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餘鶯兒為何一上位就選擇親近華妃而非皇后?

夜半品史


歷來宮鬥劇沒腦子活不過三集。《甄嬛傳》中下線最快的就是“一丈紅”賜死的夏冬春。第二位就是憑藉“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而魚目混珠,頂替甄嬛恩寵的餘答應了。

後宮紛繁複雜,爾虞我詐,想在裡面生存如履薄冰。即使自己得寵,也要防著其他妃嬪們對自己暗下黑手,還要處處巴結提防著地位高的人,她們一個不順心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讓你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或者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團隊作戰都可能全軍覆沒,何況是單打獨鬥呢?久在後宮當宮女的餘氏自然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她一上位就趕緊站隊了,而她站毫不猶豫地站到了華妃黨。放著正宮皇后不選擇,為何站隊華妃?其實從她出場就決定了這個隊劃分了。

事實背景決定選擇

看過劇的觀眾都知道華妃其實是一個很可悲的存在。她愛了一輩子的男人親手害死自己的孩子,賜下的歡宜香也讓自己從此再也不能生育,甚至於最後的真相都要靠自己最敵視的女人來告知。

但這些都是後話了,不要忘了餘氏得寵的時候華妃正寵冠六宮,並且手持協理六宮的權利。而且她的身後還有幫皇上爭奪皇位,並坐穩天下的年氏一族。太后為了大局著想一直勸說皇后隱忍退讓,而皇后為了凸顯自己母儀天下,寬容大度,不得已對她禮讓三分。

於是在明眼人眼裡,最受皇帝寵愛的人是華妃而不是皇后。甚至皇后表現得不顯山不露水,不爭不搶更讓很多人錯認為皇后既不得寵也力不從心。基於當時的情況,餘氏選擇巴結華妃而非皇后也很正常。

出身素養決定選擇

甄嬛未入宮前,在聽芳若姑姑教導宮中規矩的時候,我們知道宮中最低等的妃嬪是官女子。她們平日裡就跟普通的宮女差不多,幹各種雜役。但是特殊時候她們也能夠承受皇帝寵愛,供皇帝臨幸。

餘氏正是這樣的一名官女子,她的出身其實也就是跟一個丫環差不多。正是因為出身丫環,沒有什麼良好的品質和素養,才讓她那麼大膽地覺得依靠皇帝的寵愛就可以在後宮裡面橫行霸道吧。

一朝得勢,便開始目中無人,夜半高歌擾人清夢;越級把欣貴人關到了慎刑司;刻意為難皇上身邊的小夏子,御花園欺壓甄嬛。

她的得勢就像過去受夠了艱苦生活的人在一朝得勢,過上了暴發戶一樣的生活之後,總是想要特別高調特別張揚的顯擺自己的風光,以此來尋找一種“今時不同往日”的暢快感覺的心理是一樣的。

也正是因為她的這種感覺,才讓她自己慣著自己,甚至在受到了來自太后的“懲罰”之後都不想著收斂一下,一點作風都不改的繼續自己的作死之路。不管是皇帝身邊貼身侍奉的太監小夏子,還是皇帝的約會對象,通通都不給面子。

她以為有了皇帝的恩寵就等於有了一切,卻從來都沒有仔細想過皇帝的寵愛來得快,去得也快。即使她後來巴結上了一直備受皇帝寵愛的華妃又怎麼樣,畢竟皇帝想處置一個人的時候從家都不需要考慮那麼多。

性格特點決定選擇

古人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沒有道理的。陰險狠毒的皇后就看上了綿裡藏針的安陵容;理智謹慎,聰慧大度的甄嬛就看上了懂得明哲保身,善於隱忍的敬妃和端妃。

餘鶯兒會不自覺靠向華妃黨,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與華妃“臭味相投”了。華妃和餘鶯兒都是脾氣暴,戾氣大且囂張跋扈、恃寵而驕,不懂分寸之人。可以兩人相似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方式早就註定了兩人會相互勾結了。

綜上所述,餘鶯兒站隊華妃不是偶然也不是隨意的,後宮女人的戰隊從她們一開始的出場方式和出場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特點就決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