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即将前往火星,长达3年的太空之旅,宇航员食物会否遇到过期变质的问题?

猫先生内涵科普


首先我们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它隶属太阳系的第三行星,由内而外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八大行星,而距离我们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地球的姊妹性,虽然大小和质量和地球类似,但是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人类是无法享受的。它是一个炽热的地狱,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而距离第二近的就是火星。

火星平均距离地球5500万公里,以人类的飞船速度,我们需要3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当飞船离开地球的大气层,离开地球的防辐射带后,你将会享受3个月的黑暗时期。这3个月中,你会暴露在太阳的辐射下,你会担心那些速度比子弹快20倍的陨石,当然你还会担心食物问题。

太空是什么都不具备的,没有水、没有氧气,一切都只能靠储备,但是由于飞船的载荷问题,一般情况下,你是无法带着几年的物资前去火星,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太空制造食物,我们知道宇航员吃的食物,普遍制作成牙膏形状,这样可以保证食物,不会到处飞散的同时,还便于处理。

牙膏可以在吃完后,盖上盖,这样将它放入真空包装内,只要不受到空气的干扰,它是无法变质和腐烂的,长距离的航行中,当储备食物吃完,我们继续要自己制作食物,很简单,这将用到一个工具,太空生态循环仓!

由于太空中没有人类所需的资源,我们需要利用一切能用到的东西,使它们变废为宝。首先在太空循环仓放置一仓植物或者作物,人类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植物以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生产氧气,用氧气和氢制造出水,水可以浇灌植物促进作物生长成熟以及饮用,水可以洗澡和洗漱,废水和人体废料可以产生能源,能源可以供电,使植物产生光合作用。当然这套循环未来还会更加的完善!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相信你已经了解了其中的原理了。没错,未来这套循环设备是每个飞船必备的,这样可以使人类达到长远距离的太空航行,同时未来人类可以慢慢的简化设备,做到多功能、多用途、环保和便捷化!因此,宇航员也就不会为食物和饮水而发愁了。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


宇宙V空间


人类即将前往火星,长达3年的太空之旅,宇航员的食物如何保存呢?

在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他们将于2024年,将首批人类送往火星。后来计划又变更为2024年实现重返月球计划,2033年实现载人登火星目标。2020年将迎来两年一度的火星发射窗口,美国火星-2020、中国火星探测器、俄欧ExoMars火星探测器将在同一时间段密集发往火星,人类新一轮探索火星的热潮将拉开帷幕。


火星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25亿公里,到达火星的具体时间长短,取决于发射任务时地球与火星所处的轨道位置以及当时得发射技术水平。大体预计需要200到300天的时间,没有题主说的那么漫长。不过6到10个月的星际旅行,时间也不短了,宇航员的食物保鲜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选择易于保存的食物。太空食物的选取标准历来都是非常严格的,除了要轻便、高营养外,受到存储环境和空间的限制,必须体积小、不易变质,除了水原食品外,近年来太空罐头食品和利用桃干、梨干、杏干等制作的食品颇受欢迎。


二是利用先进的食品加工工艺和封装工艺。以前宇航员吃的都是封装在类似牙膏管内的食品,不但吃的时候不方便,而且口感很差。现在,随着太空食品加工工艺的发展,宇航员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现在在特殊的封装工艺下,可以带到太空的食品种类已经超过200多种,荤素搭配,营养丰富,而且不用太担心变质问题,封装条件下不会受到污染,通过注水还原或者加热还原即可,随吃随用。

三是强大的冷藏设备。太空飞船寸土寸金,上面的设备必须体积小,抗撞击,还得防辐射,高效节能,所以储存食物的冰箱的选择至关重要。NASA选择的是英得尔作为太空飞船冰箱供应商,其原理类似于车载冰箱,与飞船契合度非常高,抵御太空复杂环境的能力很高,产品质量更高,寿命可以达到8年以上。



四是发展太空种植技术。在飞船上,可以利用蔬菜培育系统,有选择地种植一些蔬菜供宇航员使用,比如土豆、西红柿、生菜、莴苣、辣椒等,进一步调节宇航员的饮食结构,又可以保证食材的绝对新鲜。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现在有些技术把食品保质期做到5-10年应该都不是问题,现在考虑的是人这么长时间旅行,怎么摄入新鲜蔬菜水果?所以做了试验大量的太空种蔬菜。解决自给自足的可能。为将来在其它星球建立基地长期性的可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很快实现这种可能。


老男孩的生活小常识


罐头、8分熟冷牛肉、估计要发射几个大的冷冻库上去、采取太阳能供电、机械化出菜、要什么点击按钮就送出来、有可能留在火星轨道、有可能一个个都逐一降落、然后发射一个电动挂车、用来寻找、拖挂、

3年、建议设计建设一个蔬菜培养仓、可以食用新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