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防疫,她堅硬如鐵!談到兒子,她哽咽得說不出話……

2月6日,嘉興市南湖區新嘉街道清河社區黨委書記施雲來到嘉廣集團FM104.1直播間,參加《新聞今日談》訪談節目。節目中,只因主持人一句理解的“心疼”,多日的壓力、委屈、勞累,在那一刻化成無聲的哭泣,淚灑直播間。

這次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有一群跟施雲一樣的“逆行者”,他們就是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志願者。堅守門崗、消殺管控、安民宣傳、困難幫扶……他們24小時隨時待命奔赴一線。沒有誓師會,沒有請戰書,更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他們只是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為抗疫戰的勝利貢獻一份微小而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脫去那薄薄的口罩回到家,他們是母親、父親、兒子、女兒,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陸琦虹:是母親,更是防疫“戰士”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嘉興經開區嘉北街道陽海社區書記陸琦虹,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扯著嗓子,跟人解釋買口罩的事情,聽上去喉嚨有點沙啞。

今天,是她連續奮戰的第16天。

從1月22日開始至今,陸琦虹在社區裡每家每戶通知疫情,告知不要外出;核查信息,哪些人員途經了湖北等疫情重災區,跟本人一一核實;居家隔離的這些人員,每天給他們測體溫,採購日常用品,傾倒生活垃圾,甚至還要充當臨時心理醫生,疏導他們的焦慮緊張情緒……


說起防疫,她堅硬如鐵!談到兒子,她哽咽得說不出話……

陽海社區總人口共13000多人,外來人口就佔了8000多人,社區內還有很多二房東,一個房東手裡有十幾套房子出租。如今,大批量的返工返崗就要到來,可想而知,防控疫情的壓力非常大。

這段時間,陸琦虹的個人電話已然成為疫情防控的熱線電話,24小時電話執勤的她,每天要通話上百次,這其中有反映疫情線索的,有隔離家庭提出生活訴求的,也有報名參加志願服務的,每個電話陸琦虹都一一耐心接聽、記錄。對於目前社區31戶居家隔離人員的情況,她瞭如指掌。

“我和社區裡的幾個主要負責人基本都是每天晚上10點多下班,需要排查人員的信息幾乎每天晚上1、2點鐘都會發來。”陸琦虹說,她回覆信息到凌晨2、3點是常有的事,“因為早一點核查清楚,就能早一點封門,如果晚幾個小時,他們可能去飯店吃飯,或者親戚來了,隱患就增加了。”

說起防疫,她堅硬如鐵!談到兒子,她哽咽得說不出話……

在旁人眼裡雷厲風行、堅強如鐵的書記,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兩個兒子的母親。

“大的現在讀二年級,小的剛剛4歲。”因為自己每天要接觸很多人,為了孩子安全,陸琦虹早早地把兩個孩子送到了他們爺爺奶奶家裡。

由於早出晚歸的關係,陸琦虹已經十多天沒有見到兩個兒子了,2月4日,她盼著晚上能早點回家,因為那天是小兒子的四歲生日,她想陪他一起吃生日蛋糕。

哪曾想,一頓晚飯還沒吃完,一個電話又把陸琦虹叫到了一線——她要去高速口接兩個從外地回來的人。“我兒子說,媽媽你怎麼待這麼一會又要走了,好久沒見你,我好想你……”說到兒子,陸琦虹哽咽得說不出話,她平復了一會接著說,“沒事,我們家老人特別理解我,幫我照顧孩子。”

說起防疫,她堅硬如鐵!談到兒子,她哽咽得說不出話……

當然,做好社區內每家每戶的通知工作,充分了解居民尤其是被隔離居民的需求,只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是遠遠不夠的。陽海社區便充分利用“微嘉園”平臺,“我們依靠志願者和黨員去掃樓,至少確保一戶人家有一人有這個‘微嘉園’。”陸琦虹說,“我們會在微嘉園裡發佈信息,包括政府發佈的公告政策,採取了哪些措施,需要招募的志願者等等信息。”此外,每幢樓還設置有一個微樓道長,他們也在發揮著作用。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個嬌小的85後女孩一直奔赴在防疫一線?陸琦虹說,因為感受到了大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決心,“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的氛圍特別好。防疫前期,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只能吃泡麵,後來愛心企業資助我們,讓我們都能吃上他們送來的米飯和菜;我的一位同事還在哺乳期,但也同樣堅持工作,沒有怨言;我們社區9個工作人員一直連續工作,沒有休息;我們還有一群可愛的居民志願者,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守在5個小區的6個門崗前,測量體溫、登記詢問,幫我們守住了進小區的第一道防線……“

前天,市政府下了指令,要求小區封閉式管理,“我們要把控所有人員信息,統一核查業主信息。”陸琦虹說,這需要懂智能手機的年輕人,“我在群裡發佈需要年輕志願者的信息後,很多人馬上響應:‘書記,在哪個門崗,我馬上過去。’我特別感動,我覺得我們有一個特別好的群眾基礎,抗疫戰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說起防疫,她堅硬如鐵!談到兒子,她哽咽得說不出話……

陸琦虹是嘉北街道機關幹部和社區幹部奮鬥的縮影,也是所有社區一線工作人員的縮影,手機打到沒電,電話打到嗓子沙啞,排摸走到雙腿發軟……面對疫情防控,他們沒有叫苦叫累,畏難退縮,而是用一個個舉動一次次加班,生動地刻畫了他們作為疫情逆行者的硬朗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