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举考试,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

静心匠道


老实说,现在很多人对“八股文”存在一种偏见。当时反对“八股”最凶狠的那些人,其实恰恰是不会写“八股”的人。

那么,他们对于“八股文”的批判,在可信度上就需要打一个折扣。

要对明清时期科举采取“八股文”应试的行为做一个客观的评判,就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八股文”,后来很多学者为何会反对八股文。

如果不进行厘清,会对明清之际的这一历史公案做出误导性判断。

何为“八股文”?需要重新、深刻地认识这一文体

“八股文”说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形式,指这种文体写作有一定的要求,分成八个部分来完成: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股”本身也有“对偶”的含义,所以“八股”就用来指此种文章形式的规整。

但从实际来看,“八股文”是典型的议论文体命题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第一部分的“破题”,其实就是考察应试者是否真正读懂了题目的含义,这显然没有问题。

第二部分的“承题”,就是起到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作用,使得文章读起来更为自然,这也没什么问题。

前面这两个部分篇幅并不长,往往也就几句话、数十个字而已,但确实全篇立论的依据,所考察的就是作者文化的积累程度。

这就像我们现在写学术论文、议论文等等,开篇指明文章要说明的问题,这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

从第三部分“起讲”开始,转而进入作者个人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先贤所阐述的道理具体有什么应用?是否有值得注意的细节?前人是否有误读的现象?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思考等等,字句数目均不定,除了形式之外,可以由创作者自行发挥。

之后的“入题”等部分都如此,主要讲述作者的观点。在最终出作一个收结,或对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结束标识,或提炼出最为有实际价值的观点,这同样不做要求。

那么,从这个写法来看,它与当今的“论文”、“议论文”是非常相似的,从提出问题开始,到阐释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并没有任何值得诟病的地方。

可能有人会纠结于八股文对“形式”的严苛,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

任何文体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构成的,缺一不可。内容不必多说,单说形式。这是我们用以区别文体最重要的依据。

比如格律诗和词,它必然是有字数、格律的要求;小说,它必然有着六要素的限制;散文,必然有对真情实感的约束;甚至对联,即使一些名联在格律上稍有出入,它也必须讲求对仗的格式。

那么,同样作为一种文体,“八股文”对形式有严格要求,这有错吗?

我们可以将“八股”的考法换一种现代化表述。

比如说,给出一句话: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志士仁人的一种行为的阐释,让应试者根据这个材料,题目自拟,角度自选,字数不限,有限时间内完成一篇合格的议论文。

如果这样表述,我想现在很多人都感觉很熟悉,这不就是我们上学阶段所写的作文吗?

没错,科举考试中所做的“八股文”就是考场作文。

而这句话也确实曾经作为过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也因此诞生过一篇让人传颂至今、甚至入选了语文教材的“八股文”,那就是王阳明的《志士仁人》。

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

这是王阳明在这篇“八股文”中所提出的看法,这样的文章有问题吗?

所以,以规整的形式来阐释深刻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八股文”,它是一种非常规整的议论文。

明清以“八股”取士是否值得诟病?来看“八股”写作

既然“八股文”本身没有问题,那么偏见就来自于采用此种文体的明清两朝以及写作八股文的士子了。

先来说说主办方——明清。

科举考试为国选材,必然要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那么对考试的内容、形式就自然会有一个提前的预设。

因为封建时代,儒家是国家的主导思想,那么科举考试的内容来自于儒家经典,这本身就没有什么疑虑。

毕竟大家都认同一种思想,做起事来好配合。

试想,如果一个体制内思想不统一,饥荒年代里,县令出于儒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想要先放粮再向上级汇报,但偏偏这个管理粮库的官员是个法家信奉者,不见文书不开仓的那种。那么民间问题没有解决,内部自身倒先乱起来了。

这样的情况自然需要避免,所以要做到思想的统一。

一个公司招聘程序员,结果来了一位对编程一窍不通或者仅仅一知半解的销售人员应聘,那么会被邀请入职吗?

这就是“八股”形式的由来,科举制定了这个规则,需要的就是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才,那么那些写得不好的人怎么办呢?

那只能说,你能力很强,但很可惜的是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只能婉拒。

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什么现在考场作文有一个对好作文的描述:

凤头、猪肚、豹尾。

也就是开篇亮眼,内容充实,结束有力。

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清晰,这样的文字一目了然,让评判者可以很明确地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信息。“八股文”的文章就是这样,即使你写得不好,但主要信息还是明晰的。

如果这样的形式都不会写,那说他不会公文写作也一点都不过分,就这还想做官?

再来说说应试者——考生。

就像我们上文说道的,“八股文”的形式和内容其实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怎么将“八股文”写好才是一个关键。

在这里就出现了两种恶性情况,出现了两类人。

  • 第一类人,投机取巧。

我们还是拿高考作文来做一个类比。

前些年,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种样板,开篇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三个例子进行论述,这个例子是如何写的呢?诸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等等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就被搬上了考场。凑足字数之后,做一个提炼概述,一篇高分作文就诞生了。

但是,抛开前面来自于材料的观点,再除去最后的总结,有价值的文字不足全篇的一成,除了形式工整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这就是典型的投机取巧。所以在泛滥之后被打压。

八股文中同样有这样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大量劣质“八股”充斥,拉低了这一文体的价值门槛。

我们可以称其为“形优文劣”。

  • 第二类人,愤世嫉俗。

这些人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对编程一知半解却来应聘程序员的销售,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非常多让人钦佩的事情,但在科举上却一败涂地。

他们的思想很有价值,观点非常深刻,讨论的角度也十分新颖,但可惜的是,这些内容被安置再了一篇劣质“八股”之中,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文学大师们写八股文写得太差劲了。

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文优形劣”。

这就好比,李白写诗写得好极了,然后突然要求他写一篇白话文小说,这不是难为他吗?但现实就是这样,这里现在招募小说写手,不招诗人。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必须对自己做一个改变。

但是,很多这一类文学大家都不去提高自己“八股文”的写作水平,反而去埋怨这种规则、制度的合理性。作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人士,他们的话自然是极有分量的。

这就因为后世对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所以开始对“八股取士”的制度有了心理上的抵制。

但我们要看到,很多大家也是可以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八股文的,比如上文所说的王阳明,再比如写出了《百姓足,孰与不足》的王鏊,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

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对于后世不同制度的国家治理都有着非常犀利的建议,有着非常重要的可取之处。

所以说,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在文体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是对于适用人才选拔的高效方式,并不是为了禁锢文人的思想。

毕竟谁都希望选拔出的人才为自己做更大的贡献,有几家公司希望新招到的员工是个无所事事的“混子”呢?只有这些人才是符合现实需求的,才是各方受益的前提。

真正出问题的,是因为对于“八股文”不明所以而产生的偏见罢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之前看过很多文章,内容基本都是八股文祸国殃民,确实如此,不过,您如果把目光放到当时当权者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八股取士是最公平的科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八股文是相对公平的。

在八股文之前,唐代以诗、赋、帖经为考试的内容,形式宽泛,也不固定格式,不规定字数。 那么,考生写出来的文章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可言。 而且往往长篇大论,一写就洋洋洒洒几千字。 您想想,当年写的都是文言文,几千字相当于今天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对于阅卷者来说是很简直亚历山大啊。 而且,还有个公正性的问题。 由于文章形式不定,可以随便的写,就存在如何鉴定文章好坏的问题,往往阅卷者的主观判断会占更大作用。

大家都知道,高考语文考试,大家觉得可能最不公平的就是作文。因为作文受到阅卷者主观影响非常大。 一篇文章,这个老师觉得很好,另外一个老师可能觉得很差。 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限制体裁和形式,就会出现相对不公平的情况。 因为在古代,考官一般不会亲力亲为自己阅卷,基本都请一些幕僚负责看卷子。这些幕僚水平高低不一,就容易出现主观判断问题。

说回来,其实,就算是八股文,也有类似问题。 比如范进靠了30多年都没有成为秀才,考官周进想要提拔他,特别看了他的卷子。结果第一次看了以后,老学究周进都不知道范进写的是什么玩意,就将考试丢在一边。 结果一时间又没有其他人交卷,周进就又看了一边,才觉得文章有些意思。 看到第三遍,才知道范进的文章写的极好,只是之前没有领会。

相比较前面说的“自由命题作文”,八股文则不同。 它的题材和格式甚至怎么写,都有严格的限制。 八股文命题都需要出自“四书”、“五经”,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并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 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也不能将题目摊开说,只能就事论事。 同时,八股文的每股还有符合音韵的要求,不然试卷直接不通过。

简而言之,八股文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考察的考生对于这种游戏的掌握能力,当然也有对所读区区几本书籍的领悟能力。 自然,真正的聪明人也许是比较容易掌握。 但更多的一些聪明人,受八股文的限制,不能体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写出好的八股文。 比如,我们今天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去写几篇八股文,哪怕让莫言老师学上个几年,他未必能够写的很好。

因为有条条框框约束。自然就比较容易阅卷。

明代曾经担任过主考官的杨士聪说:“余每阅卷,不须由首彻尾,不拘何处,偶觑一二行,果系佳卷,自然与人不同,然后从头看起。场中搜察落卷,多用此法。即数百卷,可以顷剡而毕,无能遁者。”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担任主考官搜落卷时,基本上都用这种方法,数百份考卷,顷刻就能阅完,不会遗漏任何优秀的八股文。 也就是说,八股文就阅卷和判定上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不同考官的阅卷差距不大。

另外就是八股文只需要读区区几本书,有严格要按照书上的观念为依据,不能自己随便创新。这就等于以下几点:

第一,让读书人不去读其他的书。 比如贾宝玉其实作诗写赋都很出色,说明他很聪明,但父亲贾政却对这个非常厌恶。 因为写诗再好,对八股文没有帮助,等于分散精力白学一通。 作为读书人,一生只读古代的几本书,想不成为书呆子都难,知识也非常匮乏,很多还不如不识字的商贩。 就比如范进虽然中举,后来又成为国家的大官,却连苏东坡都没听说过。

第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因为读书人不允许自己发议论,必须站在圣贤角度说话,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久而久之,人的思想就被禁锢了,会更加认同统治者的规则。

所以说,八股文在现在看来很多都是糟粕,会束缚人的思维,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有比八股文这样成本低,收益高的科举方式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欢迎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我是四九城大磊子,关注我,关注咱北京城的那些事


四九城大磊子


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至清代,历经1300多年,为国家选拔出大量的人才,吸收寒士进入政权,这不但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同时也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科举制度开始八股取士,这其中又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秦朝以前,各诸侯选拔人才都是采用“世卿世禄”的制度,秦商鞅变法后,逐渐引入军功制来选拔人才。汉朝开始,国家推行察举制,也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推荐制度,分为贤良方正、明法、明级、秀才、孝廉诸科等,中央和地方官员便根据些诸科的不同选拔不同的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即把辖区内的人民,区别高下分为九等,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品德等授予官职。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政治与经济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初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唐朝在隋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八股文的优劣是读书人能否考中的关键

元代灭亡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选拔方法也更为严密。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乡试与会试即考八股文,那么八股文又是什么呢?

八股文作为一种科学考试的专用文体,为朱元璋所创。《明太祖实录》记载,“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初场试《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所采用的是元代的格式。由于朱元璋对以此标准选拔出来的官吏不满意,就下令暂停科学,经过几年的笔比较,于洪武十七年“始定科举之试,命礼部分行各省,后道以为永制”。这一年的文体格式即为略仿宋经义,体用排偶,通谓之制义,即“八股文”。后经一大批士子共同努力,使八股格式不断发展发展,到永乐年间就已经基本形成。

明清开始,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上,使读书人思想严重束缚,使读书人脱离实际,死记硬背、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也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我们应该看到的一面是通过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使一批贫赛之士有机会进入朝庭,改变了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其有利的一面。






四哥聊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说朱元璋实在太聪明了!

01

他为了让天下读书人能牢牢记住“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特意把八股文当作取士的标准,让读书人沉浸在《四书》、《五经》之内,孜孜不倦的研习儒家的伦理,从而把儒家学说和伦理精髓刻化到自己灵魂深处,当作统治阶级的最高价值体系,并且自觉去维护。

“八股文”是一种专门用于考试的文体,客观上说,除了考试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用不到的。所以“八股文”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文体,贾宝玉形容它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非常有道理的。

明清两朝的读书人,自开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八股,但是绝大多数人一旦考中后,就会舍弃掉这种呆板的文体。很多科举出身的士人,在编辑自己作品时,往往不屑将八股文录入其中,说明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对这种东西也是非常的不感冒。

“八股文”又叫“时艺”,“时”是当前的意思,“艺”是礼、乐、射、御、术、数六种功课,它起源于北宋的经义,北宋时确定了它的内容,南宋确定它的格式,元朝确定了它的名称,明朝确定了它的地位。

02

“八股文”的出题范围,离不开《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四本儒家经典,尤以程颢、程頣、朱熹三人作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最为重要。其实每次考试时,都在几本书中选择题目,经年累月下来,可选的余地实在不多,所以越到后来,八股文的相近之处越多,甚至出现了优秀范文选编而成的《程文墨卷》。只要牢记这本法宝,一般来说都可以完成一篇比较不错的八股。

为了防止考生们只去背简单的《程文墨卷》,考官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的出一些怪题,甚至将四书五经中毫不相关的的句子合在一起,或者各取半句凑成题目。因此,越到后面 ,写八股就越有猜灯谜的味道。比如八股考试中出现过这么一个题目:“礼云玉”,考生们大惑不解,能答出来的少之又少。这个题目来自《论语》,原句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考官故意将其割裂,宛如制作了一个复杂的灯谜,让考生无从下手。但这样的考试能有多大效果,又能取到什么水平的“士”,实在令人担忧。

正是这种考试风格,才让天下的读书人都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亦步亦趋的答题机器。考生们要做的,只是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又滚瓜烂熟,不管你在哪里截取一句半句,都能想出来是在哪里截取的,才能明白题意,考出好成绩。至于什么安邦定国之道,在考试面前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把人的思想变呆板了,统治者比较容易治理罢了。

如果要说区别,只能说有些读书人是把八股当作仕进的敲门砖,而绝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读死书的泥潭。明朝也有一些写八股写得好的大家,比如王阳明,比如杨缜,但是他们并不单纯的读死书,在八股之外,他们仍然能成为大家。可是不是人人都是王阳明,这个要求对普通人未免太高,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寻章摘句的书虫,而不知变通之意。

炮制出明代取仕标准的朱元璋,本意是想通过对八股的发扬,让读书人时刻记住“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同时维护自身的合法统治地位,只不过他绝对没想到后来会形成这样一种文风呆板局面吧。而到了清朝时期,正所谓清承明制,面对如此高明的维护封建统治手段,自然是继续发扬光大。


渔公子读史


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那么,究竟什么是八股文呢?

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八股文最主要的弊端。

历史上对八股文的负面评价很多,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对八股文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是直接把八股文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划上了等号。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也在《聊斋志异》的不少篇章中讽刺了八股文的不合时宜。此外,清代著名学者钱泳、李慈铭也都曾对八股文发表过非常负面的评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那些给八股文打差评的人,自己本身就是八股文的受害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学识渊博,文章也写的很好。可偏偏在科举中屡次名落孙山。由于屡试不第,他们就在诗文著作中骂科举制度、骂考试官、骂八股文。这就好比今天许多人买股票亏了钱,要去骂证监会是一个道理。

当然,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这一点不仅读书人清楚,连当时的统治阶层也很清楚。从康熙、经雍正、到乾隆,关于八股文的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间断。可是最终,清朝的统治阶层还是决定坚持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八股文虽然很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首先,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其次,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此外,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有人说八股文学的内容都空泛无用。但事实上,明清两朝统治者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原本也就没打算让学生学到经世致用的学科。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学子中,挑选出最肯努力的人。至于具体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后再慢慢培养也来得及。只要是愿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学子,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学会具体工作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也很类似。虽然今天我们读书学习的知识很多,但绝大多数是永远用不到的知识。之所以要高考,就是从中选拔出最努力的学子,而非最聪明的学子。


拿云919


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那么,究竟什么是八股文呢?

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八股文最主要的弊端。

历史上对八股文的负面评价很多,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对八股文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是直接把八股文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划上了等号。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也在《聊斋志异》的不少篇章中讽刺了八股文的不合时宜。此外,清代著名学者钱泳、李慈铭也都曾对八股文发表过非常负面的评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那些给八股文打差评的人,自己本身就是八股文的受害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学识渊博,文章也写得很好。可偏偏在科举中屡次名落孙山。由于屡试不第,他们就在诗文著作中骂科举制度、骂考试官、骂八股文。这就好比今天许多人买股票亏了钱,要去骂证监会是一个道理。

当然,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这一点不仅读书人清楚,连当时的统治阶层也很清楚。从康熙、经雍正、到乾隆,关于八股文的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间断。可是最终,清朝的统治阶层还是决定坚持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八股文虽然很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首先,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其次,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此外,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有人说八股文学的内容都空泛无用。但事实上,明清两朝统治者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原本也就没打算让学生学到经世致用的学科。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学子中,挑选出最肯努力的人。至于具体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后再慢慢培养也来得及。只要是愿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学子,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学会具体工作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也很类似。虽然今天我们读书学习的知识很多,但绝大多数是永远用不到的知识。之所以要高考,就是从中选拔出最努力的学子,而非最聪明的学子。


春暖花开劈柴喂马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被某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

八股文历史价值:

1、真正做到统一思想。大明,大清王朝的覆灭主要因素都要归结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明清王朝的专制思想统治使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2、给寒门学子一个更好的上升台阶,确立了八股取士的地位。规定出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这减小了考试难度,贫穷的读书人只要背透了四书五经就可以去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相比于之前的其他王朝,较为简单。

3、可以杜绝世家大族对于皇家的威胁,从南北时期的豪门与皇家平分天下,到明清时期几乎没有了这种情况,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的时候也有很多世家大族,对政治影响颇大。

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八股文造成了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ke006


八股文的出现应追朔到史前文学的孔孟论学,更早则于伏義时代的八卦论学演变进化而来。八股文、正式出现是在明代朱见深年号1464年至1487年定局的。

八股文的基础必须要以孔子、孟子的语气入文。其中《四书.五经》是涵盖文章的中心要求。所以知识面甚广。

八股文即分成文章的八个分段的。文体格式:由制义而入,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束股八个部骤开始写作。而八股文的要求十分繁简,以古体文材入手,不允许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声调高低,都要相对成文。文作的字数也必须限制。八股的后四股必须以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标准合起来成八股且在古时还要求科举考生仿制孔子、孟子的语气入文,内容不准有风花雪月的典古来亵渎孔孟的字文。八股还得以四副对子平仄对仗的句子来完成。

可见八股文的难度颇深,但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便成

缘何明清科举一定要以八股文试生呢?这就涉及到古圣人留下了的许多经典知识,只有熟知这些范文才是可为朝庭服务。而清代源自满州过来,没有历古传承的体系也便只能照搬明朝的模式了。

这就是明清科举为什么要以八股文来试生的原因。


星空89831416


明清时考八股文是大众化的,因为八股文出自四书五经,老百姓就是读四书五经了,之前交通不发达,通讯也不发达。考别的,学子们根本不知道,那么百姓中出类拔萃的有志之士就没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了。其实八股文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国之精髓,是国宝。





明月清风本无价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因为到了明清时间,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所以皇帝的决策不需要不同的声音,只需要听话的奴才,所以科举此时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所以科举考试在1902年被废除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