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在扇面中很少看到魏碑字体?

哲清的清


天津孙伯翔的魏碑写得好,扇面也写得不错,他的字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看,都是如鐡塔般的稳,非常耐看。😀

扇面本是难写,魏碑字写大字才显特质,如果是功力欠佳,在扇面上显出,必俗而无昧。

另,无论什么字体,特别是隶书,功力够不上又无变化,达不到山崖千年风雨打成的金石味,给人感觉特俗而无美感。所以,欣赏也是一门高深学问,欣赏到位了,你才知怎么写才美,怎么写才耐看。完











浓淡任由冰雪中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而扇面的创作则有一定的规则:

一、尺寸。扇面书法或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间,或悬挂于壁上,或单幅或连缀成册,多要满足于人们近距离欣赏,常见的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数可多可少,可以横写也可竖写。如果尺寸过大,就与它柔美的特征相矛盾,而难于处理,给作者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也正是考验作者对书法及章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二、书体。在一幅作品中,可以同时使用自己擅长的两种书体。比如,正文大面积写篆书或草书,同时以小面积书写小楷或行书做辅助,快面之间拉开距离。这样有书体的不同,有动静的对比,有多少的变化,既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实力又丰富了画面,耐人寻味。切忌真草隶篆一起上,主次不分。所以,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应用的并不广泛。在扇面的书体中,比较受青睐的是草书或者行书。这也就涉及到了书体与形式的和谐。篆、隶书多厚重古朴,大草多昂扬畅达,此三种书体写得字径稍大,更能表现字体自身特性和书写者的创作水平。小楷、小草和小字行书,如果要写成较大的扇面,章法上要随形就势、灵活多变。

三、留白。扇面书法不论尺寸大小,都要考虑留白。尤其写较大尺寸,更不能顶天立地一气灌到底,行要有长短,字要有疏密。尺幅较大,可以分块书写,人为造出一些“空白”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增加画面虚实的对比。根据人的视觉习惯,画面左右应该大致平衡,重心居中或者偏上,切不可偏下,造成下坠感。

四、钤印。印章虽小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补空白、调平衡、丰富色彩等作用。扇面尺幅一般较小,所以用印不宜过大过多,少用阴文,以防喧宾夺主。选择与书法风格和谐的印章。用多方印时,要注意印的方、圆、大、小、随形等形制的变化。宁少勿多。

五、用纸。颜色宜淡雅,不宜大红大绿,有的作者喜欢用几种颜色的纸搭配在一起,合成一个扇面,要注意色彩的和谐和对比。用近似色搭配出来的效果比较容易协调;用对比色搭配,对比效果更强烈,但要分清主次,一种或两种色为主占大面积,另一色为辅,做成小的窄条。颜色不宜多,多了容易“花”、“乱”。

六、雅。扇子、扇面书法多是文人雅士互相馈赠,托物寄情以及雅玩的小品,因此,扇面书法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要给人以雅、静、淡的感觉,而不能粗糙、俗气、霸悍。以上所述都要围绕这一“雅”字展开,书写时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发挥水墨的韵味,讲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动自然,使之畅达不漂浮,质朴不笨拙,昂扬不张扬,耐人品味。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欢迎指正!





宇宙闪电少女


魏碑距今虽然有一千六百年之久,但它的兴盛始于清代咸丰、同治之时。在此之前,魏碑并不为文士所认可。

我们现在的书法家,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历史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南北朝史。认为魏碑是上承魏晋,下接隋唐的纽带。大错特错。魏碑产生于北方民族政权的北朝地区。而延续魏晋书法的是南朝。南北朝是两大阵营并行的时代。南朝的宋、齐、梁、陈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双方处于敌对势力。怎么可能会把敌方的字体出现在书法作品当中?

除了清代,在历史上我们找不到任何谈及魏碑的只言片语。在所有的法帖当中,也看不到魏碑的踪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南北朝太远,不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把相似的宋、辽、金关系来看,大家就比较熟悉一些。宋、辽,宋、金,他们的关系就和南北朝一样。双方共存,互相敌对。辽、金同样被汉化,他们同样使用汉字,我们也没有见过辽、金的书法作品。

扇子是古代文人墨客手上的物品,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古代书法作品的一种主要创作形式。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被公认为中国传统书法的正脉。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崇尚。创作的字体自然不可能用外族的魏碑体。


子衿书法


🤔🤔首先说,唐宋元明四朝就几乎没有了魏碑的踪影,

为什么,原因很多,但魏碑比较难写可能是一

个大的原因,在我看来,写真正的魏碑楷书实际

上是比唐代的楷书难很多,尤其是魏碑的墓志书法

把书法的难度写到极致,这种极致所表现出来的

难度让人望而却步,即便是在古代要以书法混社会的

才子佳人们也不敢拿自己的青春赌明天,把墓志

书法写好不知要投入多大的精力,聪明人当然不会

下太大的赌注,所以我上述所言为什么唐宋元明没

见到魏碑作品,大家应该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当然,

那时墓志书法可提供的碑帖拓片也相当有限,这可能

也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到了清代的包世臣开始大力提倡学习魏碑,为什么?

原因很多,但其想法无非就是想在书法上实现一些突破,

搞些创新,所以我们看到了包世臣的一些魏碑作品

和赵之谦的一些魏碑作品。📖📖📖

包世臣在魏碑上也算下了一番功夫,

但只能说成绩一般,离大师级别还差两步。😎😎

赵之谦比其造诣深厚一些,并且也写出了影响力,

但赵之谦只是写的聪明一些,他并没有在魏碑的雄强及

规整中找出路,而是将魏碑融进了一些行书的技法,这样,

实际上是降低了书写难度,即便是这样,在一个魏碑

书写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他可以脱颖而出,

胜算的机率也很大。🤓🤓

说来说去,还是写魏碑的人少,就是在近现代的书坛上

又有几人写魏碑呢?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了一下

新魏碑,到如今也已经消声灭迹了,大家可以看看,

现在还有写新魏碑的吗?没有。为什么?太难了!

写魏碑作品的已经少见,而如果再想以小楷的规格

写在扇面上,那就难上加难了,用小楷笔写出方笔的

魏碑效果,应该是难于上青天了吧!🤔🤔

所以,你现在在扇面上看不到魏碑作品就太正常不过了。

附图照片:清代陈奕禧【行书七言诗轴】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魏碑,及隶书体不适应扇面书法,为什么呢?有两点可以说明:

一是扇面的特征所决定。魏碑书体扁而笔画长,扇面又有折叠痕迹,从而影响美观。团扇偶尔有见,但不多。

二是魏碑书体没有达到广谱通用,只适宜特殊情况下才有出现。故:魏碑书体本身就有缺陷。

所以,扇面题字行草书居多,具有广普性。


郁香墨


这个提问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书法字体的内容;第二个是一种生活方面的内容。

先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楷书它应该包含着唐楷和魏碑这两种书体。唐楷和魏碑,这两种书体也可以算是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楷书达到巅峰状态的表现。

而楷书的特点是笔画独立,结字严谨,笔画起伏较小,转折处多用方笔,墨色统一等等。而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所实用的场合是有一定的限制。

再讲第2个方面的内容

扇子从出现到现在它基本上有两种功用。

第一种就是乘凉,是它的实用性的体现;第二种是作为一种装饰,我们可以称它为一种时尚。另外在扇面创作书法作品,由于受到扇面格式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字体都能适合的。



由于扇面格式呈现上大下小的一种特点,因此其创作的字体应该具备着:笔画起伏较大,结体自由潇散等。这样看来行书和草书更是比其它的字体更适合在扇面上进行创作。

另外,上面有说过扇子的第二种作用是一种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往往是个体的一种情怀的表达方式。而行书和草书字体正是具备了最佳的一种个人情感表达载体。

因此,

我们在现实中基本上看不到在扇面从事书法创作的时候采用楷书或者其它的正体字进情创作的作品,更何况是魏碑这一种带有强烈的特点的书体了,更多的是行书和草书的创作扇面作品。


书法有云


 魏碑体不适合在扇面上,魏碑也称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魏碑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其楷书字体风格各异,富于变化,不拘于法则,点画形态丰富多变,带有浓厚的隶意,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本文通过笔形特征和字体风格两方面对魏碑楷书的字体特征进行了研究。


九旭策划


扇面上写什么字体,写什么书法体,写什么书法艺术体?主要决定扇面写上字后干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用。再者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处所等因素有很大关联。致于扇面上写魏碑体的少,主要原因是因为魏碑字的字性与扇面的用途性,不大相同一,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统一。


李行子


扇面的形式源自,团扇,宫廷贡品扇等原形,多为女性专用品,仅是折扇都为文人的象征符号,给人的感觉是雅致,柔和精美。而魏碑等碑体都属雄强,硬朗,阳刚,粗旷的定义,实用中都用于纪念先人的祭祀物件中,在人们故有的观念中完全是两回事。古代连颜色中的金黄色都属皇家专用色,平民若滥用会遭来杀身之祸,因此,书家不敢冒杀头之险去卖弄碑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