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清王朝真正入主中原的時期是多爾袞時期

多爾袞與勳貴之間的摩擦

多爾袞所面臨的不僅僅是滿洲人入主中原與漢臣進行的較量,更有滿清勳貴內部對多爾袞的反對聲浪。而清王朝的皇權中央政府與滿清勳貴之間的衝突則長達半個多世紀。在整個帝國存續期間都時不時的影響著帝國的政治統治。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從歷史規律的角度來講,滿洲人入主中原已經是事實,不可改變,但是政權是否漢化一直是滿清勳貴激烈反對的一點,但是對於皇帝和認可入主中原的滿清勳貴而言,如何成功的統治漢人就必須滿足漢臣的統治要求與模式,如此一來勢必會危及到滿洲勳貴們的特權。多爾袞一直積蓄漢人的支持,以削弱滿洲王公的權利。在其權力達到頂峰之時,也最見成效。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首領不再直接掌管朝廷機要部門,而且漢人官員也可以不必聽從諸王的命令,而是聽從於皇帝。以此建立一套中央集權皇權專制的模式代替曾經滿洲部落議會制的統治模式。這種過渡自然給多爾袞帶來很多好處,在他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支持他的滿人和漢人,也吸引了更多明朝時期的官員為大清效力。

多爾袞集團的結局

多爾袞去世以後,在他周圍的這一集團勢力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消散,而是以他的名義繼續存在,甚至在其死後不久還為其加上了皇帝的稱號,但是這一稱號很快被反對者,那些遭到利益侵蝕的滿洲高官推翻,他們以自己的力量支持和拉攏年輕的順治皇帝擊潰了多爾袞集團,多爾袞的皇帝稱呼自然被撤銷,落了一個聲名狼藉的下場,而他們也遭到清算。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順治皇帝的無奈

順治皇帝名正言順的坐穩了自己的寶座,但是順治皇帝面臨的總體局勢是十分危急的。順治皇帝自幼登上寶座,但是其實際的統治期限只有十年,最終出家為僧。這與他的愛妃的死有關,也與當時的形勢和順治皇帝所面臨的政治壓力有關。在各種壓力下,他選擇了逃避,放棄了皇位。

他掌握實權的這十年裡,明朝的遺臣為抵抗大清而控制南方,甚至鄭成功幾乎佔領南京,長江下游的地主們也抵制外族統治,即便十分有必要對於社會和民眾有極大好處的稅制改革也陽奉陰違。作為外族統治者,順治皇帝很難命令那些表面上歸順,但實際上依然心繫大明或者自己切身利益的南方地主官僚。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而滿洲勳貴內部也對順治飽受詬病,他們曾經擊潰多爾袞,目的就是為了順治能夠滿足他們的利益劃分。但是順治皇帝在他們看來,是一個對漢人精英過於謙卑,順服的皇帝。他們認為滿洲貴族應當對漢人實施強有力的領導。因此,對南方產生了強烈的對抗情緒,但順治帝卻主張遵循儒家的觀念,實施兩族共治,並希望建立一個仿效明朝基本框架模式為基礎的政權。為此順治帝不顧群臣反對廢除了內三院恢復翰林院,以減少滿清諸貴族對政權的影響,加大漢人在整個行政體系當中的作用,但是面對雙方的壓力最終還是敗下陣來。選擇一走了之,死於天花。

順治之後的勳貴集團的復辟

這對於很多滿清貴族,而言是一件好事,因為在政權體制的改革和過渡過程中不會再有一個實權皇帝阻礙勳貴自己的集權統治,而滿洲勳貴隨即掌控了政權,輔佐七歲的康熙皇帝。他們以康熙皇帝的名義將順治皇帝在位時期的諸多有利於中央集權政策的措施廢止。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他們還假裝出了一份順治皇帝的遺詔,更像是一個罪己詔,以此明證,對外公佈,重新建立權貴封建體制,給滿族貴族以及大的政治優先權利。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鰲拜和他的政治集團就是滿清勳貴們的絕佳代表,同時也展開了一系列,有利於滿清勳貴的政治改革,包括重新設立內務府務,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新召開,以及權利的加大,剝奪言官們在朝堂之上的批評權利,同時對於各個地區和司法進行相適應的改革,加強官員的審查制度,並嚴厲追查地方的稅款交收情況,對違反滿清勳貴的各層人員進行嚴厲查處。但是這同樣也引來了另一些滿洲大臣的反對和抵制。

勳貴的反對者

這些人是曾經支持順治皇帝改革國政的大臣,他們希望在既不犧牲地主支持的情況之下,也顧及滿人利益。希望希望尋求一箇中庸之道,相互妥協,真正坐穩大清的江山。然而他們不久就等來了一個偉大的皇帝康熙。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的20幾年裡,清朝其實一直都無法對整個區域進行強有力的統治,除了與明朝舊臣之間的鬥爭,還有滿洲貴族內部對權力劃分不滿的爭奪。但是這一切在康熙皇帝在位時得到徹底的解決。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鰲拜與康熙的繼位

<strong>康熙皇帝從小得過天花,並幸運地活了下來,所以順治皇帝在同樣疾病纏身不得動彈的時候只有這一個兒子可以陪在榻邊。所以很多人認為順治皇帝之所以選擇康熙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也是因為康熙不會因天花這一無可治療的病症剝奪生命。總之康熙最後繼承了順治帝的皇位,當時他只有七歲,依然無法執政,與他的父親一樣有滿族貴族集團接管大權,其中的代表便是鰲拜。

鰲拜是恪守祖制的人,表面上雖然認可康熙並在其13歲還政於康熙,但是並沒有實權。鰲拜顯然小看了這一個孩子,在其表面上歸還國政的兩年以後,康熙對其進行剷除。以穩準狠的打擊手法令鰲拜沒有任何反抗能力。這時候的康熙無力統治整個中國,但至少他牢牢的控制了自己的中央朝廷。此時明朝的很多小政權已經基本被明朝舊臣肅清。但是清朝依然無法保證自己在南方的統治。

清朝依然是依靠漢人的武力政府獲得的基本統治

南方的廣大區域依然不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滿洲人入關以後因吳三桂尚可喜耿靖忠平定南方有功,因此三人憑藉嘉獎在華南地區受藩王職位。他們在地方擁有很大的權力,包括商業文化經濟政治的壟斷。其中三個人所帶兵力的總和比當時的滿洲八旗還要多。其中吳三桂的勢力最為強大,而且這些藩王以各種名義向清朝的中央政府索要軍費。到了康熙親政的年紀,吳三桂的軍費索取甚至翻了一番。當時康熙在剛剛坐穩皇位的時候,並不想興起國內戰爭,同時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不得不從江南的稅收當中調撥大部分的銀兩,以滿足吳三桂的要求,這時的吳三桂更加肆無忌憚權勢滔天,周邊的省份的官員,相比於清朝他們更願意聽從吳三桂的號令。

三藩之亂的爆發

但是隨著南方逐漸進入平穩,明朝反抗清朝的力量基本被降伏,統治廣東的尚可喜也認識到了藩王無法持續存在。於是為了自保上書,希望辭官返鄉,這無疑引來了之後的三藩之亂。原本其他兩位藩王耿靖忠和吳三桂一直想要試探康熙的政治目的,於是也提出辭呈。康熙隨即同意他們的要求,吳三桂隨即起兵造反,於1673年聯合尚芝信和耿靖忠反清復明。當初的吳三桂在山海關外與滿洲人合力進攻李自成並幫助滿洲人入主中原,隨後出兵追擊明朝餘孽並封為雲南王,親自勒死了明朝流亡在外的最後一個皇帝,如今他重新反叛清朝,希望以明朝的名義獲得民眾的支持和認可。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當然有很多人有強烈的復國情緒,但是更多的不願意投靠吳三桂這個兩次叛變的叛徒。當時吳三桂確實權力滔天,北上進攻滿洲八旗的途中很多滿洲勳貴都主張放棄北京退回遼東。而吳三桂也提出滿洲人必須退出山海關外,作為交換,可以將遼東朝鮮賞賜給滿人,以保證兩國和平相處。這並非吳三桂大言不殘,而是在當時吳三桂確實有實力,直接進兵北上。一些滿洲勳貴也真的捲起自己的鋪蓋卷企圖逃跑。但是康熙最終沉住氣,堅定地拒絕了吳三桂的無理要求。

統一戰爭的轉機

而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大清的命運岌岌可危,王朝隨時都可能因為吳三桂的持續進軍而覆滅,到時連談判的資格都沒有。但是當吳三桂進軍到長江流域以後選擇暫緩進兵,這給康熙以足夠的喘息時間。也可能是吳三桂依然抱著談判的希望,也可能是吳三桂得不到南方的真正支持而心虛。總之,這一時間給了康熙足夠的精力去集結一支軍隊抵抗吳三桂的進一步軍事進攻。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平定三藩之亂,並非是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因為除了康熙之外參與到平定三藩之亂的軍隊士兵和將領全都是漢人。康熙根本沒有依靠滿洲人的軍隊平定吳三桂的反叛。用康熙自己的話說他依靠的是那些曾經擊退過滿洲人的反叛將軍獲得的勝利,討伐吳三桂的戰局終於在康熙堅定支持的三年以後,戰局發生了改變。吳三桂所統治的廣大區域開始節節敗退,早已去世的吳三桂最終被開棺戮屍傳首四邊。

偉大帝王和穩定的統治,康熙的政治平衡術

康熙也真正意義上的鞏固了自己整個大清版圖的統治。這僅僅是這個偉大皇帝的開始,隨後第二年便征服臺灣,在12年以後征服葛爾丹。經過一番休整,又征服西藏。邊地少數民族的部落源源不斷地向康熙運送貢品,請求歸附,接受統治。真正消除了南方的叛亂鞏固了這一新興的封建政權。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對於滿清勳貴,康熙皇帝也採取了較為保守的策略,與他們一起圍獵讓滿清勳貴們有足夠的土地作為稅收和財富來源,並且在國政實施的方針上更傾向於滿洲勳貴,讓他們有高於漢人官僚的地位,議政王大臣會議也被保留下來,八旗的軍事行政組織單位也與其他地方單位相分離,由滿族人執掌。

但是康熙卻並沒有任何圖謀去完全恢復滿洲封建部落統治體系,他依然堅持的基礎是皇權專制。但是為了平衡兩方之間的衝突選擇在高層官員的人事任命上尋求人數對等的平衡。這也是解決這一問題絕佳的方法,之後雙方並沒有因為權利問題,而爆發大規模的激烈衝突,而由於三藩之亂的影響清政府收回了,對漢族官僚的地方統治權,並派遣滿洲人加大監督。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康熙的軍事殖民,與慈禧的聯繫

其中由於明朝就有的軍事力量綠營監督的最嚴格,這些軍隊表面上是聽命於當地督撫的,但實際上這只是名義的。所有的綠營兵基本上都聽八旗將領的指揮和欽差大臣的調遣,時時刻刻都防備著漢人軍隊的任何軍事行動,和任何可能的潛在威脅,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擴張。真的就好比在一個國家的內部進行殖民統治一樣,太平天國爆發後期,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大膽任用漢族官僚,這一局面才被真正打破。

康熙獲得了舊明文人的排斥情緒!

但是康熙皇帝在滿足滿洲人的政治利益的同時,也採取限制滿洲貴族權力的做法。畢竟康熙想要的是一個平衡,而並非政治上層精英的相互鬥爭。康熙明確規定滿洲貴族不得侵佔多餘的土地,皇室成員不得出任高官,以此來限制滿清貴族過度的對政治產生影響,同時康熙也樹立一個天下共主的形象,想要得到漢族人士的支持。為此特意進行了一次特別的科舉,雖然明朝的舊有學者拒絕入京參加,但是對於這一外族皇帝表現出的對自己的尊敬,讚賞不已,頗有感動。對於意志不堅定者而言,他們削減了對康熙皇帝的敵對情緒。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而康熙對自己的統治也越來越有自信,在最初他的出巡都特意待在滿洲八旗的駐地裡,不敢外出。但是在其後幾次的南巡當中,他對自己有了足夠的信心,開始住在漢的官府內,有意識的進行兩族和好,總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擺平了,邊疆的軍事壓力,在中央協調了滿漢兩族的利益劃分,在地方上康熙也加強了自己的權威和統治。

康熙對權利與財富的索求

在歷史上康熙都被評價為勤奮的皇帝,在天還沒亮就起床閱讀各地的奏章,各地督撫的權力也因此直接與皇權掛鉤,向北京直接彙報。這對中央的一些官員和機構形成有效的牽制。同時康熙也知道自己雖貴為皇帝可以執掌任何國家機構,但自己也必須要建立一個私人的權利機構,這便是之前的內務府。康熙將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成為專門服務於自己的機構。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在內務府中,有皇帝最為理想的僕從完全聽命於自己,內務府也因此變成皇帝私庫的管理者。同時也是康熙加強皇權的絕佳工具。即便到了康熙後期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一口通商。雖然表面上是外地商人,必須先與政府進行物質交換,之後才允許進入廣州城從事民間貿易。但實際上外地商人在與政府進行商業貿易之前,要先於皇帝直接執掌的內務府完成貿易定額,所獲得的錢財全部進入康熙的司庫作為自己的零花錢,就很大程度上也保證了康熙的個人財產在一段時期超過了清朝國庫的保有量。

清朝統治穩固的表現與證明,與遺憾

清朝前期的統治動盪與穩定,江山穩固的歷程初探

當康熙這個偉大的皇帝可以為自己謀利的時候,這也證明了大清在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得到真正的穩固。至此以後不論是中央的漢族官僚,滿清貴族,邊地少數民族首領,以及內地的反派勢力都無法動搖這個外族人所建立的政權。但是表面上的盛世並沒有解決自身早應該改變的統治模式。在康熙的統治下大清政府越穩定就意味著之後這個國家為自己的封閉所做出的代價就越大。但是這對於康熙而言是永遠無法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