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人人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而又叫灯节。那么,灯节这个称呼是啥时候出现,又是怎么来的呢?还得从与灯节有着紧密联系的有趣故事和历史事件说起。

相传,在久远的古代,王母娘娘过生日,召开了盛大的蟠桃会,各路神仙带着自己心爱的神鸟来祝寿庆贺。有一只神鸟因迷路意外降落人间。由于当时猛禽恶兽颇多,到处伤害人和牲畜,大家就组织起来去捕杀。一位猎人不知情就把这只神鸟给射死了。夭帝知道后,大为不快,愤慨地下旨:"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晚上到人间放火,将人类烧死焚烬!"以解心头之怒。天帝的三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黎民百姓无辜遭此却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大家听了,尤如五雷轰顶,不知如何是好。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过了数月,一位有经验的老者,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到了晚间都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焰火。天帝就会认为凡间的人都被大火烧死了。″大家听后觉得是个好办法,就分头进行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天将从南天门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便即刻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就这样人们保住了生命和财产。为纪念这次避灾的成功,后来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就自动悬挂红灯笼、点炮、放焰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从此开启了灯节的先河。以上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但也充分说明了元宵赏灯在我国由来已久。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据传说,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赏灯即已成形。在汉文帝时就已下旨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灯节。到了汉武帝,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因天官喜乐,故燃灯观赏。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灯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到东汉明帝时期,因提倡佛教,正月十五有了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传旨这一夭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灯节就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到了唐朝,元宵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宋代更重视元宵赏灯活动,场面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15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到了宋朝的南宋时,"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灯节时又新增加的一项活动。在首都临安每逢元宵灯节时,制谜、猜谜的人数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们猜。因为灯谜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明代更是自正月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连,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清代元宵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观灯赏灯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族人民仍把元宵灯会这一民俗活动作为喜庆丰收,抒发欢乐的象征。全国各地多在街道、广场、公园、游艺场等公共场所,举办大型的花灯会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在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抬阁、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的民俗表演。使元宵灯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化的电动花灯,灯型制作更加逞奇斗巧。使灯展花样繁多,场景壮观。个个花灯造型优美,动作灵活,表情丰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魅力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欣赏美感和精神享受。

正月十五称为灯节的由来


元宵灯节,这个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喜庆不衰,成为了华夏儿女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