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大臣们都支持皇八子,为什么康熙不中意胤禩?

三十岁的尾巴


在康熙皇帝最后的二十年了,为了立储的可谓是焦头烂额,由废太子和储位虚悬而在皇子们之间引起的储位斗争不断,诸位皇子结党不辍,人员变化不断,各集团地位也是沉浮不定,在各集团的斗争中,皇八子胤禩集团可以说是势力最大,在大臣中的支持度最高,但是最终康熙皇帝却没有选择胤禩作为皇位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

胤禩结党营私,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

皇八子胤禩非常有心计,而且精明能干,和太子胤礽不同的是,胤禩以仁爱自励,笼络人才,收买人心,在兄弟、家室、外戚、满族和汉大臣中有众多的拥护者,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举荐太子时,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扥关于都一致举荐胤禩为太子,但是被康熙否决。当康熙追查举荐胤禩首倡人时候,马齐竟敢负气拂袖而去,随后在第二次废黜太子胤礽实践中,胤禩集团成员阿灵阿插手,说朱天保的奏请是希冀异日宠荣,促使康熙杀死朱天保。而众人保举胤禩还造成了胤禩虚拟储君的地位。可见当时胤禩集团势力大,骨干多,而且气焰嚣张,胤禩的结党谋位,让康熙不得不防,甚至惧怕,因为胤禩党徒多,势力大,以至于可以搞政变。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就指出胤禩“党羽早相要结”,康熙五十三年更说胤禩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可见康熙对胤禩的憎恶的。

胤禩不守本分,遭到父亲的谴责

太子胤礽初废时,有道士看八字,说胤禩的八字和前代帝王相同,这消息胤禩不可能不知道,再加上很多大臣的拥立,更让他自信心膨胀,到胤礽再被废时,胤禩试探性的问康熙,现在该怎么做事?要不就装病卧床,免得大家不好好待我。康熙看出他的心思,当即告诉他,你只是个贝勒,怎敢作越份之想。打破了他的太子梦,于是他对父亲心生怨恨。康熙五十三年冬天,康熙皇帝出外狩猎,胤禩因为他母亲周年忌辰没有随行,到康熙回来的时候,胤禩派人送了两架将死的鹰,而自身并不迎驾,也不请示行止,这把康熙气的几乎心脏病爆发,因而对胤禩大肆的谴责。

妄博虚名,滥施恩惠,甚至与老爸挣名

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在里面胤禩叫八贤王,一个“贤”字就能看出这个人滥施恩惠,以收揽好名声,在管理内务府时候,把康熙皇帝所施恩的事情,都揽为己功,买好众人。胤祉说胤禩行为像梁山的宋江假行仁义,康熙也同意说胤禩及党羽如同梁山贼徒,又拿他和胤礽比,说胤礽屡失人心,胤禩屡结人心,心更阴险。

总之,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是芥蒂很深,心存疑虑,这就决定了在储位争夺中,康熙不会选择胤禩为继承人。


千秋文史


发生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是老八实力最强却无缘皇位,只因他不懂帝王权之术 ,不管老八在朝中拉拢了多少大臣,也不管老八在民间建立了多少声望,最终决定老八能否继承皇位的只有一人,此人就是康熙,然而老八却忽视了这一点。这个非常的关键点,而老八只顾着自己做出政绩,却忽视了他这样做是否能够在康熙面前投其所好。老八千算万算但是却算错了一点,他以为他将政绩做得漂亮康熙会为他高兴,只是没想到身为帝王的康熙却忌惮他的能力和实力。 和其他参与夺嫡的皇子相比,老八的出身可以说是最卑微的,他不像老四雍正的母妃德妃,最起码德妃不仅是康熙的宠妃,而且德妃的母族背景也很强大,而老八的母妃却是奴婢出身,所以老八从小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好在老八是个不服输的皇子,即便皇位从来都没有向他招手,不过他却一直将夺得皇位当成自己的终极目标,所以从少年时期,老八就开始为了得到皇位步步为营了。 在太子被废之后,这时老八和其他皇子的想法一样,他也觉得他夺取太子之位的机会来了。一次,康熙让大臣们举荐太子,朝中有一大半的官员都推荐老八,老八也沾沾自喜,他觉得让他当太子是众望所归。然而康熙却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发怒了,康熙觉得朝中能有这么多数量的大臣都支持立老八为太子,老八肯定结党营私了,所以后来康熙对老八就越发不满了。 老八的实力有多强康熙一直都心知肚明,这也是康熙忌讳老八的地方。康熙一直都感觉老八这个儿子头上的光环太明显了,对他有一定的威胁性。康熙觉得,若是将老八立为了太子,朝中的大臣们都不会再认他这个主子,而是会认新主子老八。康熙日日都在梦中梦到老八夺得太子之位之后会威胁他的场景,善于玩弄帝王权术的康熙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被他掌控的接班人,而不是像老八这种羽翼早已经丰满的接班人,所以康熙才会打压老八党,让老八无缘皇位。帝王的心思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和懂得的,就像被称为一代明君的康熙,他虽然是聪明一帝,但是他在传位一事上却做得不怎么地道。对于一般的长辈而言,看到儿子比自己的实力还要强,心中会感到欣慰,然而康熙却感受到了威胁,这也是康熙不愿意传位给老八的原因。最可悲的就是老八,步步为营十几年,却因为不懂帝王权术,最后无缘皇位。即便后来全力支持十四弟夺嫡,但是还是输给了一直默默无闻的雍正。

按过去的说法,老八不懂帝王术,按现在的说法是老八不懂政治,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也只能根据历史的资料分析了,真正的原因或许已经淹没在浩瀚无垠的历史中了。


历史的循环


皇权是个巨大的磁场,很少有人能挣脱他的吸引。即便是康熙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不例外。上古时代,伟大的尧舜禅让也是有条件的。

皇帝都是终身制,遍观历史,能禅让者少之又少。乾隆八十多岁了,老眼昏花,记忆力不好老忘事,精力也不够用了,皇帝当得很费劲,于是说自己当皇帝不能超过爷爷康熙,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就这样还是不愿放权,当了三年多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对皇帝终身制威胁最大的就是太子。太子长大了就要从皇帝那里分权,一些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开始向太子靠拢,心急心狠的太子就会对皇帝采取逼宫行动,甚至谋杀也有可能。

太子胤礽长大了,开始分康熙的权力,并在索额图的怂恿下出现了夺权的想法。康熙觉察到自己的皇位受到来自太子的巨大威胁,于是废掉了太子。

康熙废掉太子就是为了消除威胁,没想到废掉太子后,出现了众皇子夺嫡的局面,搞得康熙心力交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康熙想复立太子,结果操作失误搞出了公推太子的闹剧。这闹剧让康熙丢了面子,不过他也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原来来自八阿哥胤禩的威胁比太子胤礽还大。



八阿哥全票通过被选为公推太子,可见他的群众基础太厚了,八阿哥可是有能力之人,他要是当了太子,大臣们都倒向他,也就把康熙这个皇帝晾一边了。这么大隐患存在,叫康熙怎么能睡得着觉。打击八阿哥是必须的。

打击太子,康熙还是手下留情的,毕竟太子是康熙患难妻子赫舍里氏所生,而且是嫡长子,两岁被立为太子,为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八阿哥就不同了,他和康熙的感情要比太子差很多。康熙打击八阿哥的手段显然严厉得多。



先看看康熙对八阿哥的态度: 假仁假义,看到你我就来气!

再看看康熙是怎么做的: 一次,八阿哥生病很严重,有生命危险。康熙出巡回宫必须经过八阿哥养病的地方。康熙担心八阿哥会死掉,路过不吉利,硬让四阿哥胤禛把病重的八阿哥移走。康熙的做法实在有失父子之情。

太子被废,朝廷上下都认为八阿哥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将来康熙驾崩,必然是八阿哥接班。八阿哥当太子,逼宫康熙,让他退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大臣们越是支持八阿哥,康熙越是要打击他,根本就是要保护自己的皇位。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将九子夺嫡作为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线索。而其中夺嫡的一个主角便是被群臣称之为“八贤王”的胤禩。胤禩可以说是收买人心的好手,但却唯独不被康熙所喜,这是为何?

第一,胤禩出身不显贵。

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皇帝的第八子,史书记载为良妃卫氏所生。胤禩是卫氏的独子,在史书中,对于卫氏的记载十分少,而且从《清史稿》所记载的来看,卫氏并非得宠的一类妃子。康熙朝之时,只是封了一个良妃,雍乾之时,康熙皇帝的不少妃子被纷纷加封,概因良妃之子胤禩的缘故,所以也一直未有遵封。况且康熙皇帝在上谕中也曾说胤禩的母亲微贱。

由此可知,不管是良妃的出身,还是身后,皆不显贵,至少康熙皇帝对于良妃的感情应属一般。但从这一点上,他与太子胤礽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第二,胤禩争夺皇位大张旗鼓。

或许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又觉得自己才能卓越,所以胤禩在争夺皇位之时毫不掩饰,搞得世人皆知。可以说胤禩是明争,胤禛为暗斗,这也是他不及胤禛的一个重要方面。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心凉了大半截,他在上谕中对群臣说:

“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宥。”

这句说就是说,如今废太子,不仅是废的二阿哥这个太子,而是彻底废除了立太子这个事,如果有皇子还惦记着谋太子之位的话,将被视为国贼,法理所不容。可以说,至少康熙此时已经不想再立太子了。

可巧的是,八阿哥胤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顶风作案的。胤禩的争夺皇位不是偷偷进行的,而是大张旗鼓,不仅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是其党羽,而且大臣阿灵啊、鄂伦岱、揆叙等也争相依附。不仅如此,还有一个相士张明德寓言八阿哥将大贵。康熙听后,勃然大怒,后来将这个相士给凌迟了。

康熙皇帝对于胤禩的评价就是妄博虚名,活脱脱另一个太子胤礽。并勒令大臣,朝中谁敢说八阿哥的好话,必杀无赦。可以说,康熙对胤禩可谓是愤怒至极了。可以说,胤禩的夺嫡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第三,康熙风闻胤禩品性败坏。

康熙皇帝有三十五个孩子。不能说对每个孩子的品性都了如指掌,至少,这个爹是不白当的。他在选择继承人之时,也会对这些孩子进行详细考察。所以胤禩的的日常行为,也在康熙皇帝的掌握之下。

胤禩夺嫡事败,被贬为闲散宗室后,康熙皇帝曾列举了胤禩品性败坏的一些事迹:

胤禩在对待政务之时,徇私,不能公正处事。如其乳母之夫雅其布在处理关税问题时,与大臣发生争执,康熙皇帝将其发配到翁牛特公主处,胤禩对康熙十分怨恨,于是结党败坏国政。

又如胤禩受制于其子,嫉妒行恶,最终未能生子。

胤禩的种种行为,在康熙眼里都是低俗可恨的行为。加之胤禩在朝结党谋夺太子之位,更增加了康熙皇帝对他的厌恶之心。是故康熙皇帝对于胤禩并不中意,甚至是厌恶。以至于胤禩在康熙生前被降为了闲散宗室。这也是在康熙众多儿子中最悲惨的一个了。


历史系大师姐


爱新觉罗·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自幼聪慧,备受康熙喜爱,十七岁封贝勒,是康熙儿子里最早封爵的,其生母卫士更是母凭子贵,被封嫔妃。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康熙皇帝对这个儿子失望透顶。最终没有问鼎皇位的可能呢。我们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第一点,八阿哥封爵封王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私自结交大臣,结党营私,到最后大半个朝臣都是八阿哥的党羽,而任何一个皇帝最最痛恨的就是朝臣结党,因为那会威胁皇权的统治,影响皇帝的权威,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八阿哥深深犯了康熙的大忌而不自知。

第二点,当时太子无德,被废除太子之位,满朝文武几乎都在推举八阿哥为太子,都想要个拥立之功,当然也无法履行自己的职务。当时有个叫张明德的算命先生,八阿哥更是利用他相面为自己造势。康熙对其的行为深恶痛绝。自己还没死呢,满朝文武拥立八阿哥,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哪里!自此,八阿哥基本已经没有了成为太子的可能。

第三点,康熙末年,由于康熙对老臣的纵容,加上康熙朝时间太长了,各种贵族圈子抱团。吏治比较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国库空虚,亏空严重,康熙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是他老了,没有能力去改变了。所以他希望下一个皇帝能够整顿吏治,八阿哥毫无疑问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他也自己更利益团体的一员,如果国家交给他,吏治会更加黑暗,为了清朝的国祚,也不可能交给八阿哥。

所以康熙最终选择了雍正,而雍正也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信任,励精图治,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盛世。


赵小赵H


说起康熙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他的一生可谓是悲催的一生,尝尽的人生的大起大落,虽然贵为大清王朝康熙大帝之子,其人生结局却又不如一介草民。

胤禩是少年得志的典型,其从小就深得皇父康熙的关爱,17岁就被加封为贝勒,是大清建国以来,被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在经过多年历练之后,康熙又命胤禩署理内务府和兼管广善库等要职,可谓是在康熙几十个儿女之中的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地位仅次于太子胤礽。那么一个如此深得康熙厚爱的皇子,为何又在太子被废,从新择选太子时落败了呢?

据《清史稿》记载,是胤禩在太子被废之后,利用江湖术士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彰显其最为适宜继承大统,这一举动,深深刺激了康熙,使康熙深恶痛绝,也使其在康熙心中的形象严重受损,虽有满朝文武力挺,但是最终经过十年的抗争,也没能扭转康熙的意志,最终康熙还是选择了皇四子胤禛继承大统而放弃了他。当然,这只是史书的一面之词,不足全信。

我本人倒是认为,康熙选择皇四子胤禛而放弃皇八子胤禩是必然,因为康熙作为大清王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心里非常清楚,因其在晚年以过度宽仁的政策治国治吏,导致了官场腐败丛生,各种弊端积重难返,大清王朝已经是外强中干,岌岌可危了。急需一位刚正不阿,能够乾纲独断的后继之君,整顿吏治杜绝党争。这时候的皇四子胤禛就显得再合适不过了。胤禛有“冷面王爷”的称号,素来都是公事公办不徇私情,办差能力在众多皇子中也是佼佼者。而皇八子胤禩素来是以“贤”闻名,在治国理念上极力效仿康熙的宽仁策略,以收买人心为主,这恰恰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康熙不顾一切的将大位传给了皇四子胤禛,是寄希望于胤禛能够铁腕反腐,改革弊端,重新振兴大清王朝。因此选择胤禛继承皇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雍正登基之初,为防止胤禩同党心有不甘而作乱,先是对胤禩加官进爵,稳定人心。在其皇位稳固之后,又以各种理由将胤禩罢官夺爵,削其王位,继而永远圈禁宗人府。胤禩也于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抑郁而终,享年仅45岁,走完了其与命抗争而又不得其志的一生。争来争去,还是没有争过命运。

正所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繁城陋巷旧少年


康熙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颇有作为,比如收复台湾、平定三藩、抵御沙俄、三征噶尔丹等等,但是晚年的康熙帝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气魄,反而被九子夺嫡事件扰的心力憔悴。九子夺嫡中以四爷党和八爷党的斗争最为激烈,不过在太子被废后众大臣都更支持八阿哥胤禩,而且胤禩从小就深受康熙帝的宠爱,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成为被封爵最年轻的皇子,在胤禩经历了多年的磨练后康熙帝还让他担任内务府总管这一要职。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位被康熙帝宠爱的皇子在立储事情上得到大臣支持后,反而不受康熙帝待见了?

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太子胤礽初次被废后康熙帝为了稳定局势准备复立太子,并让众大臣提建议,他心里想的是让他们重新推举胤礽为太子,但是众大臣并没有领会圣意反而极力推荐八阿哥,康熙帝自然对他就感到不满了。其实这也不怪康熙,试想一个皇子居然能得到这么多大臣的拥护,如果真立胤禩为太子,那么他日胤禩仗着大臣拥护逼宫康熙也不是没可能,所以立胤禩会严重威胁康熙帝的皇位,康熙帝自然不会傻到给自己树立一个政敌。

其实康熙帝极力打压胤禩还有别的原因。早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后,大阿哥胤禔就向康熙帝举荐胤禩为皇储,还说“有道人言胤禩曰后必大贵也,而自己也能帮父皇除掉胤礽。”康熙帝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道士是胤禔找的,就是为了除掉废太子胤礽并让康熙帝防备八阿哥。虽然知道这个道士说的话是假的,但是康熙帝对八阿哥还是产生了芥蒂之心,加上后来大臣都举荐八阿哥为太子,康熙帝对他就进一步的失望了。

时间到了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巡幸热河,众位皇子都献礼祝贺,八阿哥胤禩因为正值母妃逝世两周年忌日未能前往亲自祝贺,于是派了太监去送了一只雄鹰,但是等康熙帝揭开盖幕后却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只死鹰,这不是寓意着康熙帝已经日薄西山活不了几天了嘛。这次胤禩可真是伤透了康熙帝的心,康熙帝也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也。”可见这件事之后八阿哥是与皇位彻底无缘了。

还有一件事能反映出康熙帝对八阿哥是彻底失望了。在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康熙帝从奏折中得知胤禩感染了风寒,但是他只是批复了“勉力医治”四个字,丝毫不关心。又过了几天御医向康熙帝奏报胤禩的病情,康熙帝这次直接用讥讽的口吻回复“本人有生以来好信医巫,被无赖小人哄骗,吃药太多,积毒太甚,此一举发,若幸得病全,乃有造化,倘毒气不净再用补剂,似难调治。”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帝与诸皇子要去畅春园回驻,当时八阿哥正在畅春园附近养病,康熙帝不顾其安危执意将他移往家中养病,面对九阿哥的反对还推卸责任的说“八阿哥病极其沉重,不省人事,若欲移回,断不可推诿朕躬令其回家。”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啊,康熙帝对于八阿哥似乎一点感情都没有了。

等到雍正帝登基,为了稳定八阿哥的同党,他先对胤禩加官进爵,但是在坐稳皇位后雍正帝就开始对胤禩下手了。最终将胤禩削去爵位,改名为阿其那,圈进在宗人府,没多久胤禩就抑郁而终,甚是可悲。


风尘讲历史


康熙之所以不愿选老八做太子,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八出身不好,没有强硬的后台即使登上太子之位,恐怕也坐不稳!

2:老八出身低微,处事低调,凡事不愿得罪人!在群臣眼里是一个贤者,但在康熙眼里却是没有担当!这一点占主要原因!

3:老八谋身不谋国,掌管户部,却弄出巨大亏空,维持了群臣却让康熙陷入两难境地!这一点和胤禛正好相反,胤禛为了维持朝廷,不惜得罪群臣!康熙需要一个有担当的太子!这一点是老八被排除太子之位的首要原因!

4:老八没有大局观,国库空虚却若无其事;为争兵权,不惜让西北十几万军队全军覆没;查张五哥案子,为了自己功劳,欺骗肖国兴供出太子;为了争太子之位,送康熙死鹰;凡事先考虑自己,至国家于不顾!

老八临死时曾感叹“是一个贤字害了自己”,说到底还是没有担当!

看懂人性和人心的人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

最后强调:老八其实很有才能!


wyl一杯清茶


九子夺嫡,惊心动魄,谁都无法幸免。胤禩又何尝不想皇图霸业,但最终却只得了个"阿其那"的污名。胤禩小时候也极为聪慧,而且性格柔和宽厚,康熙也曾颇为看重。时光扭转,康熙却越来越讨厌这个儿子,这其中有三件事,让康熙对胤禩彻底灰心。



其一,道士之言。史载康熙四十七年,因太子胤礽无友爱兄弟之心,加之夜夜窥视父皇军帐。康熙遂决意废太子。当年九月,康熙告祭宗庙,废黜太子胤礽并将其幽禁。大阿哥胤禔早就急不可耐,蠢萌蠢萌的跳出来举荐胤禩,并言之凿凿的对康熙说,"有道人言胤禩曰后必大贵也,而自己也能帮父皇除掉胤礽。"康熙听了大怒,对胤禔深为恼怒,对胤禩也产生了芥蒂防范之心。后经查,这正是大阿哥的一食二鸟之计,这个道士就是他找的。道士替胤禩看相故意如此一说,正是胤禔的计划。胤禔最终自讨苦吃,因被揭发行巫术诅咒太子,被康熙圈禁。


其二,举荐太子风波。康熙诏众臣举荐新太子。胤禩得到群臣呼应,以佟国维、马齐为首的大臣们众口一词上表推荐胤禩,胤禩也暗自得意。众臣的异口同声令康熙极为恼怒,重惩了佟国维和马齐。对胤禩也更加防范,因为在康熙看来,八爷党势力如此之大,对君权将是极大威胁。胤禩的结党,让康熙进一步失望。

其三,毙鹰事件。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巡幸热河。众阿哥都献礼表示庆贺。胤禩因母亲良妃新逝未能前去,故派太监送去一雄鹰。庆贺大礼,当八阿哥的太监送上雄鹰,以表敬贺时。揭开盖幕却发现鹰早已气绝多时,乃一死鹰也。史载康熙顿时气的不行,言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也。"这件事过后,八阿哥是伤透父皇之心,凉透了,与皇位是彻底无缘了。



皇图霸业一场空,胤禩最后寄希望关系较好的十四弟胤禵登上帝位,也未能成功。生在皇家,不争也似争。胤禩雄心壮志,最后却沦为"阿其那",不胜人生一场醉也。


风雪梦不逝


不请自来。

康熙朝晚年,九子夺嫡,有的在明,有的在暗。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在群臣心目当中已然有了新的太子人选。那便是在朝中享有八贤王美名的八阿哥胤禩。

在这里需要说明,在对于胤禩的评价方面,我们必须跳脱出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所留下的固化印象,胤禩并不如剧中所表现的腹黑。

大臣们之所以会觉得胤禩会成为新的太子,原因有三个。

首先说,胤禩在康熙的心目当中有一定的地位。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曾经大肆册封皇子。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和皇八子均被封为贝勒,在这里面,唯有皇八子年龄最小,仅仅17岁。而且康熙每次出京,常指定胤禩留守京城。在废太子之后,胤禩更是被派去管理宗人府。宗人府的差事,在太子被废之前,一直是由太子一党的人管着。

不仅康熙看中他,裕亲王福全也特别看重胤禩,在福全临终前,曾向康熙建议废太子,改立皇八子胤禩为太子。

第二点,胤禩有办事能力。或者说,会办事,用现代话讲叫有情商。一废太子之后,胤禩管理宗人府。胤禩的前任凌普在任上亏空一事便暴露了,由于凌普是废太子胤礽的人。因此,胤禩在处理凌普问题上体现出了很大的宽容。实际上这是一个保护废太子的举动。

第三点,胤禩在兄弟中的声望很高。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均是八爷党的成员。在一废太子之时,江湖术士张明德曾断言八阿哥有皇帝的面相。胤禩斥责了张明德,但是他并没有将此事禀告康熙,因为张明德和多位皇子都有交往,胤禩担心把这事告诉康熙,自己的兄弟们会受到惩罚。不过,这事还是被康熙知道了。他狠狠的斥责了胤禩等人,公开羞辱胤禩,你这样的还想做太子。惹得十四阿哥胤祯(笔者一直称其为胤祯而非胤禵)公开喊话康熙,八阿哥无此心,我等愿保。气的康熙拔起剑来要杀十四阿哥,是五阿哥胤祺死死的抱住康熙,这才避免了血案。(《雍正王朝》中做这件事情的人是四阿哥胤禛)

在一废太子之后,康熙令众臣公推太子。康熙通过李光地委婉的传达给了群臣一个消息,即本次公推太子,大家要推荐废太子胤礽。结果,群臣推荐的人选却是八阿哥胤禩。

康熙马上反悔,给出了三条胤禩不能做太子的原因。第一个,年纪太小。(康熙四十七年胤禩27周岁)。第二个,刚刚因为张明德的事情受到惩罚。第三个,母家轻贱。

实际上,这三个理由都不是康熙真正不待见胤禩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胤禩的势力太大了,无论是在兄弟之间,还是在朝廷内外,他的声望都过高了。一旦把他立为太子,康熙自己恐怕就无法自处了。说白了,康熙担心八阿哥做了太子之后自己会被架空。

这是中国历史当中,一个解不开的扣子,皇权专制且不与任何人分享。在说康熙与八阿哥胤禩的事情时,笔者常会联想起唐宣宗说过的一句话:若建太子,朕遂为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