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字中的章法一說是從何時提出的?書畫同源繪畫也有章法嗎?

墨香常駐


我是一人。書法中很多詞,確實從繪畫中來的,並且用繪畫的角度更好理解這些詞。


與“章法”相近的意思較早出現在繪畫,現在“章法”一詞用於字畫中。其實書法很多詞都是從繪畫來的,畢竟繪畫有較為明確的水平高低之別,評鑑的標準比較規範。

章法是指安排佈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然而中國畫的構圖在古代又稱為“經營位置”、“章法”、“佈局”等。

上圖左邊是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桃源圖》,右邊是范寬《溪山行旅圖》。這兩張畫,應該能夠很明顯看出“章法”或者“佈局”的差異。

因為中華文化在很多方面並不追求非常的精準,就有很多相近的詞互相用著。

相傳明張紳《書法通釋》雲:“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 章法相關圖書 章法相關圖書 規;一字乃終篇之主’”。

這個時候就有了非常明確的“章法”這個詞,不過還是明朝著名書畫大家,書畫評論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

一人有感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書畫同源,而且其中有些人想要通過中國畫來改革書法。

書畫同源是不是墨法也能放進書法中呢?

書法說到底是在寫字,雖然書法已經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不能什麼都往書法上套,當然也不能隨便想著改革。

<strong>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2020年2月6日滬。


<strong>


一人筆記


但是,章法有實踐的章法和理論的章法。從實踐上說,甲骨文就有章法了。而且章法美學與我們今天的章法美學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

繪畫的章法,也是很早就在“六法”中提出來了。例如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的“經營位置”就是在理論上對章法的要求。但是,謝赫提出的“經營位置”卻在後來逐漸就被“章法”代替了,這是因為書法的章法,與繪畫的章法有一定的共同之處。現在,繪畫也很少提到“經營位置”而是“章法”。可見中國的書法和繪畫真的是很親密的夥伴和姊妹呀。


書法的章法就兩種基礎格式,一種是有行無列,一種是有行有列。這種書法的基本章法,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都是在採用。所以,從書法實踐上看,章法是漢字書法實踐中自然探索出來的。

例如西周時代的篆書《散氏盤》、《大於鼎》就是屬於“有行有列”的書法作品。

但是,也有有行無列的書法作品。例如下面的《保卣》這個西周早期的書法作品,就是一個“有行無列”的書法作品。

我們看《保卣》的章法,第一行到第六行都是六個字,但是,每一個字都大小空間都不一樣,所以就沒有“列”了。

這也是書法的一種常態章法。

在隸書時代,書法的章法也是這樣處理的。有的有行有列,有的有行無列。這是書法作品的一貫的傳統。也是書法作品的基本章法。

隨著書法的廣泛藝術應用,書法的章法也越來越千姿百態了。

例如,斗方、扇面、中堂、對聯、圓光、匾額、尺牘、手卷、冊頁等等,格式不同,書法的佈局也就不同。


  • 趙之謙的團扇章法之一

例如扇面就有摺扇和團扇,如果說摺扇的章法與尺牘、手卷章法沒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麼,團扇就完全打破了一般章法的“天地”界限,出現了上下不齊的章法。

但是,團扇雖然上下不齊,但是,絕對是對稱的弧線,與團扇的圓形相呼應。

但是,無論章法如何安排變化,總而言之,都無法超越有行有列和有行無列這兩種基本章法。

書法藝術的發展好像非常成熟的晉唐時代,也沒有特別提出書法的“章法”問題,但是,章法在晉唐時代已經完全盡善盡美了。


  • 趙之謙的團扇章法之一

把章法引入到書法創作之中已經非常晚了。最早見於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書法》中雲: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餘見米痴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董其昌在這裡所謂的“章法”,也僅僅是佈局“疏密”還沒有從理論上涉及書法的佈局總規律,那就是“行”和“列”的關係。


無論你寫什麼字,寫多大的字,行和列始終是制約書法佈局的總綱領,其次才是疏密、大小、穿插、勻稱、平齊這些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書法的格式很多,但是,無論什麼格式,都是以“行”與“列”的制度為基礎的。

明張紳《書法通釋》雲:“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


張紳引用孫過庭《書譜》中的話,也只是章法的技法之一。

我們學習書法的章法,一定要記住總規律,就是有行有列和有行無列這兩種基礎格式。

無論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都適合書法章法的這個總規律。

可能,我們有些朋友會認為:有行有列能適應行書和草書嗎?當然可以。

行書可以形成一格一格的行書,草書有“小草”當然,也可以寫成一格一格的草書,成為“有行有列”的書法作品。

當然,行書和草書最好是有行無列的章法。但是,有些書法作品不一定允許你那樣寫。


  • 翁同和有行有列的行書對聯

例如,我們就寫一個草書的匾額,你怎麼可能寫成有行無列的作品?儘管匾額只有一列,但是,這個格式仍然是一格一格的草書章法。此外,有些草書對聯,也是可以按照一格一格寫的。

在書法作品遵守章法總規律的前提下,我們需要注意到就是細節了,例如疏密、大小、穿插、留白等等。

書法這些細節的章法安排和計算,與繪畫的疏密、主次、高低、大小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書法的章法,就直接等於書法的章法了。

書法的章法有嚴格的“行”與“列”的關係,而繪畫是沒有行列關係的。

這就是繪畫的章法是要遵守三維空間原則,而書法的章法,只需要二維的空間原則就可以了。


千千千里馬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個人觀點。

章法,是指一幅作品的整體佈局和安排,主要是指字和字、行與行之間的相互呼應的規律法則,也包括字的佈列方式、落款、鈐印的方法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這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這個時期都是規規矩矩,平平穩穩的,還不存在章法之說。

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後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

東漢以後,碑刻大興,而小篆的地位已經被隸書取代,《祀三公山碑》,體兼篆隸,單字撐滿字格,而通篇佈局錯落,是一種極有創造性的寫法。所以我認為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就出現了章法一說。

傳統山水畫的章法很多也很複雜,包括筆法、墨法、色法、圖法、題法、各種景物畫法都有法則要求,如筆墨的六法、六要六長、三病十二忌等,這些僅憑此文不能說清,筆者的《中國山水畫總論》中有詳述。這裡重點說基本法則、構圖和題寫三個方面。這些都是中國畫裡的章法,還有落款和蓋章的位置,都是中國畫裡的章法,中國畫還很究竟留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閒一


漢字的書寫體,最早流行的是楷書和隸書這兩種字體。楷書又分為畢恭畢工的正楷,稍有流動的就是行楷,而筆劃飛舞的則就是狂草。流動的隸書被稱之為草隸,也叫作章草,這就是章法的前身了。

由於漢之前的書寫方式都是以簡為牘,因為書寫上的難度,人們的書寫方式都比較隨意,潦草,往往都是楷書與隸書加草書的混合體,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區分。直到漢魏甚至於晉代絹布出現以後,因為書寫比較方便,才有了筆劃姿態和真的(我們現在所普遍接受的)楷書和隸書相似,字與字之間偶爾也會出現聯綴的草字。到後來隸書的成分逐漸減少,草隸的成份增多,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字體――章草。從此以後毛字筆中的章法逐漸的就被人們逐漸地重視了起來。

據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大書法家王獻之最早提出“章草”,也就是演變成現在所謂的章法這一定義的。據唐張懷瑾《書斷》捲上述:

“獻之嘗白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

至於書畫同源這是古今相襲,世代相傳的一種說法和習慣了。據傳黃帝時就有“河出圖,洛出書”書畫同源的說法,並且古人也有: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的描述。這些都是“書畫同源”最好的註腳了。

當然了繪畫也是有一定章法的,它一般講究的是“墨分五色”,指濃墨、次濃墨、淡墨、更淡墨、最淡墨,這是最基礎的。實際上在運筆繪畫的時候,畫面要有精神,要變化莫測,畫出的物體要有靈動,要氣韻充盈,所以就遠遠不止這五種顏色,還需要青、黃、紫、翠等各種顏色的應用自如,搭配使用。


駱駝草的吟唱


因篇幅,膚淺談談。書法章法極為重要,有規矩,卻以打破常規為最高。如國畫,除筆墨外,構圖有歷史淵源,又以預料之內,意料之外為趣味。有高人常以書畫合而為一,章法構圖互相借用。學者可多看過世高人書畫章法構圖,思考之,併為我用。





竹葉篆


但凡經典法帖都存在章法問題。

章法和結字法是一樣的,每一個筆畫都能寫好,組成的一個字就漂亮嗎?未必。因為還存在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相互配合問題。同理,每一個字都漂亮,整個一篇作品就好嗎?也未必。因為還存在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配合問題。

繪畫也必然存在章法。


陳海波書法娛樂書法


毛筆字中的章法一說當推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提出。中國畫也有章法,書畫同源,落款和蓋章的位置等等,都是中國畫裡的章法。


駱陽葉


章法,應該是《文心雕龍》談寫文章要有法可循。後來借用到書法上?也就是《文心雕龍》後某個時候流行(南北朝後)。最早應該是“筆法”,而後才有章法。個人意見。


用戶628680282845流氓


中國人用刀在甲骨上刻字的時候,就有了章法,如龜甲的大小與字的多寡要合比例,否則卜辭字多刻不下就不好辦了。可見古人早就謀篇佈局講究章法。從治大國到烹小魚皆有章法,何況書畫?


周身刀


毛筆字的章法也就是書寫的方法和規律,自古就有,寫毛筆字要講究用筆的結構,即起筆知落筆,整句要有結構,整片要有佈局,要一氣可成,畫畫用筆也就是書法的用筆,要寫畫得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