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前沿研究


慈悲前沿研究

作者简介:艾米利亚娜•西蒙托 马斯博士是至善科学中心 (GGSC)的学科主任,她负责监督GGSC的感恩拓展项目。艾米利亚娜是一位神经系统科学家,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大脑、认知和行为专业的博士学位,并与GGSC的达彻尔凯•特纳一起进行博士后课题研究,探讨人类在关怀/养育,人性之爱,慈悲心和敬畏心方面的习性。在其他研究课题中,她还对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根源及情感真实性和关联性对社会心理的益处进行了探索。在回到伯克利分校加入GGSC之前,艾米利亚娜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慈悲和利他主义研究与教育中心(CCARE)的副主任/高级研究员。

最近,一些慈悲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揭示了关于如何,以及为什么人类互相帮助的新发现。

几周前,一些知名的思想家和研究人员聚集在科罗拉多的山间小镇特柳赖德召开了一个会议以探讨慈悲科学。这次讨论揭示了人们日益达成了共识:慈悲心——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产生的一种迫切想要给予帮助的感受,其生物学、物理学和行为学特性已经演化到能够帮助我们生存下去。

会议主题为慈悲科学:起源,措施及干预,极大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并承诺加快慈悲心的科学探索步伐和进度。(该会议由斯坦福大学的慈悲和利他主义研究与教育中心组织召开;GGSC为共同主办方。)以下是我从为期四天的讨论中撷取的三个核心见解。

慈悲前沿研究

1.慈悲是推挽式的

结果表明,安全感是激活促进慈悲的生物系统的前提条件。面对另一个人的痛苦时,如果我们惯有的自我保护和对威胁的警觉系统(如恐惧,痛苦,焦虑,敌意)不占上风的话,推动我们养育和照料的生物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从另一个方向来看,拥有一种对社会支持,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安全有强烈意识的遗传性格和生活史会使你“自我保护”的冲动得以放松并为你开启感受慈悲的大门。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放松警惕和自我保护系统,以便我们慈悲的生物学机制更容易进入状态呢?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海伦•翁提示秘诀在于大脑的额叶,其研究表明当人们完成一个简短的慈悲课程后,大脑额叶就能更好的平息杏仁核(大脑的杏仁形状的威胁探测器)释放的警惕信号。

这意味着,事实上我们是可以对大脑进行慈悲训练的。另一位发言人查尔斯•雷森和他在埃默里大学的同事也对慈悲培训课程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他们发现那些慈悲练习做得最多的人在血液和唾液中的应激激素要低一些。

但是,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慈悲培训?它如何刺激大脑额叶并使应激激素减弱呢?请继续往下看

慈悲前沿研究

2. 慈悲取决于正念

定期练习正念,对身心时时刻刻保持觉知,实际上是多个慈悲培训项目的共同主题,包括设在威斯康星大学、埃默里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慈悲和利他主义研究与教育中心、德国莱比锡的马普研究所、英国临床医生联合组织的培训项目、当然还有2000年的佛教传统。

正念的反义词有时被称为“心不在焉”,反射性地思考已经发生的事情,本该发生而未发生的事情及可能或应该会发生的事情。这种非常普遍的非正念习惯已被哈佛大学研究员马修基•林斯沃思和丹尼尔•吉尔伯特证明会减少幸福。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者贾德森•布鲁尔表明心不在焉涉及到一个可预测的大脑区域(扣带回后部),并且通过练习正念,人们可以逐渐停止该脑区的激活。

数据显示,如果人们能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更开放性的觉知,特别是在别人的痛苦面前没有反射性的思考或评价,那么慈悲就更容易发生。(关于慈悲与正念之间的更多链接,敬请关注至善科学中心将于2013年3月举行的有关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会议详情)

慈悲前沿研究

3. 比起帮助自我,大脑更喜欢帮助群体

研究使用了光遗传学(使活的大脑细胞成群被激活的一项技术)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神经元细胞利用了多少氧气),其结果显示大脑的愉悦系统也对慈悲有重要作用。

例如,将慈悲扩展给他人使得大脑倾向于收集更多外界的积极信息,这被称为“遗留效应”。慈悲行为,如某人将部分收入捐给慈善机构,也会刺激愉悦回路,有些人称之为“温情闪耀”。

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贾米尔•扎基博士的话说:人类是仁慈的捍卫者。为什么呢?扎基的脑成像数据显示,善待他人记录在大脑中,如同比喜欢履行一项正当的义务(如吃甘蓝小包菜)更喜欢吃巧克力一样。大脑发现做利益群体的事情比做对自己最有利可图的事情更有价值。

威斯康星大学心智健康调查中心主任里奇•戴维森在他的主题演讲中强调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哲学思想的遗产表明慈悲既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戴维森提倡学术界及所有工作场所都应提供设施并给予时间进行慈悲训练。当他在调查中心分享一张灵感来源于藏传佛教的现场冥想设施的照片并讨论“休息静养”方案时,周围响起一阵热情的欢呼声。或许像戴维森这样的发言人是专业学者,但他们的见解能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和邻里关系到工作场所和学校,让慈悲遍布于特柳赖德的群山之外。


慈悲前沿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