兵權。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數戰之下,被打得潰不成軍,遂向當時北方最大的勢力契丹借兵,一舉消滅了後唐,登基為帝。

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契丹憑什麼要幫助石敬瑭?因為他提出了三個令契丹人無法拒絕的條件,除每年向契丹獻上大批供品之外,還認契丹帝耶律德光為父,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石敬瑭為一己的野心和權欲,將國土割與異族,被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柱上,歷代史家皆不吝筆墨“殺”之。

二、【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讓數個王朝寢食難安】

自幽雲十六州被割讓之後,其後的數個王朝,都為此寢食難安,發動了無數場戰爭,誓要奪回此十六州。


1、幽雲十六州是中華文明的天然屏障。《契丹國志》記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明朝有一句很有骨氣的話:天子守國門。幽雲之地,地形險要,虎踞燕山、北扼平川,如同一道鐵壁守護了中華的大好河山,所以明朝定都北京的意義就在於此。幽燕一失,北方大門洞開,胡人的鐵騎可以長驅直入,再無屏障,對中華王朝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2、終宋一朝,始終將收復幽雲十六州作為基本國策。五代十國後期,陳橋兵變,趙氏黃袍加身,歷經數年終於一統河山,結束了中華大地的連綿戰火和割據混亂,漢家文明重新恢復了元氣!除了幽雲十六州!沒有了北方的屏障,胡人鐵騎可以長驅直入,數日內遊騎即可抵達國都開封,幾乎無險可守。所以,宋朝一直在試圖收回燕雲十六州。

3、宋遼國戰,圍繞幽雲十六州,終朝未熄。歷經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給大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是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從主動進攻轉入了被動防守。《宋史》記載:雍熙之後,終宋不振。而雄據北方的遼國,卻也沒有能力完全滅宋,僵持之下,雙方簽訂了“檀淵之盟”,形成了百年的對峙。背後,金、元數朝,幽雲十六州始終淪為異族之地,痛哉!

三、【山河一統——朱元璋的最大功業就是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1、幽雲十六州數易手。遼據有幽雲十六州,國力卻逐漸轉衰,終於為金所滅。金定都燕京,同樣對大宋虎視耽耽。這個時代,湧現出了抗金英雄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名留青史。其後,金為元所滅,幽雲十六州再度易主,燕京改稱大都,成為元朝的國都。數個朝代皆定都於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石敬瑭賣國之惡,莫過於此。我們寧願沒有像岳飛那樣的英雄!英雄輩出的年代,未必是好事!

2、幽雲十六州終回中華懷抱。元朝依靠發動殘酷的戰爭,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卻因為殘暴的統治和治理文明的落後,導致群雄並起,最終,朱明王朝定鼎中原,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時機終於來臨!


1367年,朱元璋遣大將軍徐達率軍北伐。次年八月二日,徐達北伐軍進入大都城。元順帝連夜帶著后妃、太子由健德門逃向上都。元朝在北京地區的統治至此結束。明朝改大都為北平府,在此設北平布政使司。後朱棣遷都北京。由此,幽雲十六州終於迴歸。

3、圍繞幽雲十六州的歸屬,消耗了數個朝代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付出了無數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明太祖恢復漢家衣冠之功,尤以收復幽雲的意義為大,明太祖對維護華夏一統之功,永載史冊!

【結語】:歷史常常會因為某個人物而改寫。石敬瑭為了一己的私慾,割地稱臣、奴顏婢膝,割社稷之土,毫無家國之心,異族佔據十萬裡河山計四百三十二年,痛哉!而大宋一朝,受幽雲鉗制之累多矣!國土,是一分也讓不得的!


脂肪故事


幽雲十六州,聽著很遙遠的樣子,其實,一點兒也不遙遠,大致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邊、山西北邊和河北地區,也就是現在中國地圖上偏北方,但沒到東北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龐大的太行山脈的腹地。

而傳統中原王朝所在的位置,就是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陝西、山東等地的總和,再輻射華南、華南和華西地區。

如果中原王朝佔有幽雲十六州,就能夠很好的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龐大的山脈、城池和長城,能夠有效的阻止遊牧民族入侵,就算有入侵的,也變成孤軍,被中原王朝圍殺。

但可惜的是,唐末安史之亂後,幽雲十六州,就被遊牧民族佔領了,之後經歷了五代十國、宋朝、元朝後,才於明朝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統治當中。

唐末到明朝,除元朝外,中原王朝一直遭到遊牧民族的放馬南下,實在苦不堪言。這種苦不堪言,真的就是數百年了。

宋朝還專門修建了大名府,但卻遠不如幽雲十六州的防禦好。


董江波


幽雲十六州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東北的廣大領域。若是大家熟悉地理的話, 就知道這個地方正是長城的所在地。

長城就是建立在崇山峻嶺當中,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抵禦北伐少數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說來幽雲十六州這個地方,對於中原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可以說只要這個地方,掌握在中原人的手裡,他們就可以靠著長城的天塹,來抵禦遊牧民族的南下了。

可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叫石敬瑭的兒皇帝,他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從此之後,契丹的大軍再來中原的時候,就如同進入到自己的後花園一樣方便了。

這就是為何大宋一直要拿下幽雲十六州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還沒有給契丹開戰,他就稀裡糊塗的死去了。他駕崩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當了皇帝。

趙光義兩次親政契丹,目的就是要拿下幽雲十六州,但是,最終並沒有得償所願。

第二次親征之後趙光義受了傷,此後他再也不親自出徵契丹了。

儘管大宋和契丹在後來也有戰爭,但是,大部分都是沒有贏得戰爭的勝利的。

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契丹和大宋建立了《澶淵之盟》,100多年的時間裡,兩國再也沒有交戰。

後來北宋和契丹全部滅亡了,他們是被女真人給滅掉的。就這樣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裡。

南宋一直把女真當爹來供著,他們就更不可能給女真開戰了。

我們都知道後來是蒙古滅了女真,然後又滅了南宋,幽雲十六州再次落入到了蒙古人的手裡。

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就是元朝,推翻元朝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他派徐達又把幽雲十六州給奪了回來。至此,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中原人的手裡。

冷兵器時期,幽雲十六州確實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地方。可以說他是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眼裡的兵家必爭之地。


史學達人


“幽雲十六州”,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是燕雲十六州,叫法可能更多些。燕雲十六州。後晉石敬瑭為能稱帝,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地區割讓給了契丹。遼被北宋和金國合滅後又歸金所有,金被被蒙古南宋合力滅後又歸蒙古。直到徐達,常遇春北伐收復,整個燕雲華北地區被異族統治了四百多年。燕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河北北部)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直到它完全崩潰。丟燕雲必禍中原,這樣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作戰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中原的步兵也受不了北方騎兵在千里平原的衝擊。所以整個宋朝時期,在和遼,金,蒙古做鄰居,沒了長城,沒了燕雲,或被動挨打或納歲,直到宋亡。

在我國華北地有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大自然賦予我國的一條天然防線,燕山山脈。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要過了燕山,一直到黃河南部,可以一馬平川直指河南河北的中原腹地。這條防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燕長城,趙長城都位於燕雲地區。燕雲丟,丟的不只是燕山險要,北方民族的兵力和疆域也推進到了長城周邊。北宋以前便把我國正北方的邊界設在了幽州(北京)以北的燕山。唐後,後晉石敬瑭把這重要的地理區域拱手相讓契丹,契丹鐵騎從此出發不經任何地理險阻,便可進攻北宋。這也是經宋一朝,我們感覺其軍事羸弱的一個原因。

所以,從地理位置加軍事戰略方面來說,這便是讓中原王朝糾結的原因。

北宋所謂的燕雲十六州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位於燕山以南和太行山以東的幽州地區,也稱為山前諸州。包括幽州(燕京,遼南京析津府)、薊州、順州、檀州、景州、涿州、易州。

第二部分是位於燕山以北或太行山以西及雁門關以北的雲州地區,也稱山後諸州。包括雲州(遼西京)、新州、媯州、儒州、武州、寰州、朔州、應州、蔚州。

第三部分是十六州以外是獨立的,它是早年契丹從中原奪走的也是燕山以南的三州,包括營州、平州、灤州。

十六州對應現在地名

山前諸州(幽州地區)

幽州(北京市) 順州(北京市順義區) 檀州(北京市密雲區) 薊州(天津市薊州區)景州(河北省遵化市) 涿州(河北省涿州市)易州(河北省易縣)

山後諸州(雲州地區)

雲州(山西省大同市) 應州(山西省應縣)蔚州(河北省蔚縣) 朔州(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 寰州(山西省朔州市馬邑) 武州(山西省神池縣) 新洲(河北省涿鹿縣涿鹿鎮)媯州(河北省懷來縣)儒州(北京市延慶區)

契丹早年奪取三州

營州(河北省昌黎縣)平洲(河北省盧龍縣)

灤州(河北省唐山市灤縣)


FrankTafei


《舊唐書 》載: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之亂,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至德之後,入據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今記天寶承平之地理焉。】

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的整個北京地區,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地區以及山西北部地區。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片地區從秦代開始就是漢人政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犯的重要屏障。也正因為如此,燕雲十六州又有“中原門戶”之稱,是以失燕雲則禍亂中原。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唐朝滅亡以後,中原一直戰亂頻繁,各路諸侯輪番唱戲。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在還只是河東節度使時,為了自立為帝,他就向契丹求援,答應只要契丹為他出兵,他就可以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在契丹人的幫助下,石敬瑭很快建立了後晉政權,開始了他“兒皇帝”的生涯,中原王朝也由此成為“襁褓中的嬰兒”。

受燕雲十六州影響最深的就是北宋政權。宋政權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的,雖然北宋是五代十國的終結者,但也是五代十國曆史的延續者,這個新生的王朝必須面對缺失燕雲十六州的影響,燕雲十六州已經讓契丹人對中原形成了“惡虎吞狼”的趨勢。


北宋皇帝對燕雲十六州實在是戀戀不忘,宋太祖特意設了一個所謂“封樁庫”,每年從國庫撥銀打入其中,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贖回燕雲十六州。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想要收復,均以失敗告終,逼得北宋沒有辦法和親納貢。

終北宋一朝,一直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一方面是北宋軍隊戰鬥能力低,朝廷內部重文抑武的現象比較嚴重。另一方面原因在於燕雲十六州的缺失直接導致北宋面對金人鐵蹄時無險可守,只能依靠挖河溝,築高牆的方式對抗騎兵鐵蹄。

從今天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候燕雲十六州的作用從防禦遊牧民族入侵變成了遊牧民族入侵的大本營和前沿陣地,直接威脅北宋都城汴京,毒害之深,可見一番。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以後,頭等大事就是要驅逐殘元。他派遣大將常遇春,徐達等先取河南,再取山東,最後虛晃一槍直接殺向大都,殲滅了元軍大部,逼得元廷遠遁。洪武元年七月,朱元璋大軍齊進,元廷放棄了大都,越過居庸關逃到了大漠。至此,丟失四百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全部收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