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內閣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用戶7222177930425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不管哪種制度都是為了加強君主集中制,都是中央集權的手段。

前朝的制度,大多是後朝來寫的。幾乎都是經過後世過濾過的。事實上,這讓我們看不到一個制度的正面,對於明代來說,其所創立的內閣制度,深刻的影響了後世制度的發展,其正是我中華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制度,沒有之一!

一、皇權的參謀:

明代的內閣制度,起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他初定天下,固定了中華的行政版圖,對外,他採取了武力與懷柔並濟的措施,征伐北元殘部,進攻哈喇和林,其所到之處,兵強勢盛。對內,他親力親為,在處理瑣碎的政務上,尤是如此,洪武十三年,為了保障皇權的穩定,也為了創立一個新的權力結構來進行國家的運轉,朱元璋忍痛殺了其忠心耿耿的宰相胡惟庸。胡惟庸既是宰相,也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和親密戰友,能夠被任命到宰相這個位置,充分說明了朱元璋對他的信任。然而,為了帝國的未來,深諳歷史掌故的朱元璋不得不有所動作,只有絕後患,方能做到波瀾不驚。胡惟庸之死,牽連了近三萬餘人,歷史上被稱為:“胡獄”,實質上,這也是朱元璋對帝國官僚體系的一次清洗,對於大臣的任用條件,朱元璋往往都是近乎苛刻的,而能夠來到他身邊的人,更是被如此要求了。

在徹底的對帝國官僚體系進行了一次淨化後,朱元璋也順理成章的廢除了宰相一職,他希望能夠將國家事務按類、按部就班的分給六部進行運轉,自己則掌握大權,進行裁定決策,據史料統計,由於朱元璋對國家事務做到了幾乎事無鉅細的處理,其每天能夠處理高達兩百多件的奏疏,這幾乎就耗盡了他一天的時間和精力,後來,他認為應該酌情設立一個機構,這個機構的特點是,非定設、非定員、具備優秀的文字能力、不能夠有涉及政務的權力,同時,進入的人員還要有一定的資歷,如此甄選,很快就有一些人進入了朱元璋的視線,後來朱元璋定了四個人作為文職顧問,這四個人的職能僅僅就是為皇帝進行文字的潤色,為皇帝進行代筆、閱讀或解讀奏疏的工作,他們被稱為四輔官,其中出名者如宋訥和劉三吾,但是僅僅過了一年,朱元璋便廢四輔官,他顯而易見的仍是不希望他人參與皇權最高階層的政務,顯然,四輔官只是一種嘗試,但這種嘗試卻為後來的內閣之路打下了基礎。

二、共治天下-大勢所趨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死於南京,他的皇太孫繼承了皇位,建文帝朱允炆,這是一位有著才德和勇略的少年,即位伊始,他就開始著手對付他的叔叔們,這無疑是需要深謀遠略和強硬手腕的,朱允炆毫無疑問的幾乎差點做到了,當他在北平的第四個叔叔朱棣看到了兄弟們的悽慘後,下決心要幫助朱允炆矯正這一態勢,畢竟,再如何進行清洗,這也是皇族的事情,是自己家裡的事情,但在朱棣動手之前,朱允炆已經開始對朱棣的封地-北平進行滲透和籠絡,但是由於朱棣長期在這個地方駐守,他和軍隊的領導都很熟,很快就將形勢反制,並且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率部抵達南京,意圖進行清君側-他認為建文帝如此做法,一定是身邊出了奸臣!朱允炆見此情景,擔心會被叔叔報復,在皇宮陷落前,下落不明,成為了歷史上的一件迷案。朱棣在取得了皇權的合法性後,對待文官的態度和他的父親朱元璋並無二致,他先是殺了大儒方孝孺,只因為後者不肯為其起草登基詔書,在看定鼎天下,北征蒙古的過程中,他又屢次肆意的侮辱輔佐太子監國的文臣,關押楊溥,將楊士奇裝上囚車帶上一起北伐,凌辱黃淮、金幼孜等人,認為他們不過是太子的附庸,只忠於太子,而眼中無皇帝,文官們飽受屈辱,幾乎無以為繼,只有楊榮一人得免,因為他曾經在朱棣初進南京城的時候,勸告朱棣應該先拜謁太祖之陵,而後來,朱棣又以恣意狂妄欺君的罪名殺了在洪武時期就已經出名的才子解縉,而方式也是別出心裁,將其灌醉後,扔到雪地裡凍死,並被後人傳為皇帝的仁道之舉。但是在形勢逐漸穩定後,朱棣對文官們的態度開始轉變,與其說是對文官的轉變,不如說是對太子態度的轉變,他重用黃淮、胡廣等文臣,準其以預機務之名參與大事決策,在他就寢之前,他也要召文官到榻前進行懇談,朱棣逐漸從一介武夫的慢慢的上升到了一位優秀政治家,這個過程中,文官所起的作用幾乎是核心性的!而此時,日後影響頗深的內閣制度也已經形成了雛形,這種政治生態將決策權牢牢的握在皇帝手中,而行政運轉和議政參政的權力,則下放到了文官手中,這不可謂不是一個突破,它讓一個國家避免了宰相的獨斷專權,沒有了李林甫、元載這樣的奸臣、佞臣,實現了君與臣共治天下的形勢,是明帝國政治生態發展半個世紀以來的一個昇華,它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一筆財富。

三、東方君主立憲的範本

提到君主立憲,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歐洲和日本,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在中國,明帝國早已開始了並且更加完善的結合了立憲與行政的方式來運行一個龐大國家的政權!時間進入萬曆初年,此時元輔張居正,作為小皇帝老師兼在世的父親,除了嚴格的指導小皇帝的書法、寫作、學習歷朝歷代的掌故外,他還在不停的打壓異己,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聯手,進行朝堂上的壓制-對所有不服從的臣公,形勢發展的異常順利,很快,朝堂上再無反對之音,小皇帝和母親太后李氏堅定的支持這位元輔和大伴(對馮保的愛稱),只有這樣,太后彷彿才能感受到一絲慰藉和溫暖,畢竟丈夫隆慶只做了六年皇帝就撒手人寰,李氏孤兒寡母,受到了時任首輔、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高拱的打壓,這讓母子倆倍感惶恐,於是藉著為隆慶準備後事的機會,張居正及支持者果斷的以一條光明正大的政令驅逐了高拱,而隨後不久,內閣的一位閣老,高儀也惶惶不可終日,死於家中,其原因無法細究。從此內閣由五-六人共同商議而以首輔為主的模式變成了只有張居正獨斷的模式,這彷彿讓人看到了近兩個世紀前的形勢,朱元璋的時代,不過張居正所面臨的情形遠遠優於胡惟庸所處的情形,他有太后李氏的堅定支持,而他所回饋的就是事必躬親的治理國家,嚴格的調教小皇帝朱翊鈞,一時間,其君臣共治天下成為了天下美傳,張居正在任首輔十年間,對李氏母子畢恭畢敬,毫無僭越之事,但是由於小皇帝此時已經承人,開始了其青春叛逆的階段,因此,在奸佞張四維、張鯨等眾人的挑撥下,元輔死後,他命令剖棺戮屍,又命抄盡昔日張先生之家,逼得其一子上吊,不得不令後世唏噓。這場清算最終止於張居正昔日坐下學生申時行之手,歷史上,他是一位十分謹慎的人,有著作《召對錄》傳世,其中詳盡記錄一些政務瑣事,他是第二個與萬曆皇帝分享權力的首輔,其謹慎周密的性格受到了年輕皇帝的青睞,很多看似棘手的事情,在他手裡都能夠迎刃而解!然而,好景不長。萬曆十四年,內閣及群臣請求朱翊鈞早立太子,以備國本,然而由於群臣請立的長子朱常洛,是早年朱翊鈞的衝動之下的產物,而他真正中意的則是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這個皇子後來被冊封福王,明末時,被李自成大軍俘獲,將其執殺後,和鹿肉一起燉了,成為了農民軍的食物,被稱為福祿宴。史料稱,這位年老皇子的遺言是:其肉太酸,不好食之,然而農民軍並沒有因此放過他,仍舊將其做成了佳餚。由於朱翊鈞對其長子實在毫無好感,因此他長時間的不肯確立其合法的太子地位,此事之爭,時間長達十數年,涉及的內閣首輔多達數位,其中包括了申時行、王錫爵、王家屏、沈一貫、沈鯉等,這其中,內閣人員也開始互相攻擊,構陷,使得本來政治環境良好的朝堂變得烏煙瘴氣,萬曆皇帝也因此由臺前轉入幕後,開始了其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生涯,而這三十年間,明帝國依舊在有序的運轉著,並沒有出現不正常的地方,這其實就是一種共治所致的現象,君臣有了明確的分工,皇帝不再幹涉內閣,內閣則以皇帝為核心,進行政令的發佈,地方則接收政令進行公務運行,一切有條不紊,實際上已經慢慢的做到了君主立憲的模式,為後世的政治制度帶的確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好處!

四、結語

明代內閣制度由其初始到成形再到完善成熟經歷了二百多年!這是偉大的二百年!是發展的二百年!也是不朽的二百年!內閣制度,作為明代皇權核心的體現,其作用顯然要遠遠高於歷史上歷朝的制度,無論在成熟性、應用性還是對後世的影響性,都是無可比擬的。它從一個秘書機構發展成為一個政令運行決策型的機構,代表了明帝國在這方面始終是在不停探索並完善的,而非停滯不前的,內閣制度的完善最終被清帝國幾乎完整的繼承了下來,不僅如此,它對於我們今天研究政治制度依舊有著非同凡響的借鑑意義!





SVIP至尊版


序言:

早在明朝,明成祖時期就已經成立了內閣。而且這一時期的內閣權力並不是太大。尚處於一個成立和發展的時期沒有形成什麼特殊的職能。但是等到明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已經非常大了,內閣首輔雖無宰相之名,亦有宰相之實。實際上就是宰相。但是等到清朝,內閣的權利有了很大的縮減,而且他的權利逐漸被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所取代了。總體來說它的發展演變順序是這樣的。



(一)明太祖,明成祖時期

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時期,內閣雖然剛剛成立,但是有很大的職能是無法取代的。在明成祖朱元璋時期廢除了丞相制度,但是由於工作量相當大,而且朱元璋一個人無法處理全國的政務,所以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全部都是由文人充當。主要是給皇帝批閱奏章。遇到具體的事物時給出皇帝處理意見。


等到明成祖時期內閣的規模有所擴大,明成祖朱棣招謝晉等七人進入文淵閣,成立內閣這是內閣發展史上的一個很大進步。但是與明朝中後期相比,這一時期的內閣權力仍然十分有限,而且難以干預皇帝的政令。


(二)明朝中後期。

等到明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有很大的增長,主要表現在內閣擁有了票擬權。通過票擬內閣可以影響皇帝的政令。特別是到了明英宗時。明英宗九歲就當上了皇帝,不能夠獨自處理國家事務,所以奏章都是通過內閣做出處理,然後再由皇帝進行批閱,總體來說內閣的職權是無限擴大的。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能夠影響皇帝決策的權臣。而且他們的影響力絕不僅僅是皇帝一個人能夠影響全天下的政局。比如萬曆朝的張居正。


(三)清朝時期

在清朝時內閣的權利相比於明朝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因為在這一時期內閣已經不是什麼決策機關了。他只是一個進行處理日常政務的中央機關而已。特別是在雍正皇帝成立軍機處以後。內閣的權力出現了很大的下滑。他們不再參與日常事務的決策指示。進行上傳下達。相比於明朝內閣作為權力機關而言,清朝的內閣簡直就不是一個權力機構。

總結:內閣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增強。

明清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頂峰。在明清之前,我國的專制主義制度並沒有如此的完善。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已經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內閣的演變正是反映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增強。因為內閣本身就是專制制度的一種產物。他的發展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著密切的聯繫。


唯史為大


明清時期的內閣,經歷權力從明初到萬曆年間的一個膨脹,再到清初的一個衰落的過程,體現的是專制主義皇權的不斷加強。

明代的內閣是一個矛盾的產物,明太祖廢丞相,皇帝政務繁多,產生內閣。

明太祖時,廢丞相,任用老儒為四輔官(幫助皇帝處理公務),實際上是內閣的先聲。之後,設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侍從顧問,不參與決策),出自從翰林院,為內閣制度形成奠定基礎。

明成祖時,正式在文淵閣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明宣宗時,內閣的地位逐漸上升,內閣大學士有了票擬權,票擬權的出現使得內閣實際上掌握了朝政的處理大權,內閣制度發展。

英宗時,開首輔專權之始,閣權已超過六部。後來,世宗至神宗初期,為內閣的鼎盛期。威權已超六部,無宰相之名,卻有「相權之實」,不過此時閣臣互相爭奪首輔之位,間接形成黨爭,造成政治的不穩定。

神宗後期,內閣權力漸衰。皇帝一面仍以內閣首輔票擬,但同時一面假手宦官居間傳遞奏章,令宦官漸專權。自此以後,內閣權力漸被宦官所奪,就算內閣的首輔,也要和宦官合作,才可以較為順利地處理政策,如張居正和馮保。明末,皇帝多信用宦官,內閣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總之,終明之世,內閣從制度意義上講,仍然不是宰相。從本質上來說,實際上是朱元璋以後的皇帝對宰相體制的部分恢復,或者說一種替代補償機制。但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職權範圍不明朗,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無決策權。它也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反而加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清朝建立以後,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早在皇太極時代,為自己安排秘書班底,設置內三院。入關後將內三院改為內閣。

到康熙獨立主政之後,內閣體制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幾乎恢復到了明代的規模。不過康熙親政後,很快對內閣這種在明代已經過於成熟、龐大、保密差、效率低的機關感到不滿,逐漸另設秘書處——南書房。康熙中期以後,決策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南書房。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處逐漸成為清朝的決策中樞。內閣則變成了只有幾個低品級的中書發佈詔令的機構,內閣大學士則成為朝廷給予德高望重的朝臣的榮譽銜。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明清時期的內閣,其實是一個相較矛盾的產物,這個具體來說阿,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廢除了丞相,廢除之後,政務繁忙,皇帝自己也處理不過來,怎麼辦呢,後來就設立了四輔官來幫忙解決,這也是後邊內閣制度產生的前身,事情就是這麼一步步發展下去的,到後來,慢慢的明末,就由皇帝更加信任的宦官來操作這個事情了,到了清朝那時候,基本是承襲明制,也是設立的內閣,不然這政務也是處理不完,像最早的皇太極,到後面的康熙南書房,雍正的軍機處,到後邊內閣大學士成為一個榮譽職銜,總體來說,內閣這個事體現的是專制主義皇權的不斷加強,皇權至高無上這麼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