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聲腔豐富,包羅萬象,來源廣泛而複雜,這裡作一個簡單羅列。
1、屬於皮黃聲腔系統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脫胎於梆子聲腔,最早產生於湖北襄陽地區,名叫襄陽調。 基本板式有--慢板 原板 二六 流水 快板 散板(導板、散板、搖板、回龍、小導板)反西皮:乃西皮調的反調。 基本板式有--搖板 散板 二六二黃:起源爭論性較大,有安徽說、江西說、湖北說、陝西說四個說法,安徽說是傳統主流說法,但是近些年來湖北說法證據充分,陝西說法也十分流行,二黃起源問題一直是戲曲音樂學的最大焦點。 基本板式有--慢板 原板 二六 快原板 跺板 碰板 散板(散板、搖板、回龍)反二黃:二黃調的反調。(基本板式同二黃)漢調二黃:傳統的漢劇二黃唱法,在京劇中也有應用,如《紅娘》裡“我小姐紅暈上粉面”徽調二黃:傳統的徽劇二黃唱法,在京劇中也有應用,如《白蛇傳》中“親兒的臉,吻兒的腮”
2、屬於徽戲曲調的部分(常用聲腔)四平調:又叫二黃平板,使用笛子伴奏,基本板式只有原板和慢兩種,屬於崑腔、二黃腔、弋陽腔、餘姚腔在安徽的融合形成的特殊聲腔,另有反四平調是四平調的反調,梅派名段《貴妃醉酒》“海島冰輪初轉騰”就是唱的四平調。吹腔:又叫安慶調,是西秦腔到達安徽與安徽本土的四平腔融合以後產生的一種介於板腔體和曲牌體之間的聲腔,吹腔廣泛存在於全國各類劇種中,用笛子伴奏,但帶有過門樂。如《單刀會》《販馬記》等中均使用吹腔演唱。 基本板式有--原板 慢板 流水高撥子:與吹腔合稱“吹撥子”,是西秦腔到達安徽安慶地區形成一種特殊聲腔,後隨徽劇被京劇繼承,成為京劇常用聲腔,原來使用撥子胡琴伴奏,現在逐步改為胡琴伴奏,唱腔音調高亢,富有特色。 基本板式有--(導板、回龍、原板、散板、搖板)
3、屬於梆子聲腔系統的部分(使用梆子擊節,胡琴伴奏)南梆子:為梆子聲腔到達安徽的南方化以後的產物,柔美悽婉,京劇中只有小生和旦角才使用南梆子唱腔,基本板式只有導板和原板兩種。如《霸王別姬》中虞姬唱“看大王...”一段就是南梆子的經典唱段。娃娃調:又名西皮娃娃調,調行同西皮相近,更加粗壙激昂,接近於梆子聲腔的“吼”唱,使用梆子擊節,海笛和梆笛加鑼鼓伴奏,具有濃郁的山陝梆子氣氛。
4、屬於崑曲和高腔系統的部分(使用昆笛和鑼鼓伴奏)崑腔:京劇中保留了大量的崑腔戲,特別是武戲部分,如《夜奔》、《挑滑車》、《小商河》等等,只有崑腔才能配合好京劇武打。昆弋腔:是崑腔和弋陽腔(屬於高腔)的混合聲腔,也廣泛存在於京劇唱腔中。吟詩、山歌、琴歌:均來自於崑曲唱腔,在《霸王別姬》《群英會》中均有使用。
5、屬於打鑼腔系統的部分(嗩吶,小鑼,鼓伴奏)南羅:又名羅羅腔,在山西、河南、山東戲曲裡直接叫做羅腔或羅羅調、羅羅腔,來源於鄂東北地區的田歌,隨著徽漢劇被京劇所吸收,一般只出現在小丑和小旦的戲中。如名醜李慶春《打麵缸》裡面就是唱的南羅。
6、屬於山東柳子戲的部分(曲笛加海笛伴奏)柳枝腔:曲調輕快跳躍,十分活潑,只有在《上小墳》一劇中為京劇專用唱腔,整個此劇全部使用該腔。
7、屬於絃索聲腔部分銀紐絲:只有在《探親家》一劇中使用,源於揚州亂彈戲的傳統曲調。
8、屬於安徽花鼓戲的部分鳳陽歌和獻花調:只有在《打花鼓》一劇中使用,都是民歌中曲調被京劇吸收融化了。
9、屬於灘簧聲腔系統的部分少見,穿插於個別劇種使用,直接來源於蘇州灘簧(下江灘簧),使用二胡伴奏,詼諧幽默。
10、屬於河北民歌的部分使用笛子伴奏,京劇著名小戲《小放牛》專用曲調,直接來源於河北民歌。
閱讀更多 早安京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